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解放烏克蘭

字數:6413   加入書籤

A+A-


    上一回我們說到,蘇聯紅軍在1944年初的冬季,發動了淩厲的“日托米爾別爾季切夫”和“基洛夫格勒”兩次突擊戰役,如同兩把巨大的鐵鉗,狠狠地夾碎了德軍在基輔突出部的防禦。然而,這僅僅是蘇軍宏大冬季攻勢的開胃菜。在德軍的防線上,由於倉促的敗退,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向東突出的囊形地帶。在這個突出部裏,還蝟集著德軍第8集團軍和第1裝甲集團軍的部分主力。對於蘇軍而言,這既是一個威脅,更是一個已經伸進口袋裏、等待被紮緊袋口的絕佳獵物。一場被後世稱為“東線的斯大林格勒”的、教科書般的圍殲戰,即將上演。
    在烏克蘭中部的第聶伯河沿岸,這個巨大的囊形突出部,其中心正是科爾鬆切爾卡塞地區。朱可夫、瓦圖京和科涅夫,這三位蘇軍在烏克蘭前線的頂級將領,共同策劃了一場教科書般的鉗形攻勢,其目標,就是圍殲這個突出部內的德軍主力。
    1944年1月24日,在經過了周密的準備之後,由伊萬·科涅夫大將指揮的烏克蘭第2方麵軍,率先從突出部的南側,發動了淩厲的攻勢。在長達數小時的、毀滅性的炮火急襲之後,蘇軍的第4近衛集團軍和第53集團軍,向著德軍的防線,發起了潮水般的衝擊。第二天,羅特米斯特洛夫指揮的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如同燒紅的刀子切黃油一般,從被步兵撕開的缺口中,高速楔入,直插德軍的縱深。
    德軍的防線,在蘇軍的猛攻下,迅速崩潰。
    1月26日,在北側,由尼古拉·瓦圖京大將指揮的烏克蘭第1方麵軍,也加入了戰鬥。克拉夫琴科指揮的第6近衛坦克集團軍,從北向南,發動了同樣凶猛的突擊。
    1月28日,南北兩路蘇軍的裝甲矛頭,在科爾鬆附近的茲韋尼戈羅德卡地區,勝利會師。一個巨大的包圍圈,就此形成。德軍的第11軍和第42軍,總計約6萬餘人,被死死地圍困在了這個被稱為“科爾鬆切爾卡塞口袋”的絕境之中。
    包圍圈內的德軍,彈盡糧絕,傷員遍地,陷入了極大的恐慌。他們驚呼,這裏,簡直就是一個“袖珍斯大林格勒。斯大林親自下令,要求不惜一切代價,圍殲這股敵人。蘇軍隨即投入了27個師的龐大兵力,對包圍圈,展開了反複的、向心式的猛攻。
    然而,就在此時,老天爺,卻給雙方都開了一個殘酷的玩笑。嚴冬開始解凍,烏克蘭的黑土地,在雨雪的浸泡下,變成了一片無邊無際的、粘稠的泥濘海洋。這就是東線戰場上,令所有裝甲兵都聞之色變的“泥濘時節”。
    坦克和重型火炮,在沒膝的泥漿中,舉步維艱,時常拋錨。後勤補給的卡車,更是寸步難行。雙方的士兵,都在這片泥濘的煉獄中,苦苦掙紮。
    麵對主力被圍的險惡局勢,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曼施坦因元帥,心急如焚。他再次向希特勒請求,允許他進行戰役層麵的機動撤退,讓包圍圈內的部隊,能夠有機會突圍。但這個理智的請求,再次被遠在“狼穴”的、固執的獨裁者,斷然拒絕。
    無奈之下,曼施坦因隻能在權限範圍之內,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組織一場救援行動。他緊急調集了集團軍群手中,僅存的幾支裝甲預備隊——主要是漢斯·胡貝上將指揮的第1裝甲集團軍麾下的第47和第3裝甲軍,命令他們從外部,對蘇軍的包圍圈,實施兩路夾擊,試圖撕開一個缺口,將被圍的部隊解救出來。
    2月4日,德軍的救援行動,開始了。然而,春季的泥濘,成為了他們無法逾越的障礙。大量的“虎”式和“豹”式坦克,深陷在泥淖之中,動彈不得,成了蘇軍反坦克炮的活靶子。德軍的突擊,進展極為緩慢。
    2月8日,朱可夫元帥,向被圍在“科爾鬆鍋爐”中的德軍,發出了鄭重的勸降通告,但遭到了德軍指揮官的拒絕。
    在經過了近兩周慘烈的消耗戰之後,到2月中旬,德軍的救援部隊,在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後,勉強推進到了離被圍部隊不遠的雷利揚卡地區。
    2月16日夜至17日淩晨,天空中,飄起了鵝毛大雪。被圍德軍的指揮官,威廉·施特默爾曼將軍,知道,這是他們最後的機會了。他下令,所有還能走得動的部隊,集中所有力量,向著西南方向,發動一次決死突圍,與胡貝的救援部隊會合。
    然而,蘇軍對此,早有準備。當德軍的突圍隊伍,剛剛衝出陣地,迎接他們的,是早已等候多時的、由數百門火炮和機槍組成的、死亡的交叉火力網。在漆黑的雪夜中,曳光彈像一道道血紅色的鞭子,瘋狂地抽打著突圍的人群。
    這是一場毫無秩序的、地獄般的潰敗。大部分德軍士兵,在亂軍之中,被蘇軍的炮火和機槍成片地屠殺。隻有極少數幸運兒,成功地逃出了重圍。而指揮這次突圍的施特默爾曼將軍本人,也在混戰之中,中彈陣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蘇軍在科爾鬆會戰中,取得了完勝。據戰後統計,被圍的6萬德軍,超過半數被殲滅,約18,000人,在彈盡糧絕之後,被迫放下了武器,向紅軍投降。
    科爾鬆口袋的覆滅,使得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團軍群北翼,徹底崩潰。而這次慘敗,也徹底激怒了希特勒。1944年3月,他一紙令下,將他曾經最為倚重的兩位沙場老將——南方集團軍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帥和a集團軍群司令克萊斯特元帥,雙雙解職。由更崇尚“堅守不退”戰術的莫德爾元帥和希特勒的嫡係費迪南德·舍納爾,取而代之。
    這位被西方軍事史家譽為“戰神”的曼施坦因,在東線戰場上,那充滿了智慧與悲劇色彩的最後閃光,就此黯然落幕。
    科爾鬆會戰的結束,以及泥濘季節的加劇,讓德軍高層,產生了一種錯覺。他們普遍估計,蘇軍在經曆了整個冬季的連續攻勢之後,也已是強弩之末,前線在短期內,應該不會再有大規模的戰役行動了。
    然而,他們嚴重低估了蘇聯最高統帥部的決心和戰略組織能力。事實上,一個規模更為宏大、也更為致命的春季總攻,正在泥濘的掩護下,秘密地籌劃著。
    斯大林下令,將蘇聯紅軍當時所擁有的全部六個坦克集團軍,都秘密地調集到了烏克蘭的各個方麵軍戰線之上。同時,蘇軍還采取了周密的、大規模的佯動和無線電欺騙,成功地迷惑了德軍的偵察。
    不過在1944年2月29日,正當蘇軍在烏克蘭中部合圍德軍的戰役接近勝利之時,第1烏克蘭方麵軍司令員尼古拉·費多羅維奇·瓦圖京大將,在一次視察部隊途中,不幸遭遇意外。
    那天,瓦圖京乘坐吉普車,前往切爾卡塞方向的前線集群指揮所,途經維諾赫拉多夫地區(現烏克蘭中部)。他的車隊被烏克蘭民族主義遊擊隊(烏克蘭起義軍,upa)突然伏擊,瓦圖京在槍戰中身負重傷,腿部和髖部多處骨折。
    這個烏克蘭民族遊擊隊是烏克蘭境內的極端民族,覺得烏克蘭應該獨立,這個組織打德軍,也打蘇軍。
    由於當時戰線前移迅速,交通與醫療條件都極為有限,瓦圖京被緊急送往基輔治療。然而深部槍傷導致了嚴重感染。經過40多天的搶救,他仍未能脫離危險。
    1944年4月15日,這位年僅43歲的方麵軍司令員,因敗血症和創傷並發症,在基輔與世長辭。
    因此瓦圖京就成了蘇軍中犧牲的最高級別的將領。而接替瓦圖京烏克蘭第1方麵軍司令的是朱可夫。
    1944年3月4日,拂曉。 在德軍還在享受著泥濘季所帶來的“短暫沉寂”之時,一場代號為“普羅斯庫羅夫切爾諾夫策攻勢”的戰役,由代理烏克蘭第1方麵軍司令的朱可夫元帥,驟然發動了。
    密集的炮火,再次撕開了德軍的陣地。隨後,蘇軍的三個坦克集團軍,如脫韁的猛虎,突入了德軍的防線。由於初春的融雪,道路泥濘不堪,德軍的兵力調動,比冬季時更為遲滯。而蘇軍,對此早有準備。他們為坦克和汽車,大量地配發了履帶式的拖車和牽引設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裝甲集群的機動能力。
    在短短數日之間,蘇軍的裝甲洪流,席卷了數百公裏。德軍整個南翼的防線,如同被推倒的多米諾骨牌,瞬間土崩瓦解。
    朱可夫元帥的這記重拳,不偏不倚,正好打在了德軍第1裝甲集團軍的後方要害。由漢斯·胡貝將軍指揮的這支德軍精銳,被蘇軍的快速穿插,壓縮和包圍在了布格河與德涅斯特河之間的一塊狹窄區域內。
    3月21日前後,蘇軍攻占了該集團軍最重要的補給中樞——切爾諾夫策。胡貝的第1裝甲集團軍,徹底陷入了孤立無援的險境。3月28日,蘇軍完成了對胡貝集團軍的合圍,形成了一個規模堪比科爾鬆的、被稱為“胡貝突出部”的巨型口袋。
    這一次,連希特勒,也終於從他那“固守陣地”的幻想中,清醒了過來。在曼施坦因被解職前,最後一次據理力爭之下,他破例地撤銷了“不許撤退”的死命令,並調派了精銳的黨衛軍第2裝甲軍,從外部增援胡貝。
    被圍在口袋裏的胡貝將軍,展現了他作為一名傑出指揮官的冷靜和果斷。他沒有像施特默爾曼那樣,組織一場混亂的、自殺式的突圍。他冷靜地指揮被圍的部隊,以一個個戰鬥群為單位,交替掩護,有序地向西突擊。
    他做出了一個出其不意的決定避開蘇軍預判的、向南的突圍路線,轉而集中所有力量,向著蘇軍包圍圈相對薄弱的西側,發動突圍。
    由於德軍的援軍,在此時也及時趕到,對蘇軍的包圍圈,形成了有力的牽製,蘇軍的兵力,一時之間,顧此失彼,竟然真的被胡貝,撕開了一個缺口。
    4月10日,胡貝的殘部,在經曆了十幾個日夜的血戰之後,終於與德軍第4裝甲集團軍,取得了聯係。約101novel.com萬德軍,從這個死亡的陷阱中,成功地逃了出去。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胡貝集團軍的這次突圍,在軍事史上,被認為是一次極為成功的、堪稱奇跡的突圍作戰。但是,這次成功,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他們雖然逃出了生天,但已是元氣大傷。大批的重武器、坦克和火炮,都因為燃料耗盡或無法帶走,而被丟棄或炸毀。士兵們疲憊不堪,傷亡不計其數。
    更嚴重的是,蘇軍的攻勢,並未因此而停歇。就在胡貝死命突圍的時候,科涅夫的烏克蘭第2方麵軍,發動了“烏曼博托沙尼攻勢”,從南側,直插德軍的後方。馬利諾夫斯基的烏克蘭第3方麵軍,也在3月底,加入了進攻。
    陷入多路圍攻的德軍,幾無招架之力,隻能倉促地向西潰退。到4月中下旬,蘇軍的鐵流,已經先後推進到了喀爾巴阡山和德涅斯特河沿岸。德軍的南翼主力,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被迫退出整個烏克蘭。
    希特勒為此震怒異常,在胡貝突出部戰役剛結束時,便急召曼施坦因和克萊斯特兩位老將領到總部,當麵宣布解除其職務。德軍南方集團軍群也隨之改名為“北烏克蘭集團軍群”,而a集團軍群改稱“南烏克蘭集團軍群”,以示希特勒仍妄想卷土重來。
    在烏克蘭右岸的戰鬥,取得決定性勝利之後,1944年4月,蘇軍將目光,投向了南部,那最後一塊被德軍占領的蘇聯領土——克裏米亞半島。
    自1943年底,德軍放棄第聶伯河下遊之後,駐守在克裏米亞的德軍第17集團軍(下轄5個德國師和7個羅馬尼亞師),就已經陷入了陸上聯係被切斷的孤立境地。
    4月8日,由費奧多爾·托爾布欣大將指揮的烏克蘭第4方麵軍,會同獨立沿海集團軍和黑海艦隊,對克裏米亞的守敵,發起了總攻。
    蘇軍製定了周密的、立體式的作戰計劃。一支精銳部隊,強行渡過了連接克裏米亞與大陸的、被稱為“腐海”的狹長海道——錫瓦什灣,直接出現在了德軍防線的後方。與此同時,蘇軍主力,則對半島北部的“韃靼壕”防線,發起了正麵強攻。
    在蘇軍的內外夾擊之下,德軍的防線,迅速崩潰。蘇軍揮師南下,勢如破竹。4月中旬,蘇軍先後攻克了辛菲羅波爾和刻赤,將德軍第17集團軍的殘部,全部壓縮到了最後的堡壘——塞瓦斯托波爾。
    紅海軍的黑海艦隊,在沿岸,實施了嚴密的火力封鎖,徹底斷絕了德軍從海上大規模逃亡的希望。
    5月初,蘇軍對塞瓦斯托波爾,發起了總攻。
    5月9日,在後來成為蘇聯偉大衛國戰爭勝利紀念日的這一天,蘇軍的紅旗,再次插上了這座英雄城市的最高處。殘餘的德軍,紛紛舉起了白旗。克裏米亞全境,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克裏米亞的收複,不僅肅清了德軍在南翼的最後一個據點,更對軸心國的盟友——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形成了直接的戰略威脅。羅馬尼亞的親德政權,在看到德軍的慘敗之後,認識到敗局已定,開始秘密地通過外交渠道,尋求與同盟國的媾和。
    而在沉寂已久的北方戰場上,戰火同樣開始燃起。被圍困了兩年多的列寧格勒,終於要迎來自己的解放時刻。
    喜歡二戰那些事兒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二戰那些事兒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