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春播收尾與互市開市

字數:3953   加入書籤

A+A-


    晨霧帶著濕潤的涼意,漫過薊州最後一片待播窪地。王阿福站在田埂上,望著積著淺水的地塊眉頭微皺 —— 這片窪地因昨日降雨積水,若不及時排水,春播收尾將延誤。按北宋 “春耕收尾規範”,需在午時前完成所有地塊播種,否則錯過最佳發芽期,出苗率會下降三成。此刻,漢契農戶們已帶著鐵鍬、木槽趕來,歸降的耶律石推著 “排水木渠”(用整根原木挖空製成),在晨霧中匆匆列隊。
    “陳叔帶十人挖‘導水溝’,沿窪地邊緣挖兩尺深溝,將水引入望川支渠;阿娜帶十人鋪設木渠,將窪地內的積水導流到導水溝;耶律石帶輔兵清理窪地內的泥塊,確保播種時地塊平整!” 王阿福快速部署,晨霧中,農戶們立刻行動。陳老栓揮舞鐵鍬,導水溝很快見形,積水順著溝底流向支渠;耶律娜將木渠架在窪地積水處,原木渠內的水 “嘩嘩” 流向導水溝,原本淹沒腳踝的積水漸漸退去。
    耶律石則用 “釘耙” 破碎泥塊,輔兵們跟在身後用竹筐清運“這窪地的土很肥,就是積水多,” 他對身旁的農戶說,“等水排幹,要多鬆一遍土,讓土壤透氣,種子才長得好。” 晨霧漸漸散去,陽光穿透雲層時,窪地積水已排淨,王阿福讓人撒上 “草木灰幹燥劑”,加速土壤幹燥。半個時辰後,窪地達到播種條件,改良後的點播器在鬆軟的土壤中穿梭,最後一批浸種良種精準落入土中,春播終於迎來收尾。
    農技師林小滿立刻展開 “全田苗情巡查”,隨機選取十個地塊,每個地塊抽查二十株種子的覆蓋深度與間距“深度兩寸、間距六寸,合格率百分之百,” 他對王阿福說,“後續隻需每日巡查出苗情況,七日後若出苗率低於八成,再組織補種。” 晨霧徹底消散時,王阿福在《春播收尾冊》上簽下名字,燕雲六州二十萬畝春耕任務,圓滿完成,田埂旁的 “春耕告成” 杏黃旗在陽光下獵獵作響。
    午間的日頭漸暖,居庸關南側的 “漢契互市點” 熱鬧非凡。李二郎與蕭哈裏部落首領共同揭開 “互市牌坊” 上的紅綢 —— 牌坊上書 “漢契同源,互利共榮”,漢契雙語並列,標誌著燕雲首個漢契互市正式開市。按北宋 “互市管理條例”,互市點劃分 “商品區”“結算區”“調解區”,商品區又細分為 “布匹農具區”“皮毛牲畜區”“糧食品區”,每個區域設專人管理,確保交易有序。
    “大宋的粗布一尺換草原的羊毛一斤,粟米一石換羊兩隻!” 交易員高聲宣讀比價,漢契百姓立刻湧向前。陳老栓推著布匹車來到皮毛區,與蕭哈裏部落的牧民討價還價“我這匹粗布能做兩件上衣,換你三張羊皮怎麽樣?” 牧民笑著點頭“再加一小袋粟米,成交!” 兩人一手交貨一手交錢(實物結算),臉上都洋溢著滿意的笑容。耶律娜則在農具區用改良點播器換了一頭小牛犢“這點播器能讓春耕省一半力,換頭小牛犢值了,以後還能幫著耕地。”
    結算區裏,互市官用 “實物記賬法” 記錄每筆交易“陳老栓,粗布一匹、粟米半袋,換羊皮三張;耶律娜,點播器一具,換小牛犢一頭……” 筆尖劃過竹簡的沙沙聲與交易的吆喝聲交織。調解區則十分清閑,漢契百姓交易時多有謙讓,偶有小糾紛,經互市官用 “漢契慣例折中調解”,很快就能化解。蕭哈裏看著熱鬧的場景,對李二郎說“沒想到互市這麽紅火,我部落帶來的五十張羊皮、二十隻羊,一上午就賣了大半,下次要多帶些來!”
    午間的陽光曬得人暖意融融,互市點中央的 “共享炊火” 旁,漢契百姓圍坐在一起,分享各自帶來的食物 —— 大宋的粟米餅、草原的奶豆腐、燉羊肉,香氣彌漫。“以後每月初一、十五開市,” 李二郎對蕭哈裏說,“我們還會在互市點設‘獸醫站’和‘農具維修點’,方便牧民給牲畜看病、修理農具。” 蕭哈裏連連稱讚,午間的互市點,成了漢契文化交融的溫馨港灣。
    黃昏的風帶著涼意,吹得居庸關至蕭哈裏部落的 “聯防協同演練路線” 上塵土飛揚。李二郎帶著百名聯防隊員,與蕭哈裏部落的五十名牧民斥候,正在進行 “首次聯合巡邏演練”—— 按雙方約定的 “聯防協同戰術”,大宋聯防隊負責 “正麵警戒”,部落斥候負責 “側翼偵查”,遇突發情況則用 “狼煙 + 響箭” 雙重信號傳遞,確保響應及時。
    “前方發現‘遼軍襲擾模擬隊’!” 部落斥候發出預警,演練正式開始。李二郎立刻下令“聯防隊列盾牆陣,神臂弓手準備;部落斥候繞至側翼,用套馬索攔截!” 黃昏的餘暉中,盾牆陣如銅牆鐵壁,神臂弓手箭矢齊發;部落斥候騎著快馬,套馬索精準套住 “遼軍” 的馬匹,“遼軍” 瞬間陷入包圍,演練在半個時辰內結束,雙方配合默契,零失誤完成任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演練複盤時,蕭哈裏部落的斥候隊長提出改進建議“下次可在巡邏路線上設置‘隱蔽觀察點’,用草木偽裝,能更近距離觀察敵情,” 他指著一處土坡,“那裏視野開闊,適合設觀察點。” 李二郎點頭采納,讓人在觀察點標記 “協同警戒” 字樣。黃昏的風漸冷,聯合巡邏隊返回居庸關,蕭哈裏的牧民斥候與大宋聯防隊員並肩而行,馬蹄聲整齊劃一,像是在奏響漢契同心的樂章。
    深夜的幽州議事廳,燈火通明。範仲淹、王晏之、李二郎、王阿福圍坐在沙盤旁,複盤當日的春播收尾、互市開市與聯防演練。“春播圓滿收尾,十日後續查出苗率;互市首日交易三百餘筆,無糾紛,實現雙向互利;聯防協同演練成功,雙方配合度遠超預期,” 範仲淹總結道,“這三件事,標誌著燕雲治理從‘基礎穩固’邁向‘融合發展’,成果來之不易。”
    王阿福匯報春播後續安排“已組織農技師分片包幹,每日巡查苗情,七日後統計出苗率;在田埂旁插‘防蟲警示牌’,提醒農戶注意返青期蚜蟲防治;窪地等易積水地塊,已挖好備用導水溝,防止再次積水。” 王晏之補充互市規劃“下次開市將增設‘種子交易區’,把大宋的良種與草原的牧草種子進行交換;還會印製‘互市交易手冊’,規範比價與結算方式,讓交易更便捷。”
    李二郎則強調春防深化“與蕭哈裏部落的聯防協同要常態化,每周聯合巡邏一次,每月演練一次;已在雙方約定的觀察點部署斥候,共享情報;若遼軍有異動,蕭哈裏部落會提前三日通報,我們有足夠時間準備。” 範仲淹點頭,在沙盤上標記出 “互市發展區” 與 “協同聯防帶”“燕雲的未來,在於漢契百姓攜手,耕則共豐,防則共安,商則共利,如此方能長治久安。”
    天快亮時,晨霧再次籠罩燕雲大地。薊州的春播區,農技師們已開始巡查苗情,嫩綠的芽尖在晨霧中悄悄探出頭;居庸關的互市點,工作人員正收拾交易場地,準備下次開市;邊境的協同觀察點,大宋斥候與蕭哈裏部落的斥候已交接值守,晨霧中,兩人並肩望向遼境方向,身影格外堅定。
    晨霧散去,陽光普照,燕雲的土地上一片生機盎然。春播的種子在土壤中紮根發芽,互市的煙火氣溫暖著邊疆,聯防的腳步守護著安寧 —— 這是燕雲光複後的第二個春天,也是治理成果從 “物質積累” 向 “精神融合” 的升華階段。在虛構的人物群像中,漢契百姓從春耕的協同到互市的互利,再到聯防的同心,正用行動書寫著民族融合的嶄新篇章,為大宋北疆的持續繁榮奠定了最深厚的根基。
    這場春播收尾、互市開市與聯防演練,是燕雲治理 “融合發展” 的關鍵實踐。它將農業生產的圓滿收官、民族貿易的雙向賦能、邊境防禦的協同深化融為一體,形成了 “春播固本、互市聚心、聯防固邊” 的完整生態。在所有人的共同澆灌下,燕雲這片土地已綻放出 “安穩與繁榮共生、民族與文化交融” 的絢麗之花,成為大宋北疆最動人的風景。
    喜歡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穿越北宋法學驕子的逆襲之路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