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阿拉曼的沙丘
字數:11501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隆美爾那隻“沙漠之狐”在加查拉防線前是磨尖了爪牙,憋足了勁兒,用一記凶狠的“回馬槍”把英國第八集團軍打得是暈頭轉向,找不著北。奧金萊克將軍雖然親自下場指揮,在第一次阿拉曼戰役中勉強擋住了隆美爾的攻勢,保住了埃及的門戶,但也隻是慘勝,自己也是元氣大傷,累得跟剛跑完鐵人三項的駱駝似的。倫敦的丘吉爾首相,一看這“隻守不攻”的窩囊樣子,氣得雪茄都快燒到眉毛了,心裏琢磨著:“這奧金萊克不行啊,得換個更能打的,最好是能把隆美爾的狐狸皮給扒了當拖鞋穿!”
北非的沙漠,暫時又恢複了它那特有的、令人窒息的寂靜。但在這份寂靜之下,雙方都在暗中積蓄力量,像兩頭即將進行生死決鬥的猛獸,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互相警惕地注視著對方。一場更大規模、也更具決定性意義的“鋼鐵風暴”,即將在阿拉曼的沙丘之間,再次爆發!
就在奧金萊克還在為如何守住阿拉曼防線、順便從丘吉爾那裏多要幾箱啤酒而焦頭爛額的時候,1942年8月,倫敦的一紙調令,像一陣來自英吉利海峽的涼風也可能是寒風),吹到了開羅的英軍司令部。奧金萊克將軍被“客氣地”請回了印度當總司令名為平調,實則貶謫),而接替他執掌英國第八集團軍帥印的,正是那位在英國本土“嚴苛練兵”、早就被丘吉爾“惦記”上了的“怪才”將軍——伯納德·勞·蒙哥馬利。
這位蒙哥馬利將軍,那可真是個“非典型”的英國紳士。身材不高,其貌不揚,戴著一頂有點歪的貝雷帽據說有兩頂,一頂平時戴,一頂上戰場戴,跟他的幸運符似的),眼神銳利得像鷹,說話尖酸刻薄,不留情麵,看誰都不太順眼,除了他自己和他養的那幾隻澳洲鸚鵡。但他練兵和打仗的本事,那可是實打實的,一點水分都沒有。
蒙哥馬利一到任,立刻就在第八集團軍內部掀起了一場“整頓風暴”,那動靜,比沙漠裏的沙塵暴還大。
大刀闊斧清洗指揮係統:他可不管你是什麽老資格、老將領,隻要他覺得你指揮不力、思想保守、或者看起來像個“失敗者”,立馬就讓你卷鋪蓋回家,或者調到後方去數駱駝。那些在他看來“低效、缺乏進攻精神”的軍官,被他成批地撤換,整個指揮係統被他攪了個天翻地覆,但也確實注入了新的活力。
明確“穩中求勝”的戰略目標:蒙哥馬利可不是那種喜歡冒險、靠“靈光一閃”打仗的將軍。他信奉的是“做好充分準備再打仗,不打無把握之仗”。他一上任就向全軍下達了死命令:“阿拉曼防線,一步也不能再後退!我們要在這裏,與隆美爾決一死戰!而且,我們不僅要守住,還要打贏!”這“不再後撤一寸”的指令,像一劑強心針,暫時穩住了那些已經快要變成“驚弓之鳥”的英軍士兵。
強調戰前準備與兵員士氣:蒙哥馬利深知,打仗打的就是後勤,打的就是士氣。他一方麵拚命向倫敦和華盛頓要補給、要裝備,另一方麵則極其重視對士兵的訓練和思想動員。他經常親自到各個部隊去視察、訓話,用他那特有的、簡單直接甚至有點粗魯的語言,跟士兵們“掏心窩子”,告訴他們為什麽而戰,敵人是誰,我們該怎麽打。他還特別強調:“每一名士兵都要知道自己為何而戰,要知道我們必將勝利!”這種“精神馬殺雞”,對提升當時普遍低迷的英軍士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極富個人風格的“演講政治”:蒙哥馬利這人,雖然不善交際,但卻是個天生的“演講家”或者說,是“訓話大師”)。他喜歡戴著那頂標誌性的貝雷帽,站在坦克或者卡車頂上,對著黑壓壓的士兵們發表慷慨激昂的演說。他不用那些華麗的辭藻,也不講那些虛頭巴腦的大道理,就用最簡單、最直接、甚至帶點“兵痞”味兒的語言,告訴士兵們“我們是誰”、“我們要幹什麽”、“我們一定能幹死那幫德國佬和意大利麵條兵!”這種簡單粗暴卻又充滿自信的“演講政治”,很快就在第八集團軍中贏得了士兵們的初步信任和擁護。他們覺得,這個新來的將軍,雖然看著有點怪,但至少是個敢說敢幹、能帶領他們打勝仗的“狠角色”。
英美加強對埃及戰區補給:就在蒙哥馬利在北非“燒三把火”的時候,英美兩國也意識到了阿拉曼戰役的重要性。美國的“聯合後勤”體係開始全力運轉,大量的武器裝備和軍需物資,像潮水一樣湧向埃及。特別是那些剛剛在美國工廠裏下線的4“謝爾曼”中型坦克,更是被優先運往北非戰場。這“謝爾曼”坦克,雖然在某些性能上可能還比不上德國後期的“虎式”、“豹式”那麽變態,但在1942年的北非戰場上,對付隆美爾手裏那些老舊的三號、四號坦克,那還是綽綽有餘的,火力猛,裝甲也還算靠譜,關鍵是數量管夠!蒙哥馬利看著這些嶄新的“美國寶貝疙瘩”,心裏那個美啊,估計連做夢都在開坦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德意方麵依舊補給捉襟見肘:與英軍這邊“鳥槍換炮、兵強馬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隆美爾的非洲軍團和意大利“兄弟部隊”,依舊在為那點可憐的油料和彈藥發愁。地中海的海上運輸線,被英國海軍和空軍特別是從馬耳他島起飛的飛機)騷擾得是七零八落,十船物資能有三四船安全運到就不錯了。隆美爾急得是天天給柏林和羅馬發電報求援,措辭一次比一次懇切,估計連“親愛的元首,行行好吧,再給點油吧,不然我的坦克就隻能當固定炮台用了”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可希特勒的注意力全在東線斯大林格勒那個“無底洞”上,墨索裏尼呢,除了會吹牛和添亂,也指望不上他能幹啥正經事。隆美爾隻能眼巴巴地看著對麵的英軍一天比一天強大,自己這邊卻連坦克的油箱都加不滿,心裏那個苦啊,隻能打碎了牙往肚子裏咽,將最後的希望,寄托在他精心構築的防禦工事和那些……嗯,聊勝於無的意大利“盟友”的陣地上。
戰前準備:阿拉曼成“布雷海”
蒙哥馬利可不是那種喜歡打“遭遇戰”、靠“靈光一閃”取勝的將軍。他信奉的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打無準備之仗”。在向上級主要是丘吉爾)保證“給我足夠的時間和物資,我一定能打敗隆美爾”之後,他就開始在阿拉曼防線上,進行起了“愚公移山”式的、極其細致和艱苦的戰前準備。
他製定的戰役總計劃,代號“捷號作戰”意思是“輕盈的腳步”,也有人翻譯成“輕足行動”,這名字聽著倒是挺輕鬆,但打起來可一點也不輕鬆)。這個計劃的核心思想,簡單說就是:
正麵強攻,吸引敵主力:在防線的北部,也就是靠近地中海的、德軍防禦相對堅固的地段,集中優勢的步兵和炮兵,發動大規模的正麵進攻,目標是吸引隆美爾的裝甲主力主要是德意誌非洲軍團的第15和第21裝甲師)投入戰鬥,並將其死死地拖住。
南線佯攻,誘敵轉移:在防線的南部,靠近卡塔拉窪地的區域,也發動一定規模的佯攻,製造假象,讓隆美爾誤以為英軍的主攻方向在南邊,從而誘使其將一部分預備隊調往南方,進一步分散其兵力。
北線開辟通道,主力裝甲突擊部隊穿插至後方:等北線的步兵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成功地在德軍的雷區和防線上打開一個缺口之後,英軍最精銳的裝甲部隊主要是裝備了“謝爾曼”坦克的第10裝甲師等),就從這個缺口一躍而出,像一把鋒利的“手術刀”一樣,快速地穿插到德軍的縱深地帶,切斷其後路,並從背後攻擊那些被吸引到正麵戰場的德軍裝甲主力,最終將其分割包圍,徹底殲滅。
為了實現這個作戰計劃,蒙哥馬利指揮著英國第八集團軍的數十萬官兵,在阿拉曼防線上,展開了規模空前的“土木工程作業”。
夜間布雷,構築壕溝:英軍的工兵部隊,利用夜色的掩護,在防線前沿和縱深地帶,布設了數以十萬計有說超過五十萬顆!)的反坦克地雷和反步兵地雷,形成了一條條犬牙交錯、深不可測的“地雷帶”。同時,他們還挖掘了數百公裏長的交通壕、反坦克壕和各種防禦工事,把整個阿拉曼防線打造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鋼鐵迷宮”。
重炮坦克集中,火力準備充足:蒙哥馬利深知,要想突破德軍堅固的防線,就必須擁有壓倒性的火力優勢。他將第八集團軍幾乎所有的重型火炮包括25磅野戰炮、中型榴彈炮等,總數超過一千門)都集中到了北線的預定突破地段,準備在進攻發起時,用最猛烈的炮火,為步兵和工兵掃清障礙。同時,他也將最精銳的裝甲部隊特別是那些新銳的“謝爾曼”坦克)秘密地集結在後方,隨時準備投入戰鬥。
而對麵的隆美爾,也沒閑著。他雖然兵力不足,補給困難,但他憑借著其豐富的作戰經驗和對沙漠地形的熟悉,也針鋒相對地在阿拉曼防線上,構築起了一道被稱為“魔鬼花園”由無數地雷、鐵絲網、反坦克炮陣地和巧妙偽裝的火力點組成的、縱深梯次配置的防禦體係。他把德意誌非洲軍團的兩個裝甲師作為機動預備隊,部署在防線的後方,準備隨時支援任何可能被英軍突破的地段。而那些戰鬥力相對較弱的意大利步兵師,則被他頂在了防線的最前沿,充當“炮灰”和“警戒哨”。
就在雙方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戰前準備,阿拉曼的沙漠上空充滿了大戰來臨前的緊張和肅殺氣氛的時候,隆美爾的身體,卻在這個關鍵時刻,給他亮起了“紅燈”。由於長期在北非沙漠那種酷熱、缺水、衛生條件極差的環境中指揮作戰,再加上精神壓力巨大,休息嚴重不足,隆美爾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他患上了嚴重的肝病和循環係統疾病,經常感到頭暈、乏力、食欲不振,甚至一度因為病情加重,不得不暫時離開前線,返回德國進行治療。雖然在阿拉曼戰役爆發前夕,他抱病堅持返回了北非,重新坐鎮指揮,但他那曾經像狐狸一樣狡黠、像獅子一樣凶猛的銳氣,似乎也因為病痛的折磨,而消減了不少,臉上也增添了幾分以往少見的疲憊和憔悴。這隻曾經在沙漠裏縱橫馳騁、令人生畏的“沙漠之狐”,此刻,似乎也有些“英雄遲暮”的悲涼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炮火開路:阿拉曼第二次大戰打響
1942年10月23日,夜晚。
北非的沙漠,籠罩在一片深沉的黑暗之中。隻有天上的星星,在冷冷地注視著這片即將被鮮血染紅的土地。在英軍第八集團軍的陣地上,數十萬官兵屏息凝神,等待著那個決定命運的時刻的到來。空氣緊張得仿佛要凝固起來,隻能聽到士兵們壓抑的呼吸聲和偶爾從遠處飄來的、隆美爾的留聲機裏放出的瓦格納歌劇的片段當然,這是玩笑,但緊張是真的)。
晚上9點40分埃及時間),曆史性的時刻終於到來了!
隨著蒙哥馬利將軍一聲令下,部署在阿拉曼防線北段的、超過一千門英國重型火炮,在同一瞬間,發出了震天動地的怒吼!無數的炮彈,拖著耀眼的火光,像一群複仇的流星雨,劃破漆黑的夜空,鋪天蓋地地砸向了當麵德意聯軍的陣地!
一時間,整個阿拉曼戰場,地動山搖,火光衝天,爆炸聲此起彼伏,連綿不絕!德國人的地堡、鐵絲網、雷區、炮兵陣地……在英軍那如同冰雹般密集的炮火覆蓋下,被炸得是七零八落,人仰馬翻!沙漠的夜空,瞬間變成了一片由鋼鐵和火焰組成的、令人心悸的“死亡之海”!這場史無前例的炮火準備,其猛烈程度,甚至讓一些經曆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索姆河、凡爾登“絞肉機”的老兵,都感到不寒而栗。
就在德意聯軍的士兵們還在被這突如其來的、如同世界末日般的炮擊炸得暈頭轉向、找不到北的時候,英國第八集團軍的步兵部隊主要是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和蘇格蘭的硬漢們),在坦克的掩護下,踩著還在燃燒的彈坑和被炸斷的鐵絲網,向著德軍的防線,發起了潮水般的衝鋒!
他們的首要任務,是為後續的工兵部隊開辟前進的道路。而工兵們的任務,則更加艱巨和危險——他們必須在敵人密集的火力和尚未被完全清除的雷區之中,用探雷器、炸藥包甚至血肉之軀,為英軍的主力裝甲部隊,在德軍那片被稱為“魔鬼花園”的、深不可測的雷區中,強行打開數條狹窄的、但卻至關重要的進攻通道!
戰鬥從一開始就異常殘酷!英軍的炮兵,並沒有因為步兵發起了衝鋒就停止射擊,而是采取了“徐進彈幕”的戰術,炮彈的落點隨著步兵的前進,一點點地向德軍陣地的縱深延伸,試圖壓製住德軍的反擊火力,並為己方步兵提供持續的火力支援。這種炮兵與步兵協同作戰的節奏,掌握得相當精準。
而在防線的南翼,英軍的另一支部隊主要是第7裝甲師的一部分和自由法國的部隊),也同時發動了佯攻。他們製造了大量的煙幕,動用了許多假坦克和假火炮,大張旗鼓地向德軍在南線的陣地發起衝擊,試圖迷惑隆美爾,讓他誤以為英軍的主攻方向在南邊。這一招,還真就把德軍的第15裝甲師的一部分兵力給吸引了過去,進一步削弱了德軍在北線主戰場上的防禦力量。
英國皇家空軍的沙漠航空隊,也幾乎是傾巢而出。他們的戰鬥機和轟炸機,在夜色和炮火的掩護下,對德軍的縱深陣地、炮兵陣地、指揮部以及後方的補給線和集結點,進行了持續不斷的、毀滅性的轟炸和掃射。阿拉曼的天空,徹底被英國人的飛機所主宰。
隆美爾苦撐:“狐”已失靈
當阿拉曼前線那如同天崩地裂般的炮聲,通過無線電傳到遠在奧地利塞默靈山區別墅裏養病的隆美爾耳朵裏時,這位“沙漠之狐”知道,他最擔心的事情,終於還是發生了!英國人,終於動手了!而且,看這架勢,是要跟他玩命了!
他心急如焚,再也顧不上自己的病情了,立刻向希特勒請求返回北非,重新指揮非洲軍團。在得到元首的批準後,他馬不停蹄地趕回了戰場。但當他重新站在非洲軍團那簡陋的指揮部裏,看到眼前那份最新的戰況報告時,他的心,涼了半截。
兵力不足,防線岌岌可危:英軍的攻勢,比他預想的還要猛烈!德意誌非洲軍團和意大利的“兄弟部隊”,雖然也在頑強抵抗,但在英軍壓倒性的炮火和兵力優勢麵前,防線已經多處被突破,岌岌可危。他最擔心的“魔鬼花園”雷區,也正在被英軍的工兵們一點點地“啃”開。
德軍裝甲部隊被迫在有限通道內機動,頻繁遭遇英軍火力打擊:由於英軍在主攻方向上打開的通道非常狹窄,而且到處都是地雷和反坦克炮的威脅,隆美爾的裝甲部隊根本無法像以前那樣,在開闊的沙漠裏自由馳騁,進行靈活的機動和穿插。他們被迫在那些被炮火和鮮血染紅的狹窄通道內,與英軍的坦克和反坦克炮進行著近距離的、殘酷的消耗戰,每一次前進,都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英軍謝爾曼坦克性能明顯優於德軍三號四號老型號,戰場優勢逐漸傾斜:更讓隆美爾感到頭疼的是,英軍這次投入了大量從美國援助過來的4“謝爾曼”中型坦克。這玩意兒,無論是火炮威力裝備一門75毫米主炮)還是裝甲防護,都明顯優於德軍手裏那些老舊的三號、四號坦克德軍的四號坦克雖然也有75毫米炮,但早期型號的炮管較短,穿甲能力不如謝爾曼)。在坦克對決中,德軍的裝甲部隊第一次感覺到了技術上的劣勢,戰場上的主動權,開始逐漸向英軍一方傾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意大利部隊多次在炮火壓製下崩潰,英軍穿插部隊攻入縱深:而那些被隆美爾寄予厚望或者說,是實在沒辦法才頂上去)的意大利“盟友”們呢?他們在英軍猛烈的炮火和坦克衝擊麵前,再次表現出了他們那“優良”的傳統——一觸即潰!很多意大利步兵師的陣地,幾乎沒有進行像樣的抵抗,就被英軍的坦克和步兵給輕易突破了。這使得英軍的穿插部隊,得以從這些缺口湧入德軍防線的縱深地帶,威脅到德軍的側翼和後方。隆美爾氣得直罵娘,估計連把墨索裏尼吊起來打的心都有了。
隆美爾在他那本著名的日記後來整理成《隆美爾的戰時文件》)中,用絕望的筆觸寫道大意是):“防線上的壓力越來越大,我能清晰地聽到它在敵人的猛攻下發出痛苦的呻吟。我的士兵們,在饑渴、疲憊和持續不斷的炮火轟擊下,已經戰鬥到了極限。我們的坦克,一輛接一輛地被擊毀或趴窩。油料和彈藥,也即將耗盡……我感到一種前所未有的無力感,我再也沒有足夠的力量,去穩住這條搖搖欲墜的防線了。”這隻曾經在沙漠裏叱吒風雲、令人生畏的“沙漠之狐”,此刻,似乎也失去了它往日的狡黠和銳氣,隻剩下了無盡的疲憊和絕望。
英軍裝甲突擊:勝利之矛刺破沙海
蒙哥馬利看著地圖上那一個個被拔除的德軍支撐點和意大利部隊那“雪崩式”的潰退,知道,決戰的時刻,終於到來了!他那雙在貝雷帽下閃爍著銳利光芒的眼睛裏,充滿了對勝利的渴望和對隆美爾的……嗯,一絲不易察覺的“同情”當然,這隻是作者的腦補,蒙哥馬利這人,除了他自己,估計誰也不同情)。
他果斷地將手中最精銳的裝甲預備隊主要是裝備了“謝爾曼”坦克的英國第10裝甲師和新西蘭第2師的裝甲旅),投入到了北線那個已經被步兵和工兵兄弟們用鮮血和汗水打開的突破口!他命令這些“鋼鐵洪流”,像一把淬火的勝利之矛,一躍而出,直插德軍防線的縱深地帶,目標是徹底切斷隆美爾的後路,將非洲軍團主力合圍在阿拉曼地區,一舉殲滅!
一場典型的沙漠追逐戰和圍殲戰,在阿拉曼的沙海之中,激烈上演。英軍的坦克集群,在皇家空軍的空中掩護下,沿著狹窄的通道,向前猛衝。他們穿越了那片令人生畏的“魔鬼花園”雷區,將那些還在負隅頑抗的德軍零星火力點一一清除。
在一片被稱為“腎形嶺”的開闊地帶,英軍的“謝爾曼”坦克集群,與試圖進行反擊的德軍第15和第21裝甲師的殘部,爆發了一場激烈的坦克對決。炮聲隆隆,濃煙滾滾,坦克的殘骸在沙漠中燃燒。雖然德軍的坦克兵們憑借著其豐富的作戰經驗和精湛的駕駛技術,也給英軍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麵對著在數量和性能上都占據優勢的“謝爾曼”坦克,他們最終還是力不從心,被迫後撤。
德軍的補給線,被英軍的快速穿插徹底切斷。油料的極度短缺,使得隆美爾的許多坦克和車輛,因為沒有油而被迫拋錨在沙漠之中,動彈不得,成為了英軍飛機和炮兵絕佳的活靶子。隆美爾試圖組織了幾次小規模的反擊,希望能奪回一些關鍵的支撐點,或者至少能延緩一下英軍的前進速度,但都因為缺乏足夠的兵力和油料而宣告失敗。
眼看著防線即將全線崩潰,非洲軍團主力麵臨被全殲的危險,隆美爾心急如焚。他知道,再不撤退,就真的要全軍覆沒在阿拉曼這片該死的沙漠裏了!他立刻向遠在東普魯士“狼穴”大本營的希特勒,發出了十萬火急的電報,請求允許非洲軍團主力向西撤退,以保存有生力量。
然而,希特勒這位剛愎自用、而且對實際戰況一竅不通的“最高統帥”,在接到隆美爾的電報後,卻勃然大怒!他覺得,阿拉曼防線是“不可逾越”的,德國士兵是“戰無不勝”的,怎麽可能被英國人打敗?這一定是隆美爾誇大其詞,想為自己的失敗找借口!於是,他給隆美爾回了一封措辭極其嚴厲的電令,命令他“必須堅守阿拉曼防線,戰至最後一兵一卒,絕不許後退一步!”他甚至還威脅說,如果隆美爾敢擅自撤退,就以叛國罪論處!
接到希特勒這道“死守令”元首這種不準後退一步的死命令以後在蘇德戰場會更多),隆美爾的心,徹底涼了。他知道,如果嚴格執行這道命令,那他手下這幾萬名忠勇的非洲軍團將士,就將白白地犧牲在這片異國的沙漠之中,成為元首那愚蠢和狂妄的犧牲品。他麵臨著一個極其痛苦的抉擇:是服從命令,讓他的士兵們去送死,保全自己的“忠誠”?還是違抗命令,拯救他的部隊,但卻可能因此斷送自己的軍事生涯,甚至背上“叛徒”的罵名?
隆美爾,這位在戰場上以果斷和狡黠著稱的“沙漠之狐”,在這一刻,展現了他性格中更為複雜和人性的一麵。他內心充滿了掙紮和無奈,但他知道,他必須為他手下那些信任他、追隨他的士兵們的生命負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德軍崩潰與撤退:蘇伊士無望
最終,在巨大的軍事壓力和對士兵生命的珍視麵前,隆美爾做出了他軍事生涯中最艱難、也最具爭議的一個決定。1942年11月3日一說4日),他不顧希特勒那道言辭鑿鑿的“死守令”,毅然決然地也可能是偷偷摸摸地)下令,德意誌非洲軍團主力,全線向西撤退!他要盡一切可能,把他手下那些殘存的、寶貴的裝甲力量和有生力量,從阿拉曼這個即將被英軍徹底合圍的“死亡陷阱”中,給拉出來,哪怕是撤到利比亞,甚至突尼斯,隻要能保存下這支部隊的骨幹,就還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隆美爾這一“抗命”的舉動,無疑是冒著極大的政治和軍事風險。但他知道,這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英軍的坦克集群和摩托化步兵,在蒙哥馬利的指揮下,對正在倉皇撤退的德意聯軍,展開了猛烈的追擊。但由於英軍自身的後勤補給也開始出現困難戰線拉得太長了,卡車也得喝油啊),再加上隆美爾在撤退途中,也巧妙地組織了一些有效的阻擊和遲滯行動比如炸毀橋梁、布設地雷、留下小股部隊斷後等),使得英軍的追擊速度,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未能將非洲軍團主力徹底圍殲在昔蘭尼加東部。
但那些可憐的意大利“盟友”們,可就沒那麽幸運了。他們在撤退途中,本來就跑不快估計是意大利麵吃多了,跑不動了),再加上指揮混亂,士氣低落,很快就被英軍的快速部隊給追上並分割包圍了。在絕望之中,數以萬計的意大利士兵,成建製地向英軍舉起了白旗,放下了武器,乖乖地當了俘虜。據說,當時英軍俘虜的意大利兵太多,連看管都看不過來,有些英國軍官甚至開玩笑說:“我們現在不是在打仗,我們是在開意大利戰俘接收站!”
到11月中旬,阿拉曼的戰火,總算是基本熄滅了。隆美爾帶著非洲軍團的殘部估計也就剩下幾千人和幾十輛坦克了),狼狽不堪地一路向西,撤退到了利比亞的艾格代比亞一線,暫時擺脫了英軍的追擊。而英國第八集團軍,則成功地占領了整個埃及西部和昔蘭尼加東部地區。
這場發生在1942年深秋的第二次阿拉曼戰役,表麵上是一場坦克與火炮在沙漠中對撞的鋼鐵風暴,實際上卻是整個北非戰場命運的一次大洗牌。雙方都為這場“決戰之戰”付出了沉重代價。
英聯邦第八集團軍,在蒙哥馬利的鐵腕指揮下,投入了近20萬大軍,損失坦克約500輛、飛機約百架,約有4,000人陣亡,8,000餘人受傷,總傷亡人數超過13,000。但他們換來了整個戰線的徹底突破,奪回了戰略主動權,更扭轉了北非戰場的整體局勢。
而隆美爾麾下的德意聯軍,則是拚盡了最後的力氣。他們的總兵力不過11萬餘人,其中德軍約5萬人,意軍約6萬。在這場堪稱慘烈的會戰中,德軍損失慘重,約有2,500人陣亡、5,000人受傷、15,000人被俘;而意大利部隊則幾乎是潰不成軍——約3,000人陣亡、1萬人受傷、3萬餘人舉手投降。整個軸心國部隊的傷亡與被俘人數超過了6.5萬人,坦克與飛機的大量損失更讓他們在沙漠中失去了翻盤的可能。
阿拉曼戰役,這場持續了近半個月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北非戰場上規模最大、也最具決定性意義的會戰,最終以英聯邦軍隊的決定性勝利而告終!北非戰場的戰略主動權,從此徹底從軸心國手中,轉移到了盟軍手中。隆美爾那“飲馬尼羅河”、奪取蘇伊士運河的夢想,也徹底化為了泡影。
阿拉曼戰役的勝利,是英國及其盟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第一次在陸地戰場上,正麵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德國軍隊主力!它像一道劃破黑暗夜空的閃電,極大地振奮了整個反法西斯陣營的士氣,也徹底扭轉了北非戰場的戰略格局。
消息傳到倫敦,丘吉爾首相激動得老淚縱橫,他叼著雪茄,在下議院發表了那段著名的演說:“這阿拉曼的勝利)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但是,它或許,是開始的結束!”他知道,從這一刻起,大英帝國的命運,開始出現轉機了。
而對於隆美爾和他的非洲軍團來說,阿拉曼的失敗,則是一個難以接受的苦果。他雖然憑借著其高超的指揮藝術,將部隊的殘部從絕境中帶了出來,撤退到了昔蘭尼加的西部,甚至後來還一路退到了突尼斯,準備依托那裏更有利的地理位置和從歐洲大陸運來的少量增援,與即將從西麵登陸的盟軍美軍和英軍),進行最後的困獸之鬥。但“沙漠之狐”那不可戰勝的神話,已經在阿拉曼的沙丘之間,被徹底打破了。
北非的戰火,並沒有因為阿拉曼的結束而熄滅。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側,那些剛剛在北非戰場上“小試牛刀”的美國人,也已經悄悄地把他們的登陸艇和坦克,開向了法屬北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海岸線。一場代號為“火炬行動”的大規模兩棲登陸作戰,即將在幾個月後,徹底改變地中海的戰略格局,也將為軸心國在北非的最終覆滅,敲響最後的喪鍾。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