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背水一戰

字數:7114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我們在列寧格勒的冰雪泥潭中,見證了“虎”式坦克的尷尬首秀,以及曼施泰因元帥的沉默與無奈。現在,請暫且收回投向北線那片陰鬱森林與沼澤的目光——讓我們猛地將地圖上的指針,向南撥動一千多公裏,直抵那片被炙熱陽光烘烤得如同滾燙鐵板的頓河草原。1942年的盛夏,一場決定命運的風暴,正在那裏悄然醞釀。
    在伏爾加河畔,那座以“鋼鐵”命名的城市尚未被戰火點燃,但刺鼻的硝煙,已經乘著幹燥的東風,近在咫尺。全世界的目光,很快就將聚焦於此。因為所有人都將逐漸意識到,這場在伏爾加河邊即將爆發的血戰,或許比莫斯科的冰雪,更能決定整個戰爭的最終走向。
    1942年的春天,對希特勒來說,是“喜憂參半”的。喜的是,在南線的哈爾科夫,保盧斯和克萊斯特的部隊,用一次教科書般的反擊,圍殲了蘇聯西南方麵軍數十萬主力,一雪莫斯科城下之恥,也為德軍即將到來的夏季攻勢,掃清了最大的障礙。憂的是,他那台看似無敵的戰爭機器,經過一個冬天的苦戰,已經出現了明顯的“油料告急”和“零件磨損”的跡象。
    這位“元首”知道,他必須在蘇聯紅軍從哈爾科夫的慘敗中緩過勁來前,發動一次決定性的、能夠徹底癱瘓蘇聯戰爭經濟的致命打擊!這個承載著第三帝國全部希望和野心的龐大計劃,就是代號為“藍色方案”的德軍1942年夏季攻勢。
    這個計劃,從地圖上看,雄心勃勃得近乎狂妄。其戰略總目標,不再是像去年那樣直撲莫斯科這個政治心髒,而是調轉槍口,直指南方,去奪取蘇聯真正的“經濟命脈”:
    占領頓河流域:首先,德軍將集中主力,突破頓河防線,將蘇軍在南線的主力分割包圍,徹底掃清通往高加索和伏爾加河的障礙。
    直取高加索油田:然後,主力將揮師南下,像一群貪婪的餓狼,撲向高加索地區的馬伊科普、格羅茲尼,以及最終的“王冠上的明珠”——巴庫!那裏的石油,占了蘇聯全國總產量的九成以上,是蘇聯戰爭機器的“血液”。隻要拿下了巴庫,蘇聯的坦克飛機就得趴窩。
    切斷伏爾加河:與此同時,另一支部隊將向東,攻占位於伏爾加河畔的戰略重鎮——斯大林格勒,徹底切斷這條蘇聯南北水上交通的大動脈,讓高加索的石油和烏克蘭的糧食,再也無法運往蘇聯的中央工業區。
    然而,就在這個看似完美的“一石二鳥”之計即將付諸實施的時候,希特勒本人,卻又一次犯了他那剛愎自用、喜歡“分兵”的老毛病。他做出了一個後來被證明是災難性的決定:將原本統一指揮的南方集團軍群,一分為二!
    a集團軍群由李斯特元帥指揮),負責主攻任務,向南直撲高加索油田。
    b集團軍群由馮·博克元帥指揮,後換為魏克斯),則負責掩護a集團軍群的側翼,並向東攻占斯大林格勒。
    這一“戰略分裂”,使得德軍在南線的兵力被嚴重分散。a、b兩個集團軍群,雖然各自的目標都極其宏大,但手裏的兵力卻都捉襟見肘,補給線更是被拉長到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達上千公裏的危險境地。德軍的戰略野心,已經嚴重超出了其後勤保障和兵力投射的可控範圍。
    就在德國人磨刀霍霍,準備在南線大幹一場的時候,克裏姆林宮裏的斯大林同誌,卻再次出現了致命的戰略誤判。
    他固執地堅信,德國人在莫斯科城下吃了那麽大的虧,1942年的主攻方向,必定還是莫斯科!南方的攻勢,不過是德國人聲東擊西的“障眼法”,目的是吸引蘇軍主力南下,好為他們再次進攻莫斯科創造條件。
    這種先入為主的判斷,使得斯大林將蘇軍大部分的戰略預備隊,都集中在了莫斯科方向,而對南線日益增長的威脅,卻重視不足。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藍色方案”開始前不久,蘇軍甚至還繳獲了一份德軍的機密作戰文件,其中詳細地闡述了德軍夏季攻勢的主要目標和方向。然而,這份“天上掉下來的餡餅”,在送到斯大林的案頭之後,卻被他輕蔑地斥責為“德國人故意泄露的假情報,是典型的障眼法!”
    直到7月23日,當德軍a集團軍群已經突破頓河,全線向高加索地區發動猛攻的時候,斯大林才如同被一盆冰水從頭澆下,徹底驚覺——他,又一次判斷錯了!德國人的真正目標,原來真的是南方!
    麵對南線戰場一潰千裏的危局,以及德軍兵鋒直指斯大林格勒的嚴峻形勢,斯大林在經曆了最初的震驚和憤怒之後,終於爆發了!1942年7月28日,他親自起草並發布了那道在整個衛國戰爭曆史上,最著名、也最嚴酷的第227號命令!
    這道命令的核心內容,簡單而又血腥——“不許後退一步!”
    命令規定:任何指揮官,如果擅自下令部隊撤退,將被立即送上軍事法庭,嚴懲不貸!在每一個集團軍、師、團的後方,都將部署由內務人民委員部官兵組成的“督戰隊”,他們的任務隻有一個:對於那些在戰場上出現恐慌、膽怯、擅自後退的士兵和軍官,可以不經審判,當場處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第227號命令的發布,標誌著蘇聯的戰爭意誌,從軍事層麵的抵抗,徹底“鋼化”為了政治層麵的、不計代價的殊死搏鬥。它像一把無情的鐵鉗,暫時遏製住了蘇軍在南線戰場上雪崩式的潰敗,但也用一種極其殘酷的方式,將成千上萬的紅軍將士,推向了“前進是死亡,後退也是死亡”的絕境。
    而斯大林格勒現在的伏爾加格勒),這座位於伏爾加河西岸的城市,也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象征意義,注定要成為這場“鋼鐵意誌”較量的中心。
    地理與經濟命脈:這座城市,像一把鎖,死死地鎖住了伏爾加河這條蘇聯南北水上交通的大動脈。高加索的石油、中亞的棉花、烏拉爾的工業品……大量的戰略物資,都得通過這條河進行轉運。一旦斯大林格勒失守,蘇聯的南北聯係就將被徹底切斷,其戰爭經濟也將遭受致命的打擊。同時,它也是德軍“藍色方案”南北兩路攻勢的中心連接點,北上可以威脅莫斯科的側後,南下可以直逼高加索油田的門戶。
    政治與個人象征:更重要的是,這座城市的名字!它叫斯大林格勒!這在希特勒看來,簡直就是斯大林本人站在他麵前,向他進行著無聲的挑釁!拿下這座以他死對頭名字命名的城市,其政治上的勝利感和宣傳上的巨大價值,將遠遠超過任何一座其他的城市。而對於斯大林來說,他也絕不能容忍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法西斯之手!那將是他個人威望和整個蘇維埃體製的奇恥大辱!
    正因如此,斯大林格勒,這座伏爾加河畔的工業城市,在1942年的夏天,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城市了。它已經成為了兩個獨裁者、兩種意識形態、兩個國家意誌之間,一場無可退讓、必須分出你死我活的、終極對決的象征性戰場!
    戰役展開:德軍抵近伏爾加,初步交火
    在“藍色方案”的初期,德軍b集團軍群的攻勢,可以說是順風順水。保盧斯指揮的第6集團軍,在霍特的第4裝甲集團軍的配合下,輕鬆地越過了頓河,將當麵之敵蘇軍西南方麵軍的殘部打得是節節敗退。蘇軍在外圍構築的防線,幾乎沒有起到任何像樣的阻滯作用。
    而負責保衛斯大林格勒的,主要是新組建的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後拆分為頓河方麵軍和斯大林格勒方麵軍),其核心力量,就是那支後來名震天下的第62集團軍。但在戰役初期,這支部隊也大多是由一些被打殘的單位和臨時動員起來的新兵拚湊而成,武器裝備嚴重不足,也根本沒有來得及在城市外圍構築起堅固有效的防禦體係。
    8月23日,這是一個讓所有斯大林格勒市民都永生難忘的、如同世界末日般的日子。德國空軍第4航空艦隊,在裏希特霍芬將軍的指揮下,出動了超過1200架次的轟炸機和戰鬥機,對斯大林格勒市區,進行了人類戰爭史上罕見的、極其殘酷的“地毯式”大轟炸!
    成噸成噸的高爆彈和燃燒彈,像冰雹一樣,從天而降,傾瀉到這座和平的城市。一時間,整個城市都變成了一片火海!木製的房屋瞬間被點燃,磚石的建築在劇烈的爆炸中倒塌,工廠、學校、醫院、居民區……所有的一切,都在烈火和濃煙中化為焦土。伏爾加河的水,都被映成了血紅色。據不完全統計,僅僅在這一天的空襲中,就有超過4萬名無辜的平民喪生!
    這場轟炸,雖然在物質上給斯大林格勒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但也帶來了一個德國人始料未及的、充滿了曆史諷刺意味的“副作用”——它將整座城市,變成了一座由斷壁殘垣、瓦礫堆、扭曲的鋼筋和地下管道組成的、巨大而又複雜的“城市迷宮”!這些廢墟,反而為接下來蘇軍的城市保衛戰,提供了無數天然的、絕佳的伏擊陣地、隱蔽所和“城市壕溝”。德國的坦克,將在這片“人造的山地”中,徹底失去其引以為傲的速度優勢。
    城市防線重建:崔可夫登場
    就在斯大林格勒的防線即將全線崩潰,德軍的先頭部隊已經突入市區北部的危急時刻,蘇軍最高統帥部做出了一個關鍵的人事任命——瓦西裏·伊萬諾維奇·崔可夫中將,被緊急任命為第62集團軍司令員,負責統一指揮斯大林格勒市區的保衛戰。
    這位崔可夫,那可真是個“硬骨頭”!他出身農民家庭,性格堅韌,作戰勇猛,而且腦子極其靈活,從不墨守成規。他一到任,麵對著眼前那片被炸成廢墟的城市和士氣低落的部隊,沒有絲毫的沮喪。他立刻提出了一個後來被證明是極其有效、也極其殘酷的城市作戰策略——“緊貼敵人,貼身作戰!”
    啥意思呢?就是要求第62集團軍的所有部隊,必須放棄那種傳統的、拉開距離的陣地防禦戰術,而是要像“牛皮糖”一樣,死死地黏住當麵的德軍!把雙方的陣地,盡可能地拉近到手榴彈的投擲距離之內,甚至是在同一棟樓房裏,你占樓上,我占樓下,進行“零距離”的肉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崔可夫的算盤打得很精:隻要我們跟敵人貼得足夠近,那德國人那引以為傲的飛機和大炮,就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地對我們進行大規模的轟炸和炮擊,生怕誤傷了他們自己人!這樣一來,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抵消掉德軍在火力和空中優勢方麵的巨大優勢,把戰爭拉回到我們更擅長的、也是德國人最頭疼的近距離巷戰和白刃戰之中!
    在崔可夫的指揮下,整個斯大林格勒,被迅速地改造成了一個巨大的、立體化的“戰爭堡壘”:
    城市就是戰場,樓房就是堡壘:城內的每一棟建築物,無論是工廠廠房、居民樓、穀倉還是火車站,都被劃分為獨立的戰區,改造成了由步兵、機槍手、反坦克小組和狙擊手據守的堅固火力支撐點。
    “城市遊擊戰”:蘇軍的突擊小分隊,利用廢墟、下水道、地下室和建築物之間的秘密通道,神出鬼沒地對德軍進行襲擾和伏擊,打完就跑,讓德國人防不勝防,日夜不得安寧。
    全民皆兵,誓死抵抗:城內所有還能拿起武器的男人,都被動員了起來。民兵、工廠的護廠隊、內務部隊的官兵、甚至一些退伍的老兵,都紛紛加入了保衛城市的行列。全城軍民,抱定了與這座城市共存亡的決心,準備與侵略者進行“逐屋、逐街、逐磚”的殊死爭奪。
    蘇軍全民動員與城市意誌
    斯大林格勒的保衛戰,很快就演變成了一場考驗整個國家意誌和動員能力的總體戰。
    工廠即前線:城內的拖拉機廠、“街壘”兵工廠、“紅十月”鋼鐵廠等大型企業,雖然也遭到了德軍的猛烈轟炸,但它們的生產,卻一刻也沒有停止!工人們冒著隨時可能落下的炮彈和炸彈,日夜堅守在生產崗位上。他們甚至創造了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剛剛從流水線上開下來的t34坦克,連油漆都還沒幹,就由工廠的工人駕駛員們,直接開出廠門,衝上前線,投入戰鬥!
    全民支援,眾誌成城:城內的女工、技術員、共青團員和少年先鋒隊員們,也以各種方式,投入到了這場保衛戰之中。她們在後方負責運輸彈藥、救護傷員、挖掘戰壕、為前線士兵縫補衣物……用她們的雙手,支撐著這座城市的抵抗意誌。
    伏爾加河上的“生命線”:當德軍最終推進到伏爾加河西岸,徹底切斷了斯大林格勒與東岸後方的陸上聯係之後,寬闊的伏爾加河,就成了第62集團軍唯一的、也是最後的補給線。蘇聯的炮艇、拖船、漁船甚至簡陋的木筏,冒著德軍猛烈的炮火和俯衝轟炸機的攻擊,在夜色的掩護下,一次又一次地強行穿越那條被炮火和鮮血染紅的“死亡之河”,為西岸的守軍,送去寶貴的彈藥、糧食和援兵,並從那裏接回傷員。這條伏爾加河上的“生命線”,雖然脆弱得如同懸絲,但它卻頑強地跳動著,為斯大林格勒的堅守,提供了最後的、也是最關鍵的保障。
    並線插敘:高加索方向推進受阻
    就在德軍b集團軍群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陷入了苦戰和消耗戰的泥潭的時候,那支被希特勒寄予厚望、負責主攻高加索油田的a集團軍群,其推進也同樣遇到了巨大的困難。
    他們雖然在初期進展順利,一度占領了高加索地區西北部的馬伊科普油田。但當德軍士兵興衝衝地趕到油田時,卻發現,所有的采油設備和煉油設施,都已經被撤退的蘇軍給徹底破壞了!德國人得到的,隻是一片片冒著黑煙的廢墟和一口口無法出油的空井。
    更要命的是,隨著德軍越來越深入高加索那崇山峻嶺、地形複雜的山區,他們的裝甲部隊的優勢也越來越難以發揮,後勤補給更是難如登天。而蘇軍,則依托著有利的地形,節節抵抗,遲滯著德軍的進攻。
    希特勒當初那個“分兵兩路、同時拿下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油田”的“如意算盤”,現在看來,更像是一個致命的戰略失誤。a集團軍群被困在高加索的山區裏,不僅自身難保,更無法對正在斯大林格勒城下苦戰的b集團軍群提供任何有效的側翼支援。
    這種戰略上的分兵和兵力上的分散,也為日後蘇軍能夠集中優勢兵力,在斯大林格勒地區發動驚天大反攻,並成功地將德軍第6集團軍合圍,埋下了一個致命的伏筆。
    克裏米亞的戰火已經熄滅,塞瓦斯托波爾的榮光,讓曼施泰因的元帥權杖更顯耀眼。他和他那支剛剛經曆了攻堅血戰的第11集團軍,即將整裝待發,被投往一個新的、也更具挑戰性的戰場。而希特勒那場基於哈爾科夫勝利和克裏米亞捷報的“藍色幻想”,也即將在南方的廣闊草原上,放手一搏。
    可無論是柏林的“元首”,還是前線的將軍們,似乎都沒有意識到,真正考驗第三帝國軍隊意誌和實力的,不是高加索的油田,也不是伏爾加河的航運,而就是眼前這座瓦礫遍地、濃煙滾滾的、以他死對頭名字命名的城市——斯大林格勒。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