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第三帝國的巔峰

字數:6568   加入書籤

A+A-


    上回書咱們說到,法國新總理貝當元帥,頂不住德國人的猛攻和國內的壓力,最終決定向德國請求停戰。這消息傳到希特勒耳朵裏,他心裏那個得意啊!但他不光要勝利,還要複仇!還要狠狠地羞辱這個曾經讓德國蒙羞的老對手!
    希特勒這人心眼兒小,報複心極強。他立刻下了一道命令,大家還記得1918年貢比涅森林的那節編號2419d的火車車廂嗎!希特勒把當年德國簽署停戰協定的那節具有特殊曆史意義的福煦元帥的火車車廂,從巴黎的博物館裏給拖了出來!然後,又把它拉回到了貢比涅森林裏,不偏不倚,就安放在二十二年前同一個地點! 主角還是德國和法國,隻是這次的位置調換過來了,連當年豎立的、刻著羞辱德國字眼的紀念碑都保留著,就是要讓法國人也嚐嚐當年德國人體會到的那種滋味!
    1940年6月21日, 貢比涅森林裏,氣氛肅殺。希特勒帶著戈林、裏賓特洛甫、凱特爾等一票納粹黨政軍大佬,坐著奔馳轎車,耀武揚威地來到了現場。他先是走到那塊羞辱德國的紀念碑前,輕蔑地看了一眼,然後昂首挺胸地走進了那節他特意從博物館裏拉出來的火車車廂。據說,他特意坐在了當年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坐過的位置上,等待著法國代表團前來“朝拜”。
    沒過多久,由夏爾·安齊熱將軍率領的法國代表團,懷著極其沉重和屈辱的心情,走進了這節車廂。迎接他們的,是勝利者傲慢的目光和苛刻的停戰條件。凱特爾元帥德軍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宣讀了停戰協定的序言,希特勒象征性地聽完之後,就帶著大部分隨從,起身離開了車廂,把具體的“條款告知”根本沒給法國人討價還價的餘地)留給了凱特爾。
    在談判的過程中,法國代表團曾經試圖請求能否稍微延後簽字, 因為他們需要更多時間與遠在波爾多的貝當元帥進行磋商請示。但這個小小的請求,遭到了德方代表凱特爾元帥冷酷無情的拒絕。 他幾乎是不帶任何感情地直接表示:“先生們,你們隻有一個選擇:要麽現在就在這份文件上簽字,要麽就讓戰火繼續吞噬法蘭西!” 這最後通牒式的回答,徹底打碎了法國人最後一絲幻想。
    1940年6月22日, 在巨大的屈辱和無奈之下,法國代表團最終在這節特殊的火車車廂裏,在德國人擬定的苛刻停戰協定上,簽下了自己的名字。
    曆史仿佛完成了一個輪回,但這次,是以一種更加殘酷和令人窒息的方式。希特勒用這種精心設計的場景,狠狠地報複了法國,也向全世界宣告:凡爾賽的秩序,徹底被他踩在了腳下!
    但這還沒完!為了徹底抹去德國的恥辱,也為了永久銘記他希特勒的“豐功偉績”, 簽約儀式結束後沒幾天,希特勒又下了一道命令:
    把這節具有象征意義的火車車廂,作為戰利品,立刻運回德國柏林, 放在博物館裏公開展覽,然後把貢比涅森林裏當年簽訂停戰協定的那塊林間空地,除了那座象征法國勝利的阿爾薩斯洛林紀念碑和福煦元帥的雕像之外,其他所有的紀念物、標記,甚至包括周圍的樹木,統統毀掉!夷為平地! 隻留下福煦元帥孤零零的雕像,讓他親眼“看”著這片土地,見證法蘭西是如何在他希特勒的手中被摧毀的!這報複心,這手段,簡直絕了!
    這份在貢比涅簽訂的停戰協定,直接導致了法國的分裂。根據協定:
    法國北部和整個大西洋沿岸地區包括巴黎和所有重要工業區,約占法國領土的五分之三),由德軍直接軍事占領。
    法國南部大約五分之二的領土,名義上保持“獨立”,成立了一個新的法國政府,因為政府所在地設在溫泉小鎮維希,所以史稱“維希法國”。這個政府的首腦,就是那位一戰英雄貝當元帥。
    法國軍隊大部分被解除武裝,隻保留少量用於“維持國內秩序”的兵力;法國必須支付巨額的占領費用;所有法國戰俘一百多萬)繼續被德國關押……
    這個所謂的“維希法國”,雖然名義上是獨立的,但實際上處處受到德國的控製和掣肘,奉行與納粹德國合作的政策,在國內也推行了一係列效仿納粹的反動措施。貝當這位昔日的民族英雄,最終淪為了一個與侵略者合作的、備受爭議的人物。法蘭西,就這樣陷入了被占領和分裂的黑暗時期。
    打敗了法國這個宿敵,希特勒的心情那叫一個字“爽”!在巴黎陷落後不久6月23日或28日),希特勒像個觀光客一樣,對巴黎進行了一次旋風式的“一日遊”。
    他帶著他的建築師施佩爾等人,參觀了巴黎歌劇院、凱旋門、埃菲爾鐵塔……還在巴黎聖母院前擺拍留影。最重要的一站,是他特意去了安放拿破侖棺槨的榮軍院。 站在那位曾經也想征服歐洲的“前輩”麵前,希特勒這位新晉的“歐洲霸主”,內心想必是感慨萬千,充滿了誌得意滿的驕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次短暫的巴黎之行,與其說是視察,不如說是希特勒個人的一次勝利“巡禮”,是他向全世界炫耀其武功的象征性姿態。
    光是元首自己去“旅遊”還不夠,還得讓軍隊也跟著“風光”一把。德軍占領巴黎後,雖然也在香榭麗舍大街搞了閱兵,但規模和後來在柏林搞的比起來,似乎還算“低調”。
    隨後,當結束法國戰役的德軍部隊返回德國本土時,柏林舉行了更加盛大、更加狂熱的凱旋慶祝活動和閱兵儀式。 希特勒站在總理府的陽台上,接受著萬千民眾和軍隊山呼海嘯般的歡呼。整個德國都沉浸在一種近乎癲狂的勝利喜悅之中。
    希特勒原本也計劃要在巴黎搞一場極其盛大的、如同羅馬皇帝凱旋般的閱兵式,但後來又取消了這個計劃。 為什麽呢?有幾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他覺得法國這麽快就投降了,已經是“事實上的最大羞辱”,沒必要再用一場大閱兵去過度刺激已經趴下的對手;另一種說法是,這位落魄藝術家出身的“元首”,可能還真就對巴黎這座“藝術之都”、“文化聖城”有那麽點“特殊感情”, 他想把巴黎完整地保存下來。這種既想炫耀武力、又故作“姿態”、刻意“收斂”一下的複雜心態,也確實挺符合希特勒那難以捉摸的性格。
    可以說,1940年的夏天,是希特勒個人聲望和權力達到絕對巔峰的時刻!
    您想想:短短幾年時間,他撕毀了凡爾賽和約,收複了萊茵蘭,吞並了奧地利,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打垮了波蘭,征服了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最終還讓曾經不可一世的法國,在短短六周內就跪地求饒!
    這在德國人尤其是那些經曆過一戰屈辱的人)看來,簡直就是前無古人、不可思議的豐功偉績!他不僅洗刷了民族的恥辱,還讓德國成為了歐洲大陸無可爭議的霸主!
    一時間,希特勒被德國民眾視為“天降偉人”、“德意誌民族的救星”,對他的個人崇拜達到了頂峰。就連那些曾經對他心存疑慮的國防軍將領們,在如此輝煌的勝利麵前,也不得不佩服“元首”的“天才”和“遠見”。希特勒在德國國內的權力,已經無人能夠撼動。
    就在德國舉國上下都沉浸在對法勝利的狂熱喜悅之中,希特勒的個人威望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之時,這位“元首”決定,要給他手下那些幫他打下這片大好“江山”的將軍們,來一次史無前例的“大封賞”!
    1940年7月19日, 在柏林的克羅爾歌劇院當時被用作帝國議會會場),希特勒親自主持了一場極其隆重的授銜儀式。鎂光燈閃爍,納粹高官雲集,氣氛莊嚴而狂熱。在這次儀式上,希特勒一口氣晉升了12位高級將領為德國元帥! 這在德國曆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這次授銜的名單,可以說是囊括了當時德軍的最高層人物,主要包括:
    陸軍總司令:瓦爾特·馮·布勞希奇
    最高統帥部參謀長:威廉·凱特爾
    三大集團軍群司令官: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 (a集團軍群)、費多爾·馮·博克 (b集團軍群)、威廉·裏特爾·馮·勒布 ( c集團軍群)
    其他在法國戰役中戰功卓著的集團軍司令或高級將領:如威廉·李斯特 、京特·馮·克魯格、埃爾溫·馮·維茨萊本 、瓦爾特·馮·賴歇瑙
    空軍方麵也有三位大佬同時晉升元帥:阿爾貝特·凱塞林 、埃哈德·米爾希 、胡戈·施佩勒
    十二根元帥權杖同時授出!這排場,這氣勢,簡直是要閃瞎所有人的眼睛! 希特勒想通過這種方式,來表彰軍隊的“赫赫戰功”,進一步鞏固軍隊對他的效忠,也向全世界炫耀納粹德國的強大武力。
    然而,最引人注目、也最引人非議的,還不是這十二位元帥,而是另一個人——赫爾曼·戈林!
    就在同一天,這位身兼空軍總司令、普魯士總理、四年計劃負責人等數職於一身、生活極其奢華、體型日益臃腫的納粹二號人物,被希特勒授予了一個獨一無二、專門為他創設的頭銜——“帝國元帥”! 還給他特製了一根鑲滿寶石、華麗無比的“帝國元帥權杖”!這個頭銜,地位在所有陸、海、空軍元帥之上,相當於整個德國武裝力量名義上的“大元帥”!
    這下可捅了馬蜂窩了!表麵上看是皆大歡喜的慶功大會,可這授銜儀式背後,卻充滿了嫉妒、不滿和權力鬥爭的暗流!
    戈林被單獨拎出來,放在所有人頭上,這讓陸軍那幫傳統貴族出身、自視甚高的元帥們比如倫德施泰特、博克等人)心裏極其不爽!他們打心眼裏就瞧不起戈林這個靠著跟希特勒關係上位的“黨棍”、那個隻會吹牛、貪婪腐敗的“空軍胖子”。他們覺得,論戰功、論資曆、論軍事才能,戈林哪一點配得上淩駕於他們之上?連隆美爾當時還隻是個少將師長,沒在此次晉升元帥之列)私下裏都忍不住譏諷戈林:“不過是一頭貪吃的野豬,披上了一張帝國元帥的皮而已。” 這種對戈林的鄙視和嫉恨,在陸軍高層中相當普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希特勒這麽搞,難道不知道會惹陸軍不高興嗎?他當然知道!但這恰恰是他想要的效果!他一方麵要籠絡戈林這個心腹重臣和空軍力量,另一方麵,他也不希望陸軍的勢力過於龐大,尤其不希望出現功高蓋主的“戰爭英雄”。您看,這次法國戰役中真正立下奇功、在前線衝鋒陷陣的裝甲兵將領,像古德裏安、隆美爾、曼施坦因等人,這次一個都沒被直接封為元帥!希特勒就是要用這種“撒胡椒麵”、“平分功勞”甚至刻意打壓功臣)的方式,來製造將領之間的矛盾和製衡,防止任何一個人或派係坐大,從而更牢固地把軍權掌握在自己手裏。誰都給點甜頭,但誰也別想功高震主——這就是希特勒玩弄權術的一貫伎倆!
    法國戰役的勝利,雖然是陸、空協同的結果,但真正完成突破和包圍的,無疑是陸軍的裝甲部隊。可在慶功授銜儀式上,戈林和空軍顯得比陸軍還要風光,這讓很多陸軍將領心裏更不是滋味了,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倒讓空軍搶了不少風頭和功勞。據說戈林還在私下裏到處吹噓“法國的失敗主要歸功於空軍的毀滅性打擊”,這話傳到陸軍將領耳朵裏,更是火上澆油。 陸空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加深。
    所以說,這場看似德國榮耀頂峰的元帥授銜儀式,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凝聚軍心,反而像是在軍隊這個火藥桶裏埋下了更多不和的種子。 將領之間的嫉妒、陸軍與空軍的矛盾、傳統軍官團與納粹黨新貴如戈林、希姆萊)的衝突、前線將領如隆美爾、古德裏安、曼施坦因)與後方統帥部以及希特勒本人在戰略指揮上的分歧……所有這些裂痕,都在這次“慶功”之後變得更加明顯。這些矛盾和裂痕,在戰爭初期順風順水的時候可能還不太顯眼,但到了後來,尤其是在東線戰場遭遇挫折比如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之後,就會逐漸爆發出來,嚴重影響德軍的作戰效率,甚至最終演變成了1944年那場試圖刺殺希特勒的“7·20事變”這是後話)。
    整個法國戰役從5月10日到6月22日法國正式停火)打下來:
    德軍方麵: 雖然取得了壓倒性勝利,但也付出了相當的代價,陣亡人數約4萬5千至5萬人,受傷人數約11萬多人。這個數字相比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的“絞肉機”,已經算是非常“低”了,也反映了“閃電戰”的效率。但這對於德軍取得的戰果來說簡直是微不足道!
    盟軍方麵: 那就慘不忍睹了!
    法軍: 陣亡約9萬人,受傷約20萬人,更驚人的是,被俘人數高達180萬到190萬人!幾乎是整個法國陸軍的主力都被成建製地消滅或俘虜了!這是法國軍事史上前所未有的慘敗!
    英軍: 總傷亡包括陣亡、受傷、被俘,主要發生在戰役前期和敦刻爾克撤退期間)約6萬8千人。
    比利時軍隊: 傷亡約2萬3千人,大部分最終投降。
    荷蘭軍隊: 傷亡約1萬人,最終投降。
    短短42天,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就這麽垮了,投降了。這速度,不僅讓全世界驚掉了下巴,連希特勒自己都覺得贏得有點太輕鬆、太快了。希特勒原本以為打敗法國至少要付出50萬人的代價,那麽曾經在一戰中死磕了德國四年的法蘭西,這次怎麽就跟紙糊的一樣,一捅就破了呢?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