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沉沒的絞肉機
字數:8841 加入書籤
上一回咱們說到,紅軍的反攻號角已在莫斯科城外吹響,冰雪覆蓋的俄羅斯大地上,德軍的“閃電戰”第一次被凍成了“冰棍兒”。前線收複了大片失地,斯大林和朱可夫都相信,這場勝利,不該隻止步於驅敵,而應邁向徹底的粉碎。而朱可夫,這位剛剛在首都保衛戰中力挽狂瀾的“救火隊長”,他的目光,已經像一頭饑餓的北極熊,死死地盯上了地圖上那個深深楔入蘇軍戰線、像一把隨時可能再次捅向莫斯科心髒的毒刃——勒熱夫突出部。
勒熱夫——刺進蘇聯心髒的“刀尖”
這勒熱夫突出部,就像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在冰天雪地裏,硬生生啃出來的一個巨大的、向東凸出的“尖角”。這個“尖角”的頂點,就是勒熱夫這座古老的俄羅斯城市,往西邊延伸,還包括了瑟切夫卡、格紮茨克後來改名叫加加林市,紀念那位第一個上太空的宇航員,當然,這都是後話了)和維亞茲馬等一係列重要的城鎮和交通樞紐。整個突出部,像一柄淬了毒的匕首,尖端直指莫斯科的西北方向,距離蘇聯首都最近的地方,也就一百五六十公裏。
這玩意兒杵在那兒,斯大林同誌能睡得著覺嗎?那簡直是如鯁在喉,如芒在背!萬一哪天德國人緩過勁來了,從這個突出部裏突然冒出幾十萬大軍,配合著其他方向的進攻,再給莫斯科來個“回手掏”,那樂子可就大了!所以,在蘇軍最高統帥部斯大林、朱可夫、以及新上任的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元帥等人)看來,拔掉勒熱夫突出部這顆“毒牙”,徹底消除其對莫斯科的威脅,就成了1942年冬季反攻中,除了繼續向西追擊德軍之外,最重要的戰略目標之一。
當時,死守在這個突出部裏的,主要是德國第9集團軍的殘部,指揮官是瓦爾特·莫德爾上將。那可是德國陸軍裏出了名的“防守大師”,打起仗來,堅韌、狡猾、而且極其擅長在最困難的條件下,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資源,構築起一道道讓對手頭疼不已的“刺蝟”防線。他手底下的德軍士兵,雖然在之前的莫斯科大潰敗中損失慘重,凍得跟孫子似的,但畢竟是百戰餘生的老兵,戰鬥經驗豐富,紀律性也強,不是那麽容易就被嚇唬住的。
從1942年1月7日至8日開始,蘇軍加裏寧方麵軍由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上將指揮,這老哥也是個硬茬,跟朱可夫倆人,既是戰友,也是暗地裏較勁的“競爭對手”)和西方麵軍仍然由朱可夫親自坐鎮指揮,畢竟莫斯科方向是重中之重),就像兩把巨大的鐵鉗,分別從勒熱夫突出部的北部和南部,同時向著突出部內的德軍第9集團軍,發動了規模空前的鉗形攻勢! 這就是後來被稱為“第一次勒熱夫瑟切夫卡攻勢”或廣義上的“勒熱夫維亞茲馬戰役”的開端)。
北路那把“鉗子”,從加裏寧地區出發,向南猛攻,目標是切斷突出部德軍與後方斯摩棱斯克方向的聯係;南路這把“鉗子”呢,則從莫斯科以西地區出發,向北、向西北方向猛攻,目標是與北路友軍會師,從而將整個勒熱夫突出部裏的德軍第9集團軍主力,像包餃子一樣,給嚴嚴實實地包起來,然後聚而殲之!
這個計劃,要是能成功,那可就太完美了!一旦拔掉了勒熱夫這顆釘子,不僅能徹底解除德軍對莫斯科的威脅,更能打開通往斯摩棱斯克乃至整個白俄羅斯的大門,為蘇軍下一步向西、向德國本土的戰略反攻,奠定一個極其有利的基礎。斯大林和朱可夫,估計在地圖上比劃這個“大包圍圈”的時候,心裏都樂開了花,仿佛已經看到了德軍第9集團軍全軍覆沒、莫德爾舉手投降的“美好”景象。
朱可夫的雙錘
1942年1月7日,就在東正教的聖誕節剛剛過去,俄國大地還沉浸在一片冰封和新年的餘味雖然這“餘味”裏更多的是戰爭的苦澀)之中的時候,朱可夫元帥和他手下的方麵軍司令們,可沒閑著。一聲令下,醞釀已久的“勒熱夫維亞茲馬戰略進攻戰役”,正式拉開了它血腥的序幕!
那場麵,真叫一個“紅旗卷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北翼,由伊萬·伊萬諾維奇·馬斯連尼科夫將軍伊廖緬科將軍可能在更早的階段或局部戰役中擔任過指揮,但勒熱夫維亞茲馬戰役的主要突擊力量,加裏寧方麵軍的核心指揮官是馬斯連尼科夫)指揮的加裏寧方麵軍,像一把磨得鋥亮的戰斧,帶著約35萬嗷嗷叫的紅軍將士這數字,可能還隻是第一梯隊的兵力,後續還有預備隊呢),從勒熱夫突出部的北麵和西北麵,向著德軍第9集團軍的側翼,發動了猛烈的突擊!他們的主攻方向,是托羅佩茨、奧列尼諾、別雷一線,試圖從北麵切斷德軍的退路,並向南與西方麵軍的部隊會師。
南翼,則是由朱可夫元帥親自坐鎮並由伊萬·斯捷潘諾維奇·科涅夫上將等前線指揮官具體執行)的西方麵軍,更是集結了超過67萬的龐大兵力這幾乎是當時蘇軍在整個莫斯科方向能調動的全部家當了),像一頭被激怒了的巨熊,咆哮著從莫斯科以西地區,向著維亞茲馬、格紮茨克、瑟切夫卡和勒熱夫正麵,發動了排山倒海般的進攻!他們的任務,不僅要從正麵牽製和消耗德軍第9集團軍的主力,更要從南麵和東南方向,向維亞茲馬實施深遠穿插,與北翼的加裏寧方麵軍形成合圍之勢。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這一南一北兩把“鐵錘”加起來,蘇軍投入的總兵力,浩浩蕩蕩超過了102萬人!配備了大約7000門各種口徑的火炮和迫擊炮雖然很多還是些老掉牙的型號,但架不住數量多啊,萬炮齊鳴,那聲勢也夠嚇人的),還有約1400輛坦克其中t34和kv係列這些“新寶貝”數量還不多,大部分還是些皮薄餡大的t26、bt係列輕型坦克,但在雪地裏,有總比沒有強)。這陣仗,比起幾個月前莫斯科保衛戰最危急的時候,蘇軍那捉襟見肘的兵力,簡直是鳥槍換炮,不可同日而語了!斯大林同誌這次,是真下了血本,準備跟德國人好好算算總賬了。
戰爭初期,蘇軍的攻勢還真挺猛,打得德軍有點措手不及。特別是在加裏寧方麵軍的進攻地段,蘇軍的突擊部隊,在極其猛烈的炮火準備之後,一度突破了德軍在托羅佩茨等地的防線,向南推進了數十公裏,占領了一些外圍的據點,甚至還切斷了勒熱夫突出部德軍與後方斯摩棱斯克之間的部分鐵路線。西方麵軍的部隊,也在付出巨大代價之後,在某些地段艱難地撕開了德軍的防線,向著維亞茲馬方向緩慢但頑強地蠕動著。
一時間,捷報雪片般地飛向莫斯科,克裏姆林宮裏又是一片歡騰。斯大林同誌聽著前線的“勝利”報告,估計連煙鬥裏的煙絲都燒得更旺了,仿佛已經看到了德軍第9集團軍全軍覆沒、莫德爾跪地求饒的“美好”景象。
然而,就在蘇軍的“大包圍圈”看似就要合攏,準備把德軍第9集團軍這頭“困獸”給活活勒死的時候,一係列致命的問題,卻像冰層下的暗流一樣,開始逐漸暴露出來,並最終導致了這次雄心勃勃的戰略進攻,變成了一場曠日持久、得不償失的“血肉磨坊”。
最要命的問題,還是出在了蘇軍那老大難的指揮協同和後勤保障上。加裏寧方麵軍和西方麵軍,雖然名義上是協同作戰,但實際上呢?由於指揮體係複雜斯大林本人也經常越級指揮,瞎摻和),通訊聯絡不暢無線電設備少,還經常失靈,很多時候還得靠傳令兵騎著凍僵的馬在雪地裏跑),再加上各個集團軍、各個師團之間的本位主義和缺乏配合,導致南北兩翼的進攻節奏,嚴重脫節!經常是北邊的部隊衝得太猛,南邊的部隊還在原地踏步;或者南邊的部隊好不容易啃下個硬骨頭,北邊的部隊又因為側翼暴露而被迫後撤。那兩把本該嚴絲合縫地夾向敵人的“鐵鉗”,結果呢?一個快,一個慢,一個往東,一個往西當然沒那麽誇張,但意思差不多),根本就沒能按照預定的計劃,在關鍵的時間和地點,準確地“咬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封閉的包圍圈。德軍第9集團軍的主力,雖然也遭受了重創,但在莫德爾那狡猾的指揮下,硬是利用蘇軍兩翼進攻的空隙和遲滯,成功地避免了被完全合圍的命運。
蘇軍的“大包圍圈”計劃,從一開始就充滿了“先天不足”的缺陷,最終也未能畫上一個完美的“句號”。而那些已經深深楔入德軍防線縱深的蘇軍突擊部隊,反而因為兩翼友軍未能及時跟上,而陷入了自身被反包圍的危險境地。
冰雪森林中的斷翼軍團
在這次勒熱夫維亞茲馬戰役中,最能體現蘇軍指揮失誤、後勤災難以及紅軍將士在絕境中英勇悲壯的,莫過於西方麵軍第33集團軍那場幾乎全軍覆沒的“死亡突擊”了。
第33集團軍,由葉菲列莫夫中將指揮。這位將軍,也算是一員老將了,打起仗來以勇猛果敢著稱。他接到的任務,是極其艱巨,也極其關鍵的——那就是率領他的集團軍,從西方麵軍的左翼,也就是維亞茲馬的南麵,像一把鋒利的匕首,狠狠地插向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和第9集團軍的結合部,目標是突破德軍在烏格拉河一線的防線,然後向西北方向猛攻,一舉切斷勒熱夫突出部內德軍主力向西撤往斯摩棱斯克的鐵路線和主要公路!說白了,就是要從背後給莫德爾那幫德國佬來個“釜底抽薪”,斷了他們的後路!
這個任務,聽起來是不是很“刺激”?很“關鍵”?一旦成功,那勒熱夫突出部裏的幾十萬德軍,可就真的成了“甕中之鱉”了!
葉菲列莫夫將軍也是個“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主兒。接到命令後,二話不說,立刻就帶著他手下那大約6萬名紅軍將士兵力可能因統計口徑不同而有所差異,但大致在這個數量級),冒著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和德軍的炮火,義無反顧地向著烏格拉河方向發起了猛烈的進攻。
戰鬥初期,第33集團軍的攻勢還算順利。他們一度突破了德軍在烏格拉河的防線,向西北方向的維亞茲馬地區突進了數十公裏,甚至還切斷了部分德軍的補給線,給當麵的德軍造成了不小的混亂和壓力。
然而,就在葉菲列莫夫的部隊孤軍深入、後勤補給線越拉越長的時候,一個致命的危險,卻在悄悄地向他們逼近。由於負責在其兩翼提供支援的友鄰部隊主要是西方麵軍的其他集團軍和加裏寧方麵軍的部隊)在德軍的頑強抵抗麵前,進展緩慢,未能及時跟上第33集團軍的突擊步伐,導致葉菲列莫夫的部隊,像一根伸得太長的手指一樣,深深地楔入了德軍的防線縱深,但也因此使得自己的兩翼完全暴露在了敵人的攻擊範圍之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德國第9集團軍的莫德爾和第4裝甲集團軍的指揮官們比如霍普納,雖然他因為之前擅自撤退被希特勒給擼了,但德軍的指揮體係還在運轉),那可都是些經驗豐富、嗅覺靈敏的“老狐狸”!他們一看,喲嗬,這第33集團軍居然敢一個人跑到我們家後院來撒野?簡直是自尋死路!於是,他們立刻調集了手中所有的機動兵力主要是裝甲師和摩托化步兵師),像兩把鋒利的剪刀,分別從第33集團軍突出部的南北兩側,狠狠地“剪”了過去!
1942年2月初,德軍的反包圍圈,在維亞茲馬以西地區,徹底合攏!葉菲列莫夫中將和他指揮的第33集團軍主力,以及從加裏寧方麵軍南下、試圖與其會師的第29集團軍和第11騎兵軍的一部分,總計約十餘萬紅軍將士,就這樣,被德軍死死地包圍在了維亞茲馬西南方向那片冰天雪地、森林密布的“死亡口袋”之中!
陷入重圍的蘇軍部隊,立刻就陷入了彈盡糧絕、與外界失去一切聯係的絕境。德軍的飛機天天在他們頭頂上盤旋轟炸,地麵上的坦克和大炮也不停地向他們傾瀉著鋼鐵和火焰。紅軍將士們,在饑餓、寒冷和絕望之中,依然進行了極其頑強和悲壯的抵抗。他們依托著森林和村莊的廢墟,與數倍於己的德軍展開了殊死的搏鬥,試圖從東麵打開一個缺口,突圍出去。
葉菲列莫夫將軍本人,也身先士卒,親自指揮部隊進行突圍。他多次拒絕了德軍的勸降,也謝絕了蘇軍最高統帥部派飛機接他個人撤離的建議,堅決表示要與他的士兵們戰鬥到最後一刻,“生則同生,死則同死!”
然而,在德軍的重重包圍和絕對的火力優勢麵前,第33集團軍的突圍嚐試,一次又一次地失敗了。包圍圈越來越小,傷亡越來越大,幸存的紅軍將士們,也越來越少。
到了1942年4月中旬,在經曆了兩個多月艱苦卓絕的包圍圈內作戰之後,第33集團軍殘餘的部隊,已經基本被打散,彈盡糧絕,失去了最後的抵抗能力。葉菲列莫夫中將本人,在突圍無望、身負重傷一說腿部中彈無法行動)的情況下,為了不當德軍的俘虜,也為了保全一個蘇聯將軍最後的尊嚴,最終選擇了用一顆子彈,結束了自己悲壯而又充滿遺憾的一生,時年僅46歲。他的遺體,後來被德軍發現,對這位寧死不屈的蘇聯將軍表示了敬意,下令以軍禮厚葬。
葉菲列莫夫將軍和他的第33集團軍的悲劇,像一塊巨石,沉重地壓在了蘇軍最高統帥部特別是朱可夫和斯大林)的心頭。這次孤軍深入、最終全軍覆沒的教訓,是極其慘痛的。它不僅讓蘇軍損失了數萬名寶貴的兵員,也讓朱可夫那個“勒熱夫維亞茲馬大包圍”的夢想,徹底化為了泡影。這次事件,也被後來的軍事曆史學家們,視為蘇軍在冬季反攻中,由於指揮層包括斯大林本人)的急於求成、盲目樂觀以及對戰場困難估計不足,而導致的一次典型的“英雄主義與輕率命令的雙重教訓”。
勒熱夫的絞肉機
葉菲列莫夫第33集團軍的悲劇,隻是蘇軍在勒熱夫維亞茲馬突出部整個戰役的一個縮影。由於最初那個雄心勃勃的“大包圍圈”計劃未能實現,蘇軍被迫將作戰的重點,從運動戰中的穿插合圍,轉向了對勒熱夫、瑟切夫卡、格紮茨克等德軍堅固設防城鎮的正麵強攻。
這一下,可就正中莫德爾這隻“老狐狸”的下懷了!他最擅長的,就是在堅固的防禦陣地上,用精準的炮火和交叉火力,大量消耗進攻方的有生力量。
於是,從1942年1月下旬開始,一直到3月底甚至更晚,在勒熱夫突出部那片方圓不大的區域內,蘇軍的加裏寧方麵軍和西方麵軍,就像著了魔一樣,一次又一次地對德軍第9集團軍的防線,發動了近乎“自殺式”的猛烈攻擊!
那場麵,簡直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紅軍士兵們,在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刺骨嚴寒中,穿著單薄的冬衣很多還是從後方緊急運來的、質量堪憂的“趕工貨”),踏著沒過膝蓋的積雪,迎著德軍密集的機槍火網和呼嘯的炮彈,一波又一波地向德軍的陣地發起衝鋒。他們沒有足夠的坦克來引導步兵,沒有足夠的炮火來壓製敵人,很多時候,甚至連最基本的醫療救護和後勤補給都跟不上。他們能依靠的,隻有那股子“為了斯大林,為了祖國,烏拉!”的血勇之氣,以及對侵略者刻骨的仇恨。
在勒熱夫城內和周邊的村莊裏,戰鬥更是進入了白熱化的巷戰和塹壕戰。雙方為了一條街道、一棟房屋、甚至是一段被炸毀的牆垣,都展開了殊死的、反複的爭奪。白天,陣地可能被蘇軍攻占;到了晚上,德軍又可能組織反擊,再把陣地奪回來。很多地方,雙方的戰線犬牙交錯,距離近得甚至能聽到對方士兵的咳嗽聲和磨牙聲。
德軍的防禦工事,修得是相當堅固和巧妙。他們利用村莊的石屋、森林的邊緣、河流的拐彎處,構築了大量的土木火力點、地堡和暗堡,配備了機槍、迫擊炮和反坦克炮,形成了交叉火力網。蘇軍的進攻部隊,往往要在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之後,才能艱難地拔掉一個又一個這樣的“釘子戶”。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而蘇軍的後勤補給,更是雪上加霜。在冰天雪地之中,道路被冰雪覆蓋,車輛難以通行。大量的彈藥、糧食、藥品,都得依靠人力或者馬拉雪橇,冒著德軍的炮火和空襲,一點點地往前線運送。很多時候,前線的士兵們,一天隻能領到幾塊黑麵包和一碗寡淡的菜湯,彈藥更是少得可憐,平均每人可能隻有幾十發子彈和幾顆手榴彈。在這種情況下,你讓他們怎麽去跟裝備精良、占據有利地形的德軍打攻堅戰?
冬季的嚴寒,也成了雙方士兵共同的敵人。凍傷,成了比槍林彈雨更可怕的威脅。很多紅軍士兵,因為缺乏足夠的禦寒衣物和鞋襪,手腳被嚴重凍傷,甚至直接凍掉。而德軍士兵的日子,也好不到哪兒去,雖然他們的冬裝質量可能比蘇軍好一點,但在那種零下三四十度的極端低溫下,也同樣是苦不堪言。雙方都有大量的士兵,不是死在戰場上,而是死在了這無情的“將軍冬天”的懷抱裏。
據統計,在整個勒熱夫維亞茲馬突出部的冬季攻勢中從1942年1月到4月,甚至可以延續到更晚),蘇軍的加裏寧方麵軍和西方麵軍,總共傷亡人數超過了驚人的55萬人!其中陣亡和失蹤的人數,就高達約18萬人!其餘的,則是大量的重傷員、凍傷員以及因為疾病和營養不良而失去戰鬥力的非戰鬥減員。而與他們對陣的德國第9集團軍及其鄰近部隊,雖然也在頑強的防禦中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傷亡總數也達到了約13萬人,但他們畢竟是守方,而且成功地守住了勒熱夫突出部這個戰略要地。
勒熱夫,這座在戰前可能並不為人所知的俄羅斯小城,在1942年的冬天,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絞肉機”,一個吞噬了數十萬蘇德兩國士兵生命的“無底洞”。那些曾經生龍活虎的年輕生命,就像秋天的落葉一樣,在這片冰冷的土地上,被無情地碾碎,化為了滋養來年春草的養分。勒熱夫突出部,雖然依然像一根毒刺一樣,深深地紮在蘇軍的戰線上,但它那看似堅不可摧的外表,也是用無數士兵的屍骨堆砌而成的。
勒熱夫沒倒,但德軍不再前進
勒熱夫維亞茲馬戰役,從1942年1月一直打到4月,甚至有些零星的戰鬥一直持續到更晚。最終的結果,對蘇聯紅軍來說,無疑是一次代價高昂的“戰略性失敗”。他們雖然在某些地段取得了一些進展,收複了一些失地,但最重要的戰略目標——合圍並殲滅德軍第9集團軍主力,拔掉勒熱夫突出部這顆釘子——卻遠未達成。蘇軍為此付出了數十萬人的慘重傷亡,卻依然未能將莫德爾的部隊從那片突出部裏趕出去。勒熱夫,依然像一座無法逾越的堡壘,頑固地屹立在蘇軍的戰線上。
戰役結束後,朱可夫元帥雖然因為未能達成預期的戰略目標而受到了一些批評甚至一度被斯大林調離了西方麵軍的指揮崗位,派往其他方向去“救火”),但他本人也從這場戰役中,深刻地反思了蘇軍在指揮、協同和後勤方麵存在的諸多問題。他開始更加重視情報的搜集和分析,更加強調各兵種之間的密切配合,也更加關注部隊的訓練和戰備水平。這些反思和調整,對他日後指揮更大規模的、更具決定性意義的戰役比如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柏林戰役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就在勒熱夫的炮聲漸漸平息,雙方都在舔舐傷口,積蓄力量,準備迎接下一輪更殘酷的較量的時候,在遙遠的北方,那片被冰雪和森林覆蓋的沃爾霍夫沼澤地帶,另一支肩負著同樣“包圍德軍、切斷後路”神聖使命的蘇聯紅軍突擊部隊——沃爾霍夫方麵軍的第2突擊集團軍,在柳班戰役中,也正悄然地、一步步地滑向一個更加黑暗、也更加令人絕望的深淵。他們的命運,似乎比在勒熱夫突出部苦苦掙紮的兄弟部隊,還要更加冷酷無情……那片寂靜的冰原之下,究竟埋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悲壯與犧牲?曆史的迷霧,等待著我們去層層揭開。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