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從二月春寒到十月驚雷
字數:6627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希特勒雖然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搭上了不少精銳傘兵,總算是把南翼給“掃幹淨”了,但他心裏真正惦記的,始終是東方那個龐然大物——蘇聯。
要理解希特勒為什麽如此執著於毀滅蘇聯,甚至不惜推遲進攻英國、冒險發動一場規模空前的“巴巴羅薩”計劃,咱們就得把時間的指針,再往前撥個二十多年,回到1917年的俄國,去看看那個讓整個世界為之震動、也讓希特勒這類人恨之入骨的“紅色巨人”,到底是怎麽從舊沙皇俄國的廢墟中誕生的。這一章,咱們就來聊聊那場驚天動地的——十月革命。
話說二十世紀初的俄國,那可是個地地道道的“巨無霸”。國土遼闊得嚇人,橫跨歐亞兩大洲;人口眾多,號稱“歐洲憲兵”;沙皇陛下更是以上帝在人間的代言人自居,掌握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從表麵上看,這羅曼諾夫王朝統治下的沙皇俄國,似乎還是那個令人生畏的龐然大物。
但內裏,早就爛透了。
這個國家,就像一個穿著華麗外套、內裏卻爬滿了虱子的巨人。廣大農民被束縛在貧瘠的土地上,受著地主貴族的層層盤剝;新興的工人階級擠在條件惡劣的工廠裏,拿著微薄的工資,生活困苦不堪;沙皇的統治專製腐朽,秘密警察橫行,任何一點自由思想的火花都可能被無情撲滅;國內民族矛盾尖銳,從波蘭到高加索,各地的非俄羅斯民族都在暗中積蓄著不滿。
就在這內憂外患、矛盾重重的時候,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了。沙皇尼古拉二世,這位性格軟弱、能力平庸卻又極其固執的末代皇帝,頭腦一熱,也跟著英法這幫“協約國”兄弟,卷入了這場歐洲列強的“大混戰”。
結果呢?俄國軍隊雖然人多,但裝備落後、指揮無能、後勤一塌糊塗,在前線被德國人的機關槍和大炮打得是屍橫遍野,損兵折將高達數百萬人!後方呢?為了支撐這場打不贏的戰爭,經濟被徹底拖垮,工廠倒閉,鐵路運輸癱瘓,城市裏糧食奇缺,老百姓餓得前胸貼後背,連麵包都成了奢侈品。前線的士兵厭戰絕望,後方的民眾饑寒交迫,整個俄國社會都處在崩潰的邊緣。民怨,如同即將噴發的火山,積蓄著毀滅性的力量。
終於,在1917年初,這火山爆發了!
首都彼得格勒就是後來的列寧格勒,現在的聖彼得堡)的工人們,因為實在受不了饑餓和戰爭的煎熬,率先走上街頭,高喊著“打倒戰爭!”“要麵包!”的口號舉行示威。一開始,沙皇政府還想派軍隊鎮壓。可這次,連軍隊也嘩變了!飽受戰爭之苦、同樣來自底層的士兵們,不願再向自己的同胞開槍,紛紛調轉槍口,加入了示威的行列!
短短幾天之內,彼得格勒的局勢就完全失控了。杜馬俄國議會)的議員們一看大事不好,趕緊成立了一個臨時委員會,試圖控製局麵。而沙皇尼古拉二世呢?這位還在前線“督戰”的皇帝,發現自己已經眾叛親離,連軍隊都不聽他的了。在巨大的壓力下,這位羅曼諾夫王朝的末代沙皇,被迫在3月15日簽署了退位詔書。統治俄國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就這麽戲劇性地、甚至有點窩囊地垮台了。
這場革命,來得如此迅猛,甚至有點出人意料的“順利”,後世稱之為“二月革命”。
沙皇是倒了,可俄國並沒有立刻迎來太平。反而陷入了一種更加混亂和奇特的局麵——“雙重政權”。
一方麵,由杜馬成員和社會名流組成的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名義上接管了國家權力。這個政府一開始由立憲民主黨人李沃夫公爵領導,後來換成了社會革命黨人亞曆山大·克倫斯基。他們大多是些溫和的自由派或者社會黨右翼,希望在俄國建立一個西方式的民主共和國。
但另一方麵,就在二月革命的浪潮中,彼得格勒的工人和士兵們自發地組織起了自己的權力機構——工兵代表蘇維埃“蘇維埃”在俄語裏就是“代表會議”的意思)。這個蘇維埃直接由工廠和軍隊選舉產生,代表著底層革命群眾的利益。它不僅控製著首都的武裝力量大部分士兵都聽蘇維埃的),還掌握著鐵路、郵政、電報等關鍵部門。類似的蘇維埃組織,也在全國各地紛紛建立起來。
於是,俄國就出現了這麽一個怪現象:臨時政府在那裏發號施令,但很多時候命令不出冬宮臨時政府所在地);而蘇維埃這邊雖然名義上不是政府,卻掌握著實際的權力和武力。兩個“腦袋”指揮一個身體,這國家能不亂嗎?
臨時政府最大的敗筆,或者說,它從一開始就埋下的“催命符”,就是它犯了兩個致命錯誤:
繼續打仗! 它為了履行對英法盟友的承諾,也為了維護俄國的“大國地位”,居然宣布要繼續參加那場已經讓俄國人民流盡了血汗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這一下就把絕大多數渴望和平的士兵和民眾給得罪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土地問題?等等再說! 對於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臨時政府也是猶豫不決,說要等將來立憲會議召開後再解決。這讓急於分到土地的廣大農民也大失所望。
就在這俄國政局一團亂麻、人心思變的時候,一個將徹底改變俄國乃至世界曆史的人物,登場了。他就是弗拉基米爾·伊裏奇·烏裏揚諾夫,也就是我們更熟悉的——列寧。
這位布爾什維克黨的領袖,因為搞革命被沙皇政府通緝,長期流亡在瑞士。二月革命爆發時,他心急如焚,恨不得立刻飛回俄國去領導革命。可怎麽回去呢?俄國還在跟德國打仗呢!
這時候,德國人幫了他一個“大忙”當然,德國人也是打著自己的小算盤)。德國最高統帥部覺得,列寧這幫激進的布爾什維克主張立刻退出戰爭,如果能把他們送回俄國去掌權,那俄國肯定就得跟德國媾和,德國就能把東線的兵力抽調到西線去對付英法了!這買賣劃算!
於是,在德國人的安排下,1917年4月,列寧和他的幾十名同誌,乘坐著一列被特殊安排、不允許任何人中途上下的“封閉列車”,穿越戰火紛飛的德國、瑞典和芬蘭,最終成功抵達了彼得格勒的芬蘭火車站!
列寧一回到革命中心,立刻就給當時還有點迷茫的布爾什維克黨指明了方向。他發表了著名的《四月提綱》,提出了極其鮮明和激進的主張:
不給臨時政府任何支持! 徹底認清其資產階級本質!
全部政權歸蘇維埃! 隻有蘇維埃才能代表工農兵的利益!
立刻退出帝國主義戰爭! 實現不割地、不賠款的和平!
沒收地主土地,全部分給農民!
銀行國有化,工人監督生產!
這些口號,簡單直接,直擊當時俄國社會最核心的痛點!特別是“和平、土地、麵包!”這句,簡直就像是為當時水深火熱中的俄國人民量身定做的!
布爾什維克黨,原本在眾多社會主義派別中還有主張漸進改良的孟什維克、代表農民利益但派別複雜的社會革命黨等)隻是少數派。但在列寧的領導下,他們憑借著清晰的綱領、嚴密的組織和深入工農兵群眾的宣傳鼓動,再加上臨時政府自己不斷地“作死”比如堅持戰爭、鎮壓示威),布爾什維克的支持率開始像坐火箭一樣往上漲!尤其是在經曆了七月流血事件臨時政府鎮壓工人士兵示威,布爾什維克被汙蔑為德國間諜,列寧被迫再次躲藏)和科爾尼洛夫叛亂八月底,軍隊總司令科爾尼洛夫試圖發動政變推翻臨時政府,結果臨時政府不得不向布爾什維克求助,依靠赤衛隊的力量才粉碎了叛亂,這反而大大提升了布爾什維克的威望和武裝力量)之後,布爾什維克在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這兩大最重要的蘇維埃中,都贏得了多數席位!
到了1917年秋天,列寧覺得,時機成熟了!臨時政府威信掃地,軍隊瀕臨瓦解,農民自發奪取土地的浪潮風起雲湧,而布爾什維克在蘇維埃中的力量空前強大!再不動手,更待何時?!
雖然黨內還有像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這樣的“老同誌”反對立刻發動武裝起義,覺得風險太大,應該等立憲會議召開。但列寧力排眾議,堅信必須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曆史機遇!
武裝起義的重任,落到了當時擔任彼得格勒蘇維埃主席、極具組織才能和演說天賦的列夫·托洛茨基肩上。他領導著新成立的軍事革命委員會,開始秘密而高效地調動忠於布爾什維克的武裝力量——包括赤衛隊工人武裝)、喀琅施塔得水兵波羅的海艦隊中最革命的力量)以及彼得格勒衛戍部隊中同情革命的士兵。
行動,在1917年11月6日晚悄然開始。
軍事革命委員會指揮下的赤衛隊員和革命士兵,迅速行動起來,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像樣的抵抗,就占領了彼得格勒城內所有的戰略要點:連接各個區域的橋梁、中央電話局、主要的火車站、發電廠、國家銀行……這些行動進行得有條不紊,效率驚人,與二月革命時的自發混亂形成了鮮明對比。臨時政府發現,自己手裏的權力正在一點點地被架空,卻無能為力。
第二天,11月7日,彼得格勒基本上已經落入了布爾什維克的掌控之中。隻剩下臨時政府成員除了早已聞風溜走的克倫斯基)躲藏的最後據點——冬宮。軍事革命委員會調集了部隊包圍了冬宮,並發出最後通牒。駐紮在涅瓦河上的阿芙樂爾號巡洋艦,向冬宮方向鳴放了一發空炮注意是空炮,並非實彈炮擊冬宮本身,這後來被蘇聯官方宣傳有所誇大),作為進攻的信號。
晚間,起義部隊開始向冬宮發起進攻。防守冬宮的力量其實非常薄弱,主要是一些軍官學校的學生士官生)和一個婦女營。經過一陣零星的交火和對峙後,大部分守軍要麽投降,要麽就散去了。起義部隊最終衝入了冬宮,逮捕了躲在裏麵的臨時政府部長們。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整個奪取政權的過程,在首都彼得格勒,相對而言確實比較“和平”,流血衝突規模很小,死傷人數也並不多。這主要是因為臨時政府當時已經失去了絕大部分軍隊和民眾的支持,幾乎是“眾叛親離”,根本無力組織有效的抵抗。所謂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更像是一次組織周密的、以軍事政變為核心的權力轉移,而非大規模的血腥巷戰。當然,這絕不意味著整個俄國革命是和平的,恰恰相反,真正的血雨腥風還在後麵。)
就在冬宮的槍聲還在回響的時候,第二次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斯莫爾尼宮召開了。會場上,當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右派代表還在指責布爾什維克“非法奪權”、“搞陰謀政變”的時候,托洛茨基輕蔑地回應他們:“你們破產了,你們的角色已經結束了!到曆史的垃圾堆裏去吧!” 孟什維克等反對派憤然退場。
剩下的代表主要是布爾什維克和支持他們的左派社會革命黨人)立刻通過決議,宣布全部政權歸蘇維埃!並選舉產生了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政府——人民委員會,列寧當選為人民委員會主席。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一刻也沒有耽擱,立刻頒布了兩項對俄國乃至世界都產生深遠影響的法令:
《和平法令》: 鄭重宣布,蘇維埃政府建議一切交戰國政府和人民,立刻開始談判,締結不割地、不賠款的公正民主和約!並廢除沙皇政府和臨時政府簽訂的一切秘密條約!這道法令,直接回應了俄國人民特別是士兵)最迫切的渴望——和平!
《土地法令》: 宣布永遠廢除地主土地私有製,不付任何贖金,將地主、皇室、教會的土地全部沒收,交給地方土地委員會和農民蘇維埃處理,分配給勞動者使用!這道法令,雖然在具體方案上借鑒了社會革命黨的主張,但它滿足了俄國農民世世代代對土地的渴望!
這兩項法令,如同兩顆重磅炸彈,迅速贏得了廣大士兵、工人和農民的支持,為鞏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奠定了初步的群眾基礎。
十月革命,以其“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在俄國這片廣袤的土地上,建立起了第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宣稱代表工人階級利益的社會主義國家後來定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它被布爾什維克及其追隨者視為無產階級革命的偉大勝利,是人類曆史新紀元的開端,極大地鼓舞了全世界的共產主義運動和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鬥爭。
為了兌現和平的承諾,也為了給新政權爭取喘息時間,列寧不顧黨內如布哈林等人)和左派盟友的反對,力排眾議,在1918年3月與德國及其盟國簽訂了極其苛刻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條約》。根據條約,蘇俄被迫割讓了包括烏克蘭、芬蘭、波羅的海沿岸、波蘭等在內的大片領土這些領土後來在一戰結束後大部分又獲得了獨立或被重新劃分),並支付巨額賠款。列寧認為,這是“用空間換時間”,是拯救革命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然而,十月革命的勝利,僅僅是在首都彼得格勒和少數幾個工業中心取得了成功。在廣大的俄國腹地,布爾什維克的統治根基並不穩固。他們的奪權方式、激進的政策特別是剝奪私有財產、退出戰爭、打壓其他政治派別),以及簽訂的《布列斯特條約》,都引起了國內外各種勢力的強烈反對。
那些失去土地的地主貴族、被剝奪財產的資本家、忠於沙皇或臨時政府的舊軍官、不滿布爾什維克一黨專政的其他社會主義派別、尋求民族獨立的邊疆地區、甚至包括原本的協約國盟友他們對蘇俄退出戰爭、廢除債務極為不滿,也害怕共產主義蔓延)……所有這些反對力量,開始迅速集結起來。
一場規模空前、極其殘酷血腥的俄國內戰,以及伴隨著內戰而來的外國武裝幹涉,即將在俄國大地上全麵爆發!新生的蘇維埃政權,能否在這場生死考驗中存活下來?它又將為此付出怎樣的代價?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