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西北這塊地方的影響力尚不足

字數:7039   加入書籤

A+A-


    他欲搶在時機之前,令民心與官員皆傾向於他漢王朱鬆,即便老爺子固執如初,屆時恐也不得不調整規矩,立他為儲君!獲取皇位,未必非得行非常之道!
    朱鬆自信滿滿,憑其手段,同樣可達目的!
    尤為重要的是,此乃光明磊落的陽謀,無人能指責其有不軌之心,反而,期盼他登基之人,隻會日益增多!
    此即朱鬆所求之效!
    “殿下,漢中府今年稅收與產業營收統計已畢!”
    袁管家滿麵春風,現身於書房門口,笑對朱鬆言道。
    “哦?呈上來!本王正需數據以佐證!”
    朱鬆眼前一亮!
    欲使朝廷於其他地區推行改革,需有確鑿數據以證其可行!
    徐妙錦亦好奇難耐,湊至朱鬆身旁,共觀漢中府財政現狀。
    覽及漢中府今年商業稅收之巨,徐妙錦美眸圓睜,小嘴成o型,模樣甚是可愛!
    漢中府全年商業稅收,竟達三千七百餘萬兩白銀!
    依朱鬆與老爺子所定之規,地方稅收五成上繳國庫,餘下五成由地方財政掌控,用於發展!
    換言之,漢中府一年將上繳國庫之商業稅收,便有一千八百餘萬兩白銀!
    要知此前,大明朝全年賦稅收益,尚不足千萬兩!
    漢中府一年商業稅收,已是往昔大明朝兩年賦稅之和!
    且此僅為商業稅收!
    在朱鬆的規劃裏,農業稅尚未計入考量,而取消糧稅,讓農民免繳種糧稅,隻是時間問題。
    這需以商業稅收的蓬勃發展為前提,同時確保大明糧食供應充足,足以滿足民眾需求。
    正因如此,朱鬆先前向應天府贈送了大量農業書籍與作物種子。
    農業稅一旦取消,商業稅比重將提升,糧食充足時,民眾可用錢買糧。
    這意味著,農民種植的糧食不再用於繳稅,而是轉化為財富。
    如此,民眾種植積極性得以保持,既能自給自足,多餘糧食亦可出售,促進農業良性發展。
    否則,農民辛苦勞作一年,繳納糧稅後所剩無幾,甚至難以飽腹,這正是大明往昔之鑒。
    漢中府商業稅收已達三千七百萬兩,尚未計入西安府。
    漢中府之富,堪稱國中之國。
    漢王府今年的產業收益更為驚人,投保行僅運營數月,總營收已近兩千萬兩,最近一月即近七百萬兩,遠未觸及保險行業潛力,僅是起步階段。
    保險行業後世之利,朱鬆心知肚明,乃國家稅收重要來源。
    至於最盈利之稅,當屬煙草,但朱鬆在大明並不打算推行,因管控難度大,且有害健康。
    他相信,無需煙草,大明亦能興盛。
    此外,大戲院全年營收亦破兩千萬兩,漢中府幾家大戲院,每家營收均達數百萬兩,占漢中府商業稅收比重甚大。
    瓷器、茶葉、絲綢布匹、鹽、煤等產業,漢中府內總營收已超五千萬兩。
    這也是漢中府商業稅收高昂的緣由!
    王府收益頗豐,上繳國家的商業稅收自然水漲船高。
    “好!”
    “這下足以讓那些平庸官員無言以對了!”
    朱鬆滿意頷首。
    他確信,自己的提議輔以這些數據,定能讓朝堂上那些平時反對他的聲音集體消失。
    否則,光是那些有意經商的藍玉之輩,還有老爺子,定不會善罷甘休。
    這可是實實在在的財富啊!
    若在江南及南方再設經濟區,大明稅收將會達到何種境界?
    戶部官員此番怕是要集體倒戈,堅定地站在他漢王朱鬆這邊了。
    隨後,朱鬆與徐妙錦探討完善建議書細節的同時,也在構思具體的稅收改革方案。
    全國推行新政,稅改乃重中之重,是國家收入的關鍵。
    取消糧稅的前提是其他稅收能填補甚至超越糧稅的空缺。
    如今雖有商業稅,但還需個人所得稅。
    商業稅中還需細分,如企業增值稅、商品附加稅等……
    製定稅收的同時,還需完善相關法律,這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的流程,缺一不可。
    所幸朱鬆擁有諸多後世經驗可供借鑒,隻需根據大明現狀進行細微調整即可。
    當然,稅改需在其他特區建成後實施,為第二步計劃。
    西北這塊地方的影響力尚不足。
    因此,朱鬆隻能步步為營,提前布局。
    “殿下,我今日自紡織廠歸來,城外又有一大片土地被規劃,是要建新的工業園嗎?”
    談完正事,徐妙錦忽而想起此事,轉而問道。
    “正是,那是本王為發展產業所備!”
    朱鬆點頭。
    “?這可不行!朝廷嚴禁藩王私下製造兵器!”
    徐妙錦聞言,一臉驚愕。
    “放心,朝廷絕不會知曉這些工廠的真正用途!”朱鬆笑道。
    “簡而言之,本王的工廠不造什麽大軍械,隻做零部件!”
    “零部件?”徐妙錦一臉迷茫。
    “就是說,每個工廠專產一兩種小零件,而這些零件都能相互拚接。”朱鬆繼續解釋,“不到拚接之時,無人能知曉本王究竟在造何物!”
    確實,這些工廠是朱鬆為製造燧發槍和迫擊炮而設的,表麵上不過生產些令人費解的零件罷了。
    隻要遵循朱鬆設定的規格製造即可。
    武器的發展,從非單一工廠之力,而是整個產業鏈的配合。
    越是強大複雜的武器,越是如此。
    即便是朱鬆帶錦衣衛前來查看,他們也難以洞悉。
    漢中亦有製造鎧甲和兵器之處,但這類物品太過敏感,必須隱秘行事。
    然而,朱鬆尚不知,朱元璋已對他的燧發槍和迫擊炮起了覬覦之心。
    聽完朱鬆的解釋,徐妙錦大致理解了零部件的概念,心中稍安。
    她本就知曉漢中私下製造兵器和鎧甲之事,漢中軍精良的裝備便是明證。
    她驚訝的是,朱鬆竟敢將兵器廠置於明處。
    但朱鬆的解釋讓她恍然大悟,心中的憂慮也隨之消散。
    她從不擔心朱鬆會魯莽行事,她深知他的誌向遠不止於此,他正以一種更為高明的手段,謀劃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
    她能做的唯有默默在他身旁給予支持。
    這位女子極為聰慧,亦能察覺到,若朱標遭遇不測,便是夫君機遇降臨之時。
    她並不憂慮朱鬆他日登基後,會如其他般擁有眾多嬪妃。
    因為朱鬆這位“道士”,雖可娶妻生子,卻更傾心於修道。
    這一點,似乎較北平的那位姐夫更勝一籌。
    時光飛逝,轉瞬過年。
    此乃徐妙錦婚後,在漢中府度過的首個新年。
    朱鬆在除夕之夜,顯得格外慷慨,特地從某處購得了眾多煙花。
    那晚,絢爛煙火在漢中府夜空綻放,令全城百姓大飽眼福。
    “真是太平盛世!”
    “此乃漢王治下的繁榮景象!”
    “漢王真是大善人!”
    漢中府諸多老者,仰望漫天煙花,感受著四周熱鬧而和諧的節日氛圍,眼眶不禁濕潤。
    漢中府今日之景,皆拜漢王朱鬆所賜!
    王府內,朱鬆一家圍坐院中享用年夜飯,同時觀賞著天際綻放的煙花,人人臉上洋溢著歡笑。
    “不知父皇在宮中過年可好?”
    此刻,周貴妃忽然念及朱元璋。
    她最感欣慰的是此行漢中府,能見證兒子朱鬆再娶,更能在這樣的時刻,陪伴兒子一家共度新春。
    她覺得,在漢中府的日子,比在宮中更為舒心與充實。
    但她身為朱元璋的妃子,此刻更期盼朱元璋能如她一般,坐在此桌,那才算真正圓滿。
    “母妃勿憂,日後定有機會與父皇共度新年。”
    朱鬆似乎洞察了周貴妃的心思,笑著安慰。
    “娘有件事一直想問你。”
    “太子近況如何?”
    周貴妃忽地麵色凝重,緊盯著朱鬆問道。
    “按兒臣之計,保大哥再多活兩三年絕非難事。”
    “治愈之事,兒臣目前無能為力。”
    朱鬆坦誠相告,心中已略知其母所想。
    表麵關切太子朱標之疾,實則另有所圖。
    母與王妃,皆有所悟。
    然有些言語,難以直言,恐觸黴頭。
    “盡心竭力,勿使父皇失望。”
    周貴妃微微頷首,言有深意。
    表麵言救治太子,實則意會於心,朱鬆亦明了。
    往昔,即便太子不存,她亦不會讚同子嗣覬覦皇位。
    然漢中府之行,觀念漸變。
    漢中之變,她親眼見證。
    更覺其子以此向父皇展示才幹。
    朱鬆近期之表現,令其信心倍增,若他日登基,必為明君。
    未知周貴妃若知朱鬆稱帝後仍閉關修道,將作何反應,是否會悔當初之念?
    年歲匆匆,轉眼已逝。
    時至洪武二十六年正月。
    大年初一,王府賓客盈門,然多數人無緣得見朱鬆,留下心意便離去。
    此間,朱鬆多花時間陪伴家人。
    值得一提,淮西勳貴藍玉等人及與朱鬆有生意往來的藩王,皆遣人送禮。
    朱鬆亦親自安排回禮。
    至於父皇那邊,年前已備妥禮物,無需他再費心。
    直至正月初七,朱鬆難得日日陪伴妻兒老母,沉浸於漢中府之熱鬧年味。
    然其忙碌,僅得此七日閑暇。
    正月初八,朱鬆又將投身於王衛學院之事。
    王衛學院二月將正式開啟招生,朱鬆麵臨兩大挑戰:一是考核地點的安排,以適應眾多湧入漢中府的學生;二是確定學院的導師陣容。
    文科導師方麵,朱鬆人才濟濟,早有準備;唯武科導師尚顯不足。
    目前,秦武與耿青兩位是朱鬆能信賴的武科教師,而楊赫因鎮守哈密無法參與。
    漢中軍的千戶、百戶將領僅能教授初級課程。
    藍玉等人雖為理想人選,卻身在外地,或許將來退休後可邀至漢中,於王衛學院繼續貢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