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黑山監控與秋收預演

字數:3568   加入書籤

A+A-


    晨霧如輕紗,籠罩著黑山城外圍的 “臨時監控哨”。周峰帶著四名聯防隊員,伏在運糧通道旁的灌木叢中,手裏握著 “信號弩”—— 這是張三新改進的預警工具,箭杆塗有熒光粉,夜間發射也能清晰識別,按哈桑的部署,他們需 24 小時監控遼軍運糧動向,每兩時辰向居庸關傳遞一次情報,這是黑山城偵查後的常態化監控第一日。
    “辰時已到,遼軍還沒動靜,” 隊員周明低聲說,手指了指通道盡頭的黑山城城門,晨霧中,城門緊閉,隻有兩名守軍在城頭來回走動,“昨晚按耶律哈說的,遼軍運糧多在寅時,今日倒是反常。” 周峰點頭,從懷中掏出 “情報傳遞筒”—— 竹筒內裝著 “無異常” 的字條,封好後綁在信鴿腿上,抬手放飛,信鴿撲棱著翅膀,穿過晨霧,朝著居庸關方向飛去。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照在運糧通道的路麵上。周峰讓人取出昨日哈桑帶回的泥土樣本,與路麵實際濕度對比:“濕度比昨日低兩成,按張三的檢測,這種濕度下,糧車通行不會打滑,” 他在《監控日誌》上記錄,“辰時三刻,路麵濕度適宜,遼軍未運糧,城門守軍兩人,無異常。”
    突然,遠處傳來馬蹄聲,周峰立刻讓隊員們隱蔽。晨霧中,十名遼軍騎兵沿著運糧通道而來,馬鞍旁掛著空的糧袋,像是剛完成運糧任務返回。“是返程的運糧隊,” 周明小聲判斷,“看糧袋是空的,應該是昨晚運過糧了。” 周峰點頭,待遼軍騎兵走遠後,立刻放飛第二隻信鴿,傳遞 “遼軍運糧隊返程,無異常” 的情報,午間的陽光越來越暖,監控哨周圍的露珠漸漸蒸發,留下一圈圈濕痕。
    午間的日頭正烈,薊州的 “農具測試場” 上,王阿福帶著五十名農戶,正在測試改良後的秋收農具。按 “農具實戰驗證流程”,需分別測試割麥刀、脫粒木枷、揚穀扇車的效率,與傳統農具對比,記錄改進效果,為大規模推廣提供數據支撐。此刻,測試場的半畝晚粟已成熟,金黃的穗子在陽光下沉甸甸地垂著,像是在等待農具的檢驗。
    “先用傳統割麥刀,計時開始!” 王阿福揮下手中的木牌,陳老栓握著普通割麥刀,彎腰收割,鐮刀每揮動一次,就有一束麥稈倒下,旁邊的計時員周倉開始掐算時間。半個時辰後,陳老栓共收割三十束麥稈,額頭已布滿汗珠:“這刀還是卡麥稈,割得慢,手也酸。”
    接下來測試改良割麥刀,耶律娜接過刀,弧形刀刃劃過麥稈,幾乎沒有卡頓,鋸齒紋輕鬆切斷秸稈,她的動作比陳老栓快了一倍。半個時辰後,共收割六十束麥稈,且手指因鐵護手保護,沒有劃傷。“這改良刀太好用了!” 耶律娜笑著說,“比傳統刀快一倍,手也不酸,秋收時肯定能省不少力。”
    脫粒測試同樣差距明顯 —— 傳統木枷脫粒,兩人配合半個時辰能脫粒五鬥;改良木枷因麻布編織繩更耐磨,鐵箍加固後不易斷裂,半個時辰脫粒八鬥,效率提升六成。揚穀扇車的表現更驚豔,傳統簸箕揚穀需一人半個時辰處理兩鬥,改良扇車一人操作,半個時辰能處理五鬥,且雜質去除率達九成,遠高於簸箕的七成。
    “數據都記下來,改良農具效率顯著,” 王阿福對身旁的林小滿說,“明日就開始向各秋收區分發改良農具,確保每戶都能用上。” 農戶們圍著改良農具,興奮地討論著,午間的陽光照在刀身上,反射出耀眼的光,仿佛已看到秋收時的忙碌場景。
    黃昏的風帶著微涼,吹得薊州秋收區的 “預演場” 旗幟獵獵作響。王晏之帶著範仲淹趕來時,互助小組的預演已進入 “脫粒環節”—— 收割組的十名漢契農戶剛將麥束運到脫粒區,脫粒組的八人立刻舉起改良木枷,開始脫粒,麥粒順著木枷縫隙落在鋪好的竹席上,金黃一片;撿穗組的婦女們則跟在收割組身後,快速撿起散落的麥穗,竹筐很快就滿了;晾曬組的老人們正將脫粒後的麥粒攤開,動作整齊劃一。
    “這預演流程很順暢,分工明確,效率也高,” 範仲淹笑著說,目光掃過各個環節,“防雨棚也準備到位,萬一秋收下雨,就能立刻啟用,不會耽誤進度。” 王晏之點頭,指著遠處的儲備窖:“預演後的麥粒會存入窖中,作為‘預演糧’,等秋收後再分發給參與預演的農戶,算是獎勵。”
    歸降的耶律石也參與了預演,他負責用揚穀扇車處理麥粒,風扇轉動的聲音在黃昏中格外清晰。“範大人,這扇車比我在遼軍時用的石碾強多了,” 耶律石說,“遼軍脫粒全靠石碾,又慢又費力氣,大宋的農具真是先進。” 範仲淹聞言,對他說:“隻要好好幹活,以後你也能分到土地和農具,靠自己的雙手過日子,比當殘匪強百倍。” 耶律石點頭,手裏的動作更賣力了。
    預演結束後,王阿福統計數據:兩畝預演田,從收割到晾曬入庫,共耗時兩個時辰,參與農戶二十人,比預期快了半個時辰。“主要是改良農具和互助分工的功勞,” 王阿福對範仲淹說,“按這個速度,秋收時每畝田的處理時間能縮短三分之一,整個秋收周期能提前十日完成。”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圍坐在沙盤旁,複盤當日的監控、農具測試與預演情況。“黑山城監控一切正常,遼軍運糧隊已返程,無異常動向,” 李二郎指著沙盤上的黑山城,“臨時哨卡會繼續 24 小時監控,每兩時辰傳遞一次情報,確保邊境安全。”
    王阿福匯報農具測試結果:“改良割麥刀效率提升 100,脫粒木枷提升 60,揚穀扇車提升 150,明日開始全部分發,” 他頓了頓,“預演也很成功,互助小組配合默契,秋收周期可提前十日。” 王晏之補充道:“已調運五萬石粟種作為‘秋收應急糧’,存放在各儲備窖,防止秋收時出現糧食短缺。”
    範仲淹最後總結:“黑山監控不能鬆懈,要持續關注遼軍動向;改良農具要盡快分發到位,確保秋收時能用上;互助機製要保持,讓漢契百姓在秋收中進一步融合,” 他目光落在沙盤上的燕雲地圖,“今年的秋收,不僅要豐收,還要成為燕雲穩定發展的新起點,讓百姓們真正安居樂業。”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黑山城的臨時監控哨,周峰和隊員們已開始新一天的監控,信鴿再次起飛,傳遞 “無異常” 的情報;薊州的農具作坊,張三和工匠們正趕製最後一批改良農具,鐵錘聲在晨霧中回蕩;秋收預演場,農戶們已開始清理場地,準備迎接真正的秋收。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生機勃勃。監控哨守護著邊境安寧,改良農具等待著秋收檢驗,互助農戶充滿了幹勁 —— 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一個夏天,也是秋收前的最後準備階段。在虛構的人物群像中,所有人都在為秋收的豐收與邊境的穩定努力,這正是大宋北疆長治久安的最好保障,也為即將到來的秋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這場黑山監控、農具測試與秋收預演,是燕雲治理從 “籌備” 向 “實戰驗證” 的關鍵一步。它將邊境動態防禦、農業工具升級、民間互助機製的實戰效果逐一驗證,形成了 “監控固邊、改具提效、互助融民” 的完整閉環。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燕雲已做好萬全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秋收,朝著 “安穩繁榮” 的目標穩步前進,書寫著民族融合與邊疆發展的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