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夏糧入庫與秋收籌備

字數:4030   加入書籤

A+A-


    晨霧帶著穀物的清香,漫過涿州的 “夏糧儲備窖”。王阿福站在窖口,手裏攥著《夏糧入庫冊》—— 經過十日奮戰,涿州夏麥已全部收割完畢,今日是夏糧入庫的日子,按 “夏糧入庫規範”,需逐戶核對麥粒數量、檢查麥粒幹燥度,確保入庫糧食無黴變、無雜質。此刻,農戶們推著裝滿麥粒的牛車,在窖外排起長隊,歸降的殘匪耶律石帶著輔兵,手持 “糧食探子”竹製長管,可插入糧堆檢測濕度),站在窖口準備驗收。
    “陳老栓,你家應交麥粒三百石,先測濕度!” 王阿福高聲喊道。陳老栓推著牛車上前,耶律石將糧食探子插入糧堆,拔出後聞了聞,又用手撚了撚麥粒:“濕度達標,無黴味,可入庫!” 輔兵們立刻上前,用木鏟將麥粒鏟入陶甕,每裝完一甕就貼上 “陳老栓,五石” 的標簽,再由兩人抬著送入儲備窖。晨霧中,陶甕碰撞的 “咚咚” 聲與農戶們的談笑聲交織,格外熱鬧。
    契丹農戶耶律娜的牛車緊隨其後,她的麥粒裝在新織的麻布口袋裏,比陶甕更輕便。“阿娜,你家的麥粒顆粒真均勻,肯定能賣個好價錢,” 王阿福笑著說,手裏的算盤正計算著入庫數量,“應交兩百八十石,剛才測了濕度,也達標,直接入庫吧。” 耶律娜點頭,讓兒子幫忙解開麻布口袋,麥粒順著袋口流入陶甕,金黃的麥粒在晨霧中閃爍著光澤,像是撒了一地的碎金。
    農技師林小滿則在儲備窖內檢查 “通風情況”—— 窖內每隔一丈就有一個通風口,用竹篾遮擋,既能通風防潮,又能防止老鼠進入。“通風口要每天清理,不能被雜物堵住,” 他對負責看管儲備窖的周倉說,“還要定期用‘草木灰防潮層’,每半個月在窖底鋪一層草木灰,防止麥粒受潮。” 周倉點頭,立刻拿起掃帚,清理通風口的雜物,晨霧從通風口滲入,帶著一絲涼意,讓窖內的溫度保持在適宜儲存的範圍內。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儲備窖外的 “入庫進度牌” 上。牌上已記錄 “入庫農戶九十八戶,入庫麥粒兩萬三千石”,還差最後兩戶就能完成全部入庫。王阿福看著進度牌,對農戶們說:“今日完成入庫後,明日開始發放‘夏收補貼’,每戶按入庫數量的一成發放,多勞多得!” 農戶們聞言,歡呼聲四起,午間的陽光越來越暖,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午間的日頭正烈,居庸關的 “審訊室” 內,李二郎正審問被俘的遼軍探子頭目。按 “戰俘審訊流程”,需先核實探子身份、了解遼境動向,再判斷是否有潛在威脅,審訊時不得使用酷刑,以攻心為主。此刻,探子頭目被綁在木椅上,麵前放著一碗水,李二郎坐在他對麵,手裏拿著《審訊記錄冊》,目光平靜卻帶著威懾力。
    “你叫什麽名字?在遼軍中擔任什麽職務?” 李二郎問道,筆尖懸在冊子上方,隨時準備記錄。探子頭目沉默片刻,低聲回答:“我叫耶律哈,是遼軍‘偵騎營’的小校,負責偵查燕雲邊境的布防。” 李二郎點頭,又問:“這次來燕雲,除了偵查布防,還有其他任務嗎?遼境近期有什麽動向?”
    耶律哈抬頭看了看李二郎,又低下頭:“沒其他任務,就是偵查布防;遼境近期沒什麽大動作,隻是蕭太後讓邊境的守軍加強了戒備,還從後方調了些糧草到榆關附近的‘黑山城’,說是防備大宋進攻。” 李二郎追問:“黑山城現在有多少守軍?糧草有多少?” 耶律哈想了想:“守軍大概五千人,糧草聽說有十萬石,具體數量我不清楚,我隻是個小校,接觸不到核心情報。”
    午間的陽光透過審訊室的窗戶,照在耶律哈的臉上,他的額頭滲出冷汗。李二郎看出他沒說假話,便讓人端來一碗粟米餅:“先吃點東西,隻要你如實回答,我們不會為難你,” 他頓了頓,“你也看到了,燕雲現在百姓安居樂業,邊境安穩,你們遼軍就算再調兵,也打不過聯防隊,不如歸降大宋,還能分到土地,比在遼軍當探子強。” 耶律哈接過粟米餅,咬了一口,眼淚突然掉了下來 —— 他在遼軍經常吃不飽,沒想到大宋會如此善待俘虜。
    黃昏的風帶著微涼,吹得薊州的 “秋收籌備棚” 旗幟獵獵作響。王晏之帶著王阿福、林小滿,正在籌備秋收物資 —— 按 “秋收物資籌備製度”,需提前準備 “收割工具、晾曬場地、儲糧設施”,還要製定 “秋收互助計劃”,幫助老弱病殘農戶收割,確保秋收順利進行。
    “收割工具要準備五千把鐮刀、兩千副木枷,還要讓冶鐵坊趕製兩百把‘新改良的割麥刀’,這種刀比普通鐮刀鋒利,收割速度能快三成,” 王晏之指著《秋收物資清單》,“晾曬場地要在現有基礎上再擴大一倍,用竹篾搭建‘防雨棚’,防止秋收時下雨,麥粒無法晾曬。” 王阿福點頭,立刻讓人傳信給冶鐵坊,讓他們加快趕製割麥刀,又讓人去各村統計需要幫助的老弱病殘農戶數量,為製定互助計劃做準備。
    林小滿則在籌備 “秋收種子”—— 他從泗州調來的 “晚粟良種” 已運抵薊州,共五萬石,裝在陶甕中,每甕都貼有 “良種” 標簽,防止與普通種子混淆。“這種子要單獨儲存,放在通風幹燥的倉庫裏,” 他對負責看管種子的周平說,“播種前還要進行‘浸種處理’,用溫水浸泡半日,再拌上防蟲藥粉,提高發芽率。” 周平點頭,立刻將種子搬進倉庫,還在倉庫內鋪了一層草木灰,確保種子不受潮。
    黃昏的餘暉漸暗,籌備棚外的 “秋收互助登記處” 已圍滿農戶。陳老栓和耶律娜都來登記,陳老栓說:“我家兒子能幹活,願意幫村裏的周老漢收割,他年紀大了,沒人幫忙肯定不行。” 耶律娜也說:“我們部落有二十個年輕小夥,都願意加入互助隊,幫需要的農戶收割。” 王晏之看著登記冊,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 漢契百姓的互助,正是燕雲穩定發展的關鍵。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圍坐在沙盤旁,複盤當日的夏糧入庫與審訊情況,還討論了秋收籌備的細節。“夏糧入庫順利完成,共入庫麥粒兩萬五千石,超出預期兩千石,” 王晏之指著沙盤上的儲備窖位置,“這些糧食足夠燕雲百姓吃三個月,還能支援邊軍,為秋收減輕了壓力。”
    李二郎補充道:“審訊有了新進展,耶律哈已願意歸降,還提供了黑山城的守軍和糧草信息,” 他指著沙盤上的遼境黑山城,“黑山城有五千守軍,十萬石糧草,是遼軍在邊境的重要據點,咱們要加強對黑山城的偵查,防止他們突然襲擾。” 範仲淹點頭,又問起秋收籌備的情況,王阿福匯報:“收割工具、晾曬場地、儲糧設施已基本籌備完畢,互助計劃也在製定中,預計下個月就能完成全部籌備,隻待秋收。”
    範仲淹最後總結:“夏糧入庫是階段性的勝利,秋收籌備要再接再厲;邊境防禦不能放鬆,要密切關注黑山城的動向;還要繼續推動漢契融合,讓互助成為常態,” 他頓了頓,“燕雲的發展,靠的就是這一步步的積累,咱們要守住這份成果,讓燕雲越來越繁榮。” 眾人紛紛讚同,沙盤上的燕雲地圖,在油燈的映照下,仿佛充滿了秋收的希望。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涿州的儲備窖外,周倉已開始清理通風口;居庸關的審訊室,耶律哈已被帶去 “歸降登記處”,準備領取土地;薊州的秋收籌備棚,王阿福正組織人員搬運秋收種子,一切都在有序進行。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忙碌景象。儲備窖的糧食靜靜等待著被使用,邊境的守軍警惕地守護著安寧,秋收的物資已準備就緒 —— 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夏天,也是從夏收向秋收過渡的關鍵時期。在虛構的人物群像中,漢契百姓攜手完成夏糧入庫、應對邊境威脅、籌備秋收,共同為燕雲的穩定與繁榮努力,這正是大宋北疆長治久安的最好保障,也為後續的秋收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這場夏糧入庫、探子審訊與秋收籌備,是燕雲治理從 “夏收實戰” 向 “秋收銜接” 的關鍵一步。它將農業生產的成果驗收、邊境安全的情報獲取、後續生產的物資籌備緊密結合,形成了 “入庫固糧、審探知情、籌備迎秋” 的完整鏈條。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雲已邁入 “四季有序、安穩發展” 的新階段,成為大宋北疆一顆璀璨的明珠,書寫著民族融合與邊疆繁榮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