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9章 勇於與武官爭鬥

字數:6864   加入書籤

A+A-


    五百文一石?大明開國以來,未曾有此低價。
    “如何?此乃老九之功,連本王都對他刮目相看。
    他一番動作,竟使西北糧價整體下滑!”朱棣見姚廣孝吃驚,麵露得意。
    “嗬嗬,既是漢王朱鬆所為,與殿下何幹?”姚廣孝似笑非笑,反問道。
    “自是購糧!”朱棣直言,“此時西北糧價低廉,若不抓緊,更待何時?”
    他認為姚廣孝又在故弄玄虛,平日裏這和尚就愛與他打啞謎。
    “那殿下自去購糧便是,來找和尚作甚?”姚廣孝一臉困惑。
    朱棣聞言,神色尷尬,欲言又止。
    “殿下但說無妨!”姚廣孝見狀,笑道。
    “既如此,本王直說,錢不夠,特來借錢!”朱棣幹笑回應。
    “殿下找錯人了,和尚身無分文。”姚廣孝搖頭拒絕,幹脆利落。
    “你豈會沒錢?出家人不打誑語。
    身為慶壽寺主持,這些年香火錢沒少收吧?”朱棣氣道。
    這和尚怎如此吝嗇?
    姚廣孝的反問再次讓朱棣陷入沉默。
    他決心趁糧價低廉時大量購糧,非小規模行動可比。
    麾下近十萬大軍,年度糧草開支龐大,更別提欲囤積的糧草數量之巨。
    少量囤積毫無意義,大軍眾多口腹待哺。
    “和尚有個想法!”姚廣孝道,“你提及漢王朱鬆低價售糧,那他手頭現銀定不少吧?”
    朱棣聞言,眼神微動。
    “你是說,向老九借錢?”
    他與老九,同父異母兄弟,藩王身份,但私下交情淺薄。
    向老九借錢,他從未考慮過。
    “借錢或借糧,就看你這四哥的麵子有多大了。”姚廣孝笑道,“殿下不妨一試,成功與否,和尚不敢斷言。”
    姚廣孝一番話,讓朱棣無言以對。
    這和尚竟拿自己當籌碼?
    離開慶壽寺,朱棣腦海中仍回蕩著姚廣孝的建議,不禁心動。
    或許老九真的會借?
    “回燕王府,給漢中老九寫封信,探探他的口風!”朱棣迅速決定,匆匆返回。
    漢中府內,近日銀子進賬頗豐。
    糧食賤賣且供應充足,換回銀子數額驚人。
    糧倉幾近被民眾搶空,畢竟民以食為天,家中囤糧以防不測,天災人禍難料,餓死人之事時有發生。
    此次黃河泛濫,致使數十萬百姓流離,食不果腹。
    漢中府糧價低迷之際,百姓感激漢王之恩,競相囤糧。
    朱鬆雖賤賣糧食,利潤大減,卻聲名鵲起。
    西北百姓,除卻黑心糧商,無不念及漢王朱鬆之好。
    所幸存糧充裕,漢中糧儲暫無虞,與朱鬆所料相差不遠。
    漢中府售糧之銀,已超賣鹽數倍。
    然朱鬆深知此景難持久,非糧食不足,實乃市場將趨飽和,百姓囤糧亦有限度。
    熱潮過後,購糧熱必將減退。
    屆時,漢中糧價可穩步回升至一兩銀一石米。
    正當朱鬆財源廣進之時,北平燕王府來信至。
    “四哥竟會給本王來信?真乃奇事!”
    朱鬆覽朱棣之書,滿心疑惑。
    平日裏,除太子朱標外,他與諸藩王兄弟鮮有往來,書信更無。
    及至閱信,朱鬆不禁啞然失笑。
    “四哥竟向本王借錢?”
    “若真借出,豈有收回之理?”
    “豈不是肉包子打狗?”
    朱棣首函即提此請,實出朱鬆意料。
    朱棣於北平養兵眾多,數倍於漢中。
    加之老四好戰,軍費之巨,冠絕藩王。
    朱鬆未加思索,即書回函,遣人帶回。
    借錢之事,萬不可能,自家亦非糧倉無限。
    他借老爺子修路之名,欲將大筆資金傾注於路建,並埋怨正四處籌集銀兩,否則也不會低價售糧……
    總之,一番巧妙言辭,敷衍過關即可!
    令人信服,想必朱棣閱信後也難以挑剔!
    大明洪武二十五年末秋之際,西安府至應天府的水泥路工程正式啟動!
    此時,北平府的燕王朱棣亦收到了朱鬆的回信。
    麵對朱鬆長篇累牘的解釋及其財政拮據的現狀,朱棣一時語塞!
    正如朱鬆所料,朱棣確也難以反駁!
    他已知曉西安府修水泥路至應天府之事!
    先前他還詫異老九何故半價售糧,原來如此!
    此刻,朱鬆的拒絕讓朱棣有些意外,卻也無可奈何!
    ……
    應天府,徐府。
    中山王徐達逝世後,其子徐輝祖承襲魏國公之位,但徐府往日之盛況已不複存!
    淮西勳貴多唯藍玉馬首是瞻!
    徐輝祖為人務實低調,行事沉穩謹慎!
    身為徐家之主,處於朝廷這複雜之地,他需步步為營,唯恐被皇帝抓住把柄!
    伴君如伴虎,此言不虛。
    富貴權勢誘人,但皇帝一言可致人頭落地之事亦不鮮見!
    故而一向謹慎的徐輝祖,平日裏與藍玉等高調之輩保持一定距離!
    此類勳貴不乏其人,如曹國公李景隆、總督陝甘一帶的老將長興侯耿炳文等!
    他們自成體係,平日左右逢源,敬而遠之,不輕易得罪他人,亦不諂媚!
    然處朝堂,諸多身不由己之事在所難免!
    談及徐妙錦的婚事,徐家兩兄弟徐輝祖與徐增壽,起初對徐妙錦被賜婚予漢王朱鬆並不看好。
    然而,皇命難違,他們隻得勉強接受。
    但近來,他們對這樁婚事的態度有了微妙變化。
    原先,他們視漢王朱鬆為迷信煉丹的藩王,認為他配不上三妹徐妙錦。
    然而,近兩個月來,朱鬆的種種事跡及漢中府的巨大變化,他們都看在眼裏。
    尤其是朱鬆在西北的產業,數額驚人。
    因此,他們對這婚事開始重視起來,畢竟三妹嫁入漢中後,他們與朱鬆便是親家。
    在生意場上,自是親上加親,互相照應。
    再者,徐家長女徐妙雲,乃燕王朱棣的王妃,使得徐府擁有兩位藩王女婿。
    而先前向朱鬆借錢未果的燕王朱棣,也因此與朱鬆結為連襟。
    朱棣正是憑借徐妙錦與徐妙雲的姐妹關係,才厚著臉皮向朱鬆求助。
    這些關係,無疑使徐妙錦與朱鬆的婚事為徐府帶來更多利益。
    不僅如此,以藍玉為首的淮西勳貴們也逐漸傾向漢王一方。
    他們如同一條利益鏈,緊密相連,共同獲利。
    他們的商隊依賴漢中府的貨物,賺得頗豐。
    彼此間互利互助,自是理所當然。
    朱鬆對淮西勳貴在漢中做生意之事心知肚明,漢中府內發生的事情,隻要他想知道,便難逃其掌握。
    他也有意拉攏這些勳貴,但一切均在暗中進行,彼此心照不宣。
    朱鬆深知,朝中部分文臣對他這位漢王心存不滿,但有淮西人士在朝中為他掩護,他便能省去諸多煩惱,無需再忌憚文臣的彈劾。
    淮西勳貴素來跋扈,那些文臣絕非其對手。
    加之老兒子與太子大哥皆對他有所偏袒,朱鬆在大西北的地位穩固無比。
    然而,此次西北糧食大幅降價之事,所掀波瀾實在太大,消息傳至應天府時,仍引發不小震動。
    藍玉等人亦已得知漢王朱鬆低價售糧之事,初時不解其意,後聞老爺子欲自西安府修水泥路至應天府,便揣測朱鬆是否資金緊張,否則怎會出此下策?
    至於朱鬆一心為民,欲壓低糧價之念,藍玉等人根本無法理解,亦未曾往此方向思考。
    正因藍玉等人此番自作聰明,反倒幫了朱鬆大忙。
    以藍玉為首的多位勳貴,竟主動向漢王府示好,願為水泥路投資。
    朱鬆對此等好事自是欣然接受,同時感歎淮西出身之人真夠仗義。
    實則這與仗義無關,主要是朱鬆低價購米之舉並未觸動藍玉等人利益,畢竟他仍是他們暴利之源。
    糧價下降,邊疆輜重壓力亦隨之減輕,將士們喝粥亦能多喝兩碗。
    藍玉等人雖對朱鬆之大手筆驚訝不已,卻也暗自咋舌於漢中府糧倉之豐盈,難怪老九減西安府糧稅時,能輕鬆填補邊防空缺。
    常升向藍玉詢問。
    “自然是多多益善!漢王的產業皆是財源滾滾,你還擔心投入的資金無法回本嗎?眼光要放長遠!”
    藍玉豪邁地揮手說道。
    朱鬆一脈的後世文官,勇於與武官爭鬥。
    皇宮,奉天殿,禦書房。
    朱元璋與朱標正查閱關於西安府至應天府水泥路動工的消息。
    “老九這招真高明!既解決了災民安置,又能加速水泥路建設!”
    “按老九的計劃,各州府同時動工,一年內即可完工!”
    朱元璋看著奏折,滿意地點頭笑道。
    “更讓我驚訝的是,為懲治惡意哄抬糧價的糧商,老九竟以此法將西北糧價全麵壓低!”
    朱標更關心朱鬆低價售糧之事。
    此乃利國利民的大善事!
    糧價關乎民生,必須控製在合理範圍!
    可惜總有些黑心商人,為賺錢喪失良心!
    “此事,老九做得很好!”
    談及糧價,朱元璋笑容更甚。
    糧食問題一直是他的重中之重!
    朱鬆此舉,正中他心意!
    “誰能想到老九竟有如此魄力?常人難以理解他的動機!”
    “錦衣衛來報,老四竟給老九寫信了!”
    朱元璋話鋒一轉。
    “老四?他與老九私下往來?”
    朱標聞言一臉詫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