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沙漠中的毒蠍
字數:12317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英軍在“十字軍行動”中擊敗隆美爾後,暫時取得了優勢,但自身也損耗嚴重,補給線過長,內部對於是否追擊隆美爾存在分歧。隆美爾抓住英軍的停頓和補給困難,在1942年1月21日發動了突然反擊,突襲了阿傑達比亞,他以少量兵力部分還是剛修複的坦克)突襲英軍薄弱環節和補給線,成功繳獲大量物資,英軍被打得措手不及,被迫後撤,最終退守至加查拉地區並加固防線。隆美爾雖然獲勝,但自身也消耗巨大,油料和坦克都短缺,因此沒有繼續猛攻,雙方在加查拉防線形成對峙。
這加查拉防線,從地中海邊上的加查拉小鎮,一路向南,延伸到內陸沙漠深處那個鳥不拉屎的比爾哈凱姆綠洲,全長約八十公裏。英軍在這條線上,挖了不少戰壕,埋了不少地雷,還修了些由步兵和反坦克炮據守的獨立防禦據點,美其名曰“盒子”,想著能像個刺蝟一樣,讓隆美爾無從下口。
雙方就這麽大眼瞪小眼,在沙漠裏耗著。白天,太陽毒得能把蠍子烤熟,士兵們躲在沙坑裏,除了打蒼蠅、數蠍子,就是眼巴巴地盼著後方的補給卡車能早點到,送來點淡水和那永遠不夠吃的鹹牛肉罐頭。參謀軍官們呢,則在悶熱的指揮部帳篷裏,對著地圖抓耳撓腮,天天收發電報,琢磨著對麵那隻“狐狸”下一步又想耍什麽花招。
這日子,過得那叫一個“無聊”加“煎熬”。小規模的巡邏和炮戰倒是天天有,英國的遠程沙漠巡邏隊和特種空勤團那幫“沙漠幽靈”,也沒少在德意聯軍的後方搞點小破壞,炸個油桶,端個哨所啥的,給隆美爾添了不少堵。隆美爾手下的偵察兵也不是吃素的,也經常趁著夜色或者沙塵暴,摸到英軍陣地前沿來“刺探軍情”,雙方你來我往,打得不亦樂乎,但誰也奈何不了誰。
而遠在倫敦的丘吉爾首相,更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他雪茄一根接一根地抽,電報一封接一封地往開羅發,內容隻有一個:進攻!進攻!再進攻!必須盡快把隆美爾趕出非洲,奪回昔蘭尼加,確保蘇伊士運河的安全!奧金萊克被他催得是焦頭爛額,左右為難,心裏那個苦啊,估計比沙漠裏的黃連還苦。他知道,就憑現在第八集團軍這個狀態,貿然發動進攻,很可能又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可首相的命令又不能不聽,這“夾心餅幹”的滋味,可真不好受。
就在英國人還在為“打不打、怎麽打”而糾結的時候,對麵的隆美爾,可沒閑著。這隻“沙漠之狐”,天生就是個“機會主義者”和“進攻狂人”,讓他老老實實地待在一個地方防守,那比殺了他還難受。
經過幾個月的休整和補充雖然柏林和羅馬那邊還是摳摳搜搜,給的援助遠不如他期望的那麽多,但好歹也補充了一些新的四號f2型坦克,這玩意兒裝了長管75毫米炮,打英國的“十字軍”坦克那是相當給力,還有一些油料和彈藥),隆美爾覺得,他手裏的非洲軍團和那些意大利“兄弟部隊”雖然戰鬥力感人,但至少能湊個數,搖旗呐喊還是可以的),總算是緩過了一口氣,可以再次“亮劍”了。
他敏銳地察覺到,當麵之敵英軍雖然兵力占優,但防線拉得太長,各個“盒子”據點之間空隙太大,而且指揮協同上也存在不少問題。更重要的是,他通過情報可能是從被俘的英軍或者截獲的電文中)得知,英國人似乎也在準備發動新的攻勢。
“先下手為強,後下手遭殃!”隆美爾的作戰哲學,向來如此。他決定,不等英國人準備好,就要先給他們來個“突然襲擊”,打亂他們的部署,奪回戰場主動權!
一個代號為“威尼斯行動”的大膽進攻計劃,開始在他那顆充滿了冒險精神和戰術智慧的腦袋裏,逐漸成型。
這個計劃的核心思路,簡單粗暴,但又充滿了隆美爾式的狡詐和突然性:
正麵佯攻,牽製主力:以意大利的幾個步兵軍為主力,在德軍部分炮兵和裝甲部隊的支援下,對英軍加查拉防線北段和中段的幾個主要“盒子”據點比如靠近海岸的加查拉據點、以及中部的埃爾阿代姆、奈特斯布裏奇——也就是之前說的“奈爾頓”——這些硬骨頭),發動佯攻,製造聲勢,吸引英軍主力的注意力和預備隊。
南翼迂回,裝甲突擊:真正的“殺招”,藏在南邊!隆美爾將他手中最精銳的德意誌非洲軍團的兩個裝甲師第15和第21裝甲師)和意大利的“阿裏埃特”裝甲師、“的裏雅斯特”摩托化師,組成一個強大的裝甲突擊集群,在夜色的掩護下,悄悄地繞過英軍加查拉防線的最南端——那個由自由法國第一旅堅守的比爾哈凱姆綠洲據點,然後像一把燒紅的鋼刀,從南向北,狠狠地插向英軍的側後方,目標是切斷英軍的補給線,占領關鍵的機場和交通樞紐如西迪穆夫塔、阿克羅馬等地),並尋求與英軍的裝甲主力進行決戰,將其一舉殲滅在野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隆美爾選擇的進攻時間,也充滿了“賭徒”的色彩。他計劃在一次大規模的夜間炮火準備和空襲之後,於第二天清晨,趁著沙漠中經常出現的、能見度極低的沙塵暴或者至少是晨霧彌漫)的掩護,發動突然襲擊!他要利用惡劣天氣來彌補自己在兵力特別是空中力量)上的不足,讓英國人措手不及,在混亂中失去有效的指揮和抵抗能力。這簡直就是一場“氣象學”與“心理學”完美結合的軍事冒險!
隆美爾對他手下的將軍們比如非洲軍團司令克呂威爾將軍、第15裝甲師師長馮·費爾斯特將軍、第21裝甲師師長馮·俾斯麥將軍等人)下達了極其簡短而又充滿殺氣的命令:“先生們,目標——敵人的後方!前進,不擇手段地前進!在撒哈拉,時間和沙子,是最致命的武器。我們要用最快的速度,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就把他們徹底打垮!”
1942年5月26日夜,隆美爾的“威尼斯行動”正式拉開序幕。德意聯軍的炮兵,對加查拉防線北段和中段的英軍陣地,進行了猛烈的炮火急襲。德國空軍的飛機,也趁著夜色,對英軍的後方機場和補給點進行了轟炸。一時間,整個加查拉防線上空,炮聲隆隆,火光衝天,仿佛末日降臨。
就在英軍主力還在為北線和中線的“激戰”而緊張不已的時候,隆美爾的裝甲突擊集群,卻像一群黑夜中的幽靈,悄無聲息地繞過了加查拉防線的最南端,直撲那個看似不起眼、但戰略位置卻極其重要的沙漠綠洲據點——比爾哈凱姆。
比爾哈凱姆,這個在地圖上幾乎隻是一個小點的地方,此刻卻駐守著一支讓隆美爾意想不到的“硬骨頭”——那就是由馬利皮埃爾·柯尼希將軍也譯作柯尼格)指揮的自由法國第一旅。這支部隊,主要由來自法國本土、法屬非洲殖民地以及一些外籍軍團的官兵組成,總兵力約3700人左右。他們裝備簡陋主要是一些老舊的75毫米野戰炮、反坦克槍和機槍,坦克基本沒有),補給也相當困難,但他們心中,卻燃燒著對納粹德國和維希偽政權的刻骨仇恨,以及對恢複法蘭西自由和榮譽的堅定信念!他們是戴高樂將軍在倫敦扯起“自由法國”大旗之後,第一批響應號召、堅持抵抗的法蘭西勇士!
隆美爾原計劃,是讓他的裝甲部隊快速繞過比爾哈凱姆這個“小麻煩”,不與其過多糾纏,直接向北,去捅英軍的“腰子”。可他萬萬沒想到,柯尼希和他手下的這幫自由法國士兵,骨頭比沙漠裏的石頭還硬!
從5月27日淩晨開始,德軍的先頭部隊主要是意大利的“阿裏埃特”裝甲師和部分德軍偵察部隊)就開始對比爾哈凱姆發動了試探性進攻。自由法國的士兵們,依托著他們自己挖掘的、由戰壕、地雷區和巧妙偽裝的火力點組成的環形防禦陣地,進行了極其頑強的抵抗!
意大利人的坦克,一衝上來,就被法軍那些藏在沙丘後麵的75毫米老炮給打得是暈頭轉向,還沒搞清楚狀況,就被敲掉了好幾輛。德軍的步兵,在衝鋒的路上,也踩響了不少法軍布設的地雷,死傷慘重。
隆美爾一看,這“小麻煩”居然這麽難啃,有點出乎意料。隆美爾最初判斷這隻是一處可忽略的小據點,沒想到卻陷入頑強抵抗,被迫調整計劃,於是,他命令德軍的第15裝甲師也加入到對比爾哈凱姆的進攻之中,同時還調來了大量的炮兵和德國空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對比爾哈凱姆的陣地進行持續不斷的猛烈轟炸和炮擊。
一時間,比爾哈凱姆這個小小的綠洲,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血肉磨坊”!炸彈像雨點般落下,炮彈把沙地犁了一遍又一遍,整個陣地都籠罩在硝煙和塵土之中。自由法國的士兵們,在柯尼希將軍的指揮下,忍受著酷熱、缺水、缺糧、缺彈藥的煎熬,以及德軍飛機大炮的輪番轟炸,硬是憑借著驚人的毅力和不屈的戰鬥意誌,打退了德意聯軍一次又一次的進攻!
他們白天躲在簡陋的掩體裏,躲避炮火;夜晚則主動出擊,對德軍的陣地進行襲擾,破壞敵人的攻城準備。他們的75毫米野戰炮,雖然老舊,但在近距離內,對付德國的三號、四號坦克,還是能起到一定的殺傷作用。他們甚至還用繳獲的意大利反坦克炮,來對付意大利人自己的坦克,這簡直是“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典範!
戰鬥進行得異常殘酷!德軍的坦克履帶下,堆滿了法國士兵的屍體;而法軍的陣地前,也同樣散落著德軍和意大利軍被擊毀的坦克殘骸和陣亡士兵的鋼盔。
隆美爾是真急了!比爾哈凱姆這個小小的據點,就像一顆釘子,死死地釘在了他南翼突擊集群的前進道路上,嚴重遲滯了他整個“威尼斯行動”的作戰節奏!如果不能盡快拔掉這顆釘子,他的裝甲部隊就無法安心地向北推進,整個作戰計劃都可能因此而泡湯。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甚至親自跑到比爾哈凱姆前線督戰,還通過各種渠道向柯尼希將軍發出勸降信,許諾給予“體麵的投降條件”。但柯尼希將軍的回應,隻有一個字——“不!”
就這樣,自由法國第一旅的這三千多名士兵,在比爾哈凱姆這個被沙漠包圍的孤島上,麵對著數倍於己的、裝備精良的德意聯軍的輪番猛攻,硬是堅守了整整16天從5月27日到6月11日)!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整個盟軍在北非的防禦部署,爭取了極其寶貴的兩周時間!
最終,在彈盡糧絕、陣地多處被突破、繼續堅守已經毫無意義的情況下,柯尼希將軍在得到盟軍指揮部的許可後,於6月10日夜間,指揮著殘餘的部隊約2500人,大部分都已負傷),冒著德軍的炮火和追擊,成功地從比爾哈凱姆突出重圍,撤回到了英軍的防線之內。
比爾哈凱姆的陷落,雖然是意料之中的事,但自由法國第一旅在這場戰鬥中所展現出的那種寧死不屈、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卻像一道劃破黑暗的閃電,照亮了當時整個被納粹陰雲籠罩的法國,也贏得了全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尊敬和讚揚!戴高樂將軍在倫敦得知比爾哈凱姆的消息後,激動地向全世界宣布:“法蘭西沒有死!法蘭西還在戰鬥!”比爾哈凱姆的堅守,成為了“自由法國”運動的一個重要象征,也為後來法國的解放,埋下了一顆不屈的火種。
而對於隆美爾來說,雖然最終還是拿下了比爾哈凱姆,但他為此付出的代價,卻是極其沉重的。不僅損失了大量的兵員和裝備,更重要的是,他整個作戰計劃的節奏,被這幫頑強的法國人給徹底打亂了!寶貴的兩個星期時間,就這麽在比爾哈凱姆的沙丘之間白白消耗掉了。而這兩個星期,也給了英軍重新調整部署、加強防禦的機會。可以說,比爾哈凱姆的自由法國守軍,用他們的犧牲,為後來英軍在加查拉防線其他地段的暫時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也讓隆美爾的“閃電戰”第一次在北非嚐到了“消化不良”的滋味。
“盒子陣地”相繼失守
隆美爾雖然在比爾哈凱姆那兒被自由法國的兄弟們給好好“招待”了一番,耽誤了不少時間,但也總算是把這顆最南邊的“釘子”給拔掉了。接下來,他就把矛頭轉向了英軍加查拉防線中段和北段那些星羅棋布的“盒子”陣地。
這些所謂的“盒子”,是英國第八集團軍司令裏奇中將奧金萊克在中東司令部坐鎮,前線具體由裏奇指揮,但這指揮體係有時候也挺亂,奧金萊克經常直接越級指揮,搞得裏奇也很頭疼)精心設計的。他的想法是,在廣闊的沙漠中,與其拉一條漫長而又脆弱的連續防線,不如構築一係列由鐵絲網、雷區、反坦克壕和步兵、炮兵火力點組成的、能夠獨立作戰的環形防禦據點,就像一個個堅固的“盒子”一樣,互相之間可以提供火力支援,又能各自為戰,消耗德軍的進攻力量。
這個戰術思想,聽起來好像挺有道理,有點像咱們中國古代的“屯兵據點,以點控麵”。可問題是,在沙漠這種開闊地帶,麵對隆美爾那種以裝甲部隊高速穿插、分割包圍為核心的“閃電戰”打法,這種靜態的、分散的“盒子”陣地,其固有的弱點也就暴露無遺了。
隆美爾根本就不跟你玩“按部就班、一個一個啃”的遊戲!他指揮著他那些剛剛裝備了長管75毫米炮的四號f2型坦克這玩意兒在當時,對付英國的“十字軍”和“斯圖亞特”坦克,簡直就是“降維打擊”,一炮一個準,英國坦克兵都管它叫“特別貨”),配合著威力巨大的88毫米高射炮放平了打坦克,那更是所向披靡),根本不理會那些小“盒子”的騷擾,而是集中優勢兵力,像一把燒紅的尖刀,直接就衝著那些連接各個“盒子”之間的薄弱環節,或者那些看起來比較“軟”的“盒子”比如一些由戰鬥力較弱的印度部隊或南非部隊據守的陣地)猛紮!
一旦某個“盒子”被突破,或者“盒子”之間的聯係被切斷,那這些孤立的據點,就真的成了名副其實的“靶子”,等著被德軍的坦克和炮火挨個“敲門”了。
意大利的“阿裏埃特”裝甲師和“的裏雅斯特”摩托化師,這次也總算是沒太掉鏈子可能是在隆美爾的嚴厲督促和德國“老大哥”的榜樣作用下,戰鬥力比以前稍微強了那麽一點點),在德軍的指揮下,也參與了對一些英軍“盒子”陣地的進攻和包圍,雖然主要還是起個“敲邊鼓”、“湊人數”的作用,但至少沒像以前那樣一觸即潰,也算是給隆美爾分擔了一點壓力。
從6月上旬開始,加查拉防線上的各個英軍“盒子”陣地,相繼告急!德軍的坦克集群,像一群餓狼一樣,在英軍的防線之間來回穿梭,尋找著薄弱環節。一旦發現機會,就立刻發動猛攻,用精準的炮火摧毀英軍的反坦克炮,然後坦克就衝上去,用機槍和榴彈掃蕩戰壕裏的步兵。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英軍雖然也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他們的“十字軍”坦克在德國四號坦克麵前,簡直就是“移動的打火機”,一打就著。通訊線路也經常被德軍的炮火炸斷,各個“盒子”之間的協同作戰根本無從談起。很多“盒子”陣地,在與外界失去聯係、彈盡糧絕之後,隻能在絕望中各自為戰,最終被德軍分割包圍,逐個殲滅。
像埃爾阿代姆、西迪穆夫塔、奈特斯布裏奇這些曾經被英軍寄予厚望的“堅固據點”,在德軍的淩厲攻勢麵前,都像紙糊的一樣,紛紛失守。英軍的整個加查拉防線,如同被蛀空了的堤壩,開始出現全麵的、不可逆轉的崩塌!第八集團軍的指揮體係,也因為前線的接連失利和通訊的混亂,徹底陷入了癱瘓狀態,裏奇將軍根本無法準確掌握戰場情況,也無法有效地調動和指揮部隊。英軍的軍心,也隨之全麵崩潰,很多部隊甚至不戰自亂,開始向東潰逃。
“圖卜魯格再次陷落”
加查拉防線一崩,圖卜魯格這個剛剛解圍了沒幾個月的“英雄城市”,就又一次赤裸裸地暴露在了隆美爾的兵鋒之下。這一次,它的命運,可就沒那麽幸運了。
1942年6月20日,隆美爾指揮著他那支士氣如虹、剛剛在加查拉戰場上取得了輝煌勝利的德意聯軍,對圖卜魯格發動了最後的總攻!
與一年前那場曠日持久的圍困戰不同,這一次,隆美爾的進攻,準備更充分,兵力更集中,戰術也更堅決。他吸取了上次強攻失敗的教訓,不再從多個方向分散兵力,而是將主攻矛頭,集中在了圖卜魯格防禦體係相對薄弱的東南方向。德國空軍的斯圖卡俯衝轟炸機,也對圖卜魯格的防禦工事和炮兵陣地,進行了極其猛烈的“地毯式”轟炸,為地麵部隊的進攻,掃清了障礙。
而駐守在圖卜魯格的英聯邦守軍呢?此時他們的指揮官,已經換成了南非的克洛普少將。他手底下的部隊,雖然也號稱有三萬多人,但大多是些在之前戰鬥中被打殘的二線部隊和後勤人員,裝備差,士氣也低落,根本無法與一年前那些頑強的澳大利亞“沙漠老鼠”們相提並論。更重要的是,英軍完全低估德軍進攻力度、缺乏應變準備,加之兵員配置不佳,使得圖卜魯格這次淪陷幾乎成了“心理崩盤式投降”。
戰鬥的結果,幾乎沒有任何懸念。德軍的工兵部隊,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迅速在雷區和鐵絲網中開辟了通道。緊接著,德軍的坦克和摩托化步兵,就像一群決堤的洪水,從被撕開的缺口中一擁而入,迅速突入圖卜魯格的市區!守軍的抵抗,在德軍淩厲的攻勢麵前,幾乎是象征性的,很快就被瓦解。
僅僅用了一天多的時間!1942年6月21日,這個曾經讓隆美爾頭疼了八個多月的“眼中釘”、“肉中刺”——圖卜魯格要塞,就再次落入了德國人之手!超過3萬3千名英聯邦士兵主要是南非和英國部隊)放下了武器,成為了隆美爾的俘虜!這是自新加坡陷落以來,英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的又一次奇恥大辱!
消息傳到柏林,希特勒興奮得差點沒從椅子上跳起來!他立刻給隆美爾發去賀電,並當即決定,將這位在北非沙漠中屢創奇跡的“沙漠之狐”,破格提升為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也因此成為了德國曆史上最年輕的元帥當時他隻有50歲),也是唯一一位主要依靠在非洲戰場的戰功而獲得元帥權杖的德國將領。這是隆美爾軍事生涯的巔峰時刻,也是他個人榮譽的頂點!
而消息傳到倫敦,丘吉爾首相正在華盛頓跟羅斯福總統開會,商討下一步的全球戰略呢。當他從助手那裏,用顫抖的聲音聽到“圖卜魯格已經陷落,守軍三萬餘人投降”這個噩耗時,這位一向以強硬和鎮定著稱的“老獅子”,據說當場就臉色煞白,半天說不出話來,雪茄都差點掉在地上。他在回憶錄中寫道:“這是我整個戰爭期間,所經曆的最沉重的打擊之一。”整個英國,也因為圖卜魯格的再次陷落,而陷入了一片震驚、沮喪和憤怒之中。
圖卜魯格的失守,對英軍來說,不僅僅是軍事上的慘敗,更是一次沉重的心理打擊。它徹底動搖了英軍在北非的信心,也使得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門戶,徹底向隆美爾敞開了。
“阿伯丁行動”,英軍急謀反攻,慘敗收場
就在圖卜魯格的硝煙尚未完全散盡,隆美爾還在為自己的元帥權杖而沾沾自喜的時候,已經被打得暈頭轉向、陣腳大亂的英國第八集團軍,在奧金萊克和裏奇的催促下或者說,是在倫敦的巨大政治壓力下),居然還想著要組織一次“絕地反擊”,試圖挽回一點顏麵,或者至少是阻止隆美爾繼續向埃及腹地長驅直入。
這個反攻計劃,代號“阿伯丁行動”這名字聽著就有點蘇格蘭高地的悲壯味道,估計是想沾點“勇敢的心”的光)。其核心思路,是想趁著隆美爾的部隊在攻占圖卜魯格之後,兵力分散、補給尚未完全跟上、而且可能有點“驕兵必敗”的空檔,集中第八集團軍手中僅存的一些裝甲力量主要是那些在加查拉戰役中幸存下來的“十字軍”坦克和少量“格蘭特”坦克),對德軍裝甲突擊集群那長長的、看似脆弱的側翼,發動一次大膽的夜間突襲,試圖將其攔腰斬斷,或者至少是製造混亂,遲滯其前進的步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想法是挺好,也挺有“英國紳士”那種“輸人不輸陣”的勁頭。可問題是,這個“阿伯丁行動”,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各種“不靠譜”的因素:
計劃倉促,情報失誤:英軍對當麵德軍的兵力部署、陣地情況以及隆美爾的真實意圖,都缺乏準確的情報。他們可能還以為,隆美爾在拿下圖卜魯格之後,會暫時停下來休整,沒想到這隻“狐狸”比猴還精,早就料到英國人可能會來這麽一手,提前就做好了防備。
兵力不足,裝備堪憂:英軍能拿出來反攻的坦克,數量本來就不多,而且很多都是在之前的戰鬥中“帶傷”的,性能也不如德國的四號f2型坦克。更別說,那些負責支援的步兵和炮兵,也是疲憊不堪,士氣低落。
夜間突擊,難度太大:在漆黑一片、地形又不熟悉的沙漠裏搞夜間坦克突擊,那難度係數,簡直比在黑暗中給駱駝穿針眼還大!通訊基本靠吼,協同基本靠瞅,方向基本靠蒙,很容易就自己人打自己人,或者一頭紮進雷區裏去。
結果呢?這場被寄予厚望的“阿伯丁行動”,幾乎從一開始就變成了一場災難性的“黑暗大逃殺”!英軍的坦克部隊,在夜色中摸索前進,很多都迷失了方向,或者一頭紮進了德軍預先布設的雷區和反坦克炮陣地之中。德國人則以逸待勞,用精準的炮火和交叉火力,給那些在黑暗中亂闖亂撞的英國坦克,好好上了一堂“什麽叫夜間反坦克作戰”的課。
英軍的進攻,很快就從最初的“突襲”,變成了一場混亂的“潰敗”。坦克一輛接一輛地起火爆炸,步兵在德軍的機槍火網麵前傷亡慘重,指揮係統也再次失靈。奧金萊克和裏奇試圖通過這次反攻來“扭轉乾坤”的最後一絲希望,也在這場“阿伯丁慘敗”中,被無情地碾得粉碎。英軍被迫再次全線向東撤退,這一次,他們要退得更遠,更徹底。
“英軍全線退卻至阿拉曼”
比爾哈凱姆丟了,加查拉防線上的“盒子”也一個個都“開了蓋”,連圖卜魯格這個曾經的“英雄城市”都再次陷落了,“阿伯丁行動”的反攻又打了個稀巴爛……英國第八集團軍,在1942年5月底到6月底這短短的一個月時間裏,可以說是把之前在“十字軍行動”中好不容易才積攢起來的那點“家底”和“人品”,全都給敗光了。
奧金萊克爵士知道,大勢已去,再不跑路,整個第八集團軍都可能要被隆美爾這隻“沙漠之狐”給包了餃子,到時候別說保衛埃及了,恐怕連回開羅喝下午茶的機會都沒有了。
於是,他當機立斷也可能是被逼無奈),下達了全線總撤退的命令!英國第八集團軍殘餘的部隊,以及大量的後勤人員和輔助單位,開始沿著地中海沿岸那條唯一的公路,向著埃及腹地,進行一場規模空前、也狼狽不堪的“戰略大轉進”。那場麵,跟幾個月前他們在“十字軍行動”中追擊德意聯軍的時候,簡直是天壤之別,隻不過這次,追趕者和被追趕者的角色,互換了過來。
德軍的坦克和飛機,則像一群聞到血腥味的鯊魚,在後麵窮追不舍。隆美爾更是親自駕駛著他的指揮車,衝在部隊的最前麵,試圖以最快的速度,將潰退的英軍徹底消滅在埃及邊境以西的沙漠之中。
一時間,從昔蘭尼加到埃及西部邊境,到處都是燃燒的車輛、被遺棄的裝備、以及四散奔逃的英軍士兵。很多部隊甚至連建製都打亂了,官找不到兵,兵找不到官,隻能憑著求生的本能,漫無目的地向東逃竄。
德軍長驅直入,很快就重新占領了埃及邊境的薩盧姆、哈勒法耶隘口等戰略要地,並繼續向東,攻占了埃及西部的重要港口城市馬特魯。到了6月下旬,隆美爾的非洲軍團的先頭部隊,距離埃及的第二大城市、也是英國地中海艦隊主要基地的亞曆山大港,已經不足一百公裏了!而距離埃及首都開羅和那條關係到大英帝國生死存亡的蘇伊士運河,也隻剩下最後大約250公裏的路程了!
整個埃及,乃至整個中東地區,都因為隆美爾這突如其來的、勢不可擋的攻勢,而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開羅城內,謠言四起,人心惶惶,很多英國僑民和埃及上層人士,已經開始秘密焚燒文件,準備隨時逃離。英國駐埃及的軍事和政治機構,也開始製定緊急的撤退預案,甚至考慮過要不要炸毀蘇伊士運河,以免落入德國人之手。
就在這大英帝國在北非的統治即將土崩瓦解、隆美爾的“沙漠之狐”神話也即將達到巔峰的危急時刻,奧金萊克爵士和他手下那些被打殘了的將軍們,總算是在一個名叫“阿拉曼”的小地方,找到了一塊可以暫時喘口氣、組織起最後一道防線的“救命稻草”。
阿拉曼,位於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距離亞曆山大港以西約100公裏。這個地方,北邊是波濤洶湧的地中海,南邊則是廣闊無垠、坦克難以逾越的卡塔拉窪地一片低於海平麵的、遍布流沙和鹽沼的巨大窪地,德軍的坦克要想從南邊繞過去,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阿拉曼防線的正麵寬度,隻有大約60公裏左右。這對於兵力嚴重不足、又急需構築堅固防線的英軍來說,簡直是天賜的有利地形!他們終於可以不用再擔心被隆美爾那神出鬼沒的裝甲部隊從側翼迂回包抄了,可以把所有能找到的兵力、火炮和地雷,都集中在這短短的60公裏防線上,跟德國人打一場硬碰硬的陣地消耗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於是,從1942年6月底開始,英國第八集團軍殘餘的部隊,以及從後方緊急調來的援軍,開始在阿拉曼一線,不分晝夜地挖掘戰壕,修築地堡,布設雷區,拉起鐵絲網……他們要把這裏,打造成保衛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最後一道、也是最堅固的一道“馬其諾防線”雖然這比喻可能不太恰當,但至少是他們最後的希望了)。所有的英國士兵都知道,他們的身後,就是亞曆山大港,就是開羅,就是蘇伊士運河!再退,就真的無路可退,隻能跳進尼羅河裏喂鱷魚了!
奧金萊克爵士也親自趕到了阿拉曼前線,統一指揮防禦作戰。他知道,這一仗,關係到他個人的榮辱,更關係到整個大英帝國在北非乃至中東的命運。他必須在這裏,擋住隆美爾的進攻,為英國爭取到喘息和反攻的機會!
阿拉曼,這個在地圖上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就這樣,在1942年的夏天,成為了整個北非戰場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全局中,一個至關重要的、決定命運的“十字路口”。一場更大規模、也更具決定性意義的血戰,即將在阿拉曼的黃沙烈日之下,拉開它殘酷的序幕。而這場戰鬥的結局,不僅將決定北非戰場的歸屬,也將深刻地影響到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
“沙漠之狐”隆美爾,能否再次創造奇跡,突破阿拉曼防線,將納粹的卐字旗插上開羅的城堡?還是英國第八集團軍能夠在這裏頂住壓力,上演一場絕地反擊,將這隻狡猾的狐狸徹底困死在沙漠之中呢?曆史的懸念,即將揭曉。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