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斯摩棱斯克之門

字數:8393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咱們說到,德軍進攻迅速,僅僅一周左右的時間,就在明斯克地區完成了一次規模空前的戰略合圍,將蘇聯西方麵軍的主力第3、第4、第10、第13集團軍的大部)包了餃子。50多萬紅軍將士或陣亡或被俘,西方麵軍司令巴甫洛夫大將也成了斯大林的“替罪羊”,被押回莫斯科槍斃了事。
    明斯克的陷落,標誌著蘇聯在戰爭初期遭受的第一次戰略性大潰敗。通往莫斯科的道路,似乎已經門戶洞開。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都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覺得蘇聯這個“泥足巨人”不堪一擊,莫斯科指日可下。
    然而,戰爭的殘酷性和複雜性,往往會超出所有人的預料。就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挾著明斯克大捷的餘威,繼續向東高歌猛進,兵鋒直指被稱為“莫斯科之門”的戰略要地——斯摩棱斯克的時候,他們卻意外地發現,前進的道路,似乎並沒有想象中那麽平坦了。一場更加慘烈、也更加膠著的血戰,即將在斯摩棱斯克周邊地區展開。這場戰役,不僅將成為德軍“閃電戰”自開戰以來遭遇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頑強阻擊,也將成為蘇聯紅軍從最初的潰敗中逐漸清醒、開始學習如何在戰爭中戰鬥的轉折點,更是咱們老熟人朱可夫元帥真正開始嶄露頭角、力挽狂瀾的序章。
    時間,來到了1941年的7月初。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解決了明斯克那個巨大的“口袋”之後,並沒有做過多的停留。總司令馮·博克元帥指揮著他那龐大的戰爭機器,繼續沿著莫斯科戰略方向,向東猛烈推進。他們的下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橫亙在通往莫斯科道路上的兩條重要河流——別列津納河、第聶伯河,以及控製著這兩條河流渡口和周邊地區的戰略重鎮——斯摩棱斯克。
    希特勒和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的將軍們,此刻的心情那叫一個“陽光燦爛”。在他們看來,蘇聯紅軍的主力已經在邊境會戰和明斯克包圍戰中被消滅殆盡,剩下的不過是些殘兵敗將,根本不足為懼。莫斯科,那座克裏姆林宮紅星閃耀的城市,簡直就像一個熟透了的蘋果,伸伸手就能摘下來。柏林的氣氛樂觀到了什麽程度?據說,當時德軍高層普遍認為,最多到8月份,德軍的坦克就能開進莫斯科的紅場,戰爭也就可以宣告結束了!有些性子急的納粹官員,甚至都開始琢磨著怎麽在莫斯科搞“勝利大遊行”了。
    在這種極端樂觀的情緒驅使下,中央集團軍群的兩大裝甲集群——古德裏安的“鐵拳”和霍特的“鋼鞭”,更是像打了雞血一樣,撒丫子就往前衝!希特勒本人也一再強調:“側翼的安全可以暫時忽略,突擊的速度決不能降低!”他要的就是用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時間內,徹底摧毀蘇聯的抵抗意誌。
    7月上旬,古德裏安和霍特的裝甲集群先後強渡了別列津納河和第聶伯河,突破了蘇軍倉促建立的防線,兵鋒直指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這座位於第聶伯河上遊的古老城市,是連接白俄羅斯和俄羅斯腹地的重要交通樞紐,也是通往莫斯科的最後一道天然屏障。蘇軍最高統帥部也意識到了斯摩棱斯克的重要性,緊急從後方調集了第16集團軍盧金中將指揮)、第19集團軍科涅夫中將指揮,後由盧金接任)、第20集團軍庫羅奇金中將指揮)等部隊,試圖在這裏組織起一道堅固的防線,阻止德軍的繼續東進。
    戰鬥從7月10日左右開始,在斯摩棱斯克周邊地區全麵展開。蘇軍雖然裝備不如德軍,很多部隊也是剛剛從後方調來、缺乏實戰經驗的,但他們吸取了明斯克戰役的教訓,不再像之前那樣死守一點,而是利用斯摩棱斯克周邊複雜的森林、河流、沼澤地形,與德軍展開了殊死的搏鬥。
    德軍的進攻也異常猛烈。7月16日,經過數日的激戰,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和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的先頭部隊,終於從南北兩翼攻入了斯摩棱斯克市區。城內爆發了激烈的巷戰。蘇軍第16集團軍和第19集團軍的部隊,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依托著城市的建築物和廢墟,與衝入城內的德軍坦克和步兵展開了逐屋逐街的爭奪。
    槍炮聲、爆炸聲、房屋倒塌聲、士兵的喊殺聲和傷員的呻吟聲,響徹了整個斯摩棱斯克城。蘇軍士兵們用集束手榴彈、反坦克槍甚至土製燃燒瓶,與德軍的坦克進行著不屈的搏鬥。很多蘇軍基層部隊,在與上級失去聯係、彈盡糧絕的情況下,依然在城市的廢墟之間堅持戰鬥了一個多星期,給德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和麻煩。
    然而,在德軍絕對的空中優勢和裝甲優勢麵前,蘇軍的抵抗雖然英勇,但終究難以持久。為了避免主力部隊在城內被全殲,蘇軍指揮部最終下令,第16集團軍和第19集團軍主力被迫放棄斯摩棱斯克市區,向第聶伯河東岸轉移。在撤退前,為了不讓重要的文件和軍旗落入敵手,一些蘇軍部隊甚至利用小船,在夜色的掩護下,冒著德軍的炮火,將這些象征著軍隊榮譽和機密的物品,偷偷運往了河對岸。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斯摩棱斯克市區雖然陷落了,但蘇軍的抵抗並沒有就此停止。在斯摩棱斯克以東的廣闊地區,蘇軍仍在利用一切有利地形,節節抵抗,遲滯著德軍的進攻。更重要的是,與明斯克戰役那種全線崩潰、主力被成建製殲滅的慘狀不同,在斯摩棱斯克戰役中,蘇軍雖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節節敗退,但其主要的作戰編隊並沒有被完全打散,戰線也並沒有徹底崩潰。他們邊打邊退,仍在不斷地消耗著德軍的有生力量,也為後方的戰略預備隊的集結和部署,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就在斯摩棱斯克市區激戰正酣、德軍主力繼續向東推進的時候,蘇軍統帥部也開始嚐試著組織一些局部的反擊,試圖穩住戰線,甚至奪回一些失地。其中,發生在7月底至8月初的亞爾采沃和葉利尼亞地區的戰鬥,就讓一向順風順水的德國人,第一次嚐到了被“反咬一口”的滋味。
    亞爾采沃位於斯摩棱斯克東北方向,是德軍霍特第3裝甲集群繼續向莫斯科方向推進的關鍵據點。為了拔掉這個釘子,蘇軍西方麵軍集中了幾個步兵師和坦克旅,對亞爾采沃地區的德軍發動了反擊。
    而更讓德軍感到頭疼的,是位於斯摩棱斯克東南方向的葉利尼亞地區。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在占領葉利尼亞後,形成了一個向東突出的、深入蘇軍防線的突出部。這個突出部,像一把尖刀插在蘇軍的胸口,但也因為其三麵受敵,側翼暴露,成了一個極易遭到反擊的薄弱環節。
    剛剛從遠東調來、接手指揮預備隊方麵軍後改為預備役方麵軍)的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大將此時他還不是元帥),敏銳地抓住了這個戰機。他力排眾議,集中了第24集團軍等部隊,對葉利尼亞突出部的德軍發動了蘇德戰爭爆發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主動攻堅作戰”!
    戰鬥從7月30日開始,打得異常激烈和殘酷。蘇軍的炮兵,在夜間為了提高射擊精度,甚至會派偵察兵偷偷摸到德軍陣地前沿,把雪鬆樹幹或其他醒目的標記物)插在地上,作為夜間炮擊的瞄準參照點。這種土辦法,雖然原始,但在當時缺乏先進觀測器材的情況下,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蘇軍的步兵和坦克,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一次又一次地向葉利尼亞突出部的德軍陣地發起衝擊。德軍在突出部內的部隊主要是黨衛軍“帝國”師和部分國防軍步兵師)也進行了頑強的抵抗,雙方圍繞著幾個關鍵的村莊和高地,展開了反複的拉鋸戰。
    經過近一個月的浴血奮戰,到了8月底9月初,蘇軍雖然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但最終還是成功地將德軍從葉利尼亞突出部擠了出去,收複了這片失地!這是蘇軍在衛國戰爭初期,第一次通過主動進攻,從德軍手中奪回了重要的戰略據點!德軍黨衛軍“帝國”師等精銳部隊,在葉利尼亞遭受了重大損失,甚至出現了“全師撤出戰鬥線進行休整”的情況,這在“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以來,還是頭一遭!德國人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蘇聯紅軍這頭“北極熊”,雖然挨了幾記重拳,但遠沒有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它還會反擊,而且咬起人來也挺疼!
    葉利尼亞戰役的勝利,雖然在整個斯摩棱斯克會戰的全局中,可能隻是一次局部性的勝利,但其戰略意義和心理影響卻非常巨大。它不僅暫時穩定了莫斯科方向的戰局,遲滯了德軍的進攻步伐,更重要的是,它極大地鼓舞了蘇軍的士氣,也讓斯大林和蘇軍最高統帥部看到了,通過積極防禦和果斷反擊,是有可能阻止甚至擊敗德軍的!
    但斯摩棱斯克的陷落和葉利尼亞突出部的激烈戰鬥,像一盆盆冷水,把克裏姆林宮裏那些還沉浸在“敵人很快就會被打垮”的樂觀幻想中的人們,給徹底澆醒了。斯大林本人,也從最初的震驚、憤怒和一度的消沉中,逐漸恢複了冷靜和理智。他終於意識到,這場戰爭,絕不是一場可以輕鬆取勝的“武裝遊行”,而是一場關係到蘇維埃國家生死存亡的殊死搏鬥!他必須放棄幻想,準備進行長期的、艱苦卓絕的抵抗! “不能再被動等待了!”這成了他內心最強烈的聲音。
    也正是在這個危急關頭,格奧爾基·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這位在蘇芬戰爭後因對軍隊訓練和戰備問題直言不諱而一度受到排擠、但在諾門罕戰役中展現出卓越指揮才能的將領,開始真正走上了曆史的前台。
    斯摩棱斯克戰役期間,麵對西方麵軍瀕臨崩潰的危局,斯大林緊急將時任總參謀長的朱可夫派往西方麵軍,實際上是賦予了他直接調整和指揮該方向作戰的權力。這是朱可夫在衛國戰爭中,第一次直接主持如此大規模的戰略兵力調動和防禦部署。他以其果斷、冷靜和專業的軍事素養,迅速穩定了瀕臨崩潰的戰線,組織起了一係列有效的阻擊和反擊行動包括葉利尼亞攻勢),雖然沒能完全阻止德軍的推進,但卻極大地消耗了德軍的有生力量,遲滯了其進攻莫斯科的步伐。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斯大林,這位向來多疑、也極少真正放權給手下將領的最高統帥,在嚴酷的戰爭現實麵前,也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和倚重像朱可夫這樣真正有能力、敢擔當的軍事人才。他逐漸從戰爭初期的幕後遙控,走向了前台,開始更直接地參與到軍事指揮中來,但也開始更多地聽取朱可夫等專業軍事將領的意見,並在關鍵時刻給予他們必要的授權。
    據說,在一次討論作戰方案的會議上,當朱可夫提出應該放棄那種不切實際的“全線反攻”幻想,轉而采取“積極防禦、逐步消耗德軍有生力量、在關鍵地段集中兵力進行反擊”的策略時,斯大林沉吟片刻,點了點頭,稱讚這是“穩中有進”的好辦法。而克裏姆林宮作戰室牆上那幅巨大的軍事地圖上,也第一次出現了由蘇軍主動發起的、指向德軍的“反擊箭頭”!這標誌著蘇軍的戰略指導思想,開始從最初的被動挨打,向著更積極、更具韌性的方向轉變。
    就在蘇軍開始逐漸穩住陣腳,並嚐試發動局部反擊的時候,高歌猛進的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卻開始嚐到了“跑得太快”的苦果——他們的後勤補給,出大問題了!
    “閃電戰”這玩意兒,打起來確實威風八麵,坦克集群往前一衝,幾天就能推進幾百公裏。可問題是,坦克是要喝油的,大炮是要吃炮彈的,士兵們也是要吃飯的!這些東西,都得靠後方的運輸部隊一點點地往前送。
    從德國邊境到斯摩棱斯克,直線距離就有七八百公裏!德軍的補給線,一下子就被拉長到了一個極其危險的程度。而蘇聯的道路狀況呢?簡直是糟糕透頂!除了少數幾條主要的戰略公路,大部分都是坑坑窪窪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變成了爛泥塘,汽車陷在裏麵根本走不動。
    更要命的是,蘇聯的鐵路軌距跟歐洲標準軌距不一樣,德國的火車開不過去!德軍雖然也繳獲了不少蘇聯的火車頭和車皮,但鐵路本身在戰爭初期就被蘇軍和遊擊隊破壞得相當嚴重,修複起來需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
    於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後勤運輸,就陷入了一場噩夢。前線的坦克因為缺油而趴窩,炮兵因為缺炮彈而無法提供有效支援,士兵們也開始抱怨吃不飽飯,彈藥供應也時斷時續。 據說,當時德軍的運輸車隊,從白俄羅斯邊境把物資送到斯摩棱斯克前線,路上就得折騰兩天甚至更長時間!而且因為缺乏足夠的卡車,很多補給還得靠馬車來拉,那速度就更慢了。前線的道路上,甚至出現了“油桶比人多,補給車比步兵跑得還慢”的奇觀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但也反映了後勤的窘迫)。
    這種後勤上的困境,使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在7月底8月初的時候,雖然在戰場上取得了一係列的“戰術勝利”比如占領了斯摩棱斯克),但在戰略上卻不得不暫時停下了向莫斯科繼續進攻的腳步,進行休整和補充。 他們陷入了一種“打贏了仗,卻跑不動了”的尷尬境地。這個“第一次停頓”,雖然短暫,但也給了蘇軍一個極其寶貴的喘息之機。
    就在德軍因為後勤問題而暫時“打瞌睡”的時候,蘇聯的戰爭機器,在經曆了最初的混亂之後,也開始以驚人的速度運轉起來。
    斯大林和蘇軍最高統帥部,一方麵在正麵戰場上組織部隊節節抵抗,消耗德軍;另一方麵,也開始緊急從蘇聯的戰略後方——遠東地區、西伯利亞地區和烏拉爾軍區,大規模地抽調預備隊,向西部戰線輸送。
    這可是一場巨大的賭博!因為當時日本關東軍在中國東北還陳兵百萬,蘇聯在遠東地區也麵臨著巨大的軍事壓力。但斯大林在得到了佐爾格關於“日本不會在1941年進攻蘇聯”的準確情報後雖然他可能還是半信半疑,但形勢逼人),毅然決然地做出了這個冒險的決定——先保住西邊,東邊暫時“放一放”!
    於是,一列列滿載著紅軍士兵和武器裝備的軍用列車,開始日夜兼程地從遠東和西伯利亞,向著莫斯科方向疾馳而來。這些來自冰雪覆蓋的東方大地的部隊,很多都是經驗豐富、訓練有素、而且裝備也相對較好的“常備師”。
    在斯摩棱斯克戰役的後期,這些“西伯利亞部隊”的身影,開始初步出現在了戰場上。他們通常裝備著厚實的冬裝即使在夏天,也可能因為是剛從寒區調來,來不及換裝,或者就是他們的標配),戴著毛皮帽子,穿著高筒氈靴或滑雪靴,作戰風格也異常彪悍頑強。
    這些突然冒出來的、裝備和氣質都與之前蘇軍有所不同的“東方生力軍”,第一次讓那些驕橫慣了的德國士兵感到了真正的壓力和一絲絲莫名的寒意。有些德國兵甚至在日記裏寫道,這些穿著“冬裝”的俄國人,簡直就像是從雪地裏鑽出來的魔鬼,“他們不怕冷,更不怕死!” “西伯利亞師”的傳說,開始在德軍中悄悄流傳,也為日後莫斯科城下的那場大血戰,埋下了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伏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斯摩棱斯克會戰,從7月初一直打到9月初廣義上說,包括了葉利尼亞反擊戰的結束),持續了近兩個月的時間。這場戰役,雙方都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
    蘇軍方麵,雖然成功地遲滯了德軍的進攻,並在葉利尼亞地區取得了一次寶貴的反擊勝利,但其損失也是驚人的。據估計,在整個斯摩棱斯克戰役期間,蘇軍陣亡、受傷和被俘的人數高達七十多萬!大量的技術裝備也損失殆盡。
    但德軍的日子也不好過。雖然他們最終還是占領了斯摩棱斯克,並在戰略上完成了對蘇軍幾個集團軍的合圍,但其自身的人員和裝備損失,也遠遠超出了最初的預料。中央集團軍群的幾個裝甲師,在經曆了持續的高強度作戰和蘇軍的頑強抵抗後,坦克損耗嚴重,有生力量也大為削弱,已經不複開戰之初那種銳不可當的勢頭。更重要的是,德軍官兵的士氣,也開始出現了一絲微妙的變化。他們發現,東線的戰爭,遠比他們想象的要殘酷和艱難。
    斯摩棱斯克會戰,成為了“巴巴羅薩”行動開始以來,德軍遭遇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戰略性受挫和時間上的重大延誤。 希特勒原計劃在8月份就拿下莫斯科的美夢,徹底化為了泡影。
    麵對斯摩棱斯克方向久攻不下、損失慘重的局麵,以及南方集團軍群在烏克蘭雖然進展順利但仍未徹底消滅蘇軍主力的現實,希特勒的內心開始動搖了。他開始質疑,是不是應該暫時放棄直接進攻莫斯科的計劃,轉而先集中兵力,解決掉烏克蘭這個心腹大患,奪取那裏的糧食和資源,並徹底消滅盤踞在基輔地區的蘇軍西南方麵軍主力?
    這個致命的戰略搖擺,將對整個“巴巴羅薩”行動的最終結局產生深遠的影響。而德軍進攻莫斯科的下一個大規模作戰計劃——代號“台風行動”——雖然也開始在醞釀之中,但它已經不可避免地錯過了1941年那個短暫而寶貴的夏日黃金進攻窗口期。等待他們的,將是俄國那可怕的秋季泥濘和冬季嚴寒。
    斯摩棱斯克會戰,就像一道巨大的減速帶,狠狠地顛簸了一下德國“閃電戰”那看似不可阻擋的“鋼鐵節奏”。這是東線戰爭爆發以來,德軍的攻勢第一次被打斷,第一次被迫陷入了長達數周的僵持和消耗。
    蘇聯,這個看似在戰爭初期一觸即潰的“泥足巨人”,卻在最危急的時刻,展現出了其令人驚訝的、也是令對手絕望的特質——它可能不擅長精妙的防禦,不擅長靈活的機動,但它擁有廣袤無垠的土地,擁有取之不盡的人力資源,更重要的是,它擁有一種在絕境中爆發出驚人韌性和恢複力的能力!
    朱可夫,這位臨危受命的將領,通過在斯摩棱斯克方向組織起的頑強阻擊和局部反擊,雖然沒能阻止德軍的最終占領,但卻成功地“拖”住了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這支最強大的突擊力量長達兩個月之久!他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拖住德軍第一人”,為莫斯科的防禦準備,為蘇聯戰略預備隊的集結和調動,爭取了極其寶貴的時間。
    而那些在東線浴血奮戰的德國士兵們,也開始從最初的勝利狂熱中逐漸清醒過來。他們發現,這裏的戰爭,與他們在法國和西歐經曆的完全不同。這裏的敵人,雖然裝備差,指揮亂,但打起仗來卻異常凶悍,悍不畏死。這裏的土地,廣闊得望不到邊際,道路泥濘難行,後勤補給更是難如登天。一種不祥的預感,開始在德軍中蔓延。一些士兵在寫給家人的信中,已經流露出了一絲疲憊和困惑:“這不像法國,這裏的戰爭太殘酷了,也許,會比我們想象的要漫長得多……”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