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字數:6888   加入書籤

A+A-


    國運係統示:“漢王朱鬆一脈,大明國運可達518年!”
    【推演中……】
    【確證:漢王朱鬆一脈,延續大明518載國運!】
    係統高效行事,扣除2000點國運值後,速給答複。
    朱元璋瞠目結舌,滿臉愕然。
    518年!此數震撼人心,強漢盛唐亦難及也!
    九子一脈掌權,大明國運竟能綿延五百餘載,匪夷所思!
    “父皇,何事驚擾?”
    望見朱元璋的神色,朱標連忙詢問。
    朱元璋瞥了一眼朱標,留意到那五人——老九派來的使者——仍在場,剛到嘴邊的話語又被硬生生咽下。
    “你們五人先退下吧,今日休息,明日直接去戶部找陳奇。”
    朱元璋向五人揮了揮手,五人聞言立刻退下。
    “父皇,究竟何事?”
    朱標察覺到朱元璋有意支開這五人,顯然有要事相告,於是急忙追問。
    “我剛剛從老神仙那裏得知一個消息,我說了,你可別太驚訝!”
    朱元璋一臉嚴肅地叮囑朱標。
    “什麽消息?父皇請講,兒臣定不會慌亂!”
    朱標聽後,心中愈發好奇。
    “老神仙說,若老九將來稱帝,大明朝的國運能延續518年!”
    朱元璋終究沒能忍住,將此事告知了朱標。
    “什麽?”
    “五百多年的國運?”
    “父皇,此事當真?”
    盡管朱標已有心理準備,可能會聽到震撼的消息,但仍被朱元璋所言震驚。
    “事關國運,我豈會拿此開玩笑?”
    朱元璋正色道。
    “這……五百多年的國運!”
    “若真如此,父皇日後還是傳位給老九吧!”
    朱標此次再也無法忍耐,直接道出了自己的想法。
    一直以來,他和朱元璋都有種默契,即便兩人都心知肚明,未來的皇位很可能是老九的,但從未真正言明。
    而這一次,朱標率先打破了沉默。
    “不急,現在說這些都為時過早。”
    朱元璋擺了擺手。
    朱標還健在,他真的不願談論將來的皇位歸屬。
    朱標聞言,也隨之點頭。
    “係統,你之前提到,若燕漢相爭,老四勝出,他稱帝後大明國祚可延綿二百七十六年。
    如此說來,老四若贏,豈不就意味著老九……”
    朱元璋言及此處,未竟之語戛然而止。
    “自是必然。
    漢王僅憑數萬之眾,便能與朝廷百萬大軍相抗衡,單憑此點,勝後的燕王朱棣豈會容此等對手存活!”係統洞悉朱元璋之意,回應堅定。
    誠然!
    燕漢之爭,老九勝後尚能寬容老四,令其返回北平。
    在老九眼中,老四再如何折騰,也難成氣候,此乃老九之自信。
    而老四則不然!
    即便老四僥幸戰勝老九,也必是慘勝,且勝算渺茫。
    此情境下,即便老九落敗,老四亦難安心任其回歸封地,恐其卷土重來,老四無把握再勝。
    所幸,依曆史常態,最終勝者仍是老九。
    老九修為非凡,老四欲勝之難如登天。
    “父皇,對於老九提議出征河西走廊,您有何見解?”朱標憶起朱鬆請戰之事,再度詢問。
    “容我再思量幾日。”朱元璋擺手,他未即刻應允,心中尚有疑慮。
    “老九似有信心,僅憑數萬兵馬便能收複河西走廊失地。
    父皇何以遲疑?”
    “您之前不也認可老九此方麵之能嗎?”
    “兒臣亦信老九不會以此等事為戲言!”朱標見朱元璋遲疑,滿心不解追問。
    “我亦明了,但老九大婚在即,河西走廊之事,待其大婚後,再作答複吧。”朱元璋擺手,堅持稍後再議。
    老九已請纓出戰河西走廊,此事幾成定局,朱元璋亦不會阻攔。
    然而,他尚有諸多事宜需細細考量,且此事不必急於一時。
    “言之有理,即便攻打河西走廊,也需待明年春暖花開之時。”
    “眼看入冬,時機未到。”
    朱標點頭讚同,並未過分憂慮,此事確實不迫。
    朱元璋忽而話鋒一轉:“標兒,水泥路進展如何?應天那邊不是也開始動土了嗎?”
    “正是,昨日方才動工。
    大批水泥自漢中運來,耗時頗長。
    老九提議,應天城內城外道路同時鋪設,現下工人充足。
    黃河水災,老九特調三千災民至應天府修路,城外千人,城內兩千。”
    “水泥亦已足量運來,故而拖延至今。”
    提及修路,朱標精神一振,連忙解釋。
    自西安府至應天府的水泥路,采取各州府並進之策,應天府亦然。
    應天府地位特殊,城內水泥需求量大,且距漢中甚遠,水泥最晚抵達,動工亦滯後。
    但鋪設水泥速度極快,關鍵在路麵平整與路基穩固。
    應天府道路寬敞,基礎良好,稍加修整即可鋪設,或比其他州府更快竣工。
    在那些山地較多的州府,山道原本就陡峭狹窄,若要鋪設水泥路,不是開山劈石就是繞遠路,耗時必定不少。
    然而,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根據老九的計劃,采取分段建設,快的州府半年內能完成,慢的或許需一年,這已經算是迅速了。
    因此,急躁不得,水泥路全線通車,唯有耐心等待。
    “河南的路段應當最為輕鬆,畢竟全是平原。”
    “但我們這邊靠近西安府的地方,山地漸多,定會複雜些!”
    “不過,若要去漢中府,也不必等到所有路段都竣工,隻要大部分路段完成,剩下的難行之處,不過一小段路程罷了!”
    朱元璋緩緩點頭。
    朱標聽後,心中一動。
    照此說法,大約半年後,他們或許就能前往應天府了,也就是明年開春至入夏前。
    想到這裏,朱標也充滿了期待。
    ……
    漢中府。
    漢王即將大婚的消息傳開,整個漢中府都沉浸在喜慶之中,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漢中府的百姓們都知道漢王朱鬆與已故王妃楊氏的感情深厚。
    那些曾目睹過他們恩愛日常的人,更是對漢王朱鬆的丹藥致楊氏死亡的說法嗤之以鼻。
    然而,楊氏早逝,不僅漢王朱鬆失去了王妃,幼小的世子朱匣秋也失去了母親。
    每當提起此事,漢中府的百姓們無不心疼漢王父子。
    好在漢王朱鬆即將再婚,百姓們得知恩人又將迎娶王妃,自然也是滿心歡喜。
    漢王府內,周貴妃正忙著指揮下人布置婚房與正堂。
    算日子,楊詩雨的船隊理應即將抵達靠近漢中府的長江開縣碼頭。
    “秦武,漢王妃的船隊此刻何在?”周貴妃召來負責迎親事宜的秦武,直接詢問。
    “貴妃娘娘,今日船隊應能抵達開縣碼頭,按行程,兩日內便能進入漢中府。”秦武稟報。
    “那你為何還未去接漢王妃?此刻出發豈不倉促?”周貴妃驚訝,連忙追問。
    “娘娘勿憂,殿下已命耿青親自前往迎接,卑職主要負責王府的籌備工作。”秦武連忙解釋。
    “原是耿青前去,那便無礙了。”周貴妃聞言,心中稍安,對朱鬆讓耿青去接親感到放心。
    另一邊,漢王朱鬆,這場婚禮的男主角,正忙於發送請帖。
    此次婚宴的請帖,如同之前的拍賣行,僅發放一百張,每張請帖可帶五人入王府參加婚宴。
    且需提前發放,因部分豪紳富商與王府有生意往來,可能遠在西安府或其他更遠之地,路途耗時。
    更甚者,朱鬆借此婚禮,再次為漢中製造的豪華馬車做了宣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銷量。
    請帖主要發給了尚未購買過豪華馬車的人,這些富商豪紳接到漢王的婚禮請帖,豈敢不來?而他們若來,大多會乘坐漢中造的豪華馬車,這豈不又帶動了一波購買?
    誰敢不給漢王朱鬆麵子?誰又能放棄與漢王府的生意往來?
    富商豪紳們收到請帖後,紛紛購置漢中造的豪華馬車,以備參加漢王大婚。
    婚期前三日,漢中府街道已滿是豪華馬車,遠近賓客基本提前抵達。
    若無漢中豪華馬車為座駕,似乎都不好意思出席漢王府婚禮。
    周貴妃得知此事後,向朱鬆問道:“臭小子,這主意是你出的吧?”
    朱鬆連忙否認:“母妃誤會了,是他們自願的。
    且兒臣的馬車物有所值,絕非暴利。”
    周貴妃聽後無言,畢竟她日常也乘坐此類馬車,確實物超所值。
    至於價格,對這些豪紳富商而言,不過九牛一毛。
    她又詢問起婚宴籌備情況:“婚宴準備好了嗎?該備的都備齊了吧?大婚流程都記牢了?別讓新娘看笑話。”
    朱鬆隻能苦笑點頭。
    與此同時,開縣碼頭,耿青率五百漢中精銳輕騎列隊迎接。
    江麵上,八艘大型商船組成的船隊緩緩駛來,標誌著新漢王妃即將到來。
    耿青心中好奇,這位王妃是否能配得上自家王爺。
    他還帶來了兩輛豪華馬車及幾名丫鬟。
    眾人矚目,船隊漸近,精神為之一振。
    不久,徐妙錦的船隊順利抵岸。
    立於船首,徐增壽目睹漢王府迎親隊伍,皆為騎兵,不禁咋舌。
    這陣仗,讓人誤以為漢王朱鬆非迎親而來,實為搶親!
    然而,徐增壽很快被岸邊停放的兩輛奢華馬車吸引。
    正是此等馬車,他曾見藍玉等人亦擁有,皆是漢中製造。
    彼時他心生豔羨,卻遺憾應天府尚未有售。
    打聽之下,方知此乃朱鬆所贈。
    徐增壽心中更添渴望,暗想待見妹夫時,定要討得一輛漢中豪華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