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世界的重新洗牌

字數:5876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我們說到,持續了四天的德黑蘭會議上,三巨頭就第二戰場、德國命運、波蘭疆界和聯合國構想等一係列核心議題,所進行的那些充滿了智慧、交易、理想與冷酷的規劃。現在,我們為這場101novel.com世紀最重要的會議之一,做一個全麵而深刻的總結。
    德黑蘭會議,可以說是101novel.com世紀國際關係史上,一座至關重要的分水嶺。它的重要性,在我看來,僅次於一年多以後,那場真正為冷戰拉開序幕的雅爾塔會議。當羅斯福、丘吉爾和斯大林這三位巨頭,在1943年12月初,各自乘坐專機和專列離開這座伊朗古城時,他們帶走的,不僅僅是一份份會議紀要和共同宣言,更是對未來世界格局的一份清晰藍圖和心照不宣的默契。
    對於軸心國德國和日本來說,在德黑蘭會議之後,他們的失敗,已經不再是一個“是否”的問題,而純粹是一個“何時”的時間問題。而對於同盟國的這三位巨頭來說,德黑蘭,則是一場重新洗牌的巨大牌局。在這場牌局中,有人滿載而歸,有人拿到了想要的籌碼,也有人,在時代的洪流麵前,隻能無奈地接受自己手中牌麵日益縮水的現實。
    現在,就讓我們來複盤一下,這場牌局的最終贏家、代價,以及它為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世界,留下了怎樣深遠的遺產。
    蘇聯毋庸置疑的最大贏家
    如果說德黑蘭會議是一場盛宴,那麽斯大林無疑是吃得最盡興、也最滿意的那一位。他幾乎拿到了他想要的一切,甚至還得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甜點”。可以說,斯大林在德黑蘭會議上,是毋庸置疑的最大贏家。
    首先,他得到了他苦等三年的“西線承諾”。 這是他此行的核心目標,也是蘇聯人民用數千萬人的鮮血和犧牲,換來的最迫切的需求。美國和英國,在這次會議上,終於白紙黑字、無可反駁地,正式同意了在1944年春夏之際,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第二戰場。這意味著,希特勒將被迫從東線,抽調數十萬精銳部隊去應對西線的登陸,這將極大地、決定性地減輕蘇聯紅軍所麵臨的巨大壓力。這個承諾,對於斯大林而言,比任何領土和利益,都更為關鍵。
    其次,他在東歐的戰略布局,獲得了西方巨頭的默許。 德黑蘭會議上,關於波蘭邊界按“寇鬆線”東移的方案,基本被確定了下來。這實際上,就等於羅斯福和丘吉爾,默認了蘇聯在1939年吞並波蘭東部領土的既成事實。丘吉爾甚至主動提出,讓波蘭向西去“吃掉”德國的土地作為補償,這正中斯大林的下懷。如此一來,蘇聯不僅保住了自己想要的土地,還通過削弱德國、控製波蘭,成功地在自己的西部邊境,建立起了一個寬闊而穩固的戰略安全緩衝區。這個自彼得大帝以來,曆代俄國沙皇都夢寐以求的戰略縱深,終於在斯大林的手中,得以實現。
    再次,他在遠東的利益,也得到了初步的滿足。 通過“對日作戰”這張王牌,斯大林成功地從羅斯福那裏,獲得了關於南庫頁島、整個千島群島,以及中國大連、旅順等港口權益的初步承諾。雖然這些交易,在當時還停留在秘密諒解的層麵,但它為1945年雅爾塔會議上,將這些利益正式寫入秘密協定,埋下了最重要的伏筆。斯大林,兵不血刃地,為蘇聯在戰後成為一個太平洋大國,鋪平了道路。
    最後,他在未來聯合國中的核心地位,也得到了確認。 羅斯福提出的“四個警察”主導國際安全的構想,讓斯大林非常滿意。這意味著,戰後的蘇聯,將不再是過去那個被西方世界孤立和敵視的“異類”,而是將作為世界新秩序的奠基者和核心成員之一,擁有對國際事務的巨大影響力和“一票否決權”。
    簡而言之,斯大林來到德黑蘭的時候,他最大的期望,可能隻是想拿到一張關於“第二戰場”的、不會再被拖延的“期票”。結果,他不僅成功兌現了這張期票,還順便把波蘭的版圖、遠東的利益和在聯合國的地位,這三顆極具戰略價值的種子,一起播種了下去。
    當他乘坐專列,緩緩駛離德黑蘭,返回莫斯科的路上,他那張一向不苟言笑的臉上,想必是露出了真正滿意的笑容。他心裏非常清楚戰後的東歐,已經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而戰爭的決定性勝利,也已近在眼前。
    美國未來的“老板”(但也要承擔最多的責任)
    如果說斯大林是德黑蘭會議上最大的“實利”獲得者,那麽羅斯福領導的美國,則是最大的“勢利”贏家。他所獲得的,不是一城一池的土地,而是對未來整個世界格局的主導權。
    羅斯福的收獲,同樣是極其豐厚的
    第一,他成功地將蘇聯,牢牢地捆綁在了戰後的國際合作體係之中。 他讓斯大林認可了聯合國的雛形,以及“四大國”共治的框架。這對於避免戰後世界重回各國各自為政、紛爭不斷的舊秩序,至關重要。通過這個框架,美國作為最強大的國家,其全球領導地位,也得到了法理上的確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第二,他獲得了蘇聯對日作戰的寶貴承諾。 雖然這個承諾附帶了諸多條件,但斯大林的親口表態,讓羅斯福吃下了一顆定心丸。這意味著,在歐洲戰事結束後,美國將不必獨自麵對日本的“本土決戰”,蘇聯紅軍的百萬雄師,將極大地分擔美軍的壓力,從而挽救無數美國年輕人的生命。
    第三,他成功地在美、英、蘇三巨頭之間,扮演了“調停者”和“仲裁者”的角色。 在德黑蘭,羅斯福多次巧妙地繞開丘吉爾,與斯大林進行私下會晤,建立了一種特殊的“私人互信”。他既滿足了斯大林在第二戰場上的核心訴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安撫了丘吉爾對大英帝國利益的擔憂。通過這種方式,他成功地將英、蘇這兩個利益訴求截然不同的國家,都納入了由他主導的戰略軌道之中。
    第四,他終於將多次被推遲的諾曼底登陸計劃,以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徹底定了下來。 這不僅履行了他對斯大林的承諾,也向美國國內的民眾表明美國,才是領導整個盟軍,打贏歐洲戰爭的核心力量。
    當然,巨大的收獲,也意味著巨大的責任和代價。羅斯福非常清楚,在這場世界性的大博弈裏,美國將來得挑最重的擔子。
    軍事上,美國將要承擔橫渡英吉利海峽,這場人類曆史上規模最大、風險最高的兩棲登陸作戰的絕大部分領導責任和物資供應。
    經濟上,戰後滿目瘡痍的歐洲,也需要美國用馬歇爾計劃那樣的巨大投入,來進行重建。
    政治上,美國在未來,也不得不親自去處理,因蘇聯在東歐的擴張,而帶來的一係列棘手問題和潛在衝突。
    但對於羅斯福而言,在這一刻,所有的代價,都是值得的。他的心態很明確“隻要能夠聯合所有的力量,快速地打贏軸心國,那麽,美國,就能夠在戰後的世界,主導全球新秩序的建立。”
    英國最“憋屈”的贏家
    如果要給三巨頭在德黑蘭的“會議滿意度”,排一個名次,那麽丘吉爾領導的英國,無疑是最“憋屈”的那一個。他雖然也坐在勝利者的席位上,但那種感覺,更像是在一場盛大的宴會中,眼睜睜地看著屬於自己的那份主菜,被別人分走了一大半。
    他本來是想
    將他心心念念的“地中海戰略”,擺在最重要的位置,讓盟軍的優先攻擊方向,放在南歐和巴爾幹。
    在波蘭問題上,為設在倫敦的波蘭流亡政府,爭取到一個更有利的方案,以維護英國的道義和聲望。
    繼續維持英國在地中海、中東乃至全球的傳統影響力和殖民帝國利益。
    結果卻是
    “諾曼底登陸”成為了不可逆轉的既定方針,他那套關於巴爾幹“軟肋”的理論,被羅斯福和斯大林,聯手直接否決。
    波蘭問題,基本上是按照蘇聯的意願來劃分的。他雖然做了一些象征性的抗辯,但在蘇聯紅軍強大的軍事現實麵前,顯得毫無說服力。
    在整個會議的決策過程中,他越來越清晰地感覺到,英國的力量,正在被逐漸地邊緣化,更多的時候,是被當作美國的“配角”來看待。
    丘吉爾的處境,是尷尬而痛苦的。他敏銳地意識到,無論是美國的工業實力,還是蘇聯的人力物力,都已經遠遠地超過了日薄西山的大英帝國。在德黑蘭的談判桌上,他必須在“維護大英帝國的最後尊嚴”和“維係同盟國的團結合作”這兩個目標之間,做出極其痛苦的平衡。
    所以,我們在曆史照片上,看到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上,雖然依舊風度翩翩、談笑風生,但他的內心,卻充滿了苦澀和無奈。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英國,已經無法再獨自左右世界的命運了。”
    後來,他在自己的回憶錄中,用一個極為生動,也極為辛酸的比喻,來形容他當時的心情。他說
    “在德黑蘭,我發現,自己仿佛是坐在一頭巨大的俄國北極熊和一頭強壯的美國野牛之間。而我,隻不過是一頭可憐的、小小的英國毛驢。”
    這個比喻,精準地道出了當時世界權力格局的真相。
    那麽,對於在德黑蘭會議上“缺席”的中國呢?
    國際政治,就是如此的殘酷。當丘吉爾,這位老牌帝國的首相,都不得不承認自己隻是“小毛驢”時,那麽,當時國力孱弱、積貧積弱的中國,其境遇就可想而知了。
    德黑蘭會議的結果,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可以說是好壞參半。
    好的一麵是,隨著第二戰場的開辟被最終確定,以及蘇聯承諾在戰後對日作戰,法西斯軸心國的總崩潰,已經指日可待。這意味著,日本的失敗,也隻是時間問題。對於已經苦苦支撐了多年的中國人民來說,這無疑是最大的好消息。
    而壞的一麵,則是悲哀的現實。 中國,這個名義上的“四強”之一,這個在東方戰場上,獨自抵抗了日本侵略者多年的主要戰勝國,卻並不知道,就在德黑蘭的密室裏,關乎自己國家領土和主權的重大利益,已經成為了三巨頭之間,為了換取各自戰略目標,而可以被討價還價的籌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是一種勝利者的悲哀。它深刻地說明,在那個時代,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足夠強大的、能夠讓別人不敢輕視的綜合國力,那麽,即便你付出了再多的犧牲,做出了再大的貢獻,在國際政治的牌桌上,你也很難擁有真正屬於自己的、獨立的話語權。
    德黑蘭會議的成果,是全麵而深刻的。
    在軍事上,它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統一了盟軍的全球戰略步調,確定了東西夾擊、徹底摧毀納粹德國的作戰方案,極大地加速了法西斯軸心的滅亡。
    在政治上,它為許多重要的戰後安排,了最初的、也是最關鍵的雛形和框架,比如聯合國的組織構想、德國和波蘭的疆域調整等等。
    正如會議結束後發表的聯合宣言中所言,三巨頭“以希望和決心而來,到以朋友的身份離開”。雖然,這些戰時盟友之間的“朋友”關係,在共同的敵人消失之後,很快就因為意識形態和國家利益的衝突而迅速淡化,並最終演變成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
    但我們不可否認的是,德黑蘭會議,為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最終勝利,和塑造我們今天所生活的這個戰後世界秩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關鍵性貢獻。它既是反法西斯聯盟團結合作的最高峰,也成為了我們理解二戰後半程,乃至整個冷戰初期國際關係走向的,一個最重要的轉折點。
    如果沒有德黑蘭會議所達成的這些成果,二戰的結束,和戰後和平秩序的建立,或許,都將走上一條更為曲折和漫長的道路。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二戰那些事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