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煮熟的鴨子為啥就飛了?

字數:4552   加入書籤

A+A-


    上一章說到,敦刻爾克那片小小的海灘,上演了一場驚心動魄的海上大逃亡。幾十萬英法聯軍,在德國人的眼皮子底下,硬是靠著海軍的艦船和無數民間小船,冒著槍林彈雨,奇跡般地逃回了英國。這事兒,後來被丘吉爾稱為一次“拯救”,極大地鼓舞了英國人的士氣,也為日後反攻保留了火種。
    但是!一個巨大的問號,如同敦刻爾克上空的硝煙一樣,很長時間)都籠罩在曆史的天空:為啥?為啥德國人當時不一鼓作氣,把這幾十萬盟軍徹底摁死在海灘上? 那道讓古德裏安等前線將領氣得直跺腳的“停止前進”命令,到底是希特勒哪根筋搭錯了,還是背後另有隱情?
    這一回,咱們就來當一回“事後諸葛亮”,扒一扒這個二戰史上著名的“敦刻爾克之謎”,看看希特勒那道“停止前進”命令背後,都可能藏著哪些貓膩。
    您想啊,當時的情況是啥樣?德國的坦克部隊,尤其是古德裏安那幫“開路先鋒”,已經像一把燒紅的匕首,插到了離敦刻爾克港口隻有十幾、二十公裏的地方!海灘上那幾十萬盟軍,丟盔棄甲,人困馬乏,擠在一起,簡直就是德國坦克和飛機最好的靶子!隻要德軍裝甲部隊再往前拱一拱,配合空軍轟炸,就能徹底封死盟軍最後的海上退路,把這幾十萬人包了圓!
    這可是千載難逢、足以一舉奠定西線乃至整個戰爭勝局的機會啊!可就在這節骨眼上,5月24日,希特勒據說是在a集團軍群司令倫德施泰特的建議下)居然下達了那道讓前線將領目瞪口呆的命令:所有裝甲部隊,在敦刻爾克外圍停止前進!
    這到底是為什麽呢?後世的曆史學家們吵了幾十年,提出了好幾種不同的解釋,各有各的道理,咱們來挨個兒分析分析:
    說法一:戈林“吹牛不上稅”,空軍搶功坑隊友?
    這個說法流傳很廣。據說,當時德國空軍司令,那個愛顯擺、好大喜功的胖子赫爾曼·戈林,一看陸軍兄弟們把“餃子”都包好了,就差最後下鍋了,他坐不住了!心想這天大的功勞可不能全讓陸軍搶了去!
    於是,他趕緊跑到希特勒麵前拍胸脯打包票:“我的元首!區區一群困在海灘上的殘兵敗將,何須動用您寶貴的裝甲部隊?交給我的德國空軍就夠了!我保證用炸彈把他們全都炸回老家去!保證讓他們片板不得下海!您就瞧好吧!”
    希特勒呢,一直對戈林和他的空軍比較偏愛,可能也覺得讓空軍去撿這個人頭,既能滿足戈林的虛榮心,又能讓辛苦奔波了好幾天的裝甲部隊歇歇腳、保養一下裝備,準備接下來的南下作戰,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於是,他就同意了戈林的請求,把消滅敦刻爾克之敵的任務,主要交給了空軍。
    結果呢?戈林這牛皮吹大了! 敦刻爾克那幾天天氣不好,經常有霧有雨,德國飛機起降和轟炸效果都大打折扣。再加上英國皇家空軍也拚了命地從本土起飛戰鬥機前來掩護,雙方在敦刻爾克上空打得難解難分。德國空軍雖然給盟軍造成了重大傷亡,擊沉了不少船隻,但根本無法完全阻止規模龐大、組織周密的海上撤退行動。戈林,算是把元首和陸軍兄弟都給坑了一把。
    說法二:將軍們心疼“寶貝疙瘩”,留著坦克打“大仗”?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停止前進”的命令,更多是出於軍事上的謹慎考慮,特別是得到了像倫德施泰特這樣經驗豐富、老成持重的前線集團軍司令的支持。
    他們的理由是:
    坦克累了,需要“保養”: 德國的裝甲部隊從阿登森林一路狂飆到海邊,跑了幾百公裏,坦克磨損嚴重,油料彈藥也消耗巨大,士兵們更是人困馬乏,急需休整和補充。
    地形不給力,怕“崴腳”: 敦刻爾克周邊地區,是佛蘭德斯低地,運河、溝渠、沼澤遍布,地形鬆軟泥濘,根本不適合坦克集群大規模展開作戰。讓寶貴的坦克陷在爛泥地裏跟敵人打巷戰、消耗戰,那太不明智了,損失會很大。
    “主菜”還沒上呢!: 最重要的是,雖然包圍了英法聯軍的北方主力,但法國的大部分軍隊還有好幾十個師呢!) 還部署在索姆河以南!那才是法國真正的國防力量!倫德施泰特等將領認為,必須保存裝甲部隊的實力,留著這把最鋒利的“尖刀”,去對付南邊那些法國主力,徹底打垮法國。如果在敦刻爾克跟英國人死磕,把坦克部隊消耗光了或者耽誤了時間,那後麵南下作戰就麻煩了!
    這種說法,聽起來也很有道理。畢竟,將軍們首先考慮的是如何以最小代價贏得整個戰役的勝利,保存實力打“大仗”也是情理之中。
    說法三:希特勒“腦回路清奇”,想對英國“放水”求和?加上《我的奮鬥》那點事兒)
    這種說法最大膽,也最具爭議性。有人認為,希特勒當時可能壓根兒就沒想把英國遠征軍徹底消滅!他心裏可能還真就對英國人有點“另眼相看”,覺得沒必要做得太絕。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為啥呢?這就得扯到希特勒那本後來禍害不淺的破書——《我的奮鬥》和他那套扭曲到極點的種族理論了。 在他那套理論裏,除了高貴的“雅利安日耳曼民族”是天選之子,應該統治世界之外,地球上其他民族基本都被他劃入了“劣等”或者“需要被奴役”的行列。斯拉夫人?劣等,要被清除,土地要被搶過來當“生存空間”!猶太人?那更是萬惡之源,必須徹底消滅!
    但唯獨對英國人,或者說,對盎格魯撒克遜民族,希特勒的態度就比較曖昧和複雜了。 他在書裏和私下談話中,都流露出一種看法,覺得英國人跟日耳曼人好歹沾點邊都是所謂的“北方日耳曼種族”分支),還建立過那麽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證明了他們的“種族價值”和統治能力。在他看來,大英帝國是少數幾個甚至可能是唯一一個)有資格和未來的德意誌“千年帝國”平起平坐、瓜分世界的存在。 他甚至幻想過,在打敗法國、確立德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之後,能夠與英國達成某種諒解、甚至是結盟,共同主宰世界當然,是以德國為主導)。
    所以,支持這種“政治放水”理論的人就認為, 希特勒在敦刻爾克最後關頭下令停止裝甲部隊前進,可能就是基於這種複雜的、帶點“種族惺惺相惜”意味的政治考量: “我先把你法國打殘,讓你英國佬徹底失去大陸上的幫手。然後呢,我再‘紳士’一把,不把你那幾十萬精銳陸軍趕盡殺絕,給你留條活路,留點體麵。這樣一來,你英國是不是就該認清現實,知道跟我作對沒好下場,乖乖地跑來跟我談判,承認我在歐洲大陸的地位,以後咱們井水不犯河水,甚至還能一起對付別人比如蘇聯)?”
    這種想法,聽起來是不是有點“一廂情願”,甚至有點“精神分裂”?一方麵要征服世界,一方麵又想對潛在的“同級別”對手保留一點“尊重”?這確實不太符合希特勒後來表現出的那種趕盡殺絕的殘暴本性。把一個關鍵的軍事決策,歸結於這種虛無縹緲的“種族情結”或者不切實際的“政治幻想”,其證據往往是不足和間接的。
    但考慮到希特勒這個人思想的極端、矛盾和跳躍性,以及他對英國那種既嫉妒、痛恨尤其是一戰的仇),又有點病態“敬畏”甚至想拉攏的複雜心態,完全排除這種政治算計哪怕隻是一閃而過的念頭)的可能性,似乎也不太合適。不過,大多數嚴謹的曆史學家還是傾向於認為,軍事和戰術上的原因比如戈林的吹牛、將軍們對坦克損耗和地形的擔憂),可能比這種難以捉摸的政治或意識形態考量,更能直接解釋那道“停止命令”的下達。
    說法四:就是亂了套!指揮失誤加信息不暢?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沒那麽多“陰謀論”和“深層算計”。也許就是當時戰場信息混亂,德軍高層希特勒、最高統帥部、陸軍總司令部、前線集團軍司令部之間)指揮層級複雜,命令傳遞不暢,再加上對盟軍撤退決心和組織能力的低估,導致在關鍵時刻做出了錯誤的判斷和決策。混亂本身,也可能是一個原因。
    那麽,敦刻爾克“停止前進”之謎的真相,到底是什麽呢?
    很可能,並不是單一的原因,而是上述幾種因素的混合體。 也許是戈林的吹牛給了希特勒一個“台階”,倫德施泰特的謹慎建議又符合了希特勒保存實力打法國主力的想法,再加上一點點可能存在的政治幻想,以及戰場上無法避免的混亂和信息差……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最終導致了那個讓幾十萬盟軍得以“死裏逃生”的命令。
    不管希特勒當初是咋想的,這“煮熟的鴨子”反正是飛了! 英國人雖然丟盔棄甲,狼狽不堪,但他們的軍隊主力——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兵和軍官——大部分都成功撤回了本土!這為英國能夠繼續抵抗下去,保留了最寶貴的“人”的因素。丘吉爾可以自豪地或許也帶著後怕)宣稱,英國保住了自己的軍隊!
    希特勒沒空再為敦刻爾克這點“小遺憾”糾結了。在他看來,英法聯軍的北方主力已經被打殘雖然人跑了),法國的失敗已經隻是時間問題。
    他的目光,迅速轉向了南方。索姆河對岸,法蘭西共和國最後的屏障,正在瑟瑟發抖。
    德軍的下一步作戰計劃——“紅色方案”,即徹底擊潰剩餘法軍、占領巴黎、迫使法國投降的行動,即將啟動! 法國的命運,已經危在旦夕!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