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黑山異動與秋收開鐮
字數:3389 加入書籤
晨霧帶著遼境的寒氣,壓得黑山城臨時監控哨的灌木叢微微下沉。周峰的手指緊扣信號弩,瞳孔因望遠鏡裏的景象驟然收縮 —— 城門口的拒馬樁已被移開,二十名遼軍騎兵牽著五輛糧車正準備出發,與往日寅時運糧、十騎護衛的規律截然不同,這是監控三日來首次出現異常。
“快發預警信號!” 周峰壓低聲音,身旁的周明立刻摸出熒光箭,搭在信號弩上,朝著居庸關方向發射。淡綠色的箭身劃破晨霧,在空中留下一道殘影,半個時辰內,這道信號就能傳到李二郎手中。周峰則快速在《監控日誌》上記錄:“寅時一刻,黑山城增派護衛至二十騎,糧車五輛,偏離常規運糧規模,疑似異常調動。”
晨霧中,遼軍騎兵已驅糧車踏上運糧通道。周峰讓隊員們繼續隱蔽,自己則悄悄跟在後方,觀察糧車動向 —— 糧車行進速度比往日慢,車輪壓過路麵的痕跡更深,“糧車比平時重,” 他判斷,“可能裝的不隻是糧草,或許有武器或其他物資。” 待糧車走遠,他立刻放飛信鴿,補充情報:“糧車負重異常,行進緩慢,護衛警惕性高,建議加強沿線哨卡戒備。”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時,居庸關的聯防隊已完成集結。李二郎握著周峰傳來的情報,對身旁的哈桑與耶律帖木兒說:“按邊境應急響應預案,哈桑帶百騎沿運糧通道偵查,確認糧車所載物資;耶律帖木兒帶牧民加固沿線臨時哨卡,增設絆馬索;我留五百人守關,防止遼軍聲東擊西。”
哈桑的騎兵隊在辰時抵達運糧通道中段,遠遠看到遼軍糧車正停在河邊休整。他讓人下馬隱蔽,自己則換上契丹牧民的羊皮襖,假裝放羊靠近。“車上裝的是鐵件!” 他看清糧車縫隙中露出的鐵器反光,立刻退回隊伍,“不是糧草,是打造武器的鐵料,遼軍可能在囤積軍備。”
午間的日頭正烈,薊州的 “農具分發總點” 已排起長隊。張三帶著工匠們將最後一批改良割麥刀、脫粒木枷搬到牛車,木柄上的桐油還泛著光澤 —— 經過五日趕製,五千把割麥刀、兩千副木枷已全部完成,將通過二十輛牛車分往燕雲六州的秋收區,確保每戶農戶都能領到至少一套改良農具。
“陳老栓,薊州城東三畝地,領割麥刀一把、木枷一副,簽字畫押!” 分發吏周倉拿著名冊,核對農戶信息。陳老栓接過割麥刀,手指撫過弧形刀刃的鋸齒紋,又試著揮了揮:“比我那把舊刀輕多了,這木枷的麻繩也結實,今年秋收肯定快!” 他在名冊上按上紅手印,小心翼翼地將農具綁在牛車上,生怕磕碰到刀刃。
契丹農戶耶律娜帶著部落十人來領農具,她特意多領了兩把割麥刀:“部落裏的周阿婆年紀大了,兒子在聯防隊,我幫她多領一套,順便幫她收割。” 張三聞言,讓人在名冊上標注 “代領周阿婆農具一套”,又額外多給了她一包 “磨刀石粉”:“這粉磨刀刃更鋒利,秋收時多磨幾次,刀不容易鈍。”
午間的陽光曬得地麵發燙,最後一輛牛車也已裝滿。張三讓人在每輛牛車旁掛 “農具使用手冊”,手冊用漢契雙語書寫,畫著改良農具的使用示意圖,方便不識字的農戶參考。“路上要小心,別讓農具受潮,” 張三對車夫叮囑,“到了秋收區,要先教農戶們用,確保大家都會用了再離開。”
黃昏的風帶著成熟穀物的香氣,漫過薊州最大的晚粟種植區。範仲淹站在田埂中央,身後是三百名漢契農戶,手中的改良農具在夕陽下泛著暖光 —— 經過三日準備,改良農具已全域分發到位,防雨棚、儲糧窖全部就緒,今日將舉行秋收開鐮儀式,正式開啟燕雲光複後的首次大規模秋收。
“祭穀!” 範仲淹高聲宣布,兩名農戶捧著裝滿新麥種的陶碗上前,將種子撒在田埂四周,象征 “敬奉土地,祈求豐收”。儀式結束,他將一把改良割麥刀遞給陳老栓與耶律娜:“你們是漢契農戶的代表,今日由你們共同開鐮!”
陳老栓與耶律娜並肩彎腰,弧形刀刃同時切入麥稈,“唰” 的一聲,兩束金黃的麥稈應聲倒地。黃昏的餘暉中,農戶們迅速分散到田間,收割組的年輕人揮舞著改良割麥刀,麥稈成束倒下;脫粒組的農戶抬著木枷,在田邊搭起臨時脫粒點;撿穗組的婦女與老人跟在身後,將散落的麥穗一一撿起,竹筐很快就沉甸甸的。
歸降的耶律石負責用揚穀扇車處理首批脫粒的麥粒。風扇轉動的嗡嗡聲中,癟麥粒與雜草被吹到一側,飽滿的金黃麥粒落在竹席上,堆成小小的山丘。“範大人,您看這麥粒多飽滿!” 他捧著麥粒上前,夕陽的光灑在麥粒上,像是撒了一層碎金。範仲淹接過麥粒,放在手心掂量:“今年肯定是個好收成,這些麥粒要先存入儲備窖,留一部分做明年的種子。”
夜幕降臨時,首批收割的五十畝晚粟已完成脫粒與晾曬,共收獲麥粒一百二十五石,遠超預期的一百石。王阿福拿著賬本,興奮地向範仲淹匯報:“改良農具太管用了,收割效率比預演時還快一成,按這個速度,十日內就能完成全部秋收!”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將眾人的影子映在沙盤上。李二郎正匯報黑山城後續動向:“哈桑已確認糧車所載為鐵料,遼軍將鐵料運至黑山城西側的‘冶鐵坊’,目前尚無增兵跡象,” 他指著沙盤上的冶鐵坊位置,“已加派五十名斥候監控,一旦有異常,立刻傳信。”
王晏之補充農具分發情況:“六州秋收區已全部收到改良農具,共分發五千三百套,超出計劃三百套,主要是幫老弱農戶代領的,” 他頓了頓,“各秋收區都派了工匠駐點,隨時幫農戶修理農具,確保秋收不受影響。”
範仲淹最後看向窗外,夜色中的燕雲一片寧靜,隻有遠處秋收區的火把還在閃爍。“黑山異動雖需警惕,但秋收才是當前重中之重,” 他說,“要確保顆粒歸倉,讓百姓們在冬天來臨前,都能吃上新糧。”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黑山城的監控哨,周峰仍在觀察冶鐵坊的動靜,遠處的煙囪已升起淡煙;薊州的秋收區,早起的農戶已開始新一天的收割,割麥刀劃過麥稈的聲音在晨霧中此起彼伏;居庸關的城樓上,李二郎正望著邊境線,手中的情報冊上,“無進一步異動” 的字樣格外清晰。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在金黃的麥田上。漢契農戶的身影在田間交織,改良農具的效率不斷顯現,儲備窖的麥粒日漸增多 —— 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秋天,也是治理成果落地生根的季節。在虛構的人物群像中,所有人都在為豐收與安寧努力,而這份努力,正讓燕雲朝著 “安穩繁榮” 的目標,邁出最堅實的一步。
這場黑山異動應對、改良農具分發與秋收開鐮,是燕雲治理從 “準備階段” 全麵轉入 “實戰階段” 的關鍵轉折。它將邊境安全的動態防禦、農業生產的工具保障、民間融合的協作模式完美結合,證明了 “以穩保產、以產安民” 的治理邏輯。在所有人的共同守護下,燕雲的秋天不僅有豐收的喜悅,更有長治久安的希望,為大宋北疆的發展,書寫下嶄新的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