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明斯克的口袋
字數:10211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1941年6月22日那個血色的黎明,希特勒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三百萬德軍若算上仆從國軍隊,總兵力達三百八十萬人)兵分三路,猛地撲向了毫無準備的蘇聯。戰爭的頭一天,蘇聯空軍在地麵就被基本“剃了頭”,邊境線上的紅軍部隊在德軍“閃電戰”的迅猛打擊下,被打得是暈頭轉向,潰不成軍。克裏姆林宮裏的斯大林,在經曆了最初的震驚、憤怒和一絲不為人知的恐懼之後,總算是從短暫的“失語”狀態中走了出來,開始著手應對這場關乎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空前浩劫。
然而,戰爭的殘酷性,遠遠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德軍的裝甲矛頭,一旦撕開了蘇軍的防線,就不會再給對手任何喘息的機會。在“巴巴羅薩”行動的初期,最慘烈、也最具決定性意義的一場圍殲戰,就發生在蘇軍西方麵軍的防區內——那片位於比亞韋斯托克和明斯克之間的廣闊突出部。這裏,將成為幾十萬紅軍將士的噩夢之地,也將見證“閃電戰”那令人膽寒的恐怖威力。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那可是希特勒發動“巴巴羅薩”計劃的“鐵拳頭”,總司令是老成持重的費多爾·馮·博克元帥。他手底下,攥著德國陸軍最精銳的兩大裝甲集群:南翼,是由號稱“閃電戰之父”的海因茨·古德裏安上將指揮的第2裝甲集群;北翼,則是由經驗豐富的赫爾曼·霍特上將指揮的第3裝甲集群。這兩支鋼鐵巨獸,如同兩把巨大的、燒得通紅的鐵鉗,從戰爭一開始,就按照預定計劃,分別從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的南北兩側,向著突出部後方的縱深地帶,發動了迅猛無比的鉗形攻勢!
他們的目標非常明確:以最快的速度,向東穿插,在突出部蘇軍主力的後方——明斯克附近會師,從而將部署在比亞韋斯托克這個巨大“口袋”裏的蘇聯西方麵軍主力主要是第3集團軍、第4集團軍、第10集團軍以及部分第13集團軍的部隊)團團包圍,一舉殲滅!
您可別小看這個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這地方,是根據1939年蘇德瓜分波蘭後劃定的邊界形成的,像一個巨大的拳頭一樣,深深地楔入了德軍的戰線。蘇軍在這裏集結了重兵,大約有四十多個師,近七十萬人,還有兩千多輛坦克和近兩千架飛機雖然大部分在戰爭頭幾天就被德國空軍給收拾了)。斯大林和蘇軍統帥部可能覺得,這地方是進攻德國的絕佳跳板,或者至少也是一道堅固的防禦屏障。
可他們萬萬沒想到,這看似強大的突出部,在德軍“閃電戰”的鐵鉗麵前,卻成了一個致命的陷阱!
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從布列斯特以南地區凶猛地殺出,其先頭部隊如同脫韁的野馬,沿著公路向東、向東北方向的明斯克疾馳。古德裏安這人,打仗就是個“瘋子”,他才不管什麽側翼暴露、什麽步兵跟不上,他腦子裏就一個字——衝!他堅信,坦克的衝擊速度本身就是最好的防禦!
而北邊的霍特第3裝甲集群,也從東普魯士南部地區出發,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直插蘇軍突出部的北翼,目標同樣是明斯克!
這兩支裝甲集群,就這麽一南一北,遙相呼應,玩起了德軍最擅長的“縱深穿插-鐵鉗咬合”的把戲。那動作,叫一個幹淨利落,叫一個行雲流水!德軍的坦克兵們,很多都是參加過法國戰役的老兵,經驗豐富,配合默契。他們通常是利用夜色或拂曉的掩護,在選定的突破點上集中優勢兵力尤其是坦克和俯衝轟炸機),先用猛烈的炮火和空襲把蘇軍的防禦陣地炸個稀巴爛,然後坦克集群就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從被撕開的口子裏一擁而入!
一旦突破了蘇軍的第一道防線,德軍的坦克根本不跟那些被分割包圍的蘇軍步兵糾纏,而是繼續以最快速度向縱深猛插!他們的目標是蘇軍的指揮部、通訊中心、炮兵陣地、後勤補給點以及重要的橋梁和渡口。他們要做的,就是徹底癱瘓蘇軍的指揮體係,切斷其後路,讓那些還在一線抵抗的蘇軍部隊變成一群沒頭蒼蠅。
而部署在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的蘇聯紅軍部隊呢?他們在戰爭爆發初期,就因為通訊中斷、指揮失靈、以及斯大林那道“不準後退”的死命令,陷入了極大的混亂和被動。很多部隊,甚至還沒來得及從和平時期的營房裏完全展開,進入預設的野戰陣地,就已經被德軍的快速穿插給分割包圍了!
更要命的是,突出部內的地形也對蘇軍極其不利。這裏森林茂密,沼澤遍地,道路稀少。蘇軍的大量步兵、炮兵和後勤輜重,一旦失去了有組織的指揮和道路的依托,在德軍坦克和飛機的追殺下,就隻能在這些樹林和濕地之間亂闖亂撞,互相失去聯係,建製完全被打亂。很多部隊,甚至連自己在哪兒、敵人在哪兒、上級指揮部在哪兒都搞不清楚,就稀裏糊塗地成了德軍的俘虜,或者在絕望的抵抗中被消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還有一個哭笑不得的小細節,據說當時很多蘇軍部隊使用的軍事地圖,竟然還是按照1939年蘇德瓜分波蘭之前的舊邊界繪製的!對於突出部以東、蘇聯腹地的地形情況,很多指揮官根本就是兩眼一抹黑,缺乏最基本的掌握。這在需要進行快速機動和重新部署防禦的時候,簡直是致命的!
德軍的鐵鉗,合攏得比任何人預想的都要快!
就在戰爭爆發後的第六天,也就是1941年6月28日,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和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的先頭部隊,曆經數百公裏的高速突進,終於在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的東郊勝利會師!
這意味著,部署在比亞韋斯托克突出部內的蘇聯西方麵軍主力——第3集團軍、第10集團軍的全部,以及第4集團軍和第13集團軍的大部,總計約四十個師,近七十萬大軍,就這樣被德軍死死地包圍在了明斯克以西一個巨大的“口袋”裏!這個“口袋”東西長約三百公裏,南北寬約一百五十公裏,裏麵擠滿了失去指揮、建製混亂、彈盡糧絕的紅軍部隊。
6月28日當天,德軍的步兵部隊在坦克和飛機的掩護下,攻入了明斯克市區。這座白俄羅斯的工業重鎮和交通樞紐,在經曆了猛烈的炮擊和轟炸之後,陷入了一片火海。街道上到處是燃燒的房屋、被遺棄的車輛和四散奔逃的難民。明斯克這個重要的公路和鐵路樞紐,就這樣落入了德軍的控製之下,也徹底切斷了被圍蘇軍向東突圍的最後希望,為德軍中央集團軍群下一步向斯摩棱斯克和莫斯科方向的“中路東進通道”,掃清了障礙。
明斯克“口袋”裏的戰鬥,與其說是戰鬥,不如說是一場單方麵的屠殺和抓捕。幾十萬被圍困的紅軍將士,在失去了統一指揮、缺乏彈藥和給養的情況下,雖然也進行了一些零星的、絕望的抵抗和突圍嚐試,但最終都難逃被殲滅或被俘的命運。
據德軍戰後的統計,在比亞韋斯托克明斯克雙重會戰中,他們俘虜的蘇軍人數高達約32萬4千人!繳獲坦克約3300輛這個數字可能有所誇大,因為很多是蘇軍自行破壞或遺棄的),火炮約1800門!蘇聯西方麵軍的四個主要集團軍第3、4、10、13集團軍)幾乎全軍覆沒,陣亡25萬人左右!這是紅軍在衛國戰爭初期遭受的第一次、也是規模空前的一次戰略性大失敗!
有一些被圍的蘇軍師級部隊,在彈藥耗盡、糧食斷絕、與上級失去一切聯係的情況下,為了避免士兵們無謂的犧牲,最終不得不成建製地向德軍投降。
而就在明斯克城內硝煙彌漫、屍橫遍野的時候,城裏的蘇聯官方廣播電台,可能因為通訊中斷或者官僚主義的慣性,據說還在按照戰前的節目單,播放著“形勢一片大好”、“紅軍正在英勇反擊”、“勝利必將屬於我們”之類的豪言壯語。這種廣播裏的“歌舞升平”與街頭巷尾的斷壁殘垣、遍地狼藉形成的巨大反差,無疑是對這場災難性失敗最辛辣的諷刺。
如此慘重的失敗,總得有人來背這口“黑鍋”吧?斯大林同誌可不是那種會把錯誤攬到自己身上的人。他需要一個或者一批)替罪羊,來平息國內外的質疑,來為這場災難性的開局“買單”,也順便“殺雞儆猴”,震懾一下那些可能“指揮不力”的將軍們。
這個“幸運兒”或者說“倒黴蛋”,很快就找到了。他就是蘇聯西方麵軍司令員——德米特裏·格裏戈裏耶維奇·巴甫洛夫。
巴甫洛夫這位將軍,也算是一員老將了,參加過西班牙內戰,在蘇芬戰爭中也立過戰功,在戰前被認為是蘇軍中比較有經驗的裝甲兵指揮官之一。但可惜的是,他麵對的是德國中央集團軍群這支最精銳、最強大的突擊力量,再加上戰前部署的失誤和斯大林那道“不準挑釁”的死命令的束縛,使得他在戰爭爆發初期,幾乎是束手無策,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方麵軍主力被德軍分割包圍,最終走向覆滅。
明斯克陷落後不久,巴甫洛夫就被緊急召回了莫斯科。迎接他的,不是安慰和總結教訓,而是冰冷的手銬和秘密警察的審訊室。
1941年7月2日,巴甫洛夫及其西方麵軍的主要領導成員參謀長克利莫夫斯基少將、通訊主任格裏戈裏耶夫少將、炮兵主任克利奇中將等人)被正式逮捕。他們被指控犯有“指揮無能”、“玩忽職守”、“驚慌失措”、“喪失指揮權”、“致使大量武器裝備落入敵手”等一係列罪名,甚至還被扣上了“反蘇維埃陰謀”和“叛國”的大帽子!
審判過程極其草率,在斯大林的親自幹預下,軍事法庭很快就做出了判決。7月22日,巴甫洛夫及其主要同僚,被執行槍決!
巴甫洛夫的被殺,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悲劇。他固然對西方麵軍的慘敗負有不可推卸的指揮責任,但將所有的罪責都歸咎於他一個人,顯然是不公平的。戰爭初期的潰敗,是蘇聯戰前戰略判斷失誤、軍事思想落後、大清洗對軍隊指揮層的嚴重破壞、以及斯大林本人獨斷專行、壓製不同意見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巴甫洛夫,在很大程度上,隻是成了這場巨大災難的一個“替罪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據說,在最後的審訊中,當巴甫洛夫知道自己必死無疑時,他向審判人員提出了一個最後的請求:“請允許我戴著軍帽死去。” 這位曾經統帥幾十萬大軍的將領,最終還是希望能以一個軍人的身份,來麵對死亡。這個小小的細節,也從一個側麵反映了那個時代軍人的悲哀和無奈。但在1957年,斯大林死亡的4年後,赫魯曉夫把巴甫洛夫與其他被處軍官被平反,並恢複名譽。
西方麵軍的慘敗和明斯克的陷落,像一記重錘,狠狠地砸在了斯大林和蘇聯最高領導層的頭上。他們終於意識到,這場戰爭的殘酷性和艱巨性,遠遠超出了他們最初的預料。蘇聯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必須采取一切必要的“非常措施”,來挽救危局。
1941年6月30日,也就是戰爭爆發後的第八天,在斯大林的主持下,聯共中央政治局、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和蘇聯人民委員會聯合通過決議,宣布成立一個最高國家領導機構——國家防衛委員會簡稱gko)。
這個gko,可以說是集中了當時蘇聯黨、政、軍的一切最高權力。它有權向所有國家機關、黨組織、軍事部門、工會組織乃至全體公民下達具有絕對約束力的命令和指示。它的所有決議,都等同於戰時法律,必須無條件執行。
國家防衛委員會的主席,自然非斯大林莫屬。委員會的其他初始成員,也都是當時蘇聯最高層的核心人物,包括:莫洛托夫副主席,負責外交和政府事務)、伏羅希洛夫負責軍事工業和後備力量)、馬林科夫負責黨務和幹部)、以及貝利亞內務人民委員,負責國家安全和肅反)。後來,根據戰爭形勢的需要,委員會的成員也有所調整和增加,像沃茲涅先斯基負責計劃經濟)、米高揚負責貿易和後勤供應)、卡岡諾維奇負責交通運輸)等人也先後加入。而像朱可夫這樣的重要軍事將領,雖然不是gko的正式成員,但也經常列席會議,參與最高軍事決策的製定。
gko的成立,標誌著蘇聯的權力結構,在戰爭的極端壓力下,完成了從和平時期的“集體領導”向戰時“個人高度集權專政”的徹底轉變。斯大林通過gko這個機構,將所有的權力都牢牢地集中到了自己手中,成為了整個蘇聯戰時體製的絕對核心和最高主宰。
在討論成立gko的會議上,麵對當時極其嚴峻的軍事形勢和斯大林本人在戰爭初期一度出現的“消沉”狀態,黨內高層比如莫洛托夫自己或者其他人)可能也曾有過一些其他的想法或建議,比如是不是可以暫時讓莫洛托夫作為政府首腦)來主持大局,或者成立一個更具“集體領導”色彩的戰時委員會。但這些想法,都被斯大林毫不猶豫地當場拒絕了!他絕不允許任何人分享或挑戰他的最高權力,尤其是在這國家危亡的時刻,他更需要將所有的權力都集中起來,按照他自己的意誌來指揮這場戰爭。
在完成政治權力的集中後,斯大林還必須麵對另一個問題:沉默太久了。
自6月22日戰爭爆發以來,斯大林長達十一天未發表任何公開聲明。這種“沉默”,一度在社會上引發混亂和不安。在7月3日,沉默終於被打破。斯大林通過廣播發表了他親自撰寫並審定的戰時第一次全國講話。
那一天,蘇聯千百萬收音機前的人民,第一次聽到這個習慣以“同誌們”自稱的統帥,突然換了一個開場白——
“同誌們!公民們!兄弟姐妹們!陸海軍的戰士們!”
這種稱呼,在蘇聯宣傳中是極不尋常的。它不僅突破了“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語言範式,更觸動了普通百姓最本能的民族情感。“兄弟姐妹們”,那是一種家庭式的召喚,是當故土麵臨滅頂之災時的血脈喚醒。
在這篇講話中,斯大林首次正式將這場戰爭命名為“偉大的衛國戰爭”,呼籲全民團結,進行全麵抵抗與焦土政策,並鼓勵在被占區組織遊擊戰。他承認蘇聯麵臨前所未有的危險,強調“我們必須保衛每一寸蘇聯的土地,不惜一切代價!”
而更重要的是,他的語言和訴求發生了深刻轉變。這次講話不僅有對希特勒與納粹的猛烈譴責,也夾雜著前所未有的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和東正教色彩,它不再局限於抽象的階級鬥爭和共產主義理想,而是訴諸於“保衛祖國”“扞衛人民”“反抗外辱”的本能情感。這一宣傳轉型,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它讓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階層的人都找到了共同戰鬥的理由。
因為此刻,“共產主義”或許還不足以讓人赴死,但“家國”可以。
從組織上看,gko的強權集中為戰爭體製提供了鋼鐵般的執行力;而從精神動員上看,7月3日的講話則為全社會注入了靈魂。這套政治—宣傳的雙重機製,是蘇聯能夠在國家瀕臨崩潰的邊緣,逐步組織起反攻力量的根本保障。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就在蘇聯西方麵軍在比亞韋斯托克和明斯克地區遭受毀滅性打擊的同時,蘇聯在外交和戰略態勢上的處境,也變得更加險惡。那些在戰前與蘇聯有過節、或者對蘇聯領土抱有野心的鄰國們,一看“紅色巨人”似乎要不行了,也紛紛跳了出來,想趁火打劫,撈取好處。
蘇芬戰爭的恥辱,芬蘭人可一天都沒忘記。當德國入侵蘇聯的消息傳來時,芬蘭政府雖然一開始在外交上還比較謹慎,宣稱保持中立。但實際上,他們早就跟德國人暗通款曲,允許德國軍隊利用芬蘭北部的領土作為進攻蘇聯摩爾曼斯克方向的基地。
1941年6月25日,當德國空軍的飛機有些可能就是從芬蘭機場起飛的)開始轟炸列寧格勒等蘇聯城市時,蘇聯空軍也對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等城市進行了報複性的空襲。這一下,芬蘭政府找到了“借口”!心裏想著可算能報仇了,他們立刻宣布,蘇聯對芬蘭發動了無端攻擊,芬蘭被迫進入“繼續戰爭”狀態,以保衛國家主權和收複在冬季戰爭中失去的領土!)
6月26日,芬蘭正式向蘇聯宣戰,加入了德國一方,從卡累利阿地峽和東卡累利阿地區向蘇軍發動了進攻。芬蘭軍隊的加入,使得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在進攻列寧格勒時,得到了重要的戰略策應,也使得列寧格勒麵臨著來自南北兩麵的夾擊。
在外交辭令上,芬蘭人也玩得挺溜。他們一直強調,自己不是德國的“盟友”,隻是與蘇聯單獨進行一場“繼續戰爭”,目的是“自衛”和“收複失地”,並不是要參與到德國稱霸歐洲的侵略計劃中去。這種說法,當然是自欺欺人,但在當時也確實迷惑了一些西方國家。
南邊的羅馬尼亞,在安東內斯庫元帥的獨裁統治下,更是德國忠實的仆從國。羅馬尼亞對在1940年被蘇聯強占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地區一直耿耿於懷。德國入侵蘇聯,對他們來說,簡直是“天賜良機”!
就在6月22日德軍發起進攻的同一天,羅馬尼亞軍隊就打著“解放失地”、“反布爾什維克十字軍”的旗號,緊跟著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步伐,越過普魯特河,向蘇聯境內的比薩拉比亞和烏克蘭南部發動了猛烈的進攻。他們不僅想收回失地,還希望能從蘇聯的“屍體”上多分一杯羹。
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其他軸心國的小兄弟們,也紛紛派兵加入了這場對蘇“聖戰”。 一時間,蘇聯在西部和西北、西南方向,幾乎是四麵楚歌,陷入了多線作戰的極其不利的戰略態勢之中。曾經那個試圖通過《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來“禍水西引”、坐山觀虎鬥的斯大林,現在不得不品嚐自己種下的苦果了。
鏡頭再次回到明斯克那個巨大的“口袋”裏。幾十萬被合圍的紅軍將士,在失去了統一指揮、彈盡糧絕、與後方完全隔絕的情況下,陷入了絕望的境地。
但他們並沒有完全放棄抵抗。許多部隊的指揮官和政工幹部,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然試圖組織部隊向東突圍,希望能衝出德軍的包圍圈,與主力會合。
突圍的過程,是極其慘烈和悲壯的。他們要在德軍飛機、坦克、大炮的輪番轟炸和追剿下,在森林、沼澤和敵占區中艱難跋涉。白天躲藏,夜晚行軍。沒有地圖,就靠著太陽和星辰辨認方向;沒有糧食,就吃樹皮、草根,甚至煮皮帶充饑;沒有幹淨的水,就喝那些散發著腐臭味的沼澤水和彈坑裏的積水。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裏,被打散的紅軍士兵們,三五成群,互相攙扶,艱難地向著東方前進。他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很多人身上還帶著傷。夜晚,森林裏常常能聽到他們互相呼喚同伴、或者詢問方向的微弱聲音,那聲音裏充滿了疲憊、絕望,但也夾雜著一絲絲求生的渴望。
然而,德軍的包圍圈收得越來越緊。德國士兵對這些試圖突圍的蘇軍,也表現出了極其殘酷的一麵。很多放下武器、選擇投降的紅軍士兵,遭到了德軍士兵的肆意虐待和屠殺。在一些德國士兵的日記和回憶錄中,甚至出現了“他們根本不是士兵,他們是牲口,可以直接槍斃”這樣的言論。在納粹的種族主義宣傳和“滅絕戰爭”的指導思想下,東線戰場的殘酷性,從一開始就遠超西線。
最終,隻有極少數幸運的、意誌極其堅強的紅軍士兵大概79萬),曆經千辛萬苦,才成功地從這個“活人墓穴”中逃了出來。他們帶回來的,是關於這場災難性失敗的慘痛消息,以及對德軍“閃電戰”威力的切身體會。而更多的紅軍將士,則永遠地倒在了那片白俄羅斯的土地上,或者成為了德軍的俘虜,等待著他們的是更加悲慘的命運。 大量的紅軍傷員、後勤人員以及寶貴的武器裝備和技術器材,都被遺棄在了包圍圈內,成為了德軍的戰利品。
就在明斯克陷落、局勢萬分危急的時候,斯大林曾與剛剛被他從遠東召回、臨危受命參與最高軍事指揮的朱可夫有過一次深夜密談。在那間煙霧繚繞的辦公室裏,斯大林叼著他那標誌性的煙鬥,對著牆上巨大的蘇聯地圖,沉默了很久。然後,他用低沉的語調,對朱可夫也像是在自言自語)說道:“德國人來得確實很快,很凶猛。但俄國的土地太大了,冬天也太冷了……他們來得快,也許,回不去呢?” 這句話,或許帶有一點自我安慰的成分,但也隱約透露出斯大林內心深處那股尚未被完全摧垮的韌性和對持久戰的某種模糊預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朱可夫則更為冷靜和務實。他向斯大林直言不諱地指出了紅軍在戰術、指揮和裝備上的種種缺陷,並建議必須立刻放棄那種死守邊境、處處設防的錯誤戰略,轉而采取縱深防禦,利用蘇聯廣闊的國土空間來消耗敵人,爭取時間,集結後備力量,在關鍵的戰略方向上與敵人進行決戰。他還建議,應該立刻在莫斯科接近地設立幾道堅固的防禦地帶,作為反擊的戰略支撐點。
對於朱可夫這些在當時聽起來頗有些“泄氣”和“消極”主要是聽到要後退)的建議,斯大林一開始並沒有完全采納,甚至一度有所擱置。他可能還對紅軍能夠通過局部反擊來扭轉戰局抱有一絲幻想,或者說,他還不願意在戰爭剛剛開始就承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戰略退卻。但朱可夫的這些思考,無疑也對斯大林後來的戰略決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盡管損失慘重,但蘇聯龐大的戰爭機器,在經曆了最初的混亂之後,也開始慢慢地、但卻是堅定地發動起來。成千上萬的工廠,正在夜以繼日地從西部危險地帶,向著烏拉爾山以東、向著西伯利亞的腹地進行著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戰略轉移,他們要在新的地方重新紮根,為前線生產武器彈藥。無數的蘇聯男女,響應國家的號召,走上生產崗位,或者拿起武器,加入到保衛祖國的行列中去。
克裏姆林宮上空那顆閃耀的紅星,雖然在德國飛機的轟炸聲中劇烈晃動,但它並沒有墜落!
比亞韋斯托克和明斯克的陷落,隻是這場漫長而殘酷的戰爭的開始。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下一個目標,將是通往莫斯科的戰略要地——斯摩棱斯克。蘇聯的“第一道戰略堤壩”,能否在斯摩棱斯克成功構築起來?曆史,將很快給出答案。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