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分兵之爭

字數:7646   加入書籤

A+A-


    上回書咱們說到,德軍圍困列寧格勒,一個長達近900天的人類史上最大規模圍城戰正式開啟,而斯摩棱斯克這座被稱為“莫斯科之門”的古城,最終還是落入了德軍之手,但中央集團軍群那幫耀武揚威的德國將軍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為啥?因為這門檻,他們邁得太費勁了!兩個多月的血戰,蘇軍的頑強抵抗和神出鬼沒的局部反擊尤其是在葉利尼亞那個地方,連德國的精銳黨衛軍“帝國”師都被朱可夫給“咬”了一口,被迫後撤),硬生生把他們那“三個月拿下莫斯科”的如意算盤給攪黃了。德軍的“閃電戰”節奏,第一次在東方大地上被打亂,銳氣也銼掉不少。
    更要命的是,這仗打到1941年的8月初,希特勒和他手下那幫將軍們,對於下一步到底該怎麽走,在“狼穴”那個陰森森的大本營裏,吵翻了天!這可不是一般的業務討論,這是一場決定第三帝國國運和數百萬士兵生死的戰略大賭博!
    按理說,斯摩棱斯克既然已經拿下,兵鋒距離莫斯科也就三百多公裏了,正是應該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把克裏姆林宮那顆紅星給摘下來的時候。這也是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總司令馮·博克元帥、他手下那兩位裝甲集群的“急先鋒”古德裏安和霍特、以及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上將等人力主的方案。
    主張“直搗莫斯科派”的將軍們,理由也很充分:
    第一,莫斯科是蘇聯的政治心髒、軍事中樞、交通樞紐和最大的工業中心。打蛇打七寸,擒賊先擒王!隻要拿下了莫斯科,就能給蘇聯的抵抗意誌以致命一擊,整個國家很可能就會像1917年沙皇倒台那樣,陷入混亂和崩潰。
    第二,蘇軍在莫斯科方向的主力,經過斯摩棱斯克一戰的消耗,也已經是強弩之末,正是乘勝追擊,將其徹底殲滅的最好時機。
    第三,時間不等人啊!現在已經是8月份了,俄國的秋天來得早,雨季一到,道路泥濘不堪,坦克就得趴窩;冬天一來,冰天雪地,德國兵可沒蘇聯人那麽抗凍!必須趕在鬼天氣來臨之前,結束戰鬥!
    聽起來是不是很有道理?換了誰,估計都得這麽想。
    可偏偏咱那位前“陸軍下士”阿道夫·希特勒元首,他不這麽看!他老人家自有他的一套“高瞻遠矚”的“戰爭經濟學”理論。
    希特勒覺得,莫斯科雖然重要,但它更像一個政治符號,而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在他看來,蘇聯真正的“命根子”,是南邊烏克蘭那片廣闊的“黑土地糧倉”,是頓巴斯地區豐富的煤炭和鋼鐵,更是高加索地區那噴湧不盡的石油!
    他不止一次地在軍事會議上,對著地圖上烏克蘭和高加索的方向,唾沫橫飛地咆哮道:“你們這幫將軍,就知道打仗!打仗!你們懂什麽是戰爭經濟學嗎?!沒有糧食,我們的士兵吃什麽?沒有煤炭和鋼鐵,我們的工廠拿什麽造坦克大炮?最重要的是石油!沒有高加索的石油,我們的坦克飛機就是一堆廢鐵!到時候別說打敗蘇聯了,我們自己都得完蛋!所以,必須先拿下烏克蘭,奪取頓巴斯,控製高加索油田!這才是當務之急!至於莫斯科?那不過是個地理名詞,一個紙老虎!就算拿下了,隻要蘇聯的經濟基礎還在,戰爭就結束不了!”
    支持希特勒這個“南下優先”觀點的,主要是南方集團軍群的總司令倫德施泰特元帥。他那邊在烏克蘭雖然也打得挺順,但蘇軍西南方麵軍的主力還在,基輔這座重鎮也還沒拿下來。他也希望能得到中央集團軍群的支援,先徹底解決掉南方的威脅。
    於是,在“狼穴”那煙霧繚繞的作戰室裏,一場激烈的爭論爆發了。主張“直搗莫斯科”的將軍們,和主張“南下奪取資源”的希特勒以及附和他的人),吵得是麵紅耳赤,不可開交。
    古德裏安這位“閃電俠”,更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覺得,眼看就要捅破莫斯科的窗戶紙了,元首居然要在這個節骨眼上掉頭南下,簡直是不可理喻!他甚至親自從前線飛回“狼穴”,想當麵說服希特勒改變主意。
    古德裏安在希特勒麵前,慷慨陳詞,力陳進攻莫斯科的種種好處和放棄進攻的巨大風險。但希特勒根本聽不進去!他固執地認為自己的判斷才是唯一正確的。一番爭論下來,古德裏安不僅沒能說服元首,反而碰了一鼻子灰。他後來回憶說,離開“狼穴”時,看到希特勒“麵色蒼白,語氣決絕”,就知道這事兒已經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而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更是在他那著名的日記裏,用絕望的筆觸寫下了這樣一句話:“關於進攻莫斯科)我們曾經有機會,但我們錯過了那道門戶……” 這句話,充滿了無奈和對未來的不祥預感。
    最終,獨裁者的意誌壓倒了專業將領的意見。1941年8月21日,希特勒正式發布了第34號指令以及後續的相關命令),做出了那個後來被很多軍事曆史學家認為是“巴巴羅薩”計劃失敗的關鍵轉折點的決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中央集團軍群暫時停止向莫斯科方向的進攻!
    其主力裝甲部隊,特別是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必須立刻調頭南下,協同南方集團軍群,首先在基輔地區圍殲蘇聯西南方麵軍的主力!而霍特的第3裝甲集群,則被命令向北支援北方集團軍群,參與對列寧格勒的進攻!
    這個決定,等於把中央集團軍群這把最鋒利的“攻城錘”,硬生生地給拆成了兩半,一半往南,一半往北,唯獨就是不讓它往正東方向的莫斯科砸!
    希特勒這一“騷操作”,可把對麵的蘇聯人給樂壞了當然,他們當時可能還不知道德軍內部有這麽大的分歧,隻是感覺正麵壓力突然減輕了)。
    就在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坦克主力調頭南下和北上的時候,原本已經被打得七零八落、瀕臨崩潰的蘇聯西方麵軍此時由鐵木辛哥元帥接替了被處決的帕夫洛夫指揮),總算是得到了一個極其寶貴的、意想不到的喘息之機!
    鐵木辛哥和剛剛從遠東調來、開始更多地參與到西線戰略策劃的朱可夫大將以及接替朱可夫擔任總參謀長的沙波什尼科夫元帥),立刻抓住了這個機會,開始拚了老命地重組部隊,補充兵員,加固防線,重新構建莫斯科方向的縱深防禦體係。
    那段時間,整個莫斯科周邊地區,都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工地。數十萬莫斯科市民包括老人、婦女和孩子)響應政府的號召,走出家門,拿起鐵鍬和鎬頭,在莫斯科的西麵和南麵,挖掘了數百公裏長的反坦克壕、交通壕,設置了無數的鐵絲網、鹿砦、地雷區,還用廢棄的鐵軌、水泥墩等構築了各種各樣的障礙帶。他們的目標隻有一個:用血肉和汗水,為保衛首都,築起一道道堅不可摧的屏障!
    與此同時,剛剛組建起來的莫斯科工人誌願軍,也開始陸續開赴前線,補充到那些在斯摩棱斯克戰役中損失慘重的正規部隊中去。他們雖然武器簡陋,訓練不足,但保家衛國的熱情卻異常高漲。
    蘇聯最高統帥部也開始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運轉起來。一份份標有“莫斯科周邊地區戰備防禦圖”的作戰計劃,以副本的形式,火速下發到各個軍區和方麵軍指揮部,要求他們嚴格執行,務必在德軍下一次進攻發起之前,完成防禦部署。這在戰爭初期那種混亂不堪的局麵下,是難以想象的。
    可以說,德軍在戰略上的這次“猶豫”和“轉向”,雖然可能在局部比如南線的基輔)會取得一些戰術上的勝利,但卻給了蘇聯人一個極其寶?的“戰略間歇期”,讓他們得以在莫斯科方向重新組織起有效的防禦,也為日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希特勒的這個“分兵”決定,在戰術層麵上看,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南方烏克蘭的資源確實誘人,西南方麵軍的蘇軍主力也確實是個巨大的威脅。但從整個“巴巴羅薩”計劃的戰略全局來看,這無疑是一次致命的失誤,其後果就是:
    中央進攻節奏徹底中斷:德軍中央集團軍群那股銳不可當的進攻勢頭,在斯摩棱斯克受阻之後,又因為主力裝甲部隊被抽調,徹底停頓了下來。等到他們解決了南方和北方的“麻煩”,再想重新集結兵力,向莫斯科發動進攻時,已經是秋雨連綿、道路泥濘的10月份了,進攻的黃金季節早已錯過了!
    兵力被嚴重分散:德軍原本集中的突擊力量,被分散到了三個戰略方向上,哪個方向都想吃,結果哪個方向都可能因為兵力不足而啃不動。這種“撒胡椒麵”式的打法,完全違背了“閃電戰”集中優勢兵力、重點突破的精髓。
    後勤補給雪上加霜:德軍的補給線本就已經拉得老長老長,現在主力部隊又要在廣闊的戰線上來回機動,對本已不堪重負的後勤係統來說,簡直是雪上加霜。油料、彈藥、糧食、備件……樣樣都缺!德軍在斯摩棱斯克地區雖然也試圖修複被破壞的鐵路蘇聯鐵路是寬軌,德國是窄軌,需要換軌或者更換車皮),組織民工修築公路,但修複的速度,遠遠趕不上部隊前進和消耗的速度。
    蘇聯工業轉移贏得寶貴時間:就在德軍在斯摩棱斯克一線猶豫徘徊、在烏克蘭南部兜圈子的時候,蘇聯後方的工業大轉移,卻正在進入高潮!成千上萬的工廠設備,被拆卸下來,裝上火車,冒著德軍飛機的轟炸,日夜兼程地向著烏拉爾山以東、向著西伯利亞的腹地轉移。無數的工人和技術人員,也跟著工廠一起,踏上了漫長而艱苦的東遷之路。沿途的鐵路線上,擠滿了向東行駛的“工廠列車”,蔚為壯觀,有些工人甚至自豪地稱自己是“流動城市”的建設者。正是這場史無前例的工業大轉移,為蘇聯在戰爭後期能夠源源不斷地生產武器彈藥,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德軍的每一次戰略遲疑,都在客觀上為蘇聯的工業轉移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巴巴羅薩”計劃原定在1941年9月最多不超過秋季)就基本結束戰鬥。但打到8月底,別說結束戰鬥了,連莫斯科的邊兒都還沒摸到呢!這個最初的戰略構想,此時此刻,已經因為希特勒的戰略誤判和戰場的實際發展,而變得麵目全非,完全無法實現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那麽,希特勒為什麽會做出這樣一個在很多職業軍人看來是“外行指揮內行”的、極其冒險的戰略決策呢?這背後,反映了他根深蒂固的“資源至上主義”思想和他對蘇聯抵抗能力的嚴重誤判。
    在希特勒看來,現代戰爭打的就是資源,就是經濟!隻要控製了蘇聯的經濟命脈——烏克蘭的糧食、頓巴斯的煤鐵、高加索的石油——蘇聯這頭“北極熊”就算不被打死,也得餓死、凍死、困死!
    他堅信,經過戰爭初期的沉重打擊,蘇聯紅軍的主力已經被消滅,蘇維埃政權也已經搖搖欲墜,剩下的,不過是些“殘兵敗將”和“驚弓之鳥”,根本無力組織起有效的抵抗。接下來的戰爭,主要就是一場對資源的掠奪和對占領區的“清掃”而已。
    據說,在“狼穴”的作戰地圖前,希特勒不止一次地指著地圖上烏克蘭和高加索的方向,對他手下的將軍們說:“沒有烏克蘭的糧食,我們養活不了歐洲!沒有頓巴斯的煤炭,我們的工廠就會停轉!最重要的是高加索的石油!沒有石油,我們的坦克飛機就是一堆廢鐵!我們就會死在這裏!”
    至於莫斯科?在他看來,那不過是一個“象征性的政治目標”,一個“紙老虎”,就算拿下了,隻要蘇聯的經濟基礎還在,隻要斯大林還能在烏拉爾山後麵繼續組織抵抗,戰爭就結束不了。反而不如先奪取南方的經濟命脈,徹底摧毀蘇聯的戰爭潛力,這樣莫斯科自然就會不攻自破。
    這種過分強調經濟資源、而忽視政治和軍事中心重要性的戰略思想,以及對敵人抵抗意誌和國家韌性的極端蔑視,可以說是希特勒在“巴巴羅薩”計劃中犯下的最致命的錯誤之一。
    希特勒的命令一下,古德裏安雖然一百個不情願,但也隻能服從。他指揮著他那支疲憊不堪但依然驍勇善戰的第2裝甲集群,硬生生地從向東的莫斯科方向,扭頭轉向了南方,像一把巨大的鐵犁,開始在烏克蘭的黑土地上,犁開一條血路,準備與正在從南麵和西麵進攻的南方集團軍群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群等)會合,共同圍殲盤踞在基輔地區的蘇聯西南方麵軍主力。
    烏克蘭的夏末秋初,一望無際的大草原上,塵土遮天蔽日。古德裏安的坦克部隊卷起的黃色煙龍,綿延數十公裏,仿佛要將整個天空都給吞噬。德軍的推進速度依然很快,蘇軍的抵抗也依然頑強,但他們似乎總是慢了半拍,難以擺脫被德軍裝甲矛頭穿插、分割、包圍的命運。
    南方集團軍群的將領們,自然是喜出望外。有了古德裏安這支生力軍的加入,他們圍殲基輔蘇軍重兵集團的把握就更大了。一場更大規模、也更具“決定性”意義的“基輔會戰”的序幕,正在緩緩拉開。德軍似乎又要在南方複製一個甚至比明斯克更大的“殲滅奇跡”了!
    然而,就在南方戰線捷報頻傳、希特勒為自己的“英明決策”而沾沾自喜的時候,中央集團軍群的那些步兵師的將軍和士兵們,卻在背後叫苦連天。他們抱怨說:“我們辛辛苦苦打到斯摩棱斯克,眼看就要到莫斯科了,結果元首一聲令下,把我們的“坦克拳頭”給抽走了!現在讓我們兩條腿去追趕那些已經跑得沒影兒的坦克,還要去填補他們留下的巨大缺口,這哪是分兵啊,這簡直是要把我們給拆散架了!”
    中央集團軍群的攻勢,因為失去了裝甲主力的支撐,徹底停頓了下來。他們隻能眼睜睜地看著,莫斯科方向的蘇軍,利用這個寶貴的喘息之機,不斷地加固防線,調集援兵。時間,在一天天地流逝,戰機,也在悄悄地溜走。
    東線戰場的風雲變幻,也牽動著全世界的目光。
    遠在倫敦的蘇聯“死對頭”丘吉爾,也開始天天喊著要支持蘇聯,把蘇聯的抵抗視為英國的重大利好畢竟德國的槍口從英國轉向了蘇聯),但他對蘇聯到底能不能頂住,心裏其實也沒底。英國的情報部門,根據德軍初期的輝煌戰果和蘇軍的慘重損失,甚至一度做出了“蘇聯可能支撐不過1941年冬天”的悲觀預測。丘吉爾雖然在公開演說中慷慨激昂地表示要與蘇聯並肩作戰,但當斯大林提出希望英國立刻在西歐開辟第二戰場,以減輕蘇軍壓力時,丘吉爾卻以“條件不成熟”、“準備不足”為由,婉言拒絕了。這時的英國條件確實不成熟,在剛經曆不列顛空戰的盟軍急需休整,當然還有更重要的,丘吉爾覺得這倆貨反正都不是啥好東西,就讓兩個“魔鬼”繼續狗咬狗吧,等他們兩敗俱傷了,英國再出來收拾局麵。用丘吉爾的話來說:最好的戰爭結果就是,一個敵人進了太平間,另一個癱倒在擔架上呻吟。
    而大洋彼岸的美國,雖然還沒有正式參戰,但也開始通過《租借法案》,向正在苦苦支撐的蘇聯提供第一批軍事和經濟援助。這些援助,在1941年的夏天和秋天,數量還非常有限,主要是一些通訊器材比如電話線)、運輸車輛比如水罐車、卡車)、軍用物資比如軍靴、罐頭)等等。這些東西,對於蘇聯龐大的戰爭需求來說,可能隻是杯水車薪,但其政治和象征意義卻非常重大。它表明,反法西斯的力量,正在開始超越意識形態的隔閡,逐漸聯合起來。
    據說,英國戰時情報部門當時截獲並破譯的德軍情報顯示,希特勒似乎已經把所有的戰略賭注,都押在了1941年秋季之前徹底擊敗蘇聯上。如果不能速戰速決,德國的戰爭機器將難以為繼。
    時間,已經悄悄地滑向了1941年的9月底。俄國的秋雨季節,即將來臨。那連綿不絕的秋雨,將把蘇聯那原本就糟糕的土路,變成一片片讓坦克和車輛寸步難行的泥沼。緊隨其後的,將是那令所有侵略者都聞風喪膽的俄國嚴冬。
    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在南線基輔地區取得了又一次規模空前的圍殲勝利這將是咱們下一章要講的內容)之後,終於要重新集結兵力,調轉槍口,向著那個讓他們魂牽夢繞、也讓他們錯失良機的莫斯科,發動最後的、也是孤注一擲的猛攻了。
    “台風行動”的作戰計劃,已經擺在了希特勒的案頭。但此時此刻,無論是天時、地利還是人和,都已經與6月22日戰爭爆發之初,截然不同了。等待德軍的,將是一場更加殘酷、也更加沒有把握的生死決戰。莫斯科,這座紅星照耀下的城市,能否頂住納粹“台風”的瘋狂肆虐呢?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