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德黑蘭的交易
字數:14460 加入書籤
上一回我們說到,在德黑蘭,三巨頭圍繞著“第二戰場”這個核心議題,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最終,在斯大林的強硬堅持和羅斯福的巧妙配合下,丘吉爾被迫做出了讓步,盟軍在1944年春天登陸法國的“霸王行動”,終於塵埃落定。
然而,解決了“怎麽打”的問題,一個更深遠、也更複雜的問題,擺在了三巨頭的麵前——打贏了以後,怎麽辦?尤其是,如何處置那個發動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德國?以及,如何規劃一個全新的、能夠避免悲劇重演的世界秩序?
在德黑蘭會議接下來的議程裏,三巨頭將扮演起上帝的角色,在地圖上,重新規劃歐洲的版圖,並為戰後的世界,埋下了一係列影響至今的伏筆。
1如何處置德國?——“槍斃五萬人”的玩笑與肢解的共識
大戰尚未結束,但勝利的曙光,已經讓三巨頭開始認真地謀劃,如何讓德國這頭戰爭猛獸,永永遠遠地被關進籠子,再也無法掙脫。
在當天晚上的宴席上,氣氛相對輕鬆了一些。在酒精的作用下,三巨頭的談話,也變得更為“坦率”。就在此時,斯大林端著酒杯,用一種近乎漫不經心、卻又帶著一絲陰森的語氣,突然拋出了一個駭人聽聞的提議。
他晃著杯中的伏特加,緩緩說道“為了徹底摧毀希特勒的戰爭機器,我認為,戰後必須將大約五萬名德國的總參謀部軍官和高級技術人員,全部處決。”
此言一出,全場嘩然。英國首相丘吉爾的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砰”地一聲將酒杯重重地放在桌上,霍然站起,用他那因憤怒而顫抖的聲音說道“我,大英帝國的首相,絕不可能同意這種野蠻的、大規模的報複性屠殺!如果這就是我們勝利的代價,那我寧願現在就被拖出去槍斃!”
宴會廳裏的氣氛,瞬間降到了冰點。剛才還觥籌交錯的場麵,變得劍拔弩張。
就在這時,羅斯福總統再次展現了他高超的社交技巧。他笑著舉起酒杯,轉向斯大林,用一種壓低了聲音的、開玩笑的口吻說“斯大林元帥,我看五萬人是不是太多了點……要不,我們各退一步,隻槍斃四萬九千人,怎麽樣?”
這句充滿了黑色幽默的話,像一根針,瞬間戳破了緊張的氣球。斯大林聽罷,先是一愣,隨即爆發出了一陣爽朗的大笑。剛才還一臉嚴肅的蘇聯將領們,也跟著笑了起來。剛才還劍拔弩張的氣氛,就這樣被輕易地化解了。
斯大林親自走到丘吉爾身邊,拍了拍他僵硬的肩膀,表示自己剛才“隻是在開玩笑”,是在測試一下盟友的“道德底線”。丘吉爾這才餘怒未消地,被眾人勸回到了座位上。
這個小插曲,雖然以玩笑收場,但其背後,卻反映了一個嚴肅的現實如何懲罰和控製戰後的德國,以杜絕其再次成為世界戰爭的策源地。
笑語過後,三巨頭很快進入了正題。羅斯福開門見山“好了,先生們,現在我們要討論德國問題了——我們到底要不要把德國分裂開?”
斯大林的回答,沒有任何遲疑“我們蘇聯方麵,傾向於肢解德國。”
丘吉爾立刻附和“我完全讚成!尤其是,必須要把普魯士這個德國軍國主義的罪惡核心,給徹底地、永久地剝離出來!”
羅斯福點點頭,顯然他早已對此深思熟慮。他拿出一張地圖,向兩位盟友展示了他幾個月前構想的一個方案。他建議,可以將德國,徹底地分成五個自治的國家部分
第一部分,將萬惡之源的普魯士,縮小到最弱的狀態。
第二部分,劃出漢諾威和德國西北部的區域。
第三部分,薩克森及萊比錫一帶。
第四部分,包括兩個黑森州和萊茵河以南的地區。
第五部分,由巴伐利亞、巴登和符騰堡三個南德邦國組成。
除此之外,羅斯福還設想,再劃出漢堡的基爾運河區和工業心髒魯爾區,這兩個戰略要地,不屬於任何一個德國邦國,而是由盟國共同管製。
這個“五塊+兩區”的肢解方案,聽得丘吉爾和斯大林,都連連點頭。然而,在如何具體操作上,三人的看法,卻並不完全相同。
斯大林的態度,最為堅決和強硬。 在他看來,無論德國是分成五塊還是六塊,都必須是真刀真槍地拆開,而且要拆得徹徹底底。他揮舞著他那標誌性的煙鬥,沉聲說道“如果隻是搞幾個鬆散的邦聯,那根本沒用,德國人遲早還會重新湊成一個國家!德國各地的人,沒什麽兩樣,他們打起仗來,都像魔鬼一樣凶狠!” 他甚至斷言“你們別指望能找到什麽‘好德國人’。唯一的例外,或許也就算奧地利人了。” 在斯大林的眼中,德國這個民族,天生就具有侵略傾向,必須用最嚴酷的手段,對其進行永久的削弱。他直截了當地表示,德國今後哪怕變成許多個“小國家”,也比再次出現一個強大的德國,要安全得多。他強調,要讓德國人“至少50年都無法重新聯合起來”,並且,戰後需要由國際力量,長期看管德國,必要時,甚至可以動用武力和經濟手段,決不允許德國軍國主義死灰複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丘吉爾雖然也痛恨納粹,但他心中,卻有著更多的隱憂。 作為一位傳統的歐洲政治家,他一方麵讚同削弱德國,尤其是削弱普魯士這個軍國主義的溫床;但另一方麵,他也擔心,一個被過度削弱、四分五裂的德國,會在歐洲的中心,留下一個巨大的權力真空,而這個真空,很可能會被日益強大的蘇聯所填補。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因此,他雖然同意肢解德國,但更傾向於一種更為鬆散的分裂。他皺著眉頭說“關鍵是要讓德國保持分裂的狀態,哪怕隻有五十年也好。但簡單地分成幾塊,我擔心,到頭來這些碎片,遲早又會粘回到一起去。”
羅斯福則在一旁,傾聽著兩位盟友的觀點,並試圖找到一個平衡點。 他幽默地提到“我想,大家都會同意,當年德國還分成上百個小邦國的時候,它對世界文明的威脅,可要小得多了。” 這句話,引得斯大林再次大笑,丘吉爾也深以為然地點了點頭。羅斯福讚同斯大林的基本主張,即必須從政治上,徹底解體德國,從軍事上,完全解除其武裝,以避免重蹈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對德懲罰不徹底而導致其迅速複興的覆轍。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三巨頭最終達成了一項初步的共識德國戰敗後,將被美、英、蘇三方分區占領。同時,將成立一個由盟國代表組成的專門委員會,來仔細地研究,關於德國“去軍事化和肢解問題”的具體方案。
就這樣,在德黑蘭會議的觥籌交錯和激烈爭論中,三巨頭親手埋下了德國在戰後被分裂的種子。盡管他們當時無法預見到,在未來的幾十年裏,德國將真的分裂為東、西兩部分,並成為冷戰的最前沿,但確保德國永遠不能再威脅世界和平的堅定信念,在這一刻,已然結下了沉重的共識。
2蘇聯對日作戰的承諾——斯大林的“利益交換”
在德黑蘭,除了歐洲戰事,遠東的戰爭局勢,也是一個重要的議題。羅斯福此行的核心目標之一,就是想從斯大林的口中,得到一個關於蘇聯何時對日作戰的明確承諾。
因此,在會議的間隙,羅斯福旁敲側擊地向斯大林,提出了那個他最關心的問題之一“斯大林元帥,當希特勒徹底滅亡之後,蘇聯會對日本開戰嗎?”
麵對美英的期待,斯大林,這位老謀深算的政治家,並沒有拒絕,但他巧妙地,將這個問題,變成了一場赤裸裸的利益交換。他明白,蘇聯在歐洲戰場,已經付出了山一樣沉重的犧牲,如果還要在戰後,出兵遠東,去攻打一個與自己尚保持著中立條約的日本,那麽,就必須得到足夠豐厚的回報。
他坦率地表示,蘇聯可以在德國投降後對日宣戰,但他開出了一係列清晰的“價碼”首先,在日俄戰爭中被日本奪走的南薩哈林島(庫頁島南部)必須回歸蘇聯;其次,整個千島群島都必須移交給蘇聯;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蘇聯在遠東需要一個常年不凍的出海口,他明確地提到了中國的大連港,並含蓄地表達了對旅順港海軍基地權益,以及對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控製權的要求。
這些條件,實際上,就是要完全收複沙皇俄國時期在遠東失去的所有領土和權益,並確保蘇聯在太平洋地區,擁有一個穩固的戰略立足點。
羅斯福對斯大林的這些要求,表現出了極大的理解和務實。於是,在一場沒有英國和中國代表在場的私下交談中,他基本同意了斯大林的大部分條件。他承諾,戰後南庫頁島和整個千島群島,都可以讓給蘇聯,並表示可以考慮蘇聯在大連和旅順的特殊權益。他唯一表現出的謹慎,是關於中國的利益,他坦誠地告訴斯大林,關於大連和旅順,他日後還需要與中國的蔣介石進行溝通。
斯大林狡黠地點了點頭,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暫時,不必讓中國人知道這些細節。” 他向羅斯福坦城,蘇聯人民可以理解對德作戰是為了民族生存,但要向他們解釋,為何要去攻打一個“並沒有給我們造成巨大麻煩的國家”,就需要有這些看得見的、實實在在的國家利益作為理由。
正是在這個背景之下,一場更為精彩的、充滿了外交辭令“太極推手”的對話,在三巨頭之間展開了。
一場充滿“潛台詞”的對話
在一次非正式的會談中,當話題再次觸及出海口問題時,丘吉爾,這位大英帝國的掌舵人,率先拋出了一個看似友好和慷慨的引子。
丘吉爾“我覺得,像蘇聯這樣幅員遼闊的偉大國家,理應擁有通往溫暖海洋的不凍港。這個問題,當然要等到勝利之後,在和平解決時再詳細討論,但我們完全可以本著盟友和朋友的關係,來友好地協商解決。”
潛台詞解讀丘吉爾的這番話,聽起來非常大度,但實際上是一次巧妙的外交試探。他主動提及“出海口”,一方麵是向斯大林示好,另一方麵,也是想將話題從斯大林剛剛提出的、具體而敏感的“遠東利益”,引向一個更寬泛、也更符合英國利益的領域——比如,地中海。他想看看斯大林的胃口,到底有多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斯大林立刻接住了丘吉爾拋來的球,並用一個犀利的反擊,將皮球踢了回去。
斯大林“既然丘吉爾先生提到了這個問題,那我想順便問一下,英國對土耳其海峽(達達尼爾海峽)現行的製度,有什麽看法?既然英國現在不反對我們獲得出海口的通道,那我們是否可以,放寬《蒙特勒公約》對土耳其海峽的軍事通行限製呢?”
潛台詞解讀這是斯大林一次教科書級別的外交反擊。他瞬間就將丘吉爾那句模糊的、禮節性的客套話,變成了一個具體而尖銳的、直指英國核心利益的難題。土耳其海峽,是俄羅斯黑海艦隊進出地中海的唯一通道,曆來是英俄博弈的焦點。斯大林的意思很明確“首相先生,您是隻願意說說漂亮話,還是準備拿出點真金白銀的實際利益來?”
丘吉爾顯然沒有料到斯大林會如此直接,他立刻感受到了壓力,開始巧妙地閃避。
丘吉爾(沉吟片刻)“英國現在,對俄國通向暖水港,並沒有異議。不過……目前我們正在設法,讓土耳其加入到我們的陣營中來共同作戰,所以,我覺得這個問題,在戰時,還是先不急於處理為好。”
潛台詞解讀丘吉爾迅速地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借口——“戰時需要,團結土耳其”。他既沒有直接拒絕斯大林,又成功地將這個燙手的山芋,推到了“戰後再說”的籃子裏。這充分展現了他作為一名老牌帝國政治家的圓滑。
斯大林見狀,也不再緊逼,而是雲淡風輕地將話題收了回來,但他又不動聲色地,用曆史敲打了丘吉爾一下。
斯大林“不急,我們以後再討論。我隻是隨口一問。”(話鋒一轉,帶點嘲諷的意味)“不過我想起來,當年的羅斯福勳爵(指19世紀主張遏製俄國擴張的英國前外交大臣),可不是這麽想的啊。”
丘吉爾(哈哈大笑)“確實,確實。不過那時候,我們彼此並非盟友嘛。時代不同了,現在我們是並肩戰鬥的兄弟!”
潛台詞解讀斯大林用曆史舊事,再次提醒丘吉爾曆史上,英國可是一直在堵截俄國的出海口。他是在暗示,“我可沒那麽容易相信你們的漂亮話。” 而丘吉爾則用大笑和“今非昔比”的說法,巧妙地將這段尷尬的曆史一筆帶過。
就在這時,一直在一旁觀察的羅斯福,恰到好處地介入了。他將話題,引向了一個更具建設性,也更符合他自己理念的方向。
羅斯福“說到出海口,我之前和斯大林元帥討論過波羅的海的出路問題。我有一個設想,我們可以把德國的不來梅、漢堡、呂貝克這幾個舊漢薩同盟的港口,設為國際自由港,並將基爾運河置於國際保障之下,以保證世界各國的自由航行。”
潛台詞解讀羅斯福此舉,一石三鳥。第一,他將話題從敏感的英蘇地中海博弈,轉移到了如何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問題上,避免了盟友間的直接衝突。第二,他提出了“國際共管”和“自由港”這個新概念,這正是他戰後世界新秩序構想的一部分。第三,他也是在向斯大林暗示,他有辦法,通過“國際化”的模式,來解決蘇聯的出海口問題。
斯大林對這個提議,表示了讚許,但他立刻又將話題,拉回到了他最關心的核心利益上。
斯大林“這是個不錯的主意。”(話鋒再次一轉)“那麽,俄國在遠東,能得到什麽呢?”
潛台詞解讀斯大林再一次展現了他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談判風格。他對羅斯福的宏大構想表示欣賞,但他更關心的是,自己能拿到手的、實實在在的東西。他等於是在對羅斯福說“總統先生,您那些關於德國的宏偉藍圖很好,但現在,我們還是先來談談我的‘價碼’吧。”
此時,羅斯福終於拋出了他為斯大林準備的解決方案。
羅斯福“我在想,也許‘自由港’的主張,同樣也適用於遠東。比如說,大連,就是一種可能。”
潛台詞解讀這是羅斯福試圖在“滿足蘇聯要求”和“尊重中國主權”之間,找到的一個平衡點。他希望用“國際共管的自由港”這個名義,來包裝蘇聯在大連的實際使用權,這樣,既能給斯大林一個交代,在名義上,又不算直接割讓中國的領土。
斯大林,這位洞悉人心的現實主義者,立刻就看穿了這層包裝紙下的真實意圖。他故作遲疑地,提出了一個看似在為中國著想的問題。
斯大林(略顯遲疑地)“我可不認為,中國人會喜歡這樣的方案。”
潛台詞解讀這是整段對話中,最為精妙和諷刺的一句話。斯大林當然不是真的在關心中國人的感受。他這麽說,實際上是在向羅斯福施壓,他在問“總統先生,您這個方案,雖然聽起來不錯,但您有把握,能讓中國,接受這個安排嗎?”他這是在逼迫羅斯福,就“是否會犧牲中國利益”這個問題,做出明確的表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羅斯福,為了得到蘇聯出兵這個巨大的戰略利益,最終還是給出了斯大林想要的答案。
羅斯福“如果是在國際保障之下,設立一個自由港,我想,中國方麵,會同意的。”
斯大林(露出滿意的笑容)“那就不壞。”
潛台詞解讀“國際保障”意思是要是中國不同意的話交給我,我去跟中國說。羅斯福說出“中國會同意”時,這個交易,實際上就已經完成了。斯大林的笑容,是他對自己在這場談判中,大獲全勝的最好注腳。他不僅得到了出海口的實際利益,還得到了美國總統親自背書的、讓中國接受這一事實的承諾。
就這樣,在德黑蘭,在溫暖的會議室裏,在沒有一個中國代表在場的情況下,關於中國領土和主權的未來,被幾位巨頭,在幾句看似不經意的對話中,悄然地決定了。
這不得不說,是曆史深處的一種巨大的悲哀。中國,作為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參與國,作為在“四強”名義下,與美英蘇平起平坐的盟友,在付出了長達十餘年、傷亡數千萬人的巨大犧牲之後,其自身的領土主權,最終,卻仍然成為了大國之間,為了換取各自戰略利益,而被討價還價的籌碼。
德黑蘭的這場交易,深刻地揭示了那個時代,冰冷的國際政治現實——所謂的“主權”和“道義”,在赤裸裸的“實力”和“國家利益”麵前,往往顯得不堪一擊。而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它的命運,依然在很大程度上,無法由自己完全掌控。
3波蘭邊界問題——地圖上的“平移”與小國的悲歌
在德黑蘭會議上,波蘭問題,成為了最棘手,也最能體現大國政治殘酷性的議題之一。
丘吉爾在會上,鄭重其事地提醒大家“英國人民,是為了保衛波蘭,才對德國宣戰的。我們不能,也絕不會,忽視這一點。”他強調,英國有道義上的責任,來確保波蘭的利益,不被隨意地出賣。
然而,在斯大林強大的地緣政治現實麵前,這種“道義”,顯得蒼白而無力。
斯大林對波蘭的立場,簡單而堅定戰後的波蘭,必須是一個對蘇聯友好,且疆界在他可以接受範圍之內的國家。 他首次在三巨頭麵前,明確地提出,戰後波蘭的東部邊界,必須以1939年蘇德瓜分波蘭時,蘇聯占領的那條線為基礎。這條線,與19101novel.com年由英國外交大臣寇鬆提議的“寇鬆線”,基本重合。
英國外相艾登,當即插話提醒“元帥閣下,您說的那條1939年的邊界,不就是裏賓特洛甫莫洛托夫線嗎?”
斯大林冷冷一笑“你願意叫它什麽都行。在我們蘇聯看來,那條線,是公正的。”
丘吉爾和羅斯福,都深知,如果完全按照斯大林的要求,那就意味著,波蘭將永久地失去其東部,相當於三分之一的國土,包括利沃夫這樣的曆史名城。這是設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絕對無法接受的。
然而,他們也同樣明白,蘇聯紅軍,即將用鮮血,去解放和占領這些地區。現實,不容挑戰。
於是,丘吉爾,這位精於算計的政治家,提出了一個堪稱“天才”也堪稱“冷酷”的折中構想。他指著桌上的歐洲地圖,對斯大林說“既然波蘭在東邊,要按寇鬆線,讓出大片的土地,那不如,就讓她在西邊,從德國那裏,拿回一些補償好了。”
他建議,將波蘭的版圖,在地圖上,整體向西“平移”。波蘭可以從戰敗的德國那裏,獲得等量的領土補償,包括東普魯士的大部分地區,並將西部的邊界,一直推進到奧得河。
這個提議,正中斯大林的下懷。他當即表示,蘇聯沒有想占有波蘭人口為主的地區,隻要邊界定在寇鬆線,波蘭人在別處,可以得到擴大的領土。
在長達數小時的唇槍舌劍之後,波蘭未來的疆界,在德黑蘭,被三巨頭大致勾勒了出來東邊,以寇鬆線為界;西邊,則推進到奧得河。
而作為交換,斯大林也拋出了他的另一個要求將東普魯士北部的港口城市——哥尼斯堡(即今天的加裏寧格勒),劃歸蘇聯。丘吉爾和羅斯福,對此也未表示反對。
在一次與斯大林的秘密會晤中,羅斯福更是向斯大林坦陳了他的“苦衷”。他說“在美國,有六、七百萬波蘭裔的選民。作為一個講求實際的政治家,我可不想在明年的大選中,失去他們的選票。”他表示,自己私下裏,完全讚同斯大林關於波蘭疆界東移的觀點,但在大選之前,他不能公開參與這方麵的任何決定。
斯大林聽後一笑,表示理解。
就這樣,在德黑蘭,在沒有一個波蘭人代表在場的情況下,波蘭的國界,被三位巨頭,在地圖上,重新畫了一遍。這個國家的命運,再一次,成為了大國博弈的犧牲品。
4“聯合國”的構想——“四大警察”與世界之盾
在德黑蘭,當關於德國的命運、波蘭的疆界和遠東的交易,這些看得見的、充滿了血與土味道的議題被一一敲定之後,一個更為宏大,也更為抽象的議題,浮出了水麵——如何構建一個能夠確保戰後世界長久和平的國際組織。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這可以說是“聯合國”概念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高層會晤。而推動這個議題的,正是懷揣著理想主義和全球視野的美國總統羅斯福。
在會議召開之前,一個重要的鋪墊已經完成1943年10月,美、英、蘇、中四國外長在莫斯科簽署了《四國宣言》,其中明確呼籲,戰後應建立一個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普遍性國際組織。有了這個基礎,羅斯福希望在德黑蘭,能與斯大林和丘吉爾,就這個未來組織的具體形態,進行更深入的探討。
在一次會議的間隙,羅斯福私下邀請斯大林,來到他下榻的蘇聯大使館的房間裏。這裏沒有丘吉爾在場,氣氛顯得更為私密和坦率。羅斯福神情頗為興奮,他向斯大林描述起自己腦海中那個宏偉的“世界組織三部曲”構想一個由所有愛好和平的國家組成的大會,作為討論平台;一個由少數大國組成的執行委員會,負責處理具體事務;以及一個由這幾個最強大的國家擔當“世界警察”職責的執法機構。
這個構想的核心,就是“四個警察”——由中、美、英、蘇四個大國,來共同主導戰後世界秩序。
然而,正是在這次關於未來世界和平框架的討論中,一場關於“誰才是真正玩家”的、更為深刻的權力對話,悄然展開了。
一場關於“中國”的私下交底
羅斯福將聲音壓低,用一種近乎耳語的、推心置腹的語氣,開啟了話題。
羅斯福“我想和您(斯大林)談談中國的問題。丘吉爾和我,都希望能夠加入對日作戰,並在戰後,作為‘四警察’之一,來維持遠東的和平。但是,我知道您對中國的看法……”
潛台詞解讀羅斯福的開場,充滿了高超的外交藝術。他主動提及“中國問題”,並擺出一副“我知道這事兒讓您為難,咱們私下裏說說心裏話”的姿態。這實際上是在向斯大林示好,表明他理解斯大林對當時積貧積弱、內部紛爭不斷的中國,並不真正看重。他將“四警察”的構想,包裝成一個需要斯大林“理解”和“支持”的、帶有政治考量的安排,而不是一個強加於人的決定。這為接下來的“交底”,鋪平了道路。
斯大林的回答,則是一如既往地直接和務實,毫不掩飾他對實力原則的信奉。
斯大林“坦率地講,中國和蘇聯,現在並沒有共同的敵人。把中國拉入我們三巨頭的談判,沒有實際的必要。之前在討論安排四國首腦會議地點時,我就已經明確表示了,德黑蘭的會談,應該隻是我們三國政府首腦之間的事,應當完全排斥任何其他國家的代表參加。”
潛台詞解讀斯大林的這番話,翻譯過來就是“總統先生,咱們就別繞圈子了。在我眼裏,中國根本不夠格坐在這張牌桌上。”他直接否定了中國在當時作為“世界級玩家”的實際價值,並重申了他隻認可“三巨頭”核心圈的立場。這不僅是他對中國實力的蔑視,更是他對羅斯福將中國抬到“四強”地位這一做法的根本性不認同。他是在提醒羅斯福,不要被那些政治上的“名分”,模糊了真正的權力核心。
麵對斯大林的直白,羅斯福並沒有反駁,反而順著他的話,說出了一段更為關鍵的、揭示了“四強”真相的“心裏話”。
羅斯福“我完全理解您的顧慮。中國的確在對德戰爭中,沒有直接的貢獻。不過,出於政治上的考量,我們在公開的場合,還是要讓中國‘列席’一些重要場合的,比如之前的開羅會議,我們就把蔣介石請來了。但是,最核心的問題,還是由我們三個人來決定,這一點,我非常清楚。”
潛台詞解讀這,是整段對話中,最核心的一句。羅斯福在這裏,向斯大林做出了一個心照不宣的、極其重要的承諾。他等於是在告訴斯大林“元帥閣下,您放心。所謂的‘四強’,或者說‘四個警察’,那更多的是一個給世界看的‘門麵’。中國,隻是一個為了政治正確和戰後亞洲布局,而被我們扶上台的‘榮譽成員’。真正決定世界命運的,還是咱們這個‘三巨頭俱樂部’。在密室裏,拍板的,永遠隻有我們三個人。” 這番話,徹底打消了斯大林的顧慮,讓他明白,羅斯福的“四警察”構想,並不會挑戰“三巨頭”的絕對主導權。
斯大林得到了他想要的保證,於是,他順水推舟地,將話題引向了他更關心的權力分配問題。
斯大林“隻要對中國的安排,不損害到蘇聯的利益,我們是不會反對的。但我更關注的是,在未來的這個世界組織中,我們三大國,如何來確保我們的主導權。”
潛台詞解讀斯大林的意思是“好吧,既然中國的角色隻是個擺設,那我就不糾結了。現在,我們來談談正事——在這個新組織裏,我們三家,如何分工,如何確保我們的權力,不受那些小國的幹擾?”
羅斯福立刻就他那個“三層結構”的聯合國構想,進行了進一步的解釋,並再次強調了“三巨頭私下協調”的重要性。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羅斯福“這個在上一場三方會上,我們已經討論過了。我認為,可以在聯合國的架構下,由美、英、蘇、中組成一個執行委員會(即安理會雛形)來承擔主要責任。但同時,我們三國,私下裏要經常交換意見,形成共識之後,再通過那個世界組織,去實施。”
潛台詞解讀羅斯福在這裏,進一步描繪了未來聯合國的運作模式——一個公開的、民主的討論平台(大會),和一個由大國主導的、擁有實際權力的核心(安理會)。而在這個核心之中,還有一個更核心的、看不見的決策圈,那就是美、英、蘇“三巨頭”的私下協調機製。這套“公開場合講規則,私下密室定決策”的模式,既滿足了世界各國對平等參與的期望,又確保了超級大國的絕對主導地位,這讓斯大林感到非常滿意。
在就未來世界組織的權力核心達成默契之後,斯大林立刻又將話題,拉回到了他最關心的、具體的遠東利益問題上。
斯大林“好的。再有就是遠東的具體利益問題。昨天午餐時,我們談到大連設為自由港,蘇聯獲得暖水港出海口等等。我想重申,蘇聯在遠東的要求,我們會在戰勝日本之後,再正式提出,現在不急。”
羅斯福(笑著說)“完全明白。昨天,我們已經搶先替中國人,‘同意’了一個自由港的方案了。如果中國方麵有任何疑慮,我會親自去說服的。”
斯大林(也笑了起來)“那就好。總之,我們之間的默契,很重要。”
潛台詞解讀這段對話,將大國政治的殘酷性,展現得淋漓盡致。當斯大林再次確認遠東利益時,羅斯福用一個近乎玩笑的口吻,說出了“我們已經替中國人同意了”這句話。這表明,在中國缺席的情況下,關於中國領土主權的交易,已經被兩位巨頭,當作一個既成事實,輕鬆地敲定了。而斯大林最後那句“我們之間的默契很重要”,則為這場私下交易,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這個“默契”,就是指在公開場合,大家要維護“四強”的團結和中國的麵子;但在私下裏,一切都由我們三巨頭,根據實力和利益,來拍板決定。
德黑蘭的這場私下會晤,為我們揭示了未來聯合國,乃至整個戰後世界秩序構建的兩個層麵一個,是公開的、寫在《聯合國憲章》裏的“門麵”;另一個,則是隱藏在幕後的、由超級大國主導的“密室”。
在“門麵”上,中國被尊為“四強”之一,擁有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參與決定世界大事。這是中國人民浴血奮戰換來的、之無愧的榮譽和地位。
但在“密室”裏,真正的權力,卻始終掌握在美、英、蘇三巨頭的手中。中國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羅斯福出於其全球戰略布局的需要,而“扶持”起來的。在涉及到真正的核心利益時,中國的聲音,往往是微弱的,甚至是被“代表”的。
德黑蘭會議,為聯合國的誕生,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筆。它確立了“大國一致”這一核心原則,也奠定了戰後世界,由幾個超級大國主導的基本格局。這個格局,在未來的幾十年裏,既維持了世界範圍內的總體和平,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也引發了無數的地區衝突和冷戰的陰雲。
而這一切,都始於德黑蘭的那個冬日,始於三位巨頭,在地圖前,對這個世界的未來,所進行的那些充滿了智慧、交易、理想與冷酷的規劃。
德黑蘭會議,在表麵上的一片祥和與團結中,落下了帷幕。
關於第二戰場的開辟,達成了協議;關於如何處置德國,形成了共識;關於蘇聯對日作戰,完成了交易;關於波蘭的未來,畫好了藍圖;甚至連未來聯合國的雛形,也已悄然構建。
三巨頭,似乎在短短幾天之內,就為整個戰後世界,規劃好了一切。然而,在這些看似完美的協議和共識背後,卻隱藏著無數的分歧、矛盾和尚未解決的難題。這些在德黑蘭埋下的種子,在未來的歲月裏,又將如何生根、發芽,並最終塑造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世界呢?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二戰那些事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