第469章 夏收備戰與應急演練
字數:3806 加入書籤
晨霧帶著麥香,漫過涿州的春麥種植區。王阿福站在田埂上,手裏攥著《夏麥收割手冊》—— 距離春麥成熟還有十日,按 “夏麥收割技術規範”,需提前籌備 “收割工具”“晾曬場地”“儲糧設施”,確保顆粒歸倉。此刻,田中的春麥已泛黃,麥穗飽滿,在晨霧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催促農戶們做好收割準備。
“大家按手冊上的清單,檢查自家的鐮刀、木枷脫粒工具),有損壞的趕緊去冶鐵坊修補,” 王阿福對著聚集的農戶們喊道,“晾曬場地要選在地勢高、通風好的地方,提前清理碎石雜草;儲糧的陶甕要先用草木灰消毒,防止糧食發黴。” 漢人農戶陳老栓舉著自家的鐮刀,刃口有些卷邊,他笑著說:“阿福哥,我這鐮刀得去磨磨,不然割麥時會斷穗,浪費糧食。”
晨霧中,農戶們開始忙碌。契丹農戶耶律娜帶著家人,清理自家的晾曬場 —— 他們用鋤頭平整地麵,再鋪上一層幹稻草,既能防止麥粒落地沾泥,又能加快晾曬速度;歸降的殘匪耶律石則帶著輔兵們,推著 “修補工具車” 在田間穿梭,車上裝著磨刀石、鐵錘、鐵釘,免費幫農戶修補農具。“耶律師傅,我這木枷的繩子斷了,能幫我換一根嗎?” 一名農戶遞過木枷。耶律石點頭,從車上拿出新的麻繩,熟練地將木枷綁好,還額外纏了兩圈,笑著說:“這樣更結實,脫粒時不會再斷。”
農技師林小滿則在田間 “測產”,他選取一畝樣田,收割十株麥穗,數出麥粒數量,估算畝產:“今年春麥長勢好,畝產能達兩石五鬥,比去年泗州的產量還高,” 他對王阿福說,“隻要收割及時,晾曬到位,今年夏收肯定是個豐收年。” 王阿福點頭,讓人在《夏收籌備冊》上記錄測產數據,還標注 “需多準備五十個陶甕,應對增產需求”。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麥田裏。農戶們的收割工具已基本籌備完畢,晾曬場也清理幹淨,儲糧陶甕整齊地擺放在田邊,隻待春麥成熟。陳老栓望著金黃的麥田,忍不住對耶律娜說:“等收割了,我用新麥磨粉,給你做白麵饅頭,讓你嚐嚐中原的味道。” 耶律娜笑著回應:“我也給你做草原的奶粥,咱們一起慶祝豐收。”
午間的日頭正烈,居庸關以北的 “邊境演練場” 上,李二郎帶著三百名聯防隊員,正在進行 “應急防禦演練”—— 模擬遼境小股騎兵突襲邊境,檢驗聯防隊的 “信號傳遞”“陣型防禦”“協同反擊” 能力,按 “邊境應急防禦戰術”,需在半個時辰內完成應急響應,擊退 “來敵”。
“演練開始!” 李二郎揮下令旗,扮演 “遼軍騎兵” 的五十名邊軍立刻策馬衝出,揮舞著木刀,朝著 “邊境線” 奔來。負責警戒的耶律帖木兒部落牧民立刻發現 “敵情”,一名牧民迅速點燃 “信號煙”用硫磺、硝石混合製成,煙色為紅色,代表緊急敵情),同時吹響牛角號,“嗚嗚” 的號聲在演練場上空回蕩。
午間的陽光照在演練場上,聯防隊迅速行動。蕭斡裏帶著五十名牧民,騎著雪蹄馬,繞到 “遼軍騎兵” 側翼,用 “套馬索” 模擬攔截;李二郎則帶領兩百名邊軍,列成 “盾牆陣”,盾牆後藏著神臂弓手,“遼軍騎兵” 衝至五十步時,弓手們齊射 “木質箭矢”,模擬擊退進攻。“遼軍騎兵” 見正麵受阻,試圖從側翼突破,卻被蕭斡裏的牧民們用套馬索纏住馬匹,動彈不得,很快就 “戰敗” 投降。
演練結束後,李二郎召集隊員們複盤:“信號傳遞很及時,但盾牆陣的銜接還有問題,第三排的盾牌有縫隙,容易被騎兵突破,” 他指著演練場地,“下次演練要加強陣型訓練,確保盾牆無縫銜接;另外,牧民們的套馬索使用很熟練,要繼續保持這種協同配合。” 耶律帖木兒點頭:“我們牧民熟悉騎兵戰術,下次可以教邊軍兄弟們識別騎兵的衝鋒路線,提前預判防禦。”
黃昏的風帶著微涼,吹得居庸補給站的 “聯動物資調度牌” 獵獵作響。周平居庸補給站管理員)與榆關補給站的周鬆,正在通過 “飛鴿傳書” 核對物資庫存 —— 這是優化後的 “商道聯動機製”,每日黃昏通過飛鴿傳遞庫存清單,精準調配物資,避免出現 “某站物資積壓、某站物資短缺” 的情況。
“周鬆兄,居庸站今日絲綢還剩三十匹,粟米剩十五石;榆關站絲綢缺十匹,粟米缺五石,” 周平看著飛鴿帶回的字條,對身旁的商隊掌櫃趙和說,“明日一早,我就調十匹絲綢、五石粟米送往榆關,剛好滿足需求,不會浪費運力。” 趙和笑著點頭:“這優化後的聯動機製真高效,以前我得等兩三天才能換到所需物資,現在當日就能確定調度,省了不少時間。”
周平還讓人在補給站外設立 “物資需求登記處”,商隊可提前登記所需物資,補給站根據登記情況統籌調度。“以後商隊不用再‘碰運氣’換物資,提前登記,我們就能預留,” 周平對登記的商隊說,“登記冊每日更新,掛在調度牌旁,大家隨時能查看。” 黃昏的餘暉中,商隊們紛紛上前登記,登記冊很快就寫滿了一頁,補給站的工作人員們則忙著整理信息,為明日的調度做準備。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圍坐在沙盤旁,複盤當日的夏收備戰與應急演練情況。“夏收籌備進展順利,涿州、薊州的工具、場地、儲糧設施已基本就緒,” 王晏之指著沙盤上的春麥區,“已從泗州調運兩百個陶甕、五十把新鐮刀,支援物資短缺的農戶,確保收割不受影響。”
李二郎補充道:“應急演練效果不錯,聯防隊能在半個時辰內完成應急響應,信號傳遞、陣型防禦、協同反擊都達標,” 他指著沙盤上的邊境線,“接下來要在各哨卡配備‘應急物資箱’,裏麵裝著繃帶、草藥、幹糧、信號彈,確保突發情況時能快速應對。” 範仲淹點頭,又問起商道聯動優化的情況,周平匯報:“每日飛鴿傳書核對庫存,物資調度準確率達百分之百,商隊滿意度很高,還有不少商隊提前預約下個月的物資。”
範仲淹最後總結:“夏收是下半年的關鍵,要確保顆粒歸倉;邊境應急能力要持續加強,不能有絲毫鬆懈;商道聯動要繼續優化,為秋收後的物資流通做好準備,” 他頓了頓,“燕雲的穩定,靠的就是這些實實在在的籌備與演練,隻有準備充分,才能應對各種挑戰。” 眾人紛紛讚同,沙盤上的燕雲地圖,在油燈的映照下,仿佛充滿了豐收的希望。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涿州的春麥區,農戶們已開始最後檢查收割工具,陳老栓的鐮刀磨得鋒利,耶律娜的晾曬場也鋪上了新的稻草;邊境演練場,聯防隊員們已開始新一天的訓練,信號煙在晨霧中升起,牛角號聲再次回蕩;居庸補給站,周平已收到榆關站的最新庫存清單,正組織人員準備明日調度的物資。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忙碌景象。麥田裏的春麥等待收割,演練場上的聯防隊員刻苦訓練,補給站的工作人員有序調度 —— 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夏天,也是治理成果向 “應急保障” 延伸的開始。在虛構的人物群像中,漢契百姓攜手備戰豐收、守護邊境、優化流通,共同為燕雲的穩定與繁榮努力,這正是大宋北疆長治久安的最好保障,也為後續的秋收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場夏收備戰、應急演練與商道聯動優化,是燕雲治理從 “細節優化” 向 “應急保障” 的關鍵一步。它將農業生產的豐收籌備、邊境安全的應急防禦、商業流通的高效調度緊密結合,形成了 “備戰保收、演練固邊、聯動興商” 的完整保障體係。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雲已邁入 “有備無患” 的治理新階段,成為大宋北疆最穩固的屏障,書寫著民族融合與邊疆繁榮的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