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從咆哮到蕭條
字數:11421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美國在一戰後“吃了癟”導致國內“孤立主義”到達最高峰,想著以後關起門來過好自己的小日子,但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就在美國人一心一意地想“獨善其身”,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時候,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大災難,卻像一頭從地獄裏衝出來的怪獸,先把自己家給攪了個天翻地覆,也間接地為後來不得不卷入世界大戰,埋下了深深的伏筆。這場災難,就是讓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聞之色變的——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
這一回,咱們就來好好聊聊,這場差點把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都給“送走”的大蕭條,到底是怎麽來的?它又是如何把一位倒黴催的總統胡佛)給活活“坑”下台,並最終成就了另一位將帶領美國走出危機、深刻改變美國曆史乃至世界格局的人物——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話說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整個1920年代,對美國來說,那可真是一個金光閃閃、紙醉金迷的“黃金時代”,也被後人戲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
與歐洲那些被戰火蹂躪的國家不同,雖然“孤立主義”盛行,但這不影響那時候的美國老百姓的生活,那時候的美國歌舞升平,一片繁榮景象。工業生產像是打了雞血一樣突飛猛進,新技術比如汽車、收音機、電影、電冰箱、洗衣機這些時髦玩意兒)層出不窮,像雨後春筍般地冒了出來。特別是汽車工業,在亨利·福特那套革命性的流水線生產方式的推動下,汽車這種曾經隻有富人老爺才能享受的奢侈品,開始變得越來越便宜,逐漸飛入了尋常百姓家。一時間,美國的公路上車水馬龍,好不熱鬧。
消費主義的浪潮席卷了整個美國社會。人們似乎有用不完的錢,也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樂觀。買最新款的汽車,聽最時髦的爵士樂,看最火爆的好萊塢電影,跳最奔放的查爾斯頓舞,喝偷偷摸摸從加拿大或者加勒比海走私來的私酒那時候美國還在搞禁酒令呢,但越禁越來勁)……整個社會都彌漫著一種“老子天下第一,明天會更好”的盲目自信和投機情緒。
這種樂觀情緒,最集中、也最瘋狂地體現在紐約華爾街的股票市場上。那幾年的美國股市,簡直就是個巨大的、而且是隻漲不跌至少在大部分人看來是這樣)的超級大賭場!從腰纏萬貫的金融大鱷、企業巨頭,到辦公室裏的小文員、工廠裏的技術員,甚至連街頭擦皮鞋的小弟、端盤子的女招待,都加入了這場全民炒股的狂歡盛宴!
當時得很多人根本不懂什麽叫股票,什麽叫市盈率,什麽叫公司基本麵,他們隻知道,隻要把錢哪怕是借來的錢)扔進股市,閉著眼睛隨便買幾隻熱門股,就能像滾雪球一樣,在短時間內賺得盆滿缽滿!“今天投入一千塊,明天就能變兩千!”這種一夜暴富的神話,在當時的華爾街,幾乎天天都在上演。
為了能買更多的股票,賺更多的錢,很多人甚至不惜鋌而走險,搞起了所謂的“保證金交易”。啥叫“保證金交易”?說白了,就是借錢炒股。你隻要付一小部分押金比如股票價值的10或20),就能從股票經紀人那裏借到其餘的錢來購買股票。這玩意兒,在牛市的時候,確實能讓你用小錢撬動大收益,賺得不亦樂乎。可一旦股市風向不對,開始下跌,那可就慘了!因為你不僅要賠掉自己的本金,還得償還經紀人的貸款和利息,弄不好就得傾家蕩產,血本無歸!這簡直就是在金融的鋼絲繩上跳舞,刺激是刺激,但也隨時可能掉進萬丈深淵。
就這樣,在非理性的投機狂熱和信貸過度擴張的推動下,美國的股價被炒得越來越高,像個被吹得鼓鼓囊囊的氣球,完全脫離了上市公司的實際盈利能力和真實價值。一個巨大的、五彩斑斕的金融泡沫,就這樣在“咆哮的二十年代”那喧囂的背景音樂中,越吹越大,也越來越接近破裂的邊緣。
常言道:爬得越高,摔得越慘。這個巨大的泡沫,終於在1929年的10月,以一種極其慘烈、也極其突然的方式,破滅了!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這一天,後來被永遠地載入了世界金融史冊,史稱“黑色星期四”。
紐約證券交易所像往常一樣開盤。但與往日不同的是,一種莫名的恐慌情緒,開始像瘟疫一樣在交易大廳裏迅速蔓延。股價開始出現大幅下跌,拋售的指令像雪片般飛來。一些大的銀行家們比如摩根財團的頭麵人物)為了穩定市場,緊急湊了一大筆錢,聯手入市,大量買入藍籌股,試圖力挽狂瀾。他們的努力,在當天下午暫時穩住了暴跌的勢頭,甚至還出現了一些小幅反彈。很多人長舒了一口氣,以為危機過去了,股市很快就會恢複正常。
然而,這僅僅是暴風雨來臨前短暫的平靜。
真正的雪崩,發生在幾天之後的10月29日,星期二。這一天,更是以其災難性的後果,被冠以了“黑色星期二”的恐怖名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開盤之後,積壓了幾天的拋售指令,如同決堤的洪水一般,瞬間淹沒了整個交易所!股價像斷了線的風箏一樣,瘋狂地向下俯衝!交易所裏的報價機根本跟不上股價下跌的速度,很多股票的價格,在幾分鍾之內就可能腰斬甚至跌到一文不值!交易大廳裏一片鬼哭狼嚎,電話鈴聲響個不停,經紀人們麵如死灰,聲嘶力竭地喊著“賣出!賣出!”,投資者們則捶胸頓足,痛不欲生,有些人甚至當場就精神崩潰了。
那股價跌得有多狠?簡直是從珠穆朗瑪峰頂直接跳傘到了馬裏亞那海溝,中間連個緩衝都沒有! 據統計,在1929年10月底到11月初那短短的幾周之內,紐約股市的總市值就蒸發掉了約三百億美元!這是一個什麽概念?這筆錢,比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全部軍事開銷還要多!
無數的美國人,在幾天之內,就從賬麵上的“百萬富翁”變成了身無分文的窮光蛋,因為之前借錢炒股而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許多曾經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呼風喚雨的金融大亨和企業巨頭,也在這場股災中損失慘重,甚至破產。絕望之下,跳樓自殺、開槍自盡的悲劇,在華爾街和全美各地接連不斷地發生。美國人民那五彩斑斕的“黃金夢”,就這樣,在一片哀嚎和絕望之中,被無情地碾得粉碎。
華爾街這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可不僅僅是把美國股民的錢包給震癟了那麽簡單。它像推倒了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一樣,引發了一係列連鎖反應,迅速將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都拖入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大蕭條的深淵。
銀行係統的全麵崩潰:股市的崩盤,首先給美國的銀行業帶來了致命的打擊。很多銀行因為深度參與了股市投機比如用儲戶的存款去炒股,或者向炒股者提供了大量的貸款),在股災中損失慘重,血本無歸。當儲戶們聽到股市崩盤的消息,擔心自己的存款安全,紛紛像潮水一樣湧向銀行,要求提取現金。結果呢?成千上萬家銀行尤其是那些資本金不足、經營不善、又缺乏有效監管的小銀行)根本拿不出那麽多現金來應付擠兌,隻能被迫宣布關門倒閉!從1929年到1933年,美國總共有超過九千家銀行破產倒閉,占全國銀行總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這意味著,無數普通老百姓一輩子的血汗錢、養老錢,就這樣在一夜之間化為烏有,其造成的社會恐慌和絕望,可想而知。
信貸體係的徹底凍結:銀行是現代經濟的“血液循環係統”,負責提供信貸,支持投資和消費。銀行一倒閉,或者為了自保而收緊銀根,整個社會的信貸體係就癱瘓了。企業貸不到款,無法進行正常的生產經營,更不敢投資擴大再生產;農民也貸不到款來購買種子、化肥和農機;普通老百姓呢?更是捂緊了口袋,不敢輕易花錢消費了,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怎麽樣。
工商企業的大麵積破產與失業率的災難性飆升:信貸凍結,消費萎縮,直接導致的後果就是工商企業的大麵積破產倒閉。工廠的產品賣不出去,堆積如山,隻能被迫減產、停產,然後就是大規模地解雇工人。商店因為沒人買東西,也隻能關門歇業。到1933年初,也就是大蕭條最嚴重的時候,美國的失業人口,據估計高達約1300萬到1500萬人!全國的失業率,達到了驚人的25!這意味著,每四個有勞動能力的美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找不到工作,失去了生活來源!那些曾經在“咆哮的二十年代”享受著“汽車洋房”的城市中產階級,很多也在這場災難中淪為了赤貧。
農業危機的雪上加霜:美國的農業,其實在整個20年代就一直不太景氣。現在大蕭條一來,更是雪上加霜。城市居民失業了,沒錢買東西了,對農產品的需求進一步萎縮,導致農產品價格跌到了穀底。農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棉花、煙草,要麽賣不出去,爛在地裏,要麽就隻能以極低的價格賤賣。很多農民因為還不起銀行貸款和抵押,土地和農場被銀行沒收,被迫背井離鄉,加入到失業大軍的行列,湧向城市尋找一線生機,或者像《憤怒的葡萄》裏描寫的那樣,開著破舊的汽車,向著傳說中“遍地黃金”的加利福尼亞,進行著絕望的遷徙。
國際貿易的急劇萎縮與危機的全球蔓延: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工業國、消費市場和債權國。美國經濟一打噴嚏,全世界都得跟著感冒。大蕭條爆發後,美國為了“保護”本國市場,在1930年由胡佛總統簽署了那個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將進口商品的平均關稅提高到近60!這種典型的“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立刻引發了其他國家的連鎖報複,紛紛提高對美國商品的關稅。結果呢?國際貿易額急劇萎縮了三分之二以上!各國之間的經濟聯係被割裂,經濟矛盾日益加劇。這場源自美國的金融危機,就這樣,迅速地演變成了一場席卷全球所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持續時間長達十年之久的經濟大蕭條。從歐洲到亞洲,從拉丁美洲到澳大利亞,到處都是工廠倒閉、工人失業、銀行破產、民不聊生的淒慘景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那麽,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經濟大災難,僅僅是因為華爾街的投機泡沫破裂嗎?當然不是!股市的崩盤,更像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它背後,反映的是美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在“咆哮的二十年代”那光鮮亮麗的外表之下,早已積累起來的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和製度性的缺陷。
貧富差距懸殊,有效需求不足:這是最根本的原因。20年代的美國,雖然整體上看起來經濟繁榮,但財富分配卻極其不公。一小撮最富有的家庭大約占人口的1)掌握了國家近40的財富,而占人口大多數的工人和農民,其收入增長卻遠遠跟不上生產力的發展速度。這就導致了社會總供給遠遠大於社會總有效需求的局麵。工廠生產出來的東西越來越多,但大部分老百姓的錢包卻越來越癟,買不起那麽多東西。東西賣不出去,自然就要積壓,最終導致生產過剩,企業減產裁員,經濟陷入惡性循環。
農業的長期困境:美國的農業,在整個20年代就一直處於蕭條狀態。一戰期間,為了支援歐洲,美國農業大規模擴張。戰爭一結束,歐洲農業恢複,對美國農產品的需求銳減,導致農產品價格暴跌。農民們辛辛苦苦種出來的糧食,賣不上價錢,還要償還之前購買土地和農機欠下的債務,日子過得苦不堪言。農業的蕭條,不僅削弱了農村的購買力,也使得大量農民破產,湧入城市尋找工作,進一步加劇了城市的失業問題。
不受約束的信貸擴張與金融投機:20年代的美國,金融監管極其寬鬆,各種信貸消費比如分期付款買汽車、買房產)和股票市場上的保證金交易大行其道。這雖然在短期內刺激了經濟的虛假繁榮,但也吹起了一個巨大的金融泡沫,積累了巨大的金融風險。一旦泡沫破裂,整個信貸體係就會崩潰。
脆弱的銀行體係:當時的美國,擁有成千上萬家獨立經營的小銀行,它們大多規模小,資本金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聯邦監管和存款保險製度。這種分散而脆弱的銀行體係,在麵臨大規模擠兌風潮時,根本不堪一擊,很容易引發連鎖倒閉。
國際經濟秩序的混亂:第一次世界大戰徹底打亂了原有的國際金本位製和貿易秩序。戰後,圍繞著戰爭債務和德國賠款問題的無休止的爭吵,使得歐洲國家的經濟複蘇步履維艱。而美國推行的高關稅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更是加劇了全球範圍內的貿易摩擦和經濟失衡,使得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體係都變得異常脆弱。
可以說,1929年的那場股災,就像一根導火索,瞬間點燃了早已埋藏在美國乃至全球資本主義經濟體係內部的各種矛盾和炸藥。一場席卷全球、持續時間最長、破壞力也最大的經濟“完美風暴”,就此猛烈地爆發了!
麵對這場突如其來的、史無前例的經濟大災難,當時坐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裏的那位總統先生——赫伯特·胡佛,可就倒了大黴了。
胡佛這個人吧,其實也不是個等閑之輩,甚至可以說是個相當有能力的人。他早年是個成功的礦業工程師,靠著自己的才華和努力,白手起家,積累了巨額財富,足跡遍布世界各地。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初期,他又因為出色地組織和領導了對歐洲特別是比利時等國)的糧食援助工作,拯救了無數饑餓的生命,贏得了“偉大的人道主義者”和“效率卓著的管理者”的美譽。1928年,他憑借著這股“能幹”、“高效”、“有愛心”的“工程師”光環,以及當時美國普遍的繁榮景象,以壓倒性的優勢當選為美國第31任總統。那時候,誰也沒想到,僅僅在他上任一年之後,一場足以把他釘在曆史恥辱柱上的經濟大災難,就會從天而降。
大蕭條爆發初期,胡佛總統和他的政府,對危機的嚴重性和持續性明顯估計不足。他們可能覺得,這不過是一次正常的市場周期性調整,就像以前發生過的那些經濟危機一樣,過一段時間自然就會好轉。胡佛本人,也是一個堅定的“保守主義者”和“自由市場經濟”的忠實信奉者。他深信“美國精神”的核心在於“堅韌不拔的個人主義”,認為個人的成功和失敗,主要取決於自身的努力和品德,政府不應該過多地幹預經濟,更不能直接向失業者提供大規模的聯邦救濟,因為那樣會削弱人民的自力更生精神,滋生懶惰,破壞美國的傳統價值觀。
於是,在危機初期,胡佛政府采取的措施,主要是些不痛不癢的“精神療法”和“道義勸說”。他召集工商界領袖開會,發表樂觀的講話,呼籲他們顧全大局,盡量不要減薪裁員;他鼓勵地方政府和私人慈善機構比如紅十字會、救世軍等)行動起來,去救濟那些失業和貧困的民眾;他還反複通過廣播向全國人民保證:“繁榮就在拐角處”他希望通過恢複公眾的信心,來促使經濟自行複蘇。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可這“拐角”,美國人民等啊等,怎麽也等不到。危機反而像滾雪球一樣,越來越嚴重,失業人數越來越多,銀行倒閉得越來越快,工廠關門的也越來越多。
麵對日益惡化的局勢,胡佛總統也不是完全沒有作為,他也意識到光靠“喊口號”是不行的。他也采取了一些有限的政府幹預措施,比如:
擴大公共工程開支:他批準了一些大型的聯邦政府公共工程項目,比如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在科羅拉多河上修建的胡佛水壩,以及一些公路、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他希望能通過這些項目,來創造一些就業機會,緩解失業壓力。但這些項目的規模和實施速度,相對於洶湧的失業大潮來說,簡直是杯水車薪,遠水解不了近渴。
成立複興金融公司:到了1932年初,眼看著危機毫無緩解的跡象,胡佛總統終於被迫采取了更大一些的幹預措施。他效仿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一些做法,推動國會通過法案,成立了複興金融公司。這個機構由聯邦政府出資,旨在向那些瀕臨破產的銀行、鐵路公司、保險公司等大型企業提供緊急貸款,希望能通過“輸血”給這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動脈”,來穩定整個金融和經濟體係,防止其徹底崩潰。
但這些措施,效果都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收效甚微。複興金融公司的貸款,主要流向了那些大銀行和大企業,並沒有直接惠及到那些最需要幫助的失業工人和普通民眾。很多人批評胡佛政府這是“隻救濟富人,不救濟窮人”,“寧可把錢給銀行家,也不肯給餓肚子的老百姓”。
胡佛總統最根本的失誤,在於他始終不願意或者說不敢)徹底拋棄他那套傳統的“自由放任”經濟學思想和“平衡預算”的財政信條。他不願擴大聯邦政府的財政赤字,不肯采取更大規模的、更直接的、更激進的聯邦幹預措施來大規模刺激經濟、直接救濟失業人民。他害怕政府幹預會破壞市場機製的“自我修複”能力,害怕大規模的財政赤字會動搖國家的信用基礎,導致更嚴重的通貨膨脹。這種在史無前例的大危機麵前,顯得過於“被動”、“保守”甚至可以說是“僵化”的態度,使得他的所有努力都難以真正觸及問題的核心,反而讓危機持續惡化,也讓他自己徹底失去了民心。
隨著危機的不斷加深,美國社會底層民眾的苦難也達到了頂點。成千上萬因為失業或破產而無家可歸的人們,隻能用撿來的破木板、廢鐵皮、舊輪胎、爛紙箱,在城市的邊緣地帶、公園的角落、甚至垃圾場旁邊,搭建起簡陋的、搖搖欲墜的棚屋棲身。這些肮髒擁擠、臭氣熏天、充滿了饑餓、疾病和絕望氣息的貧民窟,被憤怒而又無奈的人們,用一個極具諷刺意味的名字來稱呼——“胡佛村”或“胡佛帳篷城”。這些“胡佛村”,就像一道道流著膿血的瘡疤,遍布在美國各大城市的肌體之上,也成為了胡佛政府冷漠無能、應對危機失敗的象征。
更讓胡佛總統聲名掃地、也徹底失去最後一絲民心的,是發生在1932年夏天的那場“補償金大軍事件”。數萬名據估計約有兩萬到四萬人)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退伍老兵,因為在大蕭條中生活困苦,衣食無著,從全國各地很多是扒火車、搭便車)湧向首都華盛頓,要求政府提前支付原定於1945年才到期發放的戰爭服役補償金。這些老兵們,很多都拖家帶口,在國會山附近的阿納科斯蒂亞平地上,用撿來的材料搭建起了一個巨大的“胡佛村”,進行和平請願,希望能得到政府的幫助。
結果呢?胡佛政府不僅冷酷地拒絕了他們的要求理由是國家財政困難,而且提前支付會開創不良先例),還在7月底,當國會最終否決了提前支付補償金的議案後,以“維持公共秩序”、“驅散非法集會”為名,出動了由當時的陸軍參謀長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對,就是那位後來在二戰中大名鼎鼎的麥克阿瑟)親自指揮的正規軍隊甚至包括坦克、騎兵和催淚瓦斯!),對手無寸鐵的退伍老兵們及其家屬,進行了殘酷的武力驅散!帳篷被點燃,營地被推平,老兵們在混亂中被打傷、被逮捕,場麵一度非常混亂和令人心碎。
這次事件,通過新聞照片和廣播迅速傳遍了全國,激起了美國民眾的普遍憤怒和對退伍老兵的深切同情。胡佛總統那“偉大的人道主義者”的光環,算是徹底破滅了。他成了冷酷無情、用軍隊對付昔日為國效力的功臣的“獨裁者”的代名詞。他的政治聲望,也跌入了穀底。
時間,終於來到了決定命運的1932年。美國四年一度的總統大選,在經濟大蕭條的深重陰影和全國民眾對胡佛政府普遍失望與憤怒的背景下,如期舉行。
對於在任的共和黨總統赫伯特·胡佛來說,這簡直是一場毫無懸念、也毫無希望的選舉。他已經成了經濟危機的“罪魁禍首”和“無能總統”的代名詞,走到哪裏都被人扔臭雞蛋、喝倒彩。共和黨內部也對他失去了信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而民主黨這邊呢?則推出了一位充滿了活力、也充滿了神秘色彩因為他的身體狀況一度是競選中的焦點)的候選人——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羅斯福這個人,出身於紐約州一個聲名顯赫、家境優渥的政治世家他的遠房堂叔就是那位以“溫言在口,大棒在手”著稱的“牛仔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他早年也算是順風順水,畢業於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當過紐約州參議員,在威爾遜總統時期還擔任過海軍助理部長,1920年還作為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參加過大選雖然那次失敗了)。可以說,他的政治前途一片光明。
但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1921年夏天,正當羅斯福政治生涯蒸蒸日上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在當時幾乎是不治之症的脊髓灰質炎俗稱小兒麻痹症),無情地襲擊了他。這場疾病,導致他雙腿永久性癱瘓,從此隻能依靠輪椅、拐杖或者他人的攙扶才能行動。
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對任何一個有著遠大政治抱負的人來說,都幾乎是毀滅性的打擊。很多人都以為,羅斯福的政治生涯就此結束了。但他並沒有被病魔打倒!在妻子埃莉諾·羅斯福一位同樣傑出不凡的女性)的悉心照料和堅定鼓勵下,羅斯福以驚人的毅力和樂觀的精神,與病魔進行了長達數年的頑強抗爭。他積極進行康複治療,努力鍛煉上肢力量,雖然雙腿最終沒能恢複行走能力,但他卻在與病魔的鬥爭中,磨礪出了更加堅韌的意誌、更加成熟的心智,也對普通人的苦難和無助,有了更深切的同情和理解。
正是這段與病魔抗爭的經曆,以及後來在他擔任紐約州州長期間19291932年),積極推行一些旨在應對經濟危機、救濟失業民眾的改革措施比如建立失業救濟機構、推行公共工程等),使得羅斯福在普通民眾心目中,樹立起了一個不屈不撓、勇於擔當、體恤民情的形象。這也讓他與那些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在危機麵前束手無策的傳統政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932年,當民主黨在芝加哥召開全國代表大會,提名羅斯福為總統候選人時,他打破了以往總統候選人不親自到場接受提名的傳統,親自乘坐飛機這在當時也是個創舉)趕到會場,發表了那篇著名的接受提名演說。在這篇演說中,他向飽受大蕭條折磨的美國人民,發出了一個響亮而充滿希望的承諾——“新政”!
“新政”具體是個啥玩意兒?在競選的時候,羅斯福其實也沒說得太清楚,他並沒有提出一套完整而係統的施政綱領,更多的是一種姿態,一種承諾,一種與胡佛政府截然不同的、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他向美國人民保證,如果他當選,他將打破胡佛政府那種消極無為、坐等經濟“自我修複”的局麵,他將大膽地運用聯邦政府的權力,采取一切必要的、積極的、甚至是實驗性的措施,來應對這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危機,救濟失業的人民,重振工農業生產,改革金融秩序,讓美國重新回到繁榮和發展的軌道上來!他宣稱:“我向你們保證,我為自己,也為我們黨,保證為美國人民實行一種新政。這不僅僅是一場政治競選,更是一次行動的呼籲!我們要為那些被遺忘的人們而戰!”
與胡佛總統那種刻板、保守、不苟言笑、甚至在公開場合顯得有些笨拙和不自信的形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羅斯福展現出了非凡的個人魅力和卓越的演說才能。他那充滿自信的微笑、樂觀堅定的語氣、以及富有感染力的洪亮聲音後來在他擔任總統期間,通過每周一次的“爐邊談話”的廣播形式,更是將這種個人魅力發揮到了極致,成為了他與民眾溝通、爭取支持的重要手段),給那些在黑暗中苦苦掙紮、幾乎已經絕望的美國人民,帶來了一絲久違的希望和溫暖。他的競選團隊,還巧妙地選擇了一首充滿歡樂和希望的流行歌曲——《快樂的日子又來了》作為競選主題曲,更是準確地抓住了當時美國民眾渴望擺脫困境、重拾信心的普遍心理。
選舉的結果,毫無懸念,甚至可以說是美國曆史上最具壓倒性的總統選舉之一。1932年11月,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以贏得了全國48個州中的42個州、獲得了超過57的普選票和472張選舉人票的絕對優勢,徹底擊敗了僅僅獲得6個州、不足40普選票和59張選舉人票的現任總統胡佛,當選為美國第32任總統。民主黨也同時在國會參眾兩院贏得了多數席位,為羅斯福日後推行“新政”改革,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美國人民,用他們手中選票,表達了對胡佛政府及其保守主義政策的徹底失望和唾棄,也寄托了對羅斯福和那個聽起來充滿希望的“新政”的無限期望。他們渴望改變,渴望行動,渴望一個能夠帶領他們走出經濟大蕭條這片“死亡之穀”的強有力的領袖。
羅斯福的當選,標誌著美國曆史一個重要轉折點的到來。他上台之後,將以前所未有的決心和魄力,推行一係列旨在“救濟、複興、改革”的“新政”措施,大膽地運用聯邦政府的權力來幹預經濟,建立社會保障體係,整頓金融秩序,與失業和貧困作鬥爭……這些措施,不僅將深刻地改變美國的經濟和社會麵貌,也將永久地改變美國總統和聯邦政府在國家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為美國日後成為一個更加強大、也更加積極介入國際事務的“超級大國”,奠定了基礎。
當然,羅斯福的“新政”之路,也絕不會一帆風順。他將麵臨來自國內保守勢力、最高法院、以及各種既得利益集團的巨大阻撓和挑戰。這位坐在輪椅上的總統,將如何帶領美國人民,殺出一條血路?
曆史的下一幕,將由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輪椅總統”,來親自書寫。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