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圍殲基輔
字數:8766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德軍拿下斯摩棱斯克,莫斯克的大門向德軍敞開,就在這節骨眼上,希特勒和他手下那幫將軍們,在“狼穴”那個陰森森的大本營裏,為了下一步到底該怎麽走,是繼續憋著勁兒死磕莫斯科呢,還是先掉過頭去收拾南邊烏克蘭那塊“肥肉”,吵翻了天。最終,還是希特勒的“資源至上主義”占了上風。他不顧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和裝甲兵悍將古德裏安等人的苦苦勸諫,一意孤行,在8月21日下達了那道後來被無數軍事曆史學家詬病的命令:中央集團軍群暫時停止向莫斯科方向的進攻!主力裝甲部隊,特別是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立刻調頭南下,協同南方集團軍群,務必在最短時間內,圍殲盤踞在烏克蘭首府基輔地區的蘇聯西南方麵軍主力!
這一回,咱們就來詳細聊聊這場“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圍殲戰”,卻也成了“閃電戰”最後榮光的——基輔會戰。
時間,來到了1941年的8月下旬。當希特勒那道“南下”的命令傳到中央集團軍群司令部的時候,古德裏安這位素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著稱的“閃電俠”,簡直是氣得暴跳如雷!他覺得,眼看就要捅破莫斯科的窗戶紙了,元首居然在這個節骨眼上,讓他放棄近在咫尺的“中原逐鹿”,掉過頭去啃南邊那塊雖然肥美但同樣難啃的“硬骨頭”,簡直是本末倒置,貽誤戰機!
他甚至不惜親自從前線飛回“狼穴”,想當麵說服希特勒改變主意。但結果呢?碰了一鼻子灰。希特勒鐵了心要先解決烏克蘭。古德裏安後來在他的回憶錄裏,帶著幾分無奈和憤懣寫道,當他接到南調的命令時,幾乎是帶著絕望的心情,對手下的參謀們說了一句大意是):“好吧,既然元首執意如此,我們就去烏克蘭。但是,別指望我們回來的時候,還能幫你們修好通往莫斯科的路了!” 這話裏話外的意思,充滿了對錯失戰機和未來命運的擔憂。
而此時的蘇聯西南方麵軍,在方麵軍司令員米哈伊爾·彼得羅維奇·基爾波諾斯上將一位在戰前大清洗中被提拔起來、相對年輕的將領)的指揮下,正依托著寬闊的第聶伯河天險,以及基輔周邊構築的堅固築壘地域,與當麵進攻的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倫德施泰特元帥指揮)進行著殊死的搏鬥。
西南方麵軍是當時蘇聯紅軍實力最強、裝備也相對較好的一個戰略集團,下轄第5、第21、第26、第37等多個集團軍,總兵力高達七八十萬算上後方部隊和補充兵員,可能更多),擁有大量的火炮和一定數量的坦克。他們在戰爭初期雖然也遭受了不小的損失,但主力尚存,鬥誌也依然頑強。
麵對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猛烈攻勢,基爾波諾斯和他的參謀長圖皮科夫少將等人,敏銳地察覺到了危險。他們看到,德軍的裝甲矛頭正在從南北兩翼迂回,大有將整個西南方麵軍主力合圍在基輔以東地區的企圖。於是,他們多次向莫斯科的蘇軍最高統帥部大本營)發電報,請求允許方麵軍主力放棄基輔,向第聶伯河東岸縱深地區實施戰略性撤退,以避免被德軍合圍,保存有生力量。
這個建議,在當時的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看來,是完全正確的,也是唯一可行的選擇。朱可夫深知,在德軍掌握製空權、裝甲部隊又具有強大突擊能力的情況下,死守一城一地,最終隻會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他力主西南方麵軍主力立刻向東撤退,跳出德軍即將形成的包圍圈。
然而,這個在軍事上完全合理的建議,卻遭到了斯大林的斷然拒絕!
斯大林同誌,這位“鋼鐵領袖”,此刻似乎又犯了他那剛愎自用、不願承認失敗的老毛病。在他看來,基輔是蘇聯的第三大城市,是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首府,具有極其重要的政治和象征意義,絕不能輕易放棄!一旦放棄基輔,不僅會在政治上造成極大的負麵影響,動搖民心士氣,更可能讓德國人輕易地奪取整個烏克蘭的糧食和工業資源。而且,他可能還對西南方麵軍的抵抗能力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覺得他們能夠頂住德軍的進攻,甚至通過反擊來扭轉戰局。
於是,斯大林嚴令基爾波諾斯:“堅守基輔!一步也不許後退!所有的撤退言論都是動搖軍心,是投降主義!”
朱可夫因為堅持認為應該放棄基輔,保存實力,與斯大林在最高統帥部會議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朱可夫甚至拍了桌子,言辭激烈地指責斯大林的決策將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結果呢?斯大林勃然大怒,當場就解除了朱可夫總參謀長的職務,把他打發到預備隊方麵軍去“冷靜冷靜”了。也有說法是朱可夫主動請辭,但無論如何,這次人事變動都與基輔的命運息息相關。)
就這樣,在最高統帥“堅守到底”的死命令下,在朱可夫等少數“明白人”被排擠出決策核心的情況下,蘇聯西南方麵軍近七十萬大軍的命運,實際上已經注定了。他們就像一群被綁在鐵軌上的羔羊,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德軍那兩把巨大的“鐵鉗”,從南北兩翼,一步步地向他們合攏過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德軍這邊希特勒的命令一下,古德裏安雖然一百個不情願,但也隻能硬著頭皮,指揮著他那支疲憊不堪但依然戰力強悍的第2裝甲集群,停止了向莫斯科方向的東進,調轉馬頭,像一把從天而降的利劍,從中央集團軍群的戰線上,向南斜插下去,目標是繞到基輔蘇軍重兵集團的東北方向,切斷其向東的退路。
古德裏安的坦克部隊,從斯摩棱斯克南部的傑斯納河地區出發,一路向南,攻占了科諾托普等重要交通樞紐,克服了蘇軍的零星抵抗和糟糕的道路條件,以驚人的速度向著南方集團軍群的第1裝甲集群克萊斯特指揮)的方向猛撲過去。
而與此同時,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的“鐵拳頭”——克萊斯特的第1裝甲集群,也正在從其在第聶伯河中遊克列緬丘格地區奪占的登陸場出發,一路向北、向東北方向猛攻,試圖與南下的古德裏安會師。
這兩支強大的裝甲集群,一南一北,就像兩隻張開的巨型鐵鉗的兩個鉗口,以基輔以東約二百公裏的洛赫維察小鎮為目標,開始了它們致命的合攏運動!
蘇聯西南方麵軍的指揮官基爾波諾斯上將,雖然也察覺到了德軍的企圖,並組織部隊進行了反擊,試圖阻止德軍裝甲部隊的會師。但他的反擊,在德軍強大的空中優勢和裝甲突擊力量麵前,顯得蒼白無力,如同螳臂當車。蘇軍的防線,被德軍的坦克集群撕得七零八落,就像一張被揉爛了的廢紙。前線指揮部與各個集團軍之間的電話線,很多時候甚至是拖在逃跑的馬匹後麵,在泥濘的道路上顛簸,通訊聯絡早已是一片混亂。
德國空軍的偵察機,在戰場上空盤旋,拍下了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在基輔以東的廣闊平原上,數不清的蘇聯紅軍部隊,像一群沒頭蒼蠅一樣,在森林、沼澤和村莊之間來回穿梭,試圖尋找突圍的道路,但他們的四周,已經被德軍的坦克履帶碾出了一道道合圍的印記。從空中俯瞰,那簡直就是一個“城市大小的包圍圈”!
1941年9月16日,這是一個值得被載入軍事史冊的日子,也是蘇聯西南方麵軍幾十萬將士的“審判日”。在洛赫維察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附近,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的先頭部隊,與從南方疾馳而來的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群的先頭部隊,終於勝利會師!
兩把巨大的鋼鐵鐵鉗,嚴絲合縫地咬合在了一起!一個人類戰爭史上規模空前的巨型包圍圈,就此形成!蘇聯西南方麵軍主力,連同方麵軍司令部在內,總計超過六十萬大軍,被徹底包圍在了基輔以東、第聶伯河左岸那片廣闊的區域之內!
合圍圈一旦形成,等待被圍蘇軍的,就隻剩下絕望和毀滅了。
包圍圈內的蘇軍部隊,主要包括第5集團軍、第21集團軍、第26集團軍、第37集團軍的全部或大部,以及其他一些零散的部隊和後勤單位。總人數,據德軍後來的統計,高達六十多萬!這是一個多麽驚人的數字!
這些曾經是蘇聯紅軍精華所在的部隊,此刻卻陷入了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的絕境。他們的補給線被完全切斷,糧食、彈藥、油料都無法運進來。指揮係統在德軍的快速穿插和猛烈打擊下,早已陷入全麵癱瘓,各個部隊之間失去了聯係,根本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協同突圍。
德國的步兵集團軍如第6集團軍、第17集團軍等)緊隨裝甲部隊之後,迅速地從四麵八方向包圍圈壓縮過來,一步步地蠶食著蘇軍的活動空間。德國空軍的飛機,則像一群盤旋在屍體上空的禿鷲,對包圍圈內的蘇軍進行著不間斷的轟炸和掃射。
在缺糧缺水、彈盡糧絕的極端困境下,被圍困的紅軍將士們,爆發出了驚人的求生欲望和零星的、悲壯的抵抗。一些部隊的指揮官,仍然試圖組織小股部隊,向著東方,向著那一線渺茫的生機,發起突圍。
有的紅軍戰士,在饑渴難耐的時候,甚至不得不飲用馬匹的鮮血,或者在泥濘的彈坑裏尋找一點點渾濁的積水來解渴。為了取暖和做飯,他們把馬鞍、皮帶、槍托等一切能燒的東西都燒了。
在一些被分割包圍的小據點裏,紅軍士兵們依托著簡陋的工事,與數倍於己的德軍展開了最後的搏殺。據說,有一個整團的紅軍部隊,在被德軍團團包圍、與外界失去一切聯係之後,依然堅持抵抗了六天六夜,直到彈藥全部打光,大部分官兵陣亡,才最終被迫投降。
但更多的時候,等待他們的,是無情的屠殺和冰冷的絕望。德軍為了瓦解蘇軍的抵抗意誌,甚至動用了巨幅的擴音器,向包圍圈內的紅軍喊話:“紅軍戰士們!你們的指揮官已經拋棄了你們!你們的政府已經忘記了你們!你們已經被徹底包圍了!放下武器,投降吧!這是你們唯一的生路!”
在經曆了數日的饑餓、轟炸、絕望和無休止的戰鬥之後,包圍圈內的蘇軍抵抗力量,逐漸被消磨殆盡。從9月19日開始,德軍對包圍圈內的蘇軍殘部,發動了最後的清剿。大批大批的紅軍士兵,在失去了建製、耗盡了彈藥之後,被迫向德軍投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據德軍的統計,在整個基輔會戰包括圍殲戰)中,他們總共俘虜了蘇聯紅軍官兵高達約66萬5千人!這是一個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極其罕見的數字!此外,還繳獲了近900輛坦克和3700多門火炮當然,這些數字可能也包含了蘇軍自行破壞或遺棄的裝備)。
蘇聯西南方麵軍,這個曾經兵強馬壯、被寄予厚望的戰略集團,就這樣,在希特勒的戰略轉向和斯大林的固執命令之下,幾乎全軍覆沒,從紅軍的戰鬥序列中徹底消失了!方麵軍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少將、軍事委員布爾米什堅科等高級將領,都在突圍無望後,壯烈犧牲。
基輔會戰,成為了蘇聯紅軍在整個衛國戰爭中,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次性損失兵力最多、也是最為慘痛的一次大失敗!
就在包圍圈內的蘇軍主力麵臨滅頂之災的時候,烏克蘭的首府,那座擁有千年曆史的古城——基輔,也迎來了它自己的末日。
9月19日,德軍第6集團軍的先頭部隊,在清除了外圍的蘇軍抵抗後,耀武揚威地開進了基輔市區。蘇聯方麵,在意識到主力已被合圍、基輔已無法堅守的情況下,正式下令放棄這座城市。
在撤退之前,蘇軍和內務人民委員部的特工人員,對基輔城內的重要軍事設施、政府大樓、工廠倉庫、橋梁等,進行了大規模的爆破和縱火,試圖盡可能地銷毀一切可能為德軍所用的物資和設施,實行“焦土政策”。
當德軍士兵踏入這座空蕩蕩的、到處冒著黑煙的城市時,他們發現,這似乎是一座被詛咒的“地雷之城”!蘇聯人在撤退前,在城內各處尤其是那些可能被德軍用作指揮部或兵營的建築物內)都預先埋設了數以千計的定時炸彈和遙控地雷!
這些地雷和炸彈,在德軍進城後的幾天甚至幾周內,接二連三地被引爆!德軍的指揮部、兵營、倉庫、甚至一些看似普通的民房,都可能在毫無征兆的情況下,突然發生劇烈的爆炸!給德軍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和極大的心理恐慌。
最著名的一次爆炸,發生在德軍占領基輔後不久。當德軍正在市中心的歌劇院一說為其他重要公共建築)前,準備舉行一場“勝利慶祝儀式”的時候,預先埋設在劇院內部或附近的炸彈,突然被引爆!一聲巨響之後,歌劇院濃煙滾滾,火光衝天,正在參加儀式的德國官兵死傷狼藉。這次爆炸,無疑是給了那些趾高氣昂的德國占領者一個下馬威,也讓他們見識到了蘇聯人民不屈的抵抗意誌雖然這種抵抗方式也極其慘烈)。
基輔的淪陷,標誌著德國南方集團軍群在烏克蘭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整個烏克蘭的精華地區,連同其豐富的糧食和工業資源,都落入了德國人之手。
從軍事層麵上看,基輔會戰無疑是德國“閃電戰”的一次“輝煌勝利”。他們以相對較小的代價德軍自身傷亡約十萬人左右),圍殲了蘇聯紅軍一個完整的方麵軍,俘虜了超過六十萬的兵員,繳獲了不計其數的武器裝備。這樣的戰果,在人類戰爭史上都是極其罕見的。希特勒為此興奮不已,認為這證明了他“南下優先”戰略的“英明正確”,也進一步堅定了他能夠迅速打垮蘇聯的信心。
然而,這場看似輝煌的勝利,卻也讓德國付出了極其沉重的戰略代價,甚至可以說,是一個“輝煌的陷阱”!
時間的巨大損耗:為了打贏基輔會戰,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主力裝甲部隊古德裏安的第2裝甲集群)被從莫斯科方向抽調南下,在烏克蘭的泥濘草原上折騰了近兩個月從8月下旬到9月底)。這兩個月,對於爭分奪秒的“巴巴羅薩”計劃來說,是何等寶貴!他們徹底錯過了在1941年夏季和初秋,天氣良好、道路狀況尚可的情況下,全力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窗口!
裝甲力量的消耗與疲憊:古德裏安的坦克部隊,在經曆了長途跋涉的南下機動和烏克蘭地區的激烈戰鬥後,坦克磨損嚴重,油料彈藥消耗巨大,有生力量也大為削弱。據說,在烏克蘭那秋雨連綿的黑土地上,德國坦克兵們經常要花費數小時的時間,去清理粘在履帶和車輪上的厚重泥巴,才能勉強挪動。等到他們好不容易完成了在基輔的“助攻”任務,再奉命掉頭北上,重新加入進攻莫斯科的序列時,他們的“鐵拳”早已不複開戰之初那麽鋒利和迅猛了。
後勤補給的噩夢:德軍的補給線本就已經拉得老長老長,現在主力部隊又在廣闊的戰線上來回穿梭,對本已不堪重負的後勤係統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很多德國士兵開始抱怨,他們感覺自己不像是在打一場精心策劃的戰略進攻,倒像是在廣闊無垠的俄國大地上,被元首的命令牽著鼻子來回“兜圈子”,疲於奔命。“烏克蘭就像一個巨大的牢籠,”一個德國士兵在日記中寫道,“我們踩著所謂的勝利,一步步地陷入了更深的泥沼。”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蘇軍贏得喘息之機:最重要的是,德軍在南線“兜圈子”的這兩個月,卻給了莫斯科方向的蘇軍一個極其寶貴的、意想不到的喘息之機,讓他們得以加緊構築防禦工事,調集戰略預備隊,為即將到來的莫斯科保衛戰,做好了更充分的準備。
可以說,基輔的輝煌勝利,是以犧牲進攻莫斯科的最佳時機為代價換來的。希特勒為了眼前的戰術上的“大捷”,卻在戰略全局上犯下了一個難以彌補的錯誤。
基輔的慘敗,對斯大林和蘇聯最高統帥部來說,無疑又是一記沉重無比的耳光。近七十萬紅軍將士的覆滅,整個西南戰略方向的崩潰,讓斯大林不得不再次麵對嚴酷的現實:他對戰爭形勢的判斷,又一次出現了嚴重的失誤!
因為堅持放棄基輔而被解職的朱可夫,此時雖然被派往指揮預備隊方麵軍後來又緊急調往列寧格勒前線,在穩定了列寧格勒的危局後,才最終回到莫斯科方向,負責首都的保衛),但他當初的正確建議,無疑在事實麵前得到了慘痛的驗證。
斯大林,這位“鋼鐵領袖”,雖然嘴上可能永遠不會承認自己的錯誤,但他內心深處,也一定感受到了巨大的震動和痛苦。他終於開始意識到,莫斯科,這個蘇維埃政權的心髒,已經麵臨著直接的、迫在眉睫的威脅!他不能再抱有任何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於是,在基輔會戰的硝煙尚未散盡之時,斯大林開始以更大的決心和更嚴厲的手段,全力加強莫斯科方向的防禦。他下令從遠東、西伯利亞和中亞等戰略後方,不惜一切代價,緊急抽調一切可以動用的兵力,火速增援莫斯科。 他也開始更多地聽取像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這些真正懂得現代戰爭的軍事將領的意見,賦予他們更大的指揮權。
據說,在朱可夫因為基輔問題與斯大林發生激烈爭吵、被解除總參謀長職務、即將離開莫斯科前往新的指揮崗位的那一天,一些在總參謀部大樓窗邊工作的參謀和士兵,看到朱可夫落寞離去的背影時,都悄悄地向他敬禮,表達他們對這位敢於直言、堅持真理的將領的敬意。這個小小的細節,也反映了當時蘇軍內部對斯大林獨斷專行和戰爭初期指揮失誤的某種複雜情緒。
而在克裏姆林宮的內部文件中,也開始越來越多地出現關於“莫斯科保衛戰”和“首都緊急疏散預備方案”的字樣。這表明,蘇聯最高領導層,已經開始為最壞的情況做準備了。
基輔會戰,以德軍一場規模空前的圍殲勝利而告終。從戰術層麵上看,這無疑是德國“閃電戰”在東方戰場上,乃至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輝煌、最完美的表演。
然而,他們沒有看到,或者說不願意看到,這場輝煌勝利的背後,所付出的巨大戰略代價。時間的延誤,兵力的分散,後勤的壓力,以及蘇軍在莫斯科方向贏得的寶貴喘息之機……所有這些,都像一根根無形的絞索,正在悄悄地勒緊德國戰爭機器的脖子。
蘇聯雖然在基輔損失了六十多萬大軍,但它那廣闊的國土和巨大的人力資源,使得它仍然擁有繼續戰鬥下去的潛力。更重要的是,基輔的慘敗,也讓斯大林和蘇聯人民徹底拋棄了幻想,開始真正以一種破釜沉舟的決心,來麵對這場殘酷的衛國戰爭。
當古德裏安的坦克集群在完成了對基輔的合圍之後,再次奉命掉頭北上,準備參加進攻莫斯科的“台風行動”時,他們將要麵對的,是一個已經嚴陣以待、並且吸取了教訓的對手。
“閃電戰”的最後榮光,在基輔的廢墟上燃燒殆盡。接下來,等待德國人的,將是莫斯科城下那無盡的泥濘、刺骨的嚴寒,以及蘇聯人民不屈的抵抗。一場更加殘酷、也更具決定性意義的生死決戰,即將在莫斯科的大門口,拉開序幕!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