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紅色的廣袤大地
字數:7149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列寧和他的布爾什維克黨在1917年十月那幾天,瞅準了機會,在彼得格勒幾乎是兵不血刃地就把臨時政府給掀翻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政權。還麻溜地頒布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準備退出一戰,把地分給農民。
聽起來是不是挺順的?感覺革命一下子就成功了?
您要是這麽想,那可就太天真了!拿下首都彼得格勒,那僅僅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或者說,是捅了更大的一個馬蜂窩!
布爾什維克奪權,靠的是彼得格勒的工人和一部分嘩變的士兵,再加上精準的組織和“和平、土地、麵包”這些極具誘惑力的口號。但在廣袤的俄國大地上,支持他們的人,遠沒有達到絕對多數。
那些失去土地的地主貴族能甘心嗎?那些工廠被沒收的資本家能答應嗎?那些忠於沙皇或者信奉自由民主的舊軍官們能服氣嗎?那些同樣想搞社會主義、但跟布爾什維克不是一路人的孟什維克、社會革命黨能咽下這口氣嗎?還有那些原本就想獨立的邊疆民族比如烏克蘭、格魯吉亞)能錯過這個“趁你病要你命”的機會嗎?更別說,那些原本跟俄國並肩作戰的協約國英法美日等),一看你布爾什維克不僅單方麵退出戰爭,還要廢除沙皇欠的債,甚至還要把“赤色瘟疫”傳遍全世界,他們能坐視不管嗎?
答案是:都不能!
於是乎,幾乎就在蘇維埃政權剛剛宣布成立的那一刻起,各種反對力量就開始從四麵八方集結起來,準備把這個紅色的“怪胎”扼殺在搖籃裏!一場席卷整個前沙俄帝國、持續了近五年之久、殘酷血腥到了極點的——俄國內戰,正式拉開了帷幕!
這場內戰,簡單來說,就是一場“紅軍”打“白軍”的大混戰,還夾雜著各路地方武裝和外國幹涉軍的“攪和”。
“紅”的一方: 就是列寧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黨和他們組建的工農紅軍。他們的目標是保衛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把革命推向全國。
“白”的一方: 成分就複雜了去了!這是一個鬆散的、內部矛盾重重、唯一的共同點就是“反布爾什維克”的大雜燴聯盟。裏麵有:
沙俄舊軍官: 比如高爾察克、鄧尼金、尤登尼奇、弗蘭格爾這些一戰時期有點名氣的將軍,他們掌握著一部分舊軍隊,夢想著恢複昔日的帝國榮光或者建立軍人獨裁。
保皇派: 還想請回沙皇或者他的親戚)的人。
自由派: 比如立憲民主黨人,他們反對沙皇,但也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無產階級專政”,希望建立西方式的議會民主。
其他社會主義者: 比如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主要是右派),他們雖然也想搞社會主義,但跟布爾什維克在革命道路和方式上有根本分歧,也被布爾什維克打壓,所以也加入了反抗陣營。
哥薩克: 這些生活在頓河、庫班等地的半軍事化群體,傳統上比較保守,而且土地利益受到了威脅,也成了白軍的重要力量。
外國幹涉軍: 英國、法國、美國、日本、捷克軍團……這些“外援”更是各懷鬼胎,打著各種旗號比如“阻止德國勢力擴張”、“保護僑民”、“防止共產主義蔓延”),在俄國的各個角落登陸,給白軍提供武器、金錢和有限的軍事支持,甚至直接占領了一些地區。
這場仗,打得那叫一個天昏地暗,地域廣闊得令人難以想象!幾乎整個前沙俄帝國的版圖,都成了戰場!
從1918年春天開始,戰火就在俄國大地上全麵燃起,形成了好幾個主要的戰線:
南方戰線:最危險的威脅! 這是白軍勢力最強、對蘇維埃政權威脅最大的一個方向。在俄國南部水草豐美的頓河、庫班地區,由前沙皇將軍科爾尼洛夫後來戰死)、阿列克謝耶夫以及後來的安東·鄧尼金等人領導的“誌願軍”後來發展成“南俄武裝力量”)逐漸壯大。他們得到了英法的重點支持。1919年夏天到秋天,是鄧尼金白軍最“風光”的時候! 他們一路向北猛攻,接連占領了哈爾科夫、庫爾斯克、奧廖爾等重要城市,兵鋒一度直指距離莫斯科隻有幾百公裏的圖拉!當時的蘇維埃政權真是命懸一線!莫斯科城內氣氛緊張,列寧甚至一度考慮過要不要放棄首都。為了保衛莫斯科,布爾什維克喊出了“一切為了前線!”的口號,動員了所有力量。最終,紅軍在付出了巨大代價後,頂住了鄧尼金的攻勢,並於1919年底發動反攻,將鄧尼金的部隊擊潰,趕回了黑海沿岸。
東方戰線:西伯利亞的“最高統治者” 在廣袤的西伯利亞,原沙俄海軍上將亞曆山大·高爾察克,在捷克軍團一戰時被俘的捷克士兵,想借道西伯利亞回國,結果卷入了內戰)和部分社會革命黨人的支持下,於1918年底在鄂木斯克發動政變,推翻了當地的社會黨政府,自封為“俄國最高統治者”。他一度控製了從烏拉爾山到太平洋的廣闊領土,也得到了協約國尤其是英法)的承認和援助。1919年上半年,高爾察克的軍隊也曾向西發動進攻,試圖與南方的鄧尼金會師。 但紅軍在東線同樣組織了頑強的抵抗,並利用高爾察克後方不穩、內部矛盾重重等弱點,發動反擊。最終,高爾察克的軍隊被擊潰,他本人在逃亡途中被社會革命黨人出賣,交給了布爾什維克,於1920年初在伊爾庫茨克被槍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西北戰線:彼得格勒的保衛戰 在靠近波羅的海的地區,由前沙皇將軍尼古拉·尤登尼奇指揮的西北白軍,在愛沙尼亞境內組建,並得到了英國海軍的有限支持。尤登尼奇在1919年發動了兩次旨在奪取革命“搖籃”彼得格勒的攻勢。 特別是10月份那次,他的部隊一度打到了彼得格勒的近郊,城內形勢萬分危急!又是托洛茨基親自趕到前線,整頓防務,調集援軍,甚至親自上陣鼓舞士氣。最終,紅軍憑借著堅強的意誌和後備力量,硬是把尤登尼奇的攻勢給頂了回去,並將其徹底擊潰。
北方戰線與外國幹涉: 在北方的摩爾曼斯克和阿爾漢格爾斯克港,英、法、美等國的幹涉軍早在1918年就登陸了,最初的借口是防止德國人搶走協約國囤積在那裏的軍用物資,後來則公開支持當地的反布爾什維克政權。但這些幹涉軍規模不大,士氣也不高士兵們厭倦了戰爭,不明白為啥要在冰天雪地裏跟俄國人打仗),再加上遠離俄國腹地,影響有限。隨著紅軍力量的增強和國內反戰聲音的高漲,到1919年底至1920年初,這些外國幹涉軍也陸續撤離了。
這場內戰打得如此殘酷,範圍如此廣闊,為什麽最終是看似力量更弱的紅軍贏了呢?這裏麵門道可不少:
紅軍的優勢:
地利與人和相對而言): 布爾什維克控製著俄國的核心地帶——莫斯科、彼得格勒以及中部工業區,這裏人口密集,工業基礎雖然殘破)尚存,鐵路網絡也相對發達,便於調動兵力和物資,擁有內線作戰的優勢。而且,他們的口號特別是“土地歸農民”)在初期確實贏得了部分農民的支持至少是不反對),工人階級更是他們的基本盤。
統一的領導和鋼鐵般的意誌: 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提供了強有力的、集中的政治和軍事領導。托洛茨基更是展現了非凡的組織才能,在極短時間內,依靠強製征兵和利用舊軍事專家但用“政治委員”監督)等手段,硬是把一支由工人赤衛隊和嘩變士兵組成的“烏合之眾”,打造成了一支數百萬人的、有戰鬥力的正規軍——紅軍。他們為了保衛革命成果,展現出了驚人的決心和韌性。
殘酷但有效的“戰時共產主義”: 為了支撐戰爭,布爾什維克實行了極其嚴酷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強製征收農民的餘糧甚至口糧!),將所有大中型工業收歸國有,實行普遍勞動義務製,取消商品貿易,由國家統一分配物資……這套政策嚴重損害了經濟,也激起了農民和工人的普遍不滿甚至引發了後來的叛亂),但在當時那種極端困難的情況下,它確實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國的人力物力,保障了紅軍的供給,為最終勝利提供了物質基礎。
宣傳的威力: 布爾什維克非常擅長宣傳鼓動,他們把白軍描繪成地主、資本家和外國幹涉者的走狗,是想恢複舊製度、重新壓迫人民的壞蛋,把自己打扮成工農利益的代表、俄國獨立的扞衛者。這種宣傳在爭取民心特別是底層民眾)方麵起到了重要作用。
白軍的劣勢:
一盤散沙,內鬥不止: 白軍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政治綱領。各個白軍將領擁兵自重,互相之間貌合神離,甚至勾心鬥角。他們的政治成分也極其複雜,保皇派、自由派、軍閥……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裏去。除了“反布爾什維克”這個共同口號外,他們對於未來俄國應該是什麽樣子,完全沒有共識。
不得民心,後院起火: 白軍控製的地區,往往恢複地主土地所有製,殘酷鎮壓農民反抗,加上軍隊腐敗、紀律渙散,很快就失去了當地民眾的支持。農民們可能不喜歡布爾什維克的強製征糧,但更害怕白軍回來把剛分到手的土地再搶走!
地理分散,外線作戰: 白軍的主要根據地都在俄國的邊遠地區南方、西伯利亞、西北),互相之間距離遙遠,難以協同作戰,補給困難,處於外線作戰的不利地位。
“外援”靠不住: 協約國的幹涉雖然給白軍提供了一些援助,但各懷鬼胎,投入有限,而且常常因為害怕“赤色蔓延”而猶豫不決。隨著一戰結束和國內反戰情緒高漲,這些外國幹涉軍很快就撤走了。白軍一旦失去外援,立刻就難以為繼。而且,依靠外國幹涉,也讓白軍在宣傳上落了下風,被布爾什維克指責為“賣國賊”。
到了1920年底,高爾察克、鄧尼金、尤登尼奇這三大股白軍主力基本都被紅軍消滅了。隻剩下彼得·弗蘭格爾將軍率領的鄧尼金殘部,還在南部的克裏米亞半島負隅頑抗。1920年11月,紅軍在伏龍芝的指揮下攻入克裏米亞,弗蘭格爾殘部在英法軍艦的幫助下,有十幾萬人逃亡土耳其君士坦丁堡,白軍有組織的武裝抵抗基本宣告結束。
但蘇維埃政權的麻煩還沒完。
剛剛獨立的波蘭,在畢蘇斯基的領導下,趁著俄國內戰,試圖向東擴張,恢複曆史上的“大波蘭”。1920年春,波軍一度占領了烏克蘭首都基輔。被激怒的紅軍發動反攻,由圖哈切夫斯基等人指揮,一路向西猛衝,兵鋒直指華沙!眼看革命就要“輸出”到中歐了!結果,在華沙城下,波蘭軍隊在法國軍事顧問包括後來的戴高樂)的幫助下,上演了“維斯瓦河奇跡”,奇跡般地擊潰了紅軍主力。最終,雙方於1921年簽訂《裏加和約》,劃定了對蘇俄特別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相當不利的邊界,史稱“蘇波戰爭”。這次失敗,也讓列寧等人意識到“世界革命”的道路並不平坦。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帶來的經濟崩潰和民不聊生,也引發了國內的不滿。農民暴動如坦波夫省的“安東諾夫叛亂”)此起彼伏。最讓布爾什維克震驚的是1921年3月的喀琅施塔得水兵兵變! 這些曾經是“十月革命最堅定戰士”的水兵們,提出了“要蘇維埃,不要布爾什維克!”的口號,要求政治自由和結束戰時共產主義。列寧和托洛茨基將此視為對政權的直接挑戰,派圖哈切夫斯基指揮紅軍,殘酷地鎮壓了這次兵變。喀琅施塔得的炮聲,也宣告了蘇維埃政權內部任何形式的“民主反對派”的終結,布爾什維克的一黨專政地位徹底鞏固。
到1922年末,除了芬蘭、波蘭、波羅的海三國等少數西部領土最終獨立外,布爾什維克黨已經成功地重新控製了前沙俄帝國的大部分疆域。紅旗,插遍了從波羅的海到太平洋的廣袤土地。
內戰,以蘇維埃政權的勝利而告終。 他們擊敗了國內外形形色色的敵人,保衛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但是,這場勝利的代價,是極其慘痛的!
據估計,整個俄國內戰期間包括戰爭、饑荒、疾病和雙方的“紅色恐怖”與“白色恐怖”),死亡人數高達數百萬甚至上千萬! 具體數字難以精確統計,但無疑是人類曆史上最血腥的內戰之一。整個國家的人口結構和社會基礎都遭到了嚴重破壞。
長期的戰爭和破壞,加上“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對生產力的摧殘,使得俄國的經濟瀕臨徹底崩潰。工業產值跌落到戰前水平的零頭,農業生產銳減,鐵路運輸癱瘓,城市饑荒蔓延特別是19211922年的大饑荒,餓殍遍野)。
麵對如此嚴峻的局麵,連列寧這樣堅定的革命者也意識到,必須改弦更張了。為了恢複瀕臨崩潰的經濟,也為了緩和與農民特別是經曆了強製征糧後普遍不滿的農民)的緊張關係,鞏固政權,列寧在1921年果斷地放棄了“戰時共產主義”,轉而實行“新經濟政策”。
“新經濟政策”的核心,是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大工業、銀行、外貿等)的前提下,有限度地恢複商品貨幣關係和市場機製。允許農民在繳納固定的糧食稅後,自由支配餘糧拿到市場上去賣;允許私人包括外國資本)經營一些中小型企業;恢複國內自由貿易……這在當時被很多人包括一些布爾什維克黨內人士)認為是向資本主義“退卻”,但列寧堅持認為,這是在走向社會主義之前,必須經曆的一個“迂回”階段,是恢複經濟、鞏固工農聯盟的必要之舉。
曆史證明,新經濟政策確實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它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緩解了城鄉矛盾,使得蘇俄經濟開始逐步複蘇。
內戰的硝煙漸漸散去,新經濟政策開始讓國家慢慢恢複元氣。布爾什維克黨,這個曾經的地下革命組織,如今已經牢牢地掌控了這個龐大國家的政權,並且經受住了血與火的嚴酷考驗。
現在,擺在列寧和他的同誌們麵前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如何將那些在革命和內戰期間建立起來的、名義上獨立的各個蘇維埃共和國如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外高加索等),以一種新的、更緊密的形式聯合起來,構建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家。
經過一係列的討論和博弈其中也涉及到斯大林等人關於中央集權與地方自治的不同意見),在1922年底,各主要蘇維埃共和國的代表們達成共識,決定自願聯合,組成一個統一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一個新的國家名稱,一個將在未來幾十年深刻影響世界格局的超級大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即將正式登上曆史舞台!
它的誕生,將帶來怎樣的希望與挑戰?它與外部世界,特別是與剛剛經曆了戰爭和革命、同樣渴望“複興”的德國,又將譜寫出怎樣一段愛恨交織、最終兵戎相見的複雜曆史呢?我們下一回再細說。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