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戰場上的事情就由你來掌控吧!
字數:6878 加入書籤
關中的斜穀,曆經半月行軍,薛仁貴終於在金榜塵埃落定後抵達終點。
他遙望遠方,隱約可見這座承載千年底蘊的古都。
自西漢劉邦建都以來,長安便被視為天下之中心,即便東漢時洛陽成為首都,長安依舊作為陪都享有重要地位,與洛陽並稱為“兩都”
,分別被稱作東都和西都。
長安所在的京兆尹,更是大漢唯一以“京”
命名之地,彰顯其非凡意義。
董卓選擇長安為新都,正是看重其特殊的曆史地位。
如今,薛仁貴即將在這座承載輝煌曆史的城市展開新的篇章。
開啟他的全新征程!
薛仁貴被譽為【當代戰神】,注定要創造屬於自己的輝煌篇章!
……
同一時刻,關中,鶥塢。
董卓接到了王允的消息,得知其提議“取漢帝而代之”
。
這一提議讓董卓激動不已。
董卓的野心從不小。
他不屑於僅做一個權臣,他渴望的是萬人之上的皇位。
他不願做霍光,而是夢想成為像王莽那樣的君主。
可惜時機未到,加之女婿兼謀士李儒的強烈反對,董卓不得不擱置此念。
長期的奢靡生活已使董卓的雄心漸消。
然而,王允的提議喚醒了他的野心。
盡管統一全國已無望,但能在有生之年嚐一嚐皇帝的滋味,也算達成心願。
至於身後之事,他毫不在意。
抱著“破罐子破摔”
的心態,董卓決定徹底放縱自己,不管後果如何。
既然選擇了放棄,那就盡情地享受到最後。
臨終之際,能夠達成一生最大的心願,董卓認為是值得的。
他打算整理行裝,帶上飛熊軍前往長安,接受漢獻帝劉協的禪位。
最初,董卓想谘詢李儒的意見,但看了王允的信後,得知李儒會強烈反對此事,便決定不告知李儒,采取“先行動後通知”
的方式。
即使李儒事後知曉,一切都無法改變。
董卓通常很重視李儒的建議,但近來因沉迷享樂、疏於政事,與李儒的理念產生分歧,矛盾加劇。
加上王允近兩年的刻意挑撥,使得董卓對王允的信任遠超李儒。
看到王允的提議,董卓立刻動心,毫不猶豫地接受了,因為他對王允近兩年的表現極為滿意,視其為自己的親信之一。
王允的義女讓董卓對他的信任更深,不久後董卓率領五千飛熊軍前往長安,卻未曾料到這一去便再無歸期。
幽州薊縣,華夏大地個人戰力榜結束後,公孫瓚攻下了幽州治所,並殺害了漢室宗親劉虞,這無疑是一次大膽之舉。
站在薊縣城牆上的公孫瓚充滿自信,他認為除掉劉虞能讓他獨占幽州,不再受製於人。
然而,他的戰略思維過於狹隘,忽視了大漢尚存、天下民心依舊依附漢室的事實。
劉虞不僅是他的上級,更是漢室宗親,此舉無異於挑戰天下的底線。
盡管當時諸侯各自為政,但名義上仍是朝廷官員,而公孫瓚的行為已嚴重違背了這一準則。
這也導致了他的行動缺乏合法性,埋下了隱患。
得到朝廷認可,百姓才會信服,才會支持。
否則,各路諸侯不過是一盤散沙罷了。
然而,公孫瓚竟反其道而行之,做出此等冒犯之舉,這豈不是自尋死路?如今的天下,隻有西涼王林楓有這樣的實力和底氣去做這樣的事。
即便如袁紹這般公認的二號人物,也絕無可能。
袁紹能夠崛起,很大程度依賴他身為四世三公之子的身份,若非如此,他如何能有今日地位?畢竟,他也不過是漢室的臣屬,“四世三公”
的榮耀終究來自天子恩賜。
一旦他妄圖僭越,等待他的必然是眾叛親離。
這一點,袁術已用失敗證明:手握十餘郡的他,因稱帝而迅速覆滅。
相較之下,袁紹的實力遠不及巔峰時期的袁術,更不敢如此輕舉妄動。
公孫瓚出身寒微,卻做出了這種瘋狂之事,無疑是在自掘墳墓。
幽州世家本就對他心存芥蒂,這一舉動隻會加劇他們的對抗情緒。
屆時,幽州將陷入混亂,世家勢力必然群起反抗,再加上袁紹在一旁虎視眈眈,公孫瓚的處境堪憂。
內憂外患之際,即便是神仙也無法挽救公孫瓚的命運。
然而,此刻的公孫瓚對此毫無察覺,依舊沉醉於成為“幽州之主”
的幻想之中。
西涼尉犁郡,林楓接獲來自長安的情報。
得知王允密函董卓提議“代漢稱帝”
後,他不禁一笑:“機會終於來了!”
深知曆史走向的林楓明白,這是“連環計”
的最後一環。
董卓即將入宮加冕,而在此過程中,他將暫時脫離飛熊軍的保護。
屆時,呂布背叛,內外夾擊,董卓必死無疑。
關中隨之陷入混亂,失去首領的涼州兵如同一盤散沙,不堪一擊。
這對西涼軍而言無疑是天賜良機。
盡管林楓具備強大實力,即便董卓未死,西涼軍仍能強攻潼關、消滅董卓並占領漢中,但這樣的勝利代價高昂。
林楓更傾向於以最小損失獲取最大成果,避免無謂的犧牲。
因此,他始終按兵不動,等待最佳時機。
如今,時機已到。
雖然得知薛仁貴已率數萬精銳潛入關中腹地,但由於兵力懸殊,在二十餘萬涼州兵的包圍下,他們難以扭轉局勢。
林楓決定進攻潼關,以協助薛仁貴緩解內部壓力。
他命令典韋去通知徐曉,因為目前西涼地區的軍隊由徐曉負責。
雖然典韋沒有字,但林楓為了表示尊重,給了他“伯滿”
的字。
徐曉作為軍隊的臨時負責人,需要了解具體的軍事部署。
林楓雖然是西涼的實際掌控者,但並不直接參與具體事務,因此他對軍隊的情況並不完全掌握。
為了確保行動順利,他必須先與徐曉溝通,明確兵力和類型等細節。
盡管林楓自稱為“甩手掌櫃”
,但他計劃此次戰役親自到場,不過這更多是一種象征意義。
林楓將統帥重任交給徐曉,自己則選擇輕鬆旁觀。
盡管兩人統帥值相同,但林楓更傾向於悠閑度日。
徐曉在典韋引薦後,麵對林楓的詢問,表明對討伐董卓毫無異議,並表示會全力以赴配合。
然而,林楓卻澄清自己並非真正親征,隻是名義上如此,實際另有安排。
林楓對徐曉說道:“具體討伐董卓的事宜就拜托你了。”
“這次討伐董卓的實際指揮權還是交給你。”
“我不會幹涉,隻要在一旁觀看就好。”
“戰場上的事情就由你來掌控吧!”
徐曉愣住了,心想自家主公林楓這次居然要親自出馬。
原本以為是林楓想要憑借榜單第一的身份證明實力,但顯然不是。
徐曉了解林楓的個性,他從不追求虛名,更不在意所謂的麵子。
這場所謂的“禦駕親征”
,恐怕隻是林楓想去看個熱鬧罷了。
徐曉心裏暗笑,主公果然還是那個隨性的人,這趟出征大概也就是一次遊山玩水而已。
天下間最壯觀的景象,莫過於戰爭場麵。
對此,主公自然深諳其道。
主公生性喜愛熱鬧,借“禦駕親征”
之名,實則享受觀戰的樂趣,這並不奇怪。
事實上,這與他之前的兩次行動如出一轍。
當年的洛陽之戰和虎牢關之戰,他雖帶兵前往,卻並未真正參戰,隻是遠遠觀望。
表麵聲稱有所圖謀,實則是為了彰顯實力,滿足內心的虛榮。
首次洛陽之戰,雖帶回廢帝劉辯和何太後,但這二人並無實際價值。
劉辯僅被養著,而何太後成為他的主母。
此舉表麵上為了一統天下的名正言順,實則是為了得到一位絕世佳人。
這般舉動,顯然出於對美色的渴望。
作為追隨者,我深知主公的偏好,若非同處一時空,定會斥其為“曹賊”
。
此外,貂蟬亦是他此行的目的之一。
他一心向往的,是一位傾城絕豔、雍容華貴的女子。
廢帝劉辯的存在,隻是附帶的結果。
畢竟他是家主夫人的兒子,順手救一下也無妨。
這不僅能讓夫人更忠於家主,還能體現家主的仁慈。
然而,所謂的名正言順之說完全站不住腳。
當今世人皆知,家主早已公開自立為西涼王,根本不將漢室放在眼裏。
即便在漢靈帝尚有實權時,家主就已敢無視朝廷號令,公然宣稱自己不受約束。
如今漢室衰敗,再提名正言順豈非笑談?
在忠臣看來,家主的行為早已被定性為叛逆。
即使掌控廢帝,也無法改變其亂臣賊子的形象。
因此,家主發起“洛陽之戰”
的動機本身就很矛盾,難以自圓其說。
這場戰爭動用了三十萬大軍,卻隻為得到兩個女人,同時炫耀武力,實在荒誕至極。
相較之下,虎牢關之戰雖有所收獲——包括洛陽百萬人口、世家藏書及三位名將——但也不過如此。
特別是蔡琰的加入,更是錦上添花。
然而,這些成果依然無法掩蓋整件事的荒謬本質。
林楓召集眾人,表麵上是為了展示實力,實則是在諸侯麵前彰顯自己的威望。
若非如此,何必要讓李元霸主動挑戰他人呢?這不過是想讓諸侯知曉自己麾下有無雙猛將罷了。
想到主公一貫不拘小節卻愛炫耀的性格,徐曉也隻能無奈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