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字數:7947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講到,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這個紅色巨熊,在一片爭議和敵視中,總算是踉踉蹌蹌地站起來了。但一個國家的命運啊,往往跟幾個人是分不開的。列寧這位總設計師,雖然高瞻遠矚,力挽狂瀾,但畢竟歲月不饒人,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這紅色帝國未來的航船,將由誰來掌舵?這事兒,就牽出了咱們這一回的主人公——一個日後將讓整個世界為之顫抖的人物,他的名字,叫約瑟夫·維薩裏奧諾維奇·斯大林。
要說斯大林這個人,那可真是個謎一樣的人物。他不像列寧那樣出身貴族知識分子家庭,能言善辯,著述等身;也不像墨索裏尼那樣充滿激情,富有個人魅力。他給人的印象,往往是沉默寡言,不露聲色,冷酷無情,城府極深的人物,像一塊冰冷堅硬的鋼鐵。但恰恰是這塊“鋼鐵”,最終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脫穎而出,成為了蘇聯說一不二的最高統治者,深刻地改變了蘇聯乃至世界的曆史進程。
那麽,這塊“鋼鐵”究竟是怎樣煉成的呢?他是如何從一個格魯吉亞偏遠小鎮鞋匠家食不果腹的苦孩子,一步步走上革命道路,最終成為布爾什維克黨內舉足輕重的人物呢?這背後,又折射出當時沙皇俄國底層民眾怎樣的真實生活,以及那段苦難歲月對一個人性格的深刻塑造呢?咱們這回,就從頭扒起,好好聊聊斯大林早年的那些事兒。
故事的開頭,得從高加索山脈南麓,一個名叫哥裏的小鎮說起。這個坐落在格魯吉亞境內的小鎮,在19世紀末的俄羅斯帝國版圖上,實在是不起眼。這裏山巒起伏,民風彪悍,生活貧瘠,陽光似乎也帶著一絲塵土的味道。就在這麽個地方,1878年12月18日俄曆12月6日),一個男嬰呱呱墜地,他就是咱們故事的主角,原名叫約瑟夫·維薩裏奧諾維奇·朱加什維利,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斯大林,小名“索索”。
這個“朱加什維利”的家庭,那真是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家徒四壁”。他爹維薩裏奧·朱加什維利,是鎮上一個手藝不咋地的鞋匠。這位鞋匠老爹啊,最大的愛好不是做鞋,而是喝酒。喝多了呢?就拿老婆孩子撒氣,拳打腳踢是家常便飯。小索索的童年記憶裏,恐怕少不了父親醉醺醺的怒吼和母親無奈的哭泣。在這樣的家庭暴力陰影下長大,孩子的心靈能不扭曲嗎?堅韌隱忍或許是生存的必需,但那份深埋心底的怨恨和對強權的複雜情感,恐怕也悄悄地生了根。
當時的沙皇俄國,底層老百姓的日子那叫一個苦啊!廣大的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一年到頭累死累活,交完各種苛捐雜稅,剩下的糧食也就勉強糊口。城裏的工人呢?擠在肮髒簡陋的貧民窟裏,每天在工廠裏幹十幾個小時的活,拿著微薄的薪水,隨時麵臨著失業和疾病的威脅。像維薩裏奧這樣的手工業者,生意不好,又染上酗酒的惡習,自然就把生活的困苦和自身的無能,統統發泄到了更弱小的妻兒身上。這,就是那個時代無數俄國底層家庭的縮影。
萬幸的是,小索索還有一位深愛著他的母親——葉卡捷琳娜·格拉澤。這位母親是一位虔誠的東正教徒,靠給人家洗衣服、打零工,辛辛苦苦地把兒子拉扯大。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這個兒子身上,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兒子將來能出人頭地,最好是能當上一名受人尊敬的東正教神父,擺脫貧困,過上體麵的生活。為此,她吃再多苦,受再多累,都心甘情願。母親的愛,或許是小約瑟夫在那個灰暗童年裏唯一的一抹亮色和溫暖。
可惜啊,老天爺似乎也愛跟窮人家的孩子開玩笑。小約瑟夫的童年,不僅要忍受父親的打罵和家庭的貧困,還得跟各種疾病和意外作鬥爭。他七八歲的時候,染上了天花,雖然撿回了一條命,但臉上卻留下了永久的麻點,這讓他從小就對自己的外貌有些自卑和敏感。沒過幾年,他又在一場馬車事故中,左臂受了重傷,導致左臂比右臂短小,活動也不太靈便。這些身體上的缺陷,無疑加劇了他內心的不安全感,也可能讓他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不願與人親近。
但反過來說,也正是這種嚴酷的成長環境,像一塊磨刀石,把他那原本可能普通的性格,磨礪得異常堅韌和隱忍。他學會了在苦難中生存,學會了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也學會了用冷酷和強硬來武裝自己,對抗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這種性格基調,可以說貫穿了他的一生。
在母親的堅持下,小索索還是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機會。他從小在家隻說格魯吉亞語。到了1888年,大約十歲的時候,他進入了哥裏的一所教會學校讀書。在這裏,他開始係統地學習俄語當時俄語是官方語言,是向上爬的敲門磚),也展現出了不錯的學習天賦,成績據說還挺優秀。這讓含辛茹苦的母親看到了一絲希望。
憑借著在教會學校的優異成績,1894年,16歲的約瑟夫·朱加什維利,在母親的殷切期望下,成功考入了當時外高加索地區首府第比利斯當時也叫梯弗裏斯)的一所頗有名氣的東正教神學院。這在當時,對於一個窮鞋匠的兒子來說,簡直是鯉魚跳龍門,光宗耀祖的大好事!母親葉卡捷琳娜更是喜極而泣,仿佛已經看到了兒子身披神父法袍,站在聖壇上布道的榮耀景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比利斯神學院,那可是培養神職人員的“象牙塔”。按理說,進了這裏,就該一門心思地研讀聖經,學習神學,將來當個受人尊敬的牧師或者主教。可偏偏咱們這位未來的“鋼鐵之人”,骨子裏就不是個安分守己的主兒。
神學院裏的生活,清規戒律森嚴,壓抑沉悶,這讓從小就見慣了社會底層疾苦、內心又充滿了叛逆和不平的約瑟夫感到格格不入。他表麵上可能還循規蹈矩,但私底下,卻開始接觸一些與神學教義格格不入的“危險思想”。
那是一個風起雲湧的年代。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無政府主義……各種各樣的主義和學說,像暗流一樣在沙皇俄國專製統治的冰層下洶湧澎湃。第比利斯作為外高加索的中心城市,自然也成了這些新思想傳播的據點。
在神學院裏,約瑟夫通過各種秘密渠道,開始貪婪地閱讀那些被沙俄當局明令禁止的“禁書”——馬克思的《資本論》雖然可能隻是節選或通俗讀本)、恩格斯的著作、普列漢諾夫等俄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文章,甚至還有達爾文的進化論!這些書籍,像一道道閃電,劈開了他原本被宗教教義禁錮的思想,讓他看到了一個與神學院裏宣揚的“上帝的王國”截然不同的世界。
他開始對現實社會中的貧富差距、階級壓迫、民族矛盾等問題進行思考。他看到格魯吉亞人民在沙皇俄國的統治下,不僅生活困苦,民族文化也受到壓製。他開始參加一些神學院學生組織的秘密讀書會和政治討論小組,與一些思想激進的同學一起,探討俄國的社會問題和未來出路。
神學院的老師們很快就注意到了這個不安分的學生。他們發現,這個來自哥裏的窮小子,不僅經常在課堂上提出一些讓老師難以回答的“刁鑽”問題,還私底下傳閱“禁書”,甚至開始向同學宣傳“危險”的社會主義思想!這還了得?這簡直是在上帝的眼皮子底下搞“異端邪說”!
於是,神學院當局開始對他進行嚴密的監視和警告。但此時的約瑟夫,思想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越來越覺得,靠祈禱和上帝的恩典,是無法改變俄國黑暗的現實的。隻有革命,隻有徹底砸爛這個舊世界,才能為勞苦大眾爭得解放!
最終,在1899年,就在他即將畢業的前夕,神學院當局以“傳播革命思想”、“不參加考試”、“行為不端”等罪名官方說法是他因為付不起學費或者考試不及格而自動退學,但更可信的說法是他因政治原因被開除),將約瑟夫·朱加什維利開除出校。
母親讓他當神父的夢想,徹底破滅了。但對於約瑟夫本人來說,這或許是他人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離開神學院,意味著他徹底告別了那條可能通往神職人員的安穩道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一條充滿荊棘、也充滿“激情”的職業革命家之路。
也就在這前後大約是1898年),他正式加入了一個在當時還處於地下狀態、但日後將深刻影響俄國乃至世界曆史的政治組織——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這個黨,雖然名字裏帶著“社會民主”,但內部派別林立,思想龐雜,正處在一個劇烈分化和重組的前夜。
從神學院的“象牙塔”一腳踏入險惡的地下革命鬥爭,對年輕的約瑟夫·朱加什維利來說,無疑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也是一次殘酷的“成人禮”。他不再是那個沉浸在書本和理論中的學生,而是要真刀真槍地去麵對沙皇專製政府的龐大國家機器。
離開神學院後,他先是在第比利斯的一家天文台找了份觀測員的工作,勉強糊口。但這隻是個幌子,他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秘密的革命組織活動中。
從1900年開始,他就像一個幽靈一樣,活躍在外高加索地區的工人中間。他深入工廠,向工人們宣傳馬克思主義,揭露資本家的剝削和沙皇政府的壓迫。他組織工人罷工,領導示威遊行,散發革命傳單,鼓動民眾起來反抗沙皇的統治。 他展現出了非凡的組織才能和煽動技巧,很快就在當地的革命圈子裏嶄露頭角。
那時候的俄國,革命運動風起雲湧,但也暗流湧動。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部,圍繞著黨的組織原則、革命策略等問題,不同派別之間爭論不休。1903年,在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這種分歧終於公開化,導致了黨的分裂。一派是以弗拉基米爾·伊裏奇·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俄語意為“多數派”,雖然在最初投票時隻是險勝),他們主張建立一個由少數職業革命家組成的、紀律嚴明、高度集中的先鋒隊政黨,通過暴力革命奪取政權。另一派則是以尤裏·馬爾托夫為代表的“孟什維克”俄語意為“少數派”),他們更傾向於建立一個廣泛吸收黨員的群眾性政黨,主張通過漸進的、合法的鬥爭方式來實現社會主義。
在這場決定黨未來走向的關鍵分裂中,遠在外高加索的約瑟夫·朱加什維利,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站到列寧和布爾什維克一邊。 他認同列寧那種不妥協的、激進的革命主張,也欣賞列寧那種鋼鐵般的意誌和嚴密的組織紀律。從此,他成為了列寧忠實的支持者和追隨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對於布爾什維克這樣的地下革命黨來說,經費問題一直是個大難題。搞宣傳、印傳單、組織罷工、購買武器……哪樣不需要錢?可錢從哪兒來呢?總不能指望資本家發善心吧?
於是,一些膽大包天、不擇手段的布爾什維克分子,就把目光投向了銀行和運鈔車,搞起了所謂的“戰鬥性征用”說白了就是搶劫),為黨籌集經費。 而咱們這位未來的“鋼鐵之人”,在這方麵也展現出了他冷酷果決的一麵。
1907年6月,第比利斯市中心發生了一起震驚沙俄帝國乃至整個歐洲的銀行搶劫案。一夥武裝分子光天化日之下,用炸彈和手槍襲擊了護送巨款的國家銀行運鈔馬車,成功劫走了數十萬盧布的巨款這筆錢對當時的布爾什維克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雖然斯大林本人沒有直接參與現場行動,但據多方史料包括一些當事人的回憶和後來的調查)顯示,他正是這起大膽劫案的主要策劃者和組織者之一。 他利用自己在外高加索地區的人脈和對當地情況的熟悉,精心策劃了整個行動,並為行動人員提供了掩護。 這起事件雖然在黨內也引起了一些爭議孟什維克就強烈譴責這種“強盜行為”),但也讓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導人看到了斯大林身上那種為了達到目的不惜一切代價的“實用主義”和冷酷果敢的“才能”。
在殘酷的地下鬥爭中,為了躲避沙皇秘密警察奧克瑞納)的追捕,革命者們往往需要使用各種化名。約瑟夫·朱加什維利也不例外。他用過很多名字,比如“科巴”這是格魯吉亞民間傳說中一位劫富濟貧的英雄的名字,也反映了他早年的一些理想主義色彩),還有其他一些不太出名的化名。
直到大約1912年左右,他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一個更為響亮、也更能體現其性格的筆名——“斯大林”。 “斯大林”在俄語中,是“鋼鐵”的意思。 這個名字,仿佛預示了他未來那鋼鐵般的意誌、鐵腕的統治風格以及對敵人毫不留情的冷酷。1913年,當他在維也納當時他與列寧等人有過短暫接觸)為布爾什維克的報紙撰寫關於民族問題的重要文章時,正式署上了“k.斯大林”俄語“k. ctaлnh”)這個名字。 從此,“斯大林”這個充滿力量和冷峻色彩的名字,開始逐漸取代他那拗口的格魯吉亞本名,並最終聞名於世。
搞革命,那可是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的買賣。沙皇政府對這些“顛覆分子”自然是恨之入骨,一旦抓到,輕則流放,重則絞刑。斯大林自然也成了沙俄警察局黑名單上的“常客”。
從1902年第一次被捕算起,到1913年最後一次被捕,在這短短的十一年間,斯大林先後被沙皇當局逮捕了7次,判處流放6次! 這頻率,簡直可以去申請吉尼斯世界紀錄了。
但更讓人稱奇的是,這位“鋼鐵之人”似乎也練就了一身“越獄”的本領。在這6次流放中,他居然成功地逃脫了5次! 無論是戒備森嚴的監獄,還是冰天雪地的流放地,似乎都困不住他那顆不安分的革命之心當然,也有人猜測他能屢次成功逃脫,可能與沙俄秘密警察內部的某些腐敗或者有意放縱有關,甚至有傳聞說他一度當過沙俄秘密警察的線人,以換取較寬鬆的待遇或逃跑機會,但這些說法至今缺乏確鑿的直接證據,更像是政敵的攻擊或曆史的迷霧)。
這段時間,他大部分的“業餘生活”,都是在沙俄帝國那些最偏遠、最荒涼、氣候最惡劣的地方度過的,比如西伯利亞的針葉林、北極圈邊的凍土帶……那日子,想想都讓人不寒而栗。冰雪、嚴寒、孤獨、與世隔絕、食不果腹……這些都成了他生活的常態。他就像一頭被困在籠中的孤狼,在冰冷的黑暗中,默默地舔舐著傷口,積蓄著力量,等待著下一次衝出牢籠的機會。
尤其是在1913年那次被捕之後,沙皇當局似乎也對他這種“屢教不改”、“屢抓屢逃”的“慣犯”失去了耐心,決定給他來個狠的。他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亞圖魯漢斯克地區一個極其偏僻、靠近北極圈的小村莊庫列伊卡。那裏一年有大半時間是冰天雪地,人煙稀少,交通斷絕,逃跑的難度極大。這一次,斯大林似乎真的被困住了。 他在這個冰封的世界裏,一待就是四年。每天與他為伴的,隻有單調的雪原、刺骨的寒風、偶爾出現的獵人和稀少的書籍。據說,他在這段與世隔絕的流放生涯中,變得更加沉默寡言,也更加堅韌和冷酷。
就在這漫長而艱苦的革命鬥爭和流放生涯的間隙,斯大林的個人生活也經曆了一些波折。 1906年一說1904年),他與第一任妻子葉卡捷琳娜·斯瓦尼澤結婚。這位格魯吉亞姑娘,據說溫柔賢惠,是斯大林早年動蕩生活中難得的一抹溫情。然而,好景不長,僅僅在婚後一年多1907年),葉卡捷琳娜就不幸染上斑疹傷寒一說肺結核)去世了,給他留下了一個年幼的兒子——雅可夫·朱加什維利。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妻子的早逝,對斯大林打擊很大。在妻子的葬禮上,這位平時不苟言笑的硬漢,也流露出了罕見的悲傷。他將喪妻之痛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把年幼的兒子雅可夫托付給了嶽母撫養,自己則再次義無反顧地投身到了更加緊張和危險的地下工作中。在他看來,個人的情感和家庭,在偉大的革命事業麵前,似乎都顯得微不足道。這種為了“革命”而犧牲一切,包括個人情感和家庭幸福的決絕,也成為了許多老一代布爾什維克共有的特征。
斯大林的這段早期革命生涯,從偏遠小鎮的貧困童年,到神學院裏的思想覺醒,再到高加索和西伯利亞冰原上的殘酷鬥爭,可以說是一部充滿著苦難、反抗、陰謀與鐵血的“序曲”。 這段經曆,不僅鍛造了他鋼鐵般的意誌和堅韌不拔的性格,也讓他熟悉了地下工作的詭詐、黨內鬥爭的殘酷以及權力運作的邏輯。他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格魯吉亞窮小子,逐漸成長為一個經驗豐富、意誌堅定、也日益冷酷無情的職業革命家。
時間就這樣在一次次的逮捕、流放、逃亡和秘密工作中,來到了1917年的春天。一場突如其來的二月革命,推翻了統治俄國三百多年的羅曼諾夫王朝。沙皇倒台的消息,像一陣春風,吹遍了俄國每一個角落,也吹到了西伯利亞那冰封的土地。
被困在圖魯漢斯克四年之久的斯大林,終於重獲自由! 他和其他被流放的革命者一起,懷著激動的心情,踏上了返回革命中心彼得格勒的漫長路途。此時的俄國,正處在一個曆史的十字路口。舊的秩序已經崩塌,新的秩序尚未建立,各種政治勢力都在摩拳擦掌,準備在這場權力的盛宴或者說角鬥場)中分一杯羹。
斯大林,這位剛剛從西伯利亞的冰窟中走出來的“鋼鐵之人”,又將如何在這場更加波瀾壯闊、也更加凶險莫測的俄國大革命中,找準自己的位置,發揮自己的作用,並最終一步步地接近權力的頂峰呢?等待他的,將是與列寧的重逢,是十月革命的炮火,更是那場將決定蘇維埃政權生死存亡的殘酷內戰……而他在內戰中的表現,又將為他未來的崛起,埋下怎樣的伏筆呢?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