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北極光下的咆哮
字數:6605 加入書籤
上一回我們說到,曼施坦因攻克了號稱“永不陷落”的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立下赫赫戰功,為他贏得了元帥的權杖和整個第三帝國的讚譽。按照原計劃,他和他的第11集團軍,在短暫的休整之後,本應作為“藍色方案”的戰略預備隊,被投入到南線那片更廣闊、也更具決定性意義的戰場上去,去追逐高加索的石油和伏爾加河的榮光。
就在曼施坦因還在克裏米亞享受著勝利的餘暉時,一紙來自東普魯士“狼穴”大本營的緊急電令,徹底打亂了他的部署。他被命令立刻率領第11集團軍的主力,馬不停蹄地北上,前往列寧格勒前線,支援陷入困境的北方集團軍群。
希特勒的算盤打得很精明。他希望利用曼施坦因這位剛剛創造了“攻堅奇跡”的戰術大師,以及他那支士氣正盛、經驗豐富的第11集團軍,來徹底解決掉列寧格勒這個困擾了德軍長達一年之久的心腹大患。希特勒為這次行動起了一個充滿野心的代號——“北極光行動”,其目標,就是要在1942年的秋天,徹底攻占列寧格勒,將這座英雄的城市從地圖上抹去。
雙方在這片泥濘的戰場上,陷入了殘酷的、反複的拉鋸戰。曼施泰因的“北極光行動”,也因為蘇軍的頑強抵抗和惡劣的地形,遲遲無法展開。整個北線戰場,雖然沒有像南線那樣發生驚天動地的大規模會戰,但其血腥和殘酷程度,卻絲毫不減。
而就在這場看似沒有重大突破的、令人沮喪的消耗戰中,一個不經意的安排,卻意外地促成了一款足以改變未來陸戰形態的“超級武器”的戰場首演。它的名字,將在未來的歲月裏,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兵的噩夢——它,就是“虎”式重型坦克。
“虎”式坦克的誕生,源於一場深刻的、也是令整個德軍高層都感到震驚的“裝甲危機”。
在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的初期,德軍的裝甲部隊,憑借其精良的裝備和先進的戰術,在蘇聯的廣闊平原上,可謂是所向披靡。然而,當他們遭遇了蘇聯新銳的t34中型坦克和kv1重型坦克之後,這種自信,很快就被一種前所未有的震驚和恐懼所取代。
德軍士兵們驚恐地發現,他們手中那些引以為傲的三號、四號坦克的主炮,在正常交戰距離上,根本無法擊穿t34那傾斜的正麵裝甲!而t34的76毫米主炮,卻能輕易地像切黃油一樣,撕開德軍坦克的“薄皮”。至於那皮糙肉厚的kv1重型坦克,更是如同一個刀槍不入的移動堡壘,經常需要德軍動用88毫米高射炮或者105毫米榴彈炮進行平射,才能將其摧毀。
這場來自東方的“裝甲震撼”,迅速地傳到了柏林的“狼穴”。當希特勒親眼看到那些被t34輕易擊毀的德軍坦克照片時,他勃然大怒!他嚴令德國的軍工企業,必須立刻、馬上、不惜一切代價,研發出一款全新的“超級坦克”!這款坦克,必須滿足兩個最基本、也是最苛刻的要求:
絕對的防護:它的正麵裝甲,必須能夠抵禦當時蘇軍所有反坦克武器的攻擊!
絕對的火力:它的主炮,必須能夠在遠距離上,壓製和摧毀包括t34、kv1在內的一切蘇軍坦克!
在“元首”的親自督促下,德國的兩大軍工巨頭——保時捷公司和亨舍爾公司,立刻投入到了這場關乎帝國榮譽和未來戰爭走向的“超級坦克”競標之中。
保時捷的vk4501(p)方案:費迪南德·保時捷博士,這位設計了著名的“甲殼蟲”轎車的天才工程師,提出了一個極具創新性、但也極其複雜和激進的設計方案。他為坦克設計了一套前所未有的“汽油電力混合驅動”係統,試圖通過電傳動來解決重型坦克變速箱和傳動係統的技術難題。這個方案,在技術上聽起來非常“高大上”,也深得同樣對“黑科技”情有獨鍾的希特勒的青睞。
亨舍爾的vk4501(h)方案:相比之下,亨舍爾公司的方案,則要傳統和保守得多。他們采用了一套經過改進的、更為成熟和可靠的傳統機械傳動係統,雖然在技術上沒什麽亮點,但勝在穩定可靠,也更符合大規模生產的要求。
最終,在經過了一係列緊張的測試和對比之後,現實,還是戰勝了幻想。保時捷博士那套過於複雜的電傳動係統,被證明故障率極高,而且極易過熱起火,根本無法適應戰場上嚴酷的環境。盡管希特勒本人非常偏愛保時捷的方案,但在軍方和生產部門的一致反對下,最終還是不得不選擇了更為穩妥可靠的亨舍爾公司的方案作為“虎”式坦克的底盤。
最終定型的“虎”i型重型官方代號:6號坦克),在當時,絕對是一款劃時代的、不折不扣的鋼鐵猛獸:
重量:戰鬥全重高達57噸,是當時德軍主力四號坦克的兩倍還多。
火力:裝備了一門由克虜伯公司製造的、由著名的88毫米高射炮改進而來的kk 36 56型坦克炮。這門炮,擁有極高的炮口初速和無與倫比的穿甲能力,能夠在1500米甚至2000米的距離上,輕鬆擊穿當時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裝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防護:其車體正麵裝甲厚度達到了驚人的100毫米,炮塔正麵更是厚達120毫米,而且全部采用高質量的軋製均質鋼板。這種厚度的裝甲,在當時,幾乎可以免疫所有盟軍坦克的正麵攻擊。
動力:裝備了一台由邁巴赫公司生產的h230 p45型12缸汽油發動機,能夠為其提供700馬力的澎湃動力,使其最高公路時速可以達到約38公裏小時。
“虎”式坦克的研發和生產,從一開始,就深深地打上了希特勒個人意誌的烙印。他頻繁地介入坦克的研製進度,對坦克的各種細節,甚至是外觀樣式,都提出了自己的“指導意見”。這種過度的政治幹預,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緩了坦克的研發和生產進度。
由於其結構複雜,工藝要求極高,再加上盟軍的戰略轟炸對德國工業生產的幹擾,“虎”式坦克的生產速度,極其緩慢。到1942年底,總共也隻有134輛“虎”式坦克被生產出來,並投入實戰。這個數量,對於廣闊的東線戰場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
1942年8月底,首批生產出來的幾輛“虎”式坦克,被緊急編入了新組建的第502重型坦克營,並被匆匆地運往了列寧格勒前線,準備參加即將到來的“北極光行動”。德軍最高統帥部,對這款“超級武器”的首秀,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夠像一把尖刀,撕開蘇軍在拉多加湖心地區的堅固防線。
一場尷尬的“首秀”
1942年9月21日,在經過了簡短的炮火準備之後,4輛嶄新的“虎”式坦克,在步兵的伴隨下,第一次,也是滿懷信心地,向著蘇軍的陣地,發起了它們的“鋼鐵初嘯”。
然而,現實,很快就給了這些德國坦克兵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出師未捷身先死:還沒等見到蘇軍的影子,就有3輛“虎”式坦克,因為那片該死的、泥濘的沼澤地,而陷入了困境!其中兩輛直接陷在了泥裏,動彈不得;另一輛則因為複雜的傳動係統不堪重負而發生了嚴重的機械故障。這場“超級武器”的首秀,還沒開始,就幾乎以“全軍覆沒”的尷尬局麵而告終。
次日的反擊:第二天,在經過了緊急的搶修之後其中一輛被成功拖回),剩下的3輛“虎”式坦克包括新補充的),再次發起了進攻。這一次,它們總算是見到了蘇軍的坦克。戰鬥的結果,也確實證明了“虎”式坦克在火力上的絕對優勢。它們在遠距離上,就輕鬆地擊毀了數輛蘇軍的t34坦克和反坦克炮,重創了蘇軍的一個前線支撐點,給當麵的蘇軍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陷入膠著,無功而返:然而,蘇軍的反應也極其迅速。他們很快就調集了更多的反坦克炮和kv1重型坦克,依托著堅固的工事,對德軍的進攻部隊進行了猛烈的反擊。而“虎”式坦克,雖然火力強大,但其笨重的車體和糟糕的機動性,在泥濘的森林和沼澤地帶,根本無法有效地展開。戰鬥很快就陷入了膠著狀態。
到了10月初,德軍在付出了不小的代價之後,依然未能突破蘇軍的防線,被迫撤出了攻擊陣地。
在這場規模不大的戰鬥中,德軍第502重型坦克營,總共損失了1輛“虎”式坦克被徹底擊毀後被德軍自行炸毀,以免落入蘇軍之手),另有2輛嚴重故障,被拖回後方進行大修。配合作戰的步兵部隊,也傷亡了約900人。而蘇軍方麵,則損失了約12輛坦克和大量的反坦克炮,步兵的傷亡人數在2500人左右。
盡管這場戰鬥,從戰術層麵上看,德軍並未取得任何突破,甚至可以說是一次失敗的嚐試。但它卻因為“虎”式坦克的首次亮相,而被視為裝甲戰爭史上的一個新拐點。德軍雖然未能實現戰術上的突破,卻在這場“泥濘的初嘯”中,第一次真切地驗證了“虎”式坦克那無與倫比的遠程火力和巨大的心理威懾力,也第一次痛苦地正視了其身上那些同樣致命的缺陷。
“虎”式坦克的列寧格勒首秀,就像一麵鏡子,清晰地照出了這款“超級武器”那光鮮外表之下的、深刻的矛盾與悖論。
先說說這個坦克的優點:
壓倒性的火力優勢:“虎”式坦克的88毫米主炮,在當時,就是“死神”的代名詞。它能夠在蘇軍坦克的有效射程之外,就對其進行精準的、毀滅性的打擊。很多時候,蘇軍的t34坦克兵,甚至還沒看清對手在哪裏,自己的坦克就已經變成了一團燃燒的火球。
堪稱無敵的裝甲防護:其厚達100毫米的正麵裝甲,在1942年到1943年間,幾乎可以免疫當時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的正麵攻擊。這使得“虎”式坦克在戰場上,擁有了無與倫比的生存能力,也給對手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巨大的心理震懾:“虎”式坦克的傳說,很快就在蘇軍的部隊中迅速地擴散開來。很多蘇軍士兵,一聽到“虎”式坦克那獨特的引擎轟鳴聲和炮聲,就會產生一種本能的恐懼。這種心理上的震懾,在很多時候,甚至比其物理上的殺傷力還要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戰場上的“中流砥柱”:在開闊地帶的防禦作戰、或者作為重點攻堅的火力支撐點時,“虎”式坦克確實能夠發揮出其巨大的威力,成為整個戰線上的“中流砥柱”。
缺點:一個嬌生慣養的“油老虎”
頻發的機械故障:作為一款匆忙投入戰場的新式武器,“虎”式坦克的早期型號,存在著大量的技術缺陷,可靠性極差。特別是其複雜而又脆弱的傳動係統和懸掛係統,在東線嚴酷的環境下,簡直就是一場噩夢。很多“虎”式坦克,不是被敵人擊毀的,而是因為機械故障而趴窩在半路上的。
過大的重量與糟糕的地形適應性:57噸的戰鬥全重,使得“虎”式坦克對道路和橋梁的要求極高。在東線戰場上常見的森林、泥沼、河流等複雜地形麵前,它笨重的車體,往往會成為其致命的弱點,極易陷入泥潭或者被地形所困。
驚人的燃料消耗: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油老虎”,“虎”式坦克的燃料消耗量極其驚人,其一百公裏油耗高達五百升!這給德軍本就緊張的後勤補給,帶來了極其沉重的負擔。
嚴重不足的產能:由於其結構複雜,造價昂貴,再加上生產工藝的要求極高,“虎”式坦克的產能,一直嚴重不足。在整個戰爭期間,其總產量也不過1300多輛。這個數量,分散到廣闊的戰線上,根本無法形成決定性的戰略規模,更多的時候,隻能被當作“救火隊”來使用。
作為在列寧格勒前線,親眼目睹了“虎”式坦克首秀的最高指揮官之一,曼施坦因元帥對這款新式武器的看法,也充滿了矛盾和審慎。
在他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中尤其是講到1942年秋列寧格勒戰役部分),他對這種匆忙派“虎式”上戰場的做法提出了強烈質疑:
“這不是部署一件武器,而是為‘元首的幻想’服務。”
他一方麵,充分認可“虎”式坦克在火力和防護上所具備的巨大潛力,認為它是一款在戰術上具有革命性意義的武器。
但另一方麵,他也對德軍最高統帥部如此倉促地、在技術尚未完全成熟、部隊也未經過充分訓練的情況下,就將這款“秘密武器”投入到並不適合其發揮的泥濘戰場上的做法,提出了尖銳的批評。
在他看來,一款具有顛覆性潛力的戰略級武器,應該在技術完全成熟、產能得到保證、並且選擇了最合適的戰場和時機之後,再以雷霆萬鈞之勢投入戰鬥,從而取得最大的戰術和戰略效果。而現在這種“添油戰術”式的、帶有明顯政治炫耀性質的部署,完全是將一款寶貴的“戰略工具”,降格成了一個滿足“元首”虛榮心的“政治道具”!
這種在武器使用和戰術理念上的分歧,也進一步加深了曼施泰因與希特勒之間,那道本就存在的、關於“專業軍事判斷”與“政治意誌”之間矛盾的裂痕。這位務實而又清醒的職業軍人,越來越清晰地意識到,他所效忠的這位“元首”,正在被一種對“超級武器”的盲目迷信和對“意誌力”的非理性誇大,所拖入一個危險的深淵。而這種分歧和矛盾,也將在不久之後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因為那道著名的“不許後退一步”的命令,而徹底爆發。
但不管怎麽樣,北方的戰役再怎麽打,都是小打小鬧,而在南方轟轟烈烈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已經開始打響了,而這場戰役也成為人類曆史上傷亡人數最多,也是最慘烈的戰役。同時也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最重要的轉折點!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二戰那些事兒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