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黑山偵情與農具改良
字數:3680 加入書籤
晨霧如淡墨,將遼境黑山城的輪廓暈成青灰色。哈桑帶著二十名斥候,伏在城西的山崗上,手裏握著 “雙筒望遠鏡”—— 這是張三改良的第二代偵查工具,鏡片清晰度再提一成,能看清城頭守軍的甲胄紋路。按李二郎的指令,他們需摸清黑山城的布防細節、糧草存放位置,為後續邊境防禦提供情報支撐,這也是耶律哈歸降後,聯防隊首次深入遼境偵查。
“將軍,城頭每五十步有一名守軍,手持彎刀,背後背著弓箭,” 身旁的斥候周明低聲匯報,手指向城頭,“城門口有兩輛拒馬樁,護衛騎兵十名,正來回巡邏,馬鞍旁掛著‘遼軍偵騎營’的令牌,和耶律哈說的一致。” 哈桑點頭,在羊皮圖上畫下守軍位置,又標注 “城門護衛十騎,拒馬樁兩具”,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在晨霧中格外清晰。
順著望遠鏡的視野往下看,黑山城的 “糧窖” 在城西北方向 —— 外觀是圓形土窖,周圍有二十名守軍看守,窖口搭著茅草棚,棚下堆著數十個麻布口袋,上麵印著 “遼軍糧草” 的字樣。“耶律哈說有十萬石糧草,看這糧窖規模,應該差不多,” 哈桑皺眉,“糧窖旁有一條小路,通向城外的河流,應該是運糧通道,得標記下來。”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城外的 “練兵場” 上 —— 百名遼軍正在操練,隊列整齊,手持長槍刺向稻草人,呐喊聲隱約傳來。哈桑讓斥候記錄:“每日辰時,遼軍操練,人數百餘人,操練內容為長槍刺殺,持續一個時辰。” 這是重要的情報 —— 了解遼軍的操練時間與內容,能避開偵查風險,還能判斷守軍的戰鬥力。
偵查至午時,哈桑帶著斥候悄悄撤離山崗,沿著原路返回。路過運糧通道時,他特意讓士兵測量路麵寬度:“此處寬兩丈,能過兩輛糧車,” 還讓人取了路麵的泥土樣本,裝在陶瓶裏,“回去後讓張三檢測泥土濕度,若下雨,路麵會不會泥濘,影響糧車通行。”
薊州城內的工匠作坊裏,張三正帶著三十名工匠,改良 “秋收割麥刀”。原來的割麥刀刀刃是直的,收割時容易卡住麥稈,現在要改成 “弧形刀刃”,刀刃內側磨出 “鋸齒紋”,既能輕鬆切斷麥稈,又能減少卡頓。“再把刀柄加長三寸,用槐木製成,握起來更省力,” 張三拿著鐵錘,親自敲打鐵坯,火星濺在地上,與工匠們的敲打聲交織成節奏,“秋收時農戶們要長時間握刀,刀柄舒服了,能提高三成效率。”
“張師傅,‘脫粒木枷’的麻繩斷了,得換更結實的,” 一名工匠舉著損壞的木枷跑來。這是秋收常用的脫粒工具,原來的麻繩容易磨損,張三讓人換成 “麻布編織繩”—— 用三股麻布編織而成,比普通麻繩結實兩倍,還在繩結處用鐵箍加固,防止斷裂。張三接過木枷,安裝新麻繩,拉動木枷測試:“再在木枷兩端加個木柄,兩人拉動時不會磨手。”
王晏之走進作坊時,正看到工匠們在組裝 “揚穀扇車”。這是按北宋 “農具圖” 設計的新型揚穀工具,由木架、風扇、漏鬥組成,搖動風扇,能將麥粒中的雜質吹走,比傳統的 “揚穀簸箕” 節省一半時間。“這扇車的風扇要再加大些,” 張三指著風扇,“風力不夠,雜質吹不幹淨,得讓風更大些,才能把癟麥粒和雜草都吹出去。” 王晏之點頭,讓人找來更粗的木軸,更換風扇,搖動測試時,風力果然大了不少,雜質被吹得老遠。
歸降的遼兵鐵匠耶律石也在作坊裏幫忙,他擅長鍛造鐵件,正忙著給割麥刀安裝 “鐵護手”—— 護手呈半圓形,能擋住手指,防止收割時被麥稈劃傷。“張師傅,這護手裝在刀柄前麵,正好能護住手指,” 耶律石舉起裝好的割麥刀,“我在遼軍時,很多兄弟割草都被劃傷過,有了這護手,就安全多了。” 張三笑著點頭,讓他多做些鐵護手,裝在所有改良割麥刀上。
黃昏的風漸漸起了,吹得薊州城外的 “秋收互助培訓場” 旗幟獵獵作響。王阿福帶著農技師林小滿,正在給農戶們培訓 “互助收割流程”—— 按製定的互助計劃,將農戶分成十組,每組二十戶,漢契農戶各占一半,年輕力壯的負責收割、脫粒,老弱婦孺負責撿麥穗、晾曬,確保分工明確,效率最高。
“大家看,這是‘互助分工表’,” 王阿福舉起木牌,上麵寫著 “收割組五人,脫粒組四人,撿穗組六人,晾曬組五人”,用漢契兩種文字書寫,“每組選一名組長,負責分配任務,記錄進度,有問題及時匯報。” 漢人農戶陳老栓舉手:“阿福哥,要是收割時遇到下雨天,怎麽辦?” 王阿福笑著回答:“咱們準備了‘防雨棚’,就在晾曬場旁,收割的麥束可以先放在棚裏,等天晴再脫粒,不會發黴。”
契丹農戶耶律娜帶著部落婦女,正在練習 “快速撿麥穗”—— 她們坐在田埂上,手裏拿著竹筐,將散落在地上的麥穗快速撿起,動作熟練。“以前在草原,我們撿羊毛也很快,” 耶律娜笑著說,“撿麥穗和撿羊毛差不多,就是麥穗小些,得更仔細。” 陳老栓的兒子周小郎也來幫忙,他年紀小,撿麥穗慢,耶律娜就教他 “按行撿”,一行一行地撿,不遺漏一株,很快,周小郎的竹筐也滿了。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張三圍坐在沙盤旁,討論黑山城情報與秋收籌備情況。“黑山城的布防已摸清,守軍五千人,糧草十萬石,運糧通道一條,” 李二郎指著沙盤上的黑山城,“咱們要在運糧通道附近設個臨時哨卡,派五人值守,監視遼軍的運糧動向,一旦有異常,立刻傳信。”
張三匯報農具改良進展:“已改良割麥刀兩百把,脫粒木枷五十副,揚穀扇車十台,” 他指著沙盤上的作坊位置,“接下來要加快生產,預計五日內能完成五千把割麥刀、兩千副木枷的改良,足夠秋收使用。” 王晏之補充道:“互助培訓已完成,農戶們都掌握了分工流程,防雨棚也搭建完畢,共五十座,分布在各個秋收區,確保下雨不影響秋收。”
範仲淹最後總結:“黑山城的情報很重要,要密切監視,防止遼軍襲擾;秋收籌備要加快,確保所有物資、工具、人員都到位;還要繼續推動漢契互助,讓秋收成為融合的契機,” 他頓了頓,“燕雲的秋收,不僅要豐收,還要讓百姓們感受到團結的力量,這比糧食更重要。” 眾人紛紛讚同,沙盤上的燕雲地圖,在油燈的映照下,仿佛充滿了秋收的希望。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薊州城。工匠作坊裏,張三和工匠們還在趕製改良農具,火把的光芒照亮了一張張專注的臉龐;互助培訓場旁,農戶們已開始清理晾曬場,準備迎接秋收;邊境的臨時哨卡,值守士兵已到位,正警惕地觀察著黑山城方向。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生機勃勃。偵查隊帶回的情報為邊境防禦提供了保障,改良的農具為秋收做好了準備,互助的農戶們充滿了幹勁 —— 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夏天,也是從夏收向秋收過渡的關鍵時期。在虛構的人物群像中,所有人都在為秋收的豐收與邊境的安寧努力,這正是大宋北疆長治久安的最好保障。
這場黑山城偵查、農具改良與互助培訓,是燕雲治理從 “籌備” 向 “實戰落地” 的關鍵一步。它將邊境安全的情報獲取、農業生產的工具保障、民間融合的互助機製緊密結合,形成了 “偵情固邊、改具促產、互助融民” 的完整鏈條。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雲已邁入 “安穩發展、全麵豐收” 的新階段,成為大宋北疆一顆璀璨的明珠,書寫著民族融合與邊疆繁榮的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