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沙漠之狐”登場
字數:11482 加入書籤
前幾回咱們說到,美國和日本在太平洋上打得是天翻地覆、火光衝天。而中途島海戰的勝利,不僅讓美國一雪珍珠港之恥,更在戰略上標誌著一個重大轉折:那個原本堅持‘先歐後亞’戰略的美國,終於在太平洋戰場上找到了主動權的入口。
但戰爭,從來不是單線進行的棋局。就在太平洋彼岸,在地中海與非洲交界的另一端,一場同樣關係帝國命運的戰鬥,已經悄然升溫。
英國人尚在收拾東南亞戰線的殘局,卻又不得不把目光轉向沙漠深處;德國人正籌備著對蘇聯的“巴巴羅薩”,卻也不得不抽調一支突擊部隊,馳援他們那個在北非搞砸一切的“盟友”;而意大利,則正把一個宏大帝國的幻想,葬送在熱浪和黃沙之間。
世界大戰,已不僅僅是在戰線上拉鋸,它是在全球資源、航線、港口與戰略要地之間,展開的一場“帝國生死賭局”。
所以,我們把鏡頭從太平洋轉身,把目光投向那片烈日灼身的沙海。那裏,有一條事關英國帝國命脈的水道——蘇伊士運河;有一個準備大幹一場的德國將軍——隆美爾;也有一支在戰爭初期就拚盡全力想“搶戲”的軸心國二號玩家——意大利。
接下來的故事,就從這裏開始——從地中海的波濤與北非的熱浪交匯處,開始講起。
北非為何變成戰場?
說起北非戰場,咱們得先把鏡頭拉回到1940年的歐洲。法國,那個曾經號稱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高盧雄雞,在德國“閃電戰”的鐵蹄下,短短六個星期就稀裏嘩啦地投降了。英國遠征軍雖然在敦刻爾克上演了一場“奇跡大撤退”,把大部分人撈了回去,但裝備丟了個精光,元氣大傷,隻能隔著英吉利海峽,眼巴巴地看著納粹的卐字旗在歐洲大陸上耀武揚威。一時間,整個歐洲,除了頑強抵抗的英國本土和幾個中立國,幾乎都落入了希特勒的魔掌。
這時候,地中海就成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棋盤。誰控製了地中海,誰就能扼住歐洲的“南大門”,誰就能威脅到中東的石油,誰就能影響到整個非洲大陸的局勢。而在這盤棋上,有幾個關鍵的棋子,是雙方都死死盯著的:
埃及利比亞邊界:這地方,往東是英國控製下的埃及,有著名的亞曆山大港海軍基地;往西,則是意大利的殖民地利比亞。兩國犬牙交錯,是北非戰場最直接的“火藥桶”。
蘇伊士運河:這可不是一般的運河,這是大英帝國的“生命線”啊!它連接著地中海和紅海,是英國本土通往其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以及澳大利亞、新西蘭等英聯邦國家的戰略大動脈。一旦蘇伊士運河被軸心國控製,那英國在東方的利益就全完了,本土的物資供應也得繞道好望角,那航程,想想都讓人絕望。
紅海出海口:與蘇伊士運河緊密相連,控製了這裏,就等於控製了印度洋通往地中海的咽喉。
地中海的島嶼特別是馬耳他島):馬耳他這個小小的島嶼,正好卡在地中海的中央,像一顆釘子一樣,紮在意大利本土和其北非殖民地之間的海上交通線上。英國人在這裏有重要的海空軍基地,可以有效地威脅軸心國在地中海的運輸和補給。
對於英國來說,保住埃及和蘇伊士運河,就等於保住了帝國的“大動脈”和在中東的石油利益。一旦這裏失守,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丘吉爾是寧可從本土防禦中抽調兵力,也要死死守住北非這塊地盤。
而對於軸心國,特別是意大利的“領袖”墨索裏尼來說,北非則承載著他那不切實際的“新羅馬帝國”的黃粱美夢。這位留著光頭、喜歡在陽台上撅著下巴模仿愷撒大帝的“政治小醜”,眼瞅著他的德國“老大哥”希特勒在歐洲大陸上大殺四方,心裏那個羨慕嫉妒恨啊!他覺得,自己也該趁著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趕緊撈點“戰績”,墨索裏尼把目光瞄向了地中海,要把地中海變成“我們的海”古羅馬人對地中海的稱呼),順便把埃及從英國人手裏搶過來,恢複古羅馬帝國在北非的榮光!他甚至還跟希特勒吹牛說:“元首,請相信我,沙漠是屬於我們羅馬人血統的領地!非洲,將是我們意大利的!”這話聽著,就透著一股子不靠譜的“命運感”。
於是,就在1940年夏天,法國投降後不久,墨索裏尼覺得時機已到,迫不及待地命令駐紮在利比亞的意大利軍隊,向東進攻英屬埃及。一場圍繞著沙漠、石油和帝國命運的北非戰役,就這樣,在意大利人的野心和英國人的堅守之間,拉開了它血腥的序幕。
當時,負責埃及和中東地區防務的英軍總司令,是阿奇博爾德·韋維爾將軍。這位將軍,也算是一員名將,經驗豐富,足智多謀。但他手底下的兵力,在戰爭初期,其實相當有限,麵對著號稱擁有數十萬大軍的意大利殖民地部隊,壓力山大。後來,隨著戰局的演變,尼爾·裏奇和克勞德·奧金萊克這兩位將軍,也將陸續登上北非這個殘酷的戰爭舞台,與他們的德國對手鬥智鬥勇。當然,這都是後話了,咱們先看看意大利人是怎麽把自己給“玩脫”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為了讓大家看得更明白,建議您手邊放個地圖,或者打開手機上的地圖app,找到埃及、利比亞、蘇伊士運河、馬耳他這些地方,感受一下那錯綜複雜的戰略態勢。)
意大利軍隊的失敗與崩塌
話說墨索裏尼一聲令下,駐紮在利比亞的意大利第10集團軍,在元帥魯道夫·格拉齊亞尼的指揮下,浩浩蕩蕩地就向埃及邊境撲了過去。這格拉齊亞尼元帥,號稱手握四十萬大軍實際上能投入進攻的也就十來個師,約20多萬人,但紙麵實力依然遠超當麵之敵英軍),裝備著坦克、大炮,還有意大利皇家空軍的飛機在天上助陣,那架勢,看起來是要把埃及一口吞下去。
可這位格拉齊亞尼元帥,指揮打仗的水平,實在是有點……嗯,一言難盡。他雖然頂著個“元帥”的頭銜,也曾在埃塞俄比亞等殖民地戰爭中表現得“凶悍殘暴”對付手無寸鐵的當地人,他倒是挺在行),但對於指揮現代化的大兵團機械化作戰,簡直就是個門外漢。他性格保守,行動遲緩,缺乏冒險精神,總擔心自己的側翼暴露,害怕補給線被切斷,進攻起來畏首畏尾,磨磨蹭蹭。
1940年9月,意大利軍隊總算是扭扭捏捏地越過了埃及邊境,占領了埃及西部邊境小鎮西迪巴拉尼。然後呢?然後就停下來了!格拉齊亞尼覺得,哎呀,我軍已經深入敵境一百多公裏了,補給線太長了,得趕緊修路、挖工事、鞏固陣地,等一切準備妥當了,再慢慢往前拱。他這一“穩紮穩打”,直接就把“閃電戰”打成了“蝸牛戰”。
對麵的英軍指揮官韋維爾將軍一看,樂了。他手裏的兵力雖然少最初隻有幾萬人,坦克也就一百來輛,很多還是些老掉牙的型號),但都是些經驗豐富的老兵油子,戰鬥力可比那些主要由殖民地士兵組成的意大利軍隊強多了。韋維爾抓住格拉齊亞尼猶豫不決、固守陣地的機會,秘密集結了他手中所有的機動兵力,準備給意大利人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驚喜!
1940年12月9日,英軍發動了代號為“羅盤行動”的快速反擊!僅僅一百多輛坦克主要是馬蒂爾達ii型步兵坦克,這玩意兒裝甲厚,意大利的反坦克炮根本啃不動,但跑得賊慢)和少量摩托化步兵,在皇家空軍的空中支援下,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狠狠地插向了意大利軍隊那漫長而又薄弱的防線側翼!
結果呢?簡直是一場單方麵的“吊打”!意大利軍隊的防線,如同紙糊的一樣,一捅就破。很多意大利士兵,根本沒見過坦克集群衝鋒的陣仗,一看到英國人的“鐵王八”轟隆隆地壓過來,嚇得是魂飛魄散,丟下武器就往後跑。他們的指揮官呢?也大多是些無能之輩,麵對英軍的快速穿插,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隻會一個勁兒地向格拉齊亞尼發電報叫苦:“頂不住啦!英國人的坦克太厲害啦!我們被包圍啦!”
英軍士兵們在打掃戰場的時候,更是被意大利人的“戰鬥素養”給驚呆了。一個英國老兵後來回憶說:“我們衝進他們的陣地,發現那些意大利佬,居然連地雷都不會埋!有些地雷,甚至連保險都沒拔,就那麽明晃晃地擺在地上,生怕我們踩不著似的!”
從埃及的馬特魯,到利比亞的西迪巴拉尼、拜爾迪耶、圖卜魯格……英軍的“羅盤行動”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打越順,戰果也越來越大。意大利軍隊全線崩潰,成建製地投降。韋維爾和他手下那幫“沙漠老鼠”英軍第七裝甲師的綽號,以其在沙漠中神出鬼沒、行動迅速而聞名),追著意大利人的屁股,一路向西猛打,一直打到了利比亞昔蘭尼加地區的重鎮班加西!
據統計,在短短兩個月的時間裏,英軍總共三萬六千人,以傷亡不到兩千人的微小代價,就向前推進了八百多公裏,俘虜了超過十三萬名意大利士兵格拉齊亞尼元帥本人也差點成了俘虜,狼狽逃回的黎波裏),繳獲了四百多輛坦克和上千門大炮!整個意大利第10集團軍,幾乎被全殲!
格拉齊亞尼元帥在班加西失守後,徹底絕望了。他深夜給遠在羅馬的墨索裏尼發去了一封充滿了沮喪和哀求的電報,據說電報的原文片段是這樣的大意是):“領袖,昔蘭尼加已經失守……我軍士氣完全崩潰,武器裝備損失殆盡……我已無力再組織有效抵抗……敵人正向的黎波裏推進……懇請領袖速派援軍,否則,利比亞危矣!帝國危矣!”
戰場上,到處都是意大利軍隊丟棄的裝備:癟了氣的菲亞特三輪摩托車孤零零地倒在路邊,燒毀的補給卡車冒著黑煙,士兵們扔下的空水壺、破帳篷、生鏽的步槍……散落得到處都是。這已經不是撤退了,這簡直是一場“武裝大遊行”的反向版本,一場“比誰跑得快”的狼狽逃竄!意大利軍隊,這個曾經讓墨索裏尼引以為傲的“新羅馬軍團”,在北非的沙漠裏,算是把臉都給丟盡了,成了全世界的笑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納粹入場:希特勒的遲疑與隆美爾的自薦
意大利人在北非被打得如此狼狽,消息傳到柏林,希特勒的臉都快綠了。他倒不是心疼墨索裏尼這個“豬隊友”,他是怕意大利一旦在北非徹底崩盤,英國人就會趁機控製整個地中海,甚至可能從南邊威脅到德國在巴爾幹的利益特別是羅馬尼亞的油田,那可是德國戰爭機器的命根子啊!)。這可不行!
原本,希特勒對北非這個戰場,並沒有太大的興趣。在他看來,那地方鳥不拉屎,除了沙子就是蠍子,戰略價值遠不如歐洲大陸和東邊的蘇聯重要。他更關心的是即將開始的“巴巴羅薩”計劃和如何徹底解決英國本土的問題。對於墨索裏尼在北非的那些“小打小鬧”,他基本上是抱著一種“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甚至還有點幸災樂禍,覺得意大利人吃點苦頭也好,免得老是咋咋呼呼,不自量力。
可現在,眼瞅著意大利人就要被英國人趕下地中海喂魚了,希特勒也不得不出手“救火”了。墨索裏尼也顧不上什麽“領袖”的臉麵了,低三下四地向希特勒發出了十萬火急的求救信號,據說他在給希特勒的信中,用詞極其卑微,懇求“元首,我的朋友,請看在上帝的份上,看在我們共同事業的份上,請給我一點德國的鋼鐵與勇氣吧!否則,我們在非洲的事業就要徹底完蛋了!”
希特勒雖然心裏對墨索裏尼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豬隊友”是一百個瞧不上,但為了維護軸心國的整體戰略態勢,他也隻能捏著鼻子,答應派出一支小規模的德國部隊,去支援一下這個“不爭氣的兄弟”。
但派誰去呢?派多少人去呢?這又是個問題。德國陸軍的大部分精銳,都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對蘇戰爭做準備,不可能大規模抽調。空軍司令戈林更是覺得,北非那地方太熱,對飛機保養不利,而且也搶不到什麽功勞,打心眼裏就不願意摻和。
就在希特勒和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還在為派兵北非的事情猶豫不決、舉棋不定的時候,一個在當時德國軍界已經嶄露頭角、但還遠未達到日後那種“戰神”地位的人物,主動站了出來,毛遂自薦!他,就是剛剛在1940年法國戰役中,指揮第七裝甲師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魔鬼之師”)以驚人的速度和大膽的穿插,打出了赫赫威名,贏得了希特勒青睞的——埃爾溫·隆美爾中將當時可能還是少將,軍銜晉升很快)。
隆美爾這個人,咱們前麵在法國戰役的時候也稍微提到過。他不像那些出身普魯士貴族世家他的名字裏沒有帶“馮”這個字)、在總參謀部裏混日子的“學院派”將軍,他是個典型的“野戰派”將領,喜歡親臨一線,身先士卒,打起仗來充滿了想象力和冒險精神,但也因為有時候過於大膽、不顧側翼,而受到一些同僚的詬病。他在1940年法國戰役中,指揮第七裝甲師那神出鬼沒、勢如破竹的進攻,讓他一戰成名,不僅贏得了“魔鬼之師”的綽號,更重要的是,贏得了希特勒本人的高度賞識和信任。希特勒覺得,這個隆美爾,有膽識,有衝勁,不墨守成規,是個能打硬仗、打巧仗的“猛將”。
當隆美爾得知墨索裏尼在北非兵敗如山倒、元首正準備派兵支援的消息後,他那顆渴望建功立業、渴望獨立指揮一支部隊大展拳腳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他立刻主動向陸軍總司令部和希特勒本人上書,請求親自指揮這支即將派往北非的德國部隊。他在信中或者是在與希特勒的談話中)慷慨陳詞,表示自己對沙漠作戰雖然沒有經驗,但願意學習,也有信心能夠扭轉北非的戰局,為元首和帝國贏得榮譽。
希特勒對隆美爾的“主動請纓”非常滿意。他覺得,這個在法國戰場上就敢打敢衝的“小個子將軍”隆美爾身材不高),身上有股子不服輸的勁兒,說不定還真能在那片鳥不拉屎的沙漠裏,給他創造點奇跡出來。更重要的是,派隆美爾去,希特勒也能更好地控製這支部隊,免得那些傳統的普魯士將軍們又在那裏指手畫腳,不聽指揮。
空軍司令戈林雖然一百個不願意把寶貴的飛機派到非洲去“曬太陽”,但在希特勒的堅持下,也隻能捏著鼻子同意,象征性地抽調了一部分空軍力量主要是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和梅塞施密特戰鬥機),為隆美爾的部隊提供空中支援。
於是,在1941年2月初,一個在編製上隸屬於德國陸軍最高統帥部直接指揮的、規模不大的特遣部隊——德意誌非洲軍團簡稱dak)——正式宣告成立。其首任軍團長,正是那位躍躍欲試、躊躇滿誌的埃爾溫·隆美爾中將。
希特勒最初給隆美爾的任務,其實非常有限,就是讓他帶著這支小部隊最初隻有一個輕裝甲師的架子,後來才陸續補充了第15裝甲師和一些其他支援單位),去利比亞的黎波裏登陸,幫助意大利人穩住陣腳,守住的黎波裏塔尼亞這塊最後的殖民地,別讓英國人把他們徹底趕下海就行了。說白了,就是去當“救火隊員”,給意大利人“撐場麵”,起一個“威懾”和“穩定”的作用。希特勒和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壓根兒就沒指望隆美爾能在那片鳥不拉屎的沙漠裏打出什麽驚天動地的勝仗來,更沒打算在北非投入太多的兵力和資源,畢竟,他們的戰略重心,始終是即將開始的對蘇戰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甚至,在隆美爾出發前,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作戰局局長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這位爺也是希特勒的心腹之一),還特意叮囑隆美爾:“埃爾溫,記住,你的任務是防禦性的,主要是協助意大利人穩住戰線。在得到柏林的明確許可之前,絕不允許擅自發動大規模進攻!北非的資源有限,我們不能在那裏投入太多!”
希特勒本人在召見隆美爾時,也隻是輕描淡寫地對他說:“隆美爾將軍,你去非洲,主要是去看看情況,給我們的意大利朋友一點支持。不要指望能從那裏得到太多的東西,我們真正的戰場在歐洲。”
納粹高層特別是那些傳統的陸軍將領們)對隆美爾這次“非洲之行”的前景,普遍不看好。他們覺得,北非那地方,天高皇帝遠,氣候惡劣,補給困難,意大利人又那麽不給力,隆美爾就算再能打,帶著那麽點人馬,又能翻起多大的浪花?很多人甚至私下裏議論:“讓隆美爾那個喜歡冒險的家夥去吧,也許他能用他的‘魔鬼之師’的名頭嚇退英國人,但我們可不能指望他在那片沙子裏待得太久。”
可他們都低估了隆美爾這個人!他可不是那種會乖乖聽話、按部就班的“乖寶寶”將軍。他骨子裏,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機會主義者”和“戰場賭徒”!他渴望獨立指揮,渴望建功立業,渴望在戰場上創造奇跡!而北非這片看似貧瘠荒涼的沙漠,在他眼中,卻是一個可以盡情施展他那套“機動靈活、出奇製勝”戰術的絕佳舞台!
隆美爾在接到任命後,心情是相當興奮的。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露西,我的愛人,元首給了我一個新的、充滿挑戰的任務!我要去非洲了!那片神秘而又廣闊的沙漠,等待著我去征服!雖然困難重重,但我相信,憑借著德國士兵的勇氣和我的指揮,我們一定能創造奇跡!這片沙子,將不是我們的墓地,它將成為我們命運的舞台!”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即將到來的冒險的渴望和一種近乎浪漫的英雄主義情懷。
初戰即閃擊:隆美爾的“奇兵”與第一波反攻
1941年2月12日,隆美爾輕車簡從,飛抵利比亞的的黎波裏。他連自己的先頭部隊德軍第5輕裝甲師的偵察營和反坦克營,總共也就幾百號人,幾十輛裝甲車和幾門反坦克炮)都還沒到齊,就迫不及待地開始了對前線戰局的視察。
眼前的景象,讓他倒吸一口涼氣。意大利軍隊的士氣,簡直是低落到了冰點,很多部隊連基本的防禦工事都沒有,士兵們無精打采,軍官們則對英國人的進攻充滿了恐懼。而英國人呢?在取得了“羅盤行動”的輝煌勝利之後,似乎也有點“飄”了,覺得意大利人已經不堪一擊,北非戰事基本可以告一段落了。丘吉爾甚至已經下令,將韋維爾手下的一些精銳部隊比如澳大利亞第6師、新西蘭第2師的一部分)抽調到希臘去,準備應對德國可能在巴爾幹的行動。這無疑給了隆美爾一個可乘之機。
隆美爾雖然手裏兵力少得可憐,但他腦子活啊!他知道,在沙漠這種開闊地帶打仗,氣勢和心理威懾,有時候比真刀真槍的兵力更重要!他決定,不等後續部隊全部到齊,就要先給英國人來個“下馬威”,讓他們知道,德國人來了,而且來勢洶洶!
他先是搞了一場“閱兵式”的大忽悠。把自己手頭那點可憐的裝甲車和卡車,來來回回地在的黎波裏街頭繞圈子,讓意大利人和當地的間諜以為德國的援軍已經大規模抵達了。然後,他又命令工兵部隊,用木頭和帆布,在沙漠裏搭建了大量的假坦克、假大炮,還讓飛機在後麵拖著沙袋揚起漫天塵土,製造出“德國裝甲大軍壓境”的假象!這招“空城計”加“疑兵計”,還真就把對麵的英國人給唬住了!
英國前線的指揮官,在接到“大批德國裝甲部隊出現在昔蘭尼加”的情報後,果然有點慌了神。他們沒想到德國人來得這麽快,而且兵力似乎還不少。再加上他們自己的主力部隊剛剛被抽調走,手裏的兵力也確實有點捉襟見肘。於是,他們做出了一個後來被證明是極其錯誤的決定——放棄剛剛占領不久的班加西等戰略要地,主動向東後撤,退守到更有利於防禦的圖卜魯格一線。
隆美爾一看,機會來了!他根本不給英國人從容撤退的機會,立刻命令他手下那支剛剛抵達不久、甚至還沒來得及完全適應沙漠氣候的德意誌非洲軍團dak)的先頭部隊,在意大利軍隊的“象征性”配合下意大利人主要是跟在後麵搖旗呐喊,撿點便宜),向著潰退的英軍,發動了閃電般的追擊!
從1941年3月底開始,隆美爾的dak,就像一股黃色的旋風,在昔蘭尼加的沙漠裏,刮起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反攻風暴”!德國的坦克和裝甲車,雖然數量不多,但憑借著其優異的性能特別是三號、四號坦克的火力和機動性,遠超英軍當時裝備的那些老舊坦克)和德國士兵精湛的戰術素養,打得英軍是措手不及,節節敗退。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隆美爾本人,更是身先士卒,經常親自駕駛著他的“格裏芬”號裝甲指揮車上麵畫著一隻獅鷲的圖案,是他的個人標誌),衝在部隊的最前麵,哪裏有槍聲就往哪裏鑽,好幾次都跟英國人的坦克撞了個麵對麵!他的大膽和冒險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德軍的士氣。他甚至下達了“僅帶三日幹糧,以速度決定勝負”這樣的極端命令,要求部隊不顧一切地向前突擊,用最快的速度占領關鍵的交通要道和補給點,切斷英軍的退路。
英軍的指揮官們,完全被隆美爾這種不按常理出牌的“瘋狗式”打法給搞懵了!他們根本沒想到,剛剛抵達北非、兵力還如此薄弱的德國人,居然敢發動如此大規模、如此快速的反攻!前線的英軍部隊,在德軍的快速穿插和空中打擊德國空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再次扮演了“沙漠禿鷲”的角色)之下,陣腳大亂,很多部隊甚至還沒搞清楚狀況,就被德軍從側翼包抄,或者被切斷了退路。英國前線的電話裏,經常傳來這樣的驚呼:“德國人已經越過我們側翼了!他們不是人,他們是沙漠裏的魔影!”
僅僅用了不到兩周的時間,隆美爾的dak就以驚人的速度,橫掃了整個昔蘭尼加地區,重新奪回了班加西,兵鋒一路向東,直指埃及邊境!英軍被迫全線潰退,損失慘重,隻有少數部隊主要是澳大利亞第9師和一些英國裝甲部隊的殘部)成功地撤退到了利比亞東部那個重要的港口要塞——圖卜魯格,並依托那裏的堅固工事,準備進行最後的抵抗。
圖卜魯格,這個在地圖上看似不起眼的小港口,一下子就成了整個北非戰場的焦點。它像一顆釘子,深深地紮在了隆美爾的後方補給線上,也成為了英軍在昔蘭尼加地區最後一塊、也是最重要的戰略支撐點。隆美爾知道,不拔掉這顆釘子,他就無法安心地向埃及腹地發動進一步的進攻。一場圍繞著圖卜魯格的、長達數月之久的攻防血戰,即將在沙漠的烈日和風沙之下,拉開它殘酷的序幕。
沙漠上的新對決:英軍驚覺“不是意大利了”
隆美爾這一通“閃電反擊”,打得英國人是暈頭轉向,損失慘重,也讓全世界都見識到了這位“沙漠之狐”的厲害。
倫敦的丘吉爾首相,在接到北非戰敗的消息後,氣得差點沒把雪茄給嚼了!他之前還以為,把意大利人打跑了,北非就太平了,沒想到半路殺出個隆美爾,居然用那麽點兵力,就把他的“沙漠老鼠”們給攆得到處跑!他罕見地在下議院公開承認:“我們在北非)嚴重低估了敵人指德軍)的實力和指揮官指隆美爾)的才能!”
英軍的指揮官們,也從最初的震驚和輕敵中清醒過來。他們終於意識到,現在他們麵對的,不再是那些不堪一擊的意大利“麵條兵”了,而是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指揮也極其狡猾和凶悍的德國精銳部隊!這場沙漠裏的戰爭,恐怕要比他們想象的更漫長、也更殘酷了!
為了挽回敗局,也為了保住圖卜魯格這個重要的戰略支點,英國開始緊急從埃及和中東其他地區抽調兵力,增援圖卜魯格的守軍,並準備發動新的反攻,試圖將隆美爾趕出昔蘭尼加。
而隆美爾呢?雖然在初期的反攻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也深知自己兵力不足、補給線過長他的補給主要還得靠意大利人從海上運過來,經常遭到英國海軍和空軍的攔截)的致命弱點。他暫時無力攻克堅固設防的圖卜魯格要塞,隻能將其團團圍住,試圖通過長期的圍困和消耗,來迫使其投降。同時,他也開始積極地向柏林和羅馬請求增援,希望能得到更多的坦克、飛機、大炮和補給,為下一步的進攻做好準備。
北非的沙漠,一下子就從一個不起眼的“次要戰場”,變成了一個舉世矚目的“焦點戰場”。隆美爾,這個剛剛在沙漠中嶄露頭角的“機會主義者”,也憑借著其在第一輪交鋒中的驚豔表現,贏得了“沙漠之狐”的綽號。他開始逐漸掌握整個北非戰場的主動權,也成為了英軍指揮官們心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隆美爾在給妻子的信中,意氣風發地寫道:“露西,這片沙子不是我的墓地,它是我的舞台,是命運為我準備的舞台!”
而一名在潰敗中幸存下來的英國士兵,則在他那沾滿了沙塵的日記本上,用顫抖的筆跡寫下了這樣一句話:“我們已經不再和意大利人作戰了。我們遇到了一個新的敵人,一個像沙漠裏的風一樣難以捉摸、像狐狸一樣狡猾、像獅子一樣凶猛的敵人……”
圖卜魯格,這座被沙漠和地雷包圍的孤城,即將見證一場更加殘酷、也更具傳奇色彩的攻防血戰。雙方的指揮官,都將在這片不毛之地上,施展出渾身解數,為了爭奪這個看似不起眼、實則關係到整個北非戰局走向的戰略支點,進行一次又一次的殊死搏殺。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