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山姆大叔的“宅”時代

字數:8823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咱們說到,正當希特勒的納粹德國和斯大林的蘇維埃俄國在東歐平原上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雙方都以為自己才是這場世界大戰真正的主角,準備畢其功於一役的時候,一個來自遙遠東方太平洋的消息,卻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麵的原子彈哦,那時候原子彈還沒發明出來呢,就當是超級炸彈吧),瞬間改變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格局和走向。
    1941年12月7日,日本聯合艦隊那幫不要命的飛行員,駕駛著飛機,不宣而戰,把美國在太平洋最重要的海軍基地——夏威夷的珍珠港,給炸了個底朝天!這一下,可算是捅了馬蜂窩了!美國這個一直奉行“孤立主義”、在戰爭邊緣“隔岸觀火”、悶聲發大財的“沉睡的巨人”,終於被徹底激怒了!羅斯福總統向國會發表了著名的“國恥日”演說,美國正式對日宣戰!緊接著,德國和意大利作為日本的“軸心國”盟友,也傻乎乎地跟著向美國宣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才真正從一場以歐洲和亞洲局部地區為主的衝突,演變成了一場席卷全球所有主要大國、遍及四大洋五大洲的、名副其實的“世界大戰”!
    那麽,問題來了。這小小的日本,當年亞洲的一個“窮哥們兒”,怎麽就吃了熊心豹子膽,敢去招惹美國這個當時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經濟實力最雄厚的“巨無霸”呢?而美國這個國家,在二戰爆發初期,又為什麽一直扭扭捏捏,不肯出手,非得等到人家把炸彈扔到自己家門口了,才如夢初醒,倉促應戰呢?
    要說清楚這背後的彎彎繞,咱們就得先把時間的指針,再往前撥個幾十年,好好了解一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這個日後將成為世界警察、到處“伸張正義”或者說“幹涉內政”)的美利堅合眾國,到底是個啥模樣?它又是如何一步步地把自己“宅”起來,奉行那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孤立主義政策的。
    說起美國,咱們讀者朋友們肯定都不會陌生。紐約的摩天大樓,好萊塢的電影明星,矽穀的高科技,華爾街的金融大鱷,還有那滿世界跑的航空母艦……妥妥的藍星“一哥”,超級霸權大國。無論是科技、軍事、金融還是文化影響力,那都是響當當、硬邦邦的存在。
    可您知道嗎?在二戰之前,尤其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那二十來年裏,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形象,跟現在這個“世界警察”的派頭,那可是大相徑庭!那時候的美國,更像一個剛剛在外麵闖蕩了一番、結果碰了一鼻子灰、然後就心灰意冷地回家“葛優躺”、打定主意再也不摻和外麵那些是是非非的“富家宅男”。他的口頭禪就是:“別煩我!外麵的事兒,跟我沒關係!我隻想安安靜靜地過我自己的小日子,發我自己的小財!”
    這種“宅男”心態,在當時的美國,那可是相當有市場,甚至可以說是主流民意。這種思潮,在曆史上,就叫做——孤立主義。
    要說美國這“孤立主義”的根兒啊,其實在他建國的時候就埋下了。開國元勳華盛頓老爺子,在告別演說裏就諄諄教誨後人:“咱美國地大物博,離歐洲那幫喜歡打仗的家夥又遠,沒事兒別瞎摻和他們那些破事兒,管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就行了!” 這話,成了後來美國孤立主義思想的“祖訓”。
    當然了,國家大了,實力強了,總想出去溜達溜達,顯擺顯擺。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也開始學著歐洲列強那樣,搞點殖民擴張,在美洲、太平洋地區也搶了些地盤。但總的來說,美國人骨子裏還是覺得,歐洲那攤子爛事兒,最好別碰。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那時候的歐洲,打得那叫一個昏天黑地,血流成河。一開始,美國也是奉行中立,兩邊賣軍火,發戰爭財,小日子過得挺滋潤。可後來,隨著德國的潛艇戰越打越過火,連美國的商船都敢炸,再加上英法兩國在背後使勁兒忽悠,說什麽“這是為了民主自由,為了打倒萬惡的德意誌帝國主義”,當時的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這位理想主義色彩濃厚的大學教授出身的總統,終於坐不住了。
    1917年,威爾遜總統打著“為了結束一切戰爭”、“為了讓世界安全地實現民主”這樣高大上的旗號,領著美國大兵,雄赳赳氣昂昂地開赴了歐洲戰場。美國人的加入,確實也成了壓垮同盟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戰爭是打贏了,可戰後的巴黎和會,卻讓威爾遜和很多美國人大失所望,感覺自己被英法這兩個“老油條”給狠狠地耍了一道!
    您想想一戰前的世界格局是啥樣的?那是一個由少數幾個歐洲老牌帝國主要是大英帝國和法蘭西殖民帝國)主導的、等級森嚴的殖民體係。全世界大部分的土地和人口,都被這些帝國瓜分完畢,變成了他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他們之間為了爭奪地盤和影響力,也是勾心鬥角,矛盾重重,最終才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帝國主義狗咬狗”的大混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威爾遜總統本以為,一戰打完了,舊的帝國主義秩序就該徹底完蛋了,世界人民至少是那些被壓迫的民族)就能迎來“民族自決”的曙光,建立一個以“公正、民主、和平”為基礎的國際新秩序,大家以後有矛盾就坐下來開會國際聯盟),別再動不動就抄家夥。
    可到了巴黎和會上一看,傻眼了!英法這兩個主要的戰勝國,腦子裏想的根本不是什麽“世界和平”、“民族自決”,他們首先考慮的,還是怎麽瓜分戰敗國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的“遺產”,怎麽搶更多的地盤,怎麽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怎麽維護和擴大自己的殖民帝國利益!《凡爾賽條約》對德國的懲罰之苛刻,對戰敗國領土的瓜分之赤裸,都讓威爾遜感到心寒。他那套充滿理想主義的“十四點和平原則”,在歐洲列強們赤裸裸的現實利益麵前,顯得是那麽的蒼白無力。
    美國為了這場戰爭,也死了十幾萬小夥子,花了幾百億美元的軍費,結果呢?換來的卻是一個由英法繼續主導的、換湯不換藥的舊殖民體係。世界上那些被壓迫民族,該受壓迫的還是受壓迫,殖民地該是殖民地的還是殖民地。雖然一戰後,一些新的民族國家比如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是建立起來了,但整個世界的殖民體係並沒有從根本上瓦解,民族主義的興起反而加劇了各種新的矛盾和衝突。從這個角度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被視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未能解決的矛盾比如對德國的過度懲罰、殖民地問題、民族矛盾等)的延續和總爆發。
    這還不算完,更讓山姆大叔心裏不痛快的,是錢的事兒!
    您要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戰打下來,英法這兩個老牌帝國,雖然名義上是戰勝國,但實際上也被打得是元氣大傷,國庫空虛,幾乎是“慘勝如敗”。為了支撐那天文數字般的軍費開銷,他們可沒少跟當時還是“中立國”、家底比較厚實的美國借錢!大量的美元,像流水一樣從華爾街流向了倫敦和巴黎,變成了槍炮彈藥,送到了歐洲的絞肉機戰場。
    這一仗打下來,美國搖身一變,從戰前的債務國,一躍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而英法呢?則欠了美國一屁股的戰爭債務,那可都是真金白銀,不是鬧著玩的。
    戰爭結束了,英法兩國喘了口氣,回頭一看,家裏被打得稀巴爛,錢袋子也空了,還欠著美國佬一大筆錢。這可咋辦?唯一的指望,就是從戰敗的德國身上,狠狠地敲一筆戰爭賠款出來!所以,在巴黎和會上,英法兩國才會那麽起勁地要“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國”,逼著德國簽訂了天文數字的賠款條約。他們心裏的小算盤是:用德國的賠款,來還美國的欠款,順便還能彌補一下自家的損失。
    可問題是,德國也被打殘了,哪有那麽多錢來賠?就算砸鍋賣鐵,也湊不夠啊!於是,這就形成了一個詭異的“債務鏈”:德國欠英法賠款,英法欠美國戰爭債。德國要是還不上錢,英法拿什麽還給美國?
    這時候,美國國內的老百姓和政客們,可就不幹了!他們覺得:“我們出錢出人幫你們打贏了仗,現在你們倒好,不僅沒實現我們總統說的那些‘崇高理想’,還在那裏為了分贓吵個沒完,連欠我們的錢都不想還了?想賴賬不成?!”
    當時的美國總統柯立芝有句名言,最能代表美國人當時的心態:“他們借了錢,難道不應該還嗎?這話聽起來是理直氣壯,但也顯得有點不近人情。畢竟,英法兩國在戰爭中承受的人員傷亡和物質損失,遠比美國要大得多。
    歐洲那邊呢,對美國這種“死要錢”的態度也是一肚子怨氣。他們覺得,美國佬在一戰中發了戰爭財,現在又跑來當“討債鬼”,簡直是趁火打劫!英國的報紙甚至諷刺美國是“山姆大叔”變成了“吝嗇鬼山姆”。
    這種圍繞著戰爭債務和德國賠款問題的無休止的爭吵、扯皮和互相指責,貫穿了整個1920年代。它不僅加劇了歐洲國家之間的矛盾,也讓美國人對歐洲的“舊大陸政治”徹底失去了信心。他們覺得,歐洲就是個爛攤子,一群忘恩負義、斤斤計較、還喜歡打仗的家夥,咱們美國人是“好心當成驢肝肺”,被他們給利用了!以後他們那些破事兒,咱可再也不摻和了! “要錢的時候哥倆好,還錢的時候就裝糊塗,這朋友沒法處了!”
    這種“被坑了”的感覺,這種“好心沒好報”的怨氣,無疑是美國孤立主義思潮在一戰後迅速抬頭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催化劑。美國人覺得自己為歐洲流了血,出了錢,結果不僅沒撈到好,反而惹了一身騷,還落了個“討債鬼”的壞名聲。這“冤大頭”,誰愛當誰當去!
    於是,一股強烈的幻滅感和“再也不上當”的情緒,在美國國內迅速蔓延開來。結果就是,美國國會拒絕批準《凡爾賽條約》,也拒絕加入威爾遜總統一手倡導的“國際聯盟”!美國,這個在一戰中崛起的新的世界強國,就這樣,在戰後國際事務中,選擇了“自娛自樂”,重新縮回了自己的美洲“舒適區”。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當然,縮回去歸縮回去,麵子上的事兒還是要做一點的。為了顯示自己也是個“負責任的大國”,也為了限製一下日益膨脹的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的海軍勢力,美國在1921年至1922年,牽頭在華盛頓開了一場海軍會議。
    這次會議,拉上了英國、日本、法國、意大利等幾個主要的“海軍俱樂部”成員,大家坐下來商量著怎麽限製一下海軍軍備,別再像一戰前那樣,你造一艘無畏艦,我就得造兩艘,搞得大家財政都緊張。
    會議的結果,主要是通過了幾個條約,比如《五國海軍條約》限製了美、英、日、法、意主力艦的總噸位比例,美英並列第一,日本第三)、《四國條約》取代了英日同盟,規定了締約國在太平洋島嶼屬地問題上互相尊重)、《九國公約》名義上保證中國的“門戶開放”和主權完整,實際上也是列強劃分在華利益的一種方式)。
    這些條約,表麵上看,似乎是維護了和平,限製了軍備競賽,也體現了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領導力”。但實際上呢?它更多地反映了美國一種“戰略防禦”和“有限介入”的思維。通過限製海軍軍備,可以避免與英國和日本進行代價高昂的軍備競賽,維護美國在太平洋地區的既有利益,但又不用承擔太多的國際義務和責任。至於後來在1928年,美國還積極推動並簽署了那個宣稱要“廢棄戰爭作為國家政策工具”的《凱洛格白裏安公約》非戰公約),那更是理想主義的極致體現了,聽起來挺美好,但因為缺乏任何有效的約束和製裁機製,基本上就是一張廢紙,除了在道義上譴責一下侵略者,屁用沒有。
    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幻滅感,深刻地影響了美國之後二十年的外交政策。整個1920年代,在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潮占據了絕對主導地位。
    那時候的美國總統,無論是哈定、柯立芝還是胡佛,都是共和黨人。他們奉行的,都是所謂的“回歸常態”政策,核心思想就是:少管閑事,專心國內,發展經濟,讓美國人民過上好日子。
    為了“保護”本國工商業,美國政府還豎起了高高的貿易壁壘,大幅提高進口關稅比如1922年的《福特尼麥康伯關稅法》和1930年那個更加臭名昭著的《斯姆特霍利關稅法》)。這種經濟上的民族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雖然短期內可能保護了國內的一些產業,但也加劇了全球性的經濟摩擦,為後來的大蕭條埋下了伏筆,也進一步強化了美國的孤立傾向。
    國會山上的議員們,更是成了孤立主義的堅定扞衛者。他們對任何可能將美國拖入“歐洲泥潭”的國際條約和組織,都抱有極大的警惕和抵製情緒。在他們看來,歐洲就是個戰亂不斷、陰謀詭計層出不窮的是非之地,美國離它越遠越好。
    到了1930年代,隨著歐洲法西斯勢力意大利墨索裏尼、德國希特勒)的崛起和日本軍國主義在亞洲的步步緊逼,世界局勢變得越來越緊張,戰爭的陰雲也越來越濃厚。但在美國國內,孤立主義的情緒不僅沒有減弱,反而因為對一戰的慘痛記憶和對歐洲“舊大陸”的普遍不信任,而變得更加強烈。
    為了確保美國不被再次卷入另一場世界大戰的漩渦,美國國會在1930年代中期,連續通過了一係列被稱為“中立法案”的法律。這些法案的核心目的,就是用法律的形式,把美國與可能發生的外部戰爭“隔離開來”。
    1935年中立法案:規定一旦外國爆發戰爭,美國將對所有交戰國實行武器禁運。也就是說,不管你是侵略者還是受害者,好人還是壞人,對不起,我美國的槍炮彈藥,一律不賣給你們!你們自己玩兒蛋去吧!
    1936年中立法案:又加了一條,禁止美國向交戰國提供貸款。不僅不賣武器,連錢都不借給你打仗!
    1937年中立法案:把之前的禁運範圍進一步擴大,不僅適用於國家之間的戰爭,也適用於內戰這主要是針對當時正在進行的西班牙內戰)。同時,還搞出了一個所謂的“現購自運”原則,規定交戰國如果想從美國購買非軍事物資比如棉花、石油等),必須自己付現金,自己派船來運,美國概不賒賬,也不負責送貨上門,免得自己的船被炸了,又惹一身騷。
    1939年中立法案: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在歐洲爆發之後,羅斯福總統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推動國會通過的一個修正案。它廢除了之前對交戰國完全禁運武器的規定,允許向交戰國出售軍火,但前提是必須嚴格遵守“現購自運”的原則。這個修正案,表麵上是中立的,但實際上對英法有利,因為隻有英法擁有強大的海軍和商船隊,能夠突破德國的海上封鎖,從美國購買並運走軍火。而德國呢?想買也買不著,運也運不走。
    這一係列的中立法案,就像一道道法律上的“防火牆”,試圖將美國與世界其他地方的戰火徹底隔離開來。它充分反映了當時美國國會和大部分民眾,對卷入外部衝突的極度恐懼和排斥。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國會山上的政客們之所以如此堅定地奉行孤立主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他們背後,站著的是千千萬萬的普通美國民眾。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曆,給美國社會留下了深深的“戰爭後遺症”。十幾萬年輕人的生命,數百億美元的開銷,換來的卻是一個並沒有變得更美好的世界和一堆歐洲列強的“爛賬”。這種“賠了夫人又折兵”的感覺,讓大部分美國人對再次幹涉歐洲事務,提不起任何興趣。
    當時的蓋洛普民意調查這玩意兒剛興起沒多久,但也算是個風向標)顯示,在整個1930年代,絕大多數美國民眾都堅決反對美國卷入歐洲或亞洲的戰爭。即便是後來德國入侵波蘭、英法對德宣戰之後,主張美國保持中立、不介入戰爭的民意,依然占據著壓倒性的優勢。各種各樣的和平主義組織和反戰運動,在美國國內也相當活躍。
    除了對戰爭本身的恐懼,還有一種更深層次的懷疑和不信任,也在美國社會中彌漫,那就是對所謂“軍火商推動戰爭”的普遍懷疑。
    1934年至1936年,美國參議院成立了一個由傑拉爾德·奈參議員領導的特別委員會,專門調查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火工業和金融寡頭的活動。奈委員會的調查雖然有些結論可能帶有偏見和誇大成分)似乎“揭露”了許多軍火商和銀行家是如何通過戰爭大發橫財、甚至在背後推動美國參戰的“黑幕”。
    緊接著,在1934年,一本名為《死亡商人》的書籍出版,更是將這種“軍火商陰謀論”推向了高潮。這本書用大量的“證據”真假難辨),指責國際軍火卡特爾和金融集團為了追求利潤,不惜在各國之間挑撥離間,煽動戰爭。
    這些調查和書籍,在美國社會引起了軒然大波。它們極大地迎合了民眾對一戰參戰原因的懷疑和對華爾街金融寡頭的普遍不滿。很多人開始相信,美國之所以被拖入一戰,根本不是為了什麽“民主自由”,而是被那些唯利是圖的“死亡商人”給出賣了!
    這種思想一旦形成,就很難扭轉。它使得任何主張美國應該對正在發生的國際危機比如日本侵華、德國擴張)采取更強硬立場、甚至進行軍事幹涉的言論,都很容易被貼上“為軍火商張目”、“想把美國人民再次送上戰場當炮灰”的標簽,從而遭到民眾的普遍抵製。
    更何況,整個1930年代,美國自身也正深陷在一場史無前例的經濟大蕭條的泥潭之中,難以自拔。工廠倒閉,銀行破產,失業率飆升到駭人聽聞的25以上!數百萬美國人流離失所,食不果腹,在饑餓和絕望中掙紮。在這種情況下,你讓美國老百姓去關心什麽歐洲的和平、亞洲的危機?他們首先想到的,肯定是自家的飯碗和明天的麵包! “先把美國自己的事情管好再說!”——這才是當時大部分美國人最真實、也最迫切的心聲。對外幹涉?那得花多少錢?有那錢還不如用來救濟國內的失業工人呢!
    就這樣,在一戰後的幻滅感、對軍火商的懷疑、對戰爭的恐懼以及國內經濟危機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孤立主義的浪潮,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美國,達到了頂峰。整個國家,似乎都鐵了心要關起門來過自己的小日子,對牆外的風風雨雨,充耳不聞,視而不見。
    然而,世界局勢的發展,往往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就在美國人一心一意“宅”在家裏的時候,歐洲和亞洲的法西斯戰火,卻越燒越旺,最終還是不可避免地,燒到山姆大叔的家門口了。
    而就在這美國國內孤立主義思潮泛濫、經濟大蕭條深不見底的黑暗時刻,一位將帶領美國走出危機、並最終領導自由世界戰勝法西斯強權的偉大人物,也即將登上曆史的舞台。他,就是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這位身殘誌堅、卻擁有非凡智慧和鋼鐵意誌的政治家,將如何在內外交困的局麵下,一步步地喚醒沉睡的美國,並最終將其打造成反法西斯戰爭的“民主兵工廠”呢?曆史的下一幕,將更加波瀾壯闊,也更加驚心動魄。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