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狐啃鋼牆
字數:8671 加入書籤
上一說咱們說到隆美爾率領他的非洲軍團,如同沙漠中的旋風一般,把之前還耀武揚威的英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兵鋒直指埃及邊境,但在圖卜魯格這座堅固的港口要塞麵前,他那看似勢不可擋的攻勢卻暫時受挫。
圍而不攻:隆美爾為何遲遲不進?
話說隆美爾這頭“沙漠之狐”,自從1941年初被希特勒派到北非給意大利“豬隊友”救場以來,那簡直是打遍昔蘭尼加利比亞東部)無敵手。他手底下那點可憐的德意誌非洲軍團,雖然人少槍也未必多好很多時候還得指望從英國人那裏繳獲),但在他那套“機動靈活、出奇製勝”的指揮下,愣是把之前還耀武揚威、追著意大利人屁股打的英國第八集團軍給攆得到處跑,一度兵鋒直指埃及邊境。
眼瞅著就要把英國人徹底趕出利比亞,直搗亞曆山大港,飲馬尼羅河了,可就在昔蘭尼加東部那個重要的港口要塞——圖卜魯格麵前,隆美爾那看似勢不可擋的攻勢,卻突然像是撞上了一堵無形的牆,硬生生地給“停了下來”。
這就奇怪了,隆美爾這小子不是一向喜歡“速戰速決、大膽穿插”嗎?怎麽到了圖卜魯格這兒,就變得“婆婆媽媽”,圍而不攻了呢?難不成是被沙漠裏的太陽給曬暈了頭,還是突然轉性,想跟英國人“和平共處”了?
當然不是!“沙漠之狐”的腦子清醒得很。他之所以在圖卜魯格麵前“刹車”,實在是“臣妾做不到啊”!原因主要有三:
兵力不足,實在啃不動:圖卜魯格這地方,雖然不大,但它經過英國人主要是澳大利亞軍隊)長期的經營,已經修築了大量堅固的地堡、反坦克壕、鐵絲網和雷區,防禦體係相當完善。隆美爾手裏的非洲軍團,經過前一階段的快速突擊,兵力已經捉襟見肘,重型攻城火炮也嚴重不足,要想強攻這座“沙漠堡壘”,那得付出多大的傷亡代價?隆美爾雖然大膽,但也不是個隻會蠻幹的傻大膽,這筆賬他還是算得過來的。
補給線過長,油箱子比臉還幹淨:這才是最要命的!北非戰場打仗,說白了,打的就是後勤!隆美爾的部隊從的黎波裏一路打到圖卜魯格,補給線拉了幾百上千公裏,而且大部分都得靠卡車在沙漠裏吭哧吭哧地往前運。那效率,能高到哪兒去?更別說,地中海的製海權還牢牢地掌握在英國皇家海軍手裏。德國和意大利從那不勒斯、塔蘭托這些港口出發的運輸船隊,十艘裏頭能有五六艘安全抵達的黎波裏或者班加西,那都得燒高香了!剩下的,不是被英國潛艇給“點了天燈”,就是被馬耳他島上起飛的英國飛機給炸沉了。前線的坦克飛機嗷嗷待哺,可後方的油料彈藥就是運不上來。隆美爾經常是看著地圖上的大好形勢幹瞪眼,手裏沒油,坦克就是一堆廢鐵,拿啥去衝鋒陷陣?
圖卜魯格的戰略價值——“雞肋”還是“咽喉”?:圖卜魯格這個港口,對雙方來說,都像是一根紮在肉裏的刺,拔也不是,不拔也不是。對隆美爾來說,如果能拿下圖卜魯格,那他從班加西到埃及邊境的這條漫長海岸補給線,就能暢通無阻,大大減輕後勤壓力。可問題是,打下來費勁,不打吧,它又像個釘子一樣,死死地釘在他的側後方,隨時可能被英國人利用來發動反擊,威脅他的補給線。
正是基於這些考量,隆美爾在幾次試探性進攻圖卜魯格受挫之後,不得不暫時放棄了強攻的念頭,轉而采取了更“穩妥”也更無奈)的策略——圍困!他想通過長期的封鎖、持續的炮擊和空襲,慢慢地消耗掉圖卜魯格守軍的物資和意誌,最終迫使其不戰而降。
對於圖卜魯格的僵局,柏林和羅馬的反應也挺有意思。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那幫“學院派”將軍們,本來就不太讚成隆美爾在北非搞那麽大的動靜,他們覺得,北非就是個“次要戰場”,主要任務是牽製英軍,別影響了元首在東線打蘇聯的“正事兒”。所以,他們對隆美爾的增兵和補給請求,往往是能拖就拖,能少給就少給,甚至還有點“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理,巴不得隆美爾吃點苦頭,老實一點。
而意大利的墨索裏尼呢?那更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做夢都想在北非打個翻身仗,洗刷之前被英國人打得滿地找牙的恥辱,好向希特勒證明他意大利也不是吃素的。圖卜魯格這個“眼中釘”拔不掉,他那“新羅馬帝國”的臉麵往哪兒擱?所以,他一個勁兒地催促隆美爾趕緊拿下圖卜魯格,甚至還派了些意大利的步兵師去“協助”德軍作戰雖然這些“豬隊友”的戰鬥力,隆美爾打心眼裏就瞧不上)。
隆美爾夾在這兩頭之間,心裏那個苦啊!他不止一次地向柏林的最高統帥部發電報,痛陳北非戰場的困難,請求提供更多的坦克、飛機、大炮、油料、彈藥……甚至連軍服、飲用水這些最基本的東西都缺!但希特勒這會正準備“巴巴羅薩”行動呢,那有資源給北非啊。他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大意是):“露西,我的愛人,這裏的太陽太毒了,沙子太燙了,蒼蠅太多了……但最讓我頭疼的,還是那些永遠也運不到前線的油桶和炮彈!我們就像一群被困在沙漠裏的狼,雖然看到了獵物,卻沒有力氣去追捕……”字裏行間,充滿了無奈和對後勤不力的抱怨,但也隱約透露出他那不甘心失敗、依然渴望建功立業的野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沙漠之狐”與“沙漠老鼠”的對決
就在隆美爾因為補給問題而對著圖卜魯格望洋興歎的時候,城裏的英國守軍,也沒閑著。他們知道,要想在這片被沙漠和鋼鐵包圍的孤城裏活下去,就必須把這裏打造成一個真正的“刺蝟堡壘”!
圖卜魯格的防禦主力,是來自澳大利亞的第九師,這幫“澳洲牛仔”們,個個都是在農場和牧場裏長大的硬漢,性格粗獷,作戰勇猛,而且特別擅長在艱苦環境下生存。他們雖然也缺乏重型裝備,但在指揮官萊斯利·莫爾斯黑德少將的帶領下,硬是把圖卜魯格的防禦工事給修得是固若金湯。他們挖掘了數道縱橫交錯的反坦克壕、交通壕,設置了密密麻麻的雷區和鐵絲網,還把繳獲的意大利大炮和坦克殘骸都利用起來,構築了無數巧妙的火力點和地堡。城裏的英國皇家工程師們,也想盡一切辦法,修複和維護著那套老舊但至關重要的海水淡化設備,確保守軍至少有水喝。
除了澳大利亞第九師,圖卜魯格守軍中還有一些英國本土的坦克部隊主要是些在之前戰鬥中被打殘的裝甲旅的殘部)、炮兵部隊、波蘭獨立喀爾巴阡旅的士兵這幫波蘭兄弟也是狠角色,跟德國人有血海深仇),以及一些印度和捷克等國的零散部隊。這支多國部隊,雖然成分複雜,裝備也參差不齊,但在共同的敵人麵前,卻爆發出驚人的團結和戰鬥力。他們給自己起了個響亮的綽號——“圖卜魯格的老鼠”,意思是說,我們就像生活在這片沙漠廢墟裏的老鼠一樣,雖然不起眼,但生命力頑強,而且時不時地還會鑽出來咬你一口!
雙方的戰術,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隆美爾的“機動閃擊”失靈:隆美爾最擅長的,是在開闊地帶用坦克集群進行快速穿插和迂回包抄。可到了圖卜魯格這兒,麵對著英軍那密如蛛網的防禦工事和雷區,他那套“閃電戰”的打法,一下子就沒了用武之地,坦克衝不進去,飛機炸不垮,隻能硬著頭皮打陣地攻堅戰,這可不是他的強項。
英軍的“刺蝟縮殼”戰術奏效:莫爾斯黑德將軍的戰術也很明確,那就是“堅守核心,主動出擊”。主力部隊依托堅固的防禦工事,死死守住圖卜魯格港口和周邊的核心陣地,絕不輕易與德軍進行大規模的野戰。同時,他們還組織了許多精幹的小分隊,利用夜暗和沙塵暴的掩護,像真正的“沙漠老鼠”一樣,頻繁地鑽出防線,對德軍那些分散的警戒哨所、炮兵陣地和補給車隊,進行襲擾和破壞,搞得隆美爾的部隊是日夜不得安寧,疲於奔命。
這種打法,讓一向追求速戰速決、以攻為守的隆美爾,感到非常憋屈和沮喪。他就像一頭餓狼,明明看到了籠子裏的肥肉,卻怎麽也咬不著,隻能在籠子外麵急得團團轉。
他在1941年4月底嚐試對圖卜魯格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攻勢,結果在英軍頑強的抵抗和密集的雷區麵前,撞得是頭破血流,損失了不少坦克和人員,最終無功而返。這次失敗,讓隆美爾的情緒也從最初的自信和狂熱,逐漸轉向了焦躁和失落。他在給妻子的信中,不再像以前那樣吹噓自己的“赫赫戰功”,而是更多地抱怨起北非的惡劣環境、意大利盟友的不給力以及柏林對他的“不理解”和“支援不力”。但他骨子裏那股子不服輸的勁兒和對勝利的渴望,卻依然沒有熄滅。他知道,圖卜魯格這塊硬骨頭,遲早得啃下來!
丘吉爾的賭博:“十字軍行動”登場前夜
就在隆美爾因為圖卜魯格這顆“釘子”而頭疼不已的時候,遠在倫敦的丘吉爾首相,心裏更是急得像著了火一樣。
圖卜魯格的堅守,對英國來說,意義早已超越了一場單純的軍事防禦。在經曆了法國潰敗、不列顛空戰的艱難以及希臘、克裏特島的接連失利之後,大英帝國的臉麵和士氣,都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而圖卜魯格這塊在德意聯軍重重包圍之下,依然頑強屹立的“孤島”,就成了英國人民心目中的一個“英雄象征”,一個“永不屈服”的“信仰點”!報紙上天天都在報道圖卜魯格守軍的英勇事跡,廣播裏也充滿了對他們的讚揚和鼓勵。如果圖卜魯格也丟了,那對整個英聯邦的士氣,都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丘吉爾是下了死命令,圖卜魯格,絕對不能丟!不僅不能丟,還要想辦法解圍!他急於在北非戰場上打一個翻身仗,取得一場看得見的勝利,來穩定國內的民心,也向正在隔岸觀火的美國盟友證明,大英帝國還有能力繼續戰鬥下去,值得他們提供更多的援助。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丘吉爾首先做的,就是“換帥”!他覺得,之前擔任中東英軍總司令的韋維爾將軍,雖然經驗豐富,但也過於謹慎保守,缺乏那種敢於冒險、主動出擊的“進攻精神”。於是,在1941年7月,丘吉爾力排眾議,任命了另一位他更看好的將軍——克勞德·奧金萊克爵士,接替韋維爾,出任新的中東英軍總司令,統一指揮包括埃及、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區在內的所有英軍部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奧金萊克這位新官一上任,立刻就展現出了與前任截然不同的指揮風格。他不像韋維爾那樣強調“穩紮穩打、步步為營”,而是更傾向於“積極防禦、主動進攻”。他認為,要想在北非打敗隆美爾,光靠死守是不行的,必須集中優勢兵力,發動一次大規模的、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反攻,才能徹底扭轉戰局。
於是,從1941年夏天開始,英軍就在埃及的開羅、亞曆山大港等地,秘密地進行著大規模的兵力集結和物資儲備。從英國本土、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印度等各個英聯邦國家調來的新的師團、新的坦克包括一些剛剛從美國運來的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和“十字軍”巡航坦克)、新的飛機、以及堆積如山的各種軍需物資,源源不斷地運抵埃及。英國第八集團軍,在奧金萊克的親自督導下,正在為即將到來的大反攻,做著最後的準備。
與此同時,英國的情報部門特別是設在布萊切利園的密碼破譯中心),也沒閑著。他們通過破譯德軍的“恩尼格瑪”密碼機,已經能夠或多或少地掌握德軍在北非的兵力部署、後勤狀況甚至是一些作戰意圖。雖然隆美爾本人也因為其狡猾多變和不按常理出牌的指揮風格,給英軍的情報分析製造了不少麻煩比如他經常親自到前線指揮,不通過無線電下達命令,或者故意散布假情報),但總的來說,英軍在情報方麵,還是占據著一定的優勢。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貝迪安情報小組”的傳奇故事。這個由一名名叫埃爾默·貝迪安的匈牙利猶太裔英國情報官領導的小組,在開羅活動,他們通過各種手段包括策反德軍內部人員、分析繳獲的文件等),成功地獲取了大量關於德軍在北非行動的絕密情報,為盟軍製定作戰計劃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雖然這個小組的具體貢獻在當時是高度機密的,但其作用不容小覷。
隆美爾雖然也察覺到當麵之敵英軍的兵力在不斷增強,調動也日益頻繁,但他可能還是低估了英國人發動大規模反攻的決心和準備程度。他可能覺得,英國人也就是想在圖卜魯格周邊搞點小動作,襲擾一下他的補給線,或者最多也就是發動一次規模有限的解圍行動而已,根本沒想到奧金萊克和丘吉爾,正在憋著一個更大的“招”,準備把他連同他的非洲軍團,一口氣趕回的黎波裏去!
圍而未解:圖卜魯格陷入拉鋸
在英軍大規模反攻“十字軍行動”正式登場之前,圖卜魯格的圍城戰,已經進入了一種殘酷而又單調的拉鋸狀態。
英軍守軍主要是頑強的澳大利亞第九師)並沒有坐以待斃。他們多次組織小規模的突擊部隊,利用夜暗或沙塵暴的掩護,向包圍他們的德意聯軍陣地發動襲擾性的反擊,試圖破壞敵人的攻城準備,或者接應從海上秘密運送進來的一點點補給英國海軍也一直在嚐試用潛艇和快速驅逐艦,在夜間冒險向圖卜魯格運送人員和物資,但風險極大,損失也不小)。這些反擊雖然大多沒能取得太大的戰果,但也確實給德意聯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牽製了他們大量的兵力,使得隆美爾無法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進攻埃及的準備之中。從這個角度看,圖卜魯格的堅守,在戰略上是成功的,它像一顆釘子一樣,牢牢地吸引和消耗著德軍在北非的有限力量。
隆美爾當然也不甘心就這麽被一座小小的港口城市給拖住。他也曾幾次組織兵力,試圖對圖卜魯格發動猛攻,希望能一舉將其拿下。比如在1941年5月,他就策劃並發動了一次代號為“蠍子行動”也有翻譯為“斯庫拉行動”)的攻堅作戰,動用了他手中最精銳的裝甲部隊和炮兵,對圖卜魯格的防禦外圍發動了猛烈攻擊。但結果呢?還是在澳大利亞守軍頑強的抵抗和密集的雷區麵前,撞得是頭破血流,損失了不少坦克和人員,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幾次強攻不成,隆美爾也隻能暫時放棄了速戰速決的念頭,雙方開始在圖卜魯格周邊,陷入了一種類似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西線戰場那種殘酷的“沙漠塹壕戰”。戰線犬牙交錯,雙方都挖掘了大量的戰壕、地堡和火力點,布設了密密麻麻的雷區和鐵絲網。白天,雙方的炮兵互相轟擊,狙擊手在暗中較量;夜晚,巡邏隊和突擊隊則在“無人區”進行著小規模的滲透和襲擾。
戰場的環境,更是艱苦到了極點。北非沙漠的夏天,白天的氣溫能高達四五十攝氏度,坦克車體燙得能煎雞蛋。士兵們擠在悶熱狹窄的戰壕裏,不僅要忍受酷熱和缺水的折磨,還要時刻提防著那些無孔不入的蒼蠅、蚊子和沙蚤。沙塵暴一來,更是天昏地暗,飛沙走石,連呼吸都感到困難。很多士兵都患上了沙眼、痢疾、皮膚病等各種“沙漠病”,非戰鬥減員也相當嚴重。
後勤補給,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難題。英軍守在圖卜魯格城裏,雖然能得到一些來自海上的零星補給,但也經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而圍城的德意聯軍呢?他們的補給線拉得更長,更脆弱。從的黎波裏或班加西運往前線的油料、彈藥、糧食和飲用水,不僅要克服沙漠中惡劣的道路條件,還要時刻提防著英國皇家空軍的轟炸和“沙漠老鼠”們的襲擾。那些負責運輸的卡車司機們,簡直就是在用生命在開車,不知道什麽時候,一顆炸彈就會從天而降,或者一發炮彈就會在身邊爆炸,把他們連人帶車一起送上西天。沙漠裏,經常可以看到被炸毀的補給車隊殘骸,燃燒的油桶,散落的彈藥箱,以及那些永遠也等不到水的、幹癟的屍體……那景象,觸目驚心。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麵對圖卜魯格這塊“啃不動的骨頭”,隆美爾也開始琢磨著新的對策。他意識到,光靠正麵圍攻,恐怕很難在短期內取得突破。於是,他開始將一部分注意力,轉向了圖卜魯格的東麵,也就是埃及邊境的方向。他計劃著,在積蓄了足夠的力量之後,可以嚐試繞過圖卜魯格這個堅固的支撐點,直接向東,從埃及邊境地區,對正在那裏集結的英國第八集團軍主力,發動一次更大規模的迂回包抄,試圖在野戰中殲滅英軍主力,從而徹底解決圖卜魯格的威脅,並為下一步進攻埃及腹地,打開通道。
帝國的堅持:從堡壘到象征
圖卜魯格,這座在沙漠風沙中頑強堅守的港口城市,其意義,早已超越了一個單純的軍事據點。它逐漸演變成了一個象征,一個代表著大英帝國在最困難的時刻,依然能夠堅持抵抗、永不屈服的精神象征。
英國國內的媒體和宣傳機器,更是將圖卜魯格的保衛戰,描繪成了一場現代版的“溫泉關之戰”。報紙上連篇累牘地報道著守軍的英雄事跡,稱他們為“沙漠中的斯巴達勇士”,“北非的斯大林格勒”雖然那時候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還沒開始,但這種比喻已經能看出其重要性了)。澳大利亞第九師的官兵們,更是因為其在戰鬥中表現出的驚人韌性和頑強鬥誌,被譽為“沙漠鋼鐵牆”。這些宣傳,極大地鼓舞了當時正處在戰爭陰影下的英國本土和整個英聯邦國家的民心士氣。
而對於圍城的德意聯軍來說,圖卜魯格久攻不下,也成了一個讓他們既頭疼又惱火的“心理包袱”。隆美爾雖然嘴上不承認,但他心裏也清楚,這座小小的港口,已經成了他“沙漠之狐”神話上的一道不大不小的“汙點”。他也在利用各種心理戰術,比如通過傳單、廣播等方式,向城內守軍進行勸降,試圖瓦解他們的抵抗意誌,宣稱“抵抗是徒勞的,投降才是唯一的出路”。但圖卜魯格的“老鼠”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給了他最響亮的回答。
時間,在殘酷的圍困和焦灼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流逝。轉眼間,就來到了1941年的11月中旬。
北非的沙漠,雖然依舊炎熱,但空氣中,已經開始彌漫起一絲大戰來臨前的緊張氣息。
英國第八集團軍,在奧金萊克將軍的指揮下,經過數月的秘密集結和精心準備,其大規模反攻作戰——代號“十字軍行動”——已經箭在弦上,即將發動!他們的目標,不僅僅是解圍圖卜魯格,更是要一舉將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趕出整個昔蘭尼加,甚至將其徹底消滅在利比亞的沙漠之中!
而隆美爾呢?雖然也察覺到當麵之敵的異動,但他可能仍然低估了英軍反攻的規模和決心。他可能還在琢磨著,如何才能拔掉圖卜魯格這顆釘子,或者如何才能在埃及邊境地區,給英國人再來一次漂亮的“側翼迂回”。他似乎並沒有完全意識到,一場更大規模的、由英軍主動發起的戰略反攻,即將像一場真正的“十字軍東征”一樣,席卷而來,將整個北非戰場的命運,再次推向一個充滿未知和變數的“十字路口”。
圖卜魯格,這座被圍困了八個多月的沙漠堡壘,它不僅僅是一場耐力賽的終點,更是一場關乎雙方戰略認知和戰爭意誌的較量。誰能更準確地判斷形勢?誰能更有效地調動和運用手中的力量?誰又能在這片殘酷的沙漠棋盤上,最終掌控那決定勝負的“十字路口”呢?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