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2章 吾此刻亦感為難!

字數:7592   加入書籤

A+A-


    他們思想保守,對西北的經濟特區試點頗為不滿。
    更不解太子朱標為何與皇上一般,對漢王的舉措如此支持。
    即便西北成果斐然,在他們眼中,亦是離經叛道,讓他們感受到了威脅。
    此乃意識形態轉變所帶來的必然危機感,儒家出身者對此尤為敏感。
    市場經濟的發展,勢必削弱儒家在大明的影響力,造成致命打擊。
    而他們未曾料到,身為儒家的太子朱標,竟在此關鍵時刻,再次公開支持漢王朱鬆的改革。
    此事已非西北一隅之事,江南、東南、兩廣,除北方,大明各地或將效仿。
    西北尚能容忍,但若全麵推行,大明將何去何從?
    他們預見,若大明皆仿西北,儒家在治國中將何去何從?
    或將一切交由商人?
    此乃他們反對之根源。
    黃子澄與齊泰望向劉三吾,期盼他能引領。
    身為太子一派,他們不便在太子發言後再出聲。
    私下可勸,朝堂之上則不可。
    “陛下,微臣欲言。”
    劉三吾自然也洞悉此理,此刻隻得鼓起勇氣站出。
    “你的意圖我已知曉。
    反對之詞就免了,若你能讓應天府如漢中府般繁榮,我便聽你的!”
    朱元璋掃視劉三吾一眼,一句話便將其噎住。
    此人是儒家代表,初由兵部尚書茹常舉薦,與茹常等人同氣連枝。
    劉三吾此刻發言,朱元璋心知必無善言。
    聞此,劉三吾愕然。
    教書育人、談論治國大道尚能勝任,但要他一年內使應天府追上漢中府,別說他,滿朝文武又有誰能夠做到?
    “我如今隻信親眼所見,欲說服我,便以事實為依據!”
    “我認為老九的提議甚好,戶部尚書張紞都表示支持,你們難道還質疑張紞的眼光?”
    朱元璋此言一出,在場官員皆意識到,此事恐已成定局。
    若要反對改革,張紞最有發言權,畢竟他掌管戶部,對此最為熟悉。
    連他都讚同,其他門外漢還能有何異議?
    況且老爺子要以事實為準繩!
    這讓他們如何反駁?
    何處尋找事實來證明他們的治國理念優於漢王朱鬆?
    相反,朱鬆的實績與成果已擺在眼前,無可爭議。
    此次,眾人皆明白,他們敗了,絕無翻盤可能!
    除非老爺子回心轉意!
    但這可能嗎?
    於是,新政推行之順利,超乎朱元璋預料。
    原本反對的官員,還未及開口,反對之意便已消亡。
    他們的理由,即便說出,也顯得無力,更無說服力,更遑論說服朱元璋!
    此次,漢王朱鬆大獲全勝!
    不久,早朝結束。
    朱元璋再次召朱標至禦書房。
    “標兒,江南、東南及兩廣經濟圈之事,似已無障礙。”
    “吾所憂者,那些儒生暗中作梗,陽奉陰違。”
    “尤其是你的人,你需多加留意。”
    朱元璋神色凝重地提醒朱標。
    政策實施,最怕的倒行逆施,陽奉陰違。
    吾言再美,亦需下屬執行到位。
    若心存異議,暗中阻撓,新政何以推行?
    此事,朱元璋絕不姑息。
    之所以對朱標言此,乃念及朱標,欲給眾人一線生機。
    否則,誰若阻經濟特區發展,休怪老朱無情。
    “兒臣明白。”
    朱標心中一緊,連忙應答。
    看來,還需與劉三吾等人深入交談。
    想到此,朱標不禁頭疼。
    “此外,增設三經濟圈僅為第一步。”
    “西北經濟圈已成榜樣,群臣再無反對之辭。”
    “但下一步,恐有波折。”
    朱元璋話鋒一轉。
    “下一步?”
    朱標再愣。
    “老九之意,待三經濟特區穩定,便廢黃冊製度,使百姓自由遷徙。”
    朱元璋苦笑解釋。
    朱標聞言,雙目圓睜。
    黃冊製度,乃開國之初太祖所定。
    與封藩、衛所、嫡長子繼承等製,皆為根本,幾無更易之理。
    老九之舉似有逆天之意!
    現今,除封藩製外,衛所製、嫡長子繼承製皆因老九而麵臨變革,難道黃冊製亦將不保?
    “父皇,您對此有何見解?”
    此番,朱標未敢貿然表態,欲先探明父皇心意。
    “依老九所言,大明欲興,不可雜亂無章,須舉國之力,定良策!”
    “然欲集舉國之力,必先釋民之束縛,予其最大之自由。”
    “廢除黃冊製,使民得自由遷徙,此乃關鍵一步!”
    “吾此刻亦感為難!”
    朱元璋言及此,無奈歎息。
    此舉意味著他要親自自己所立之規!
    所幸經濟特區發展尚需時日,即便廢黃冊製,亦非短期內可成,他尚有充裕時間思考。
    朱允炆、朱允熥封藩王之際,朱標竟欲令呂氏殉葬?
    朱元璋之語,令朱標沉默。
    此問題上,身為太子,他亦無解。
    按老九之見,廢黃冊製似已成定局!
    但廢之必有新製以替!
    大明人口眾多,需有合理有效之管理法。
    若民得自由遷徙,諸多問題將現!
    如某地生活困苦,資源匱乏,民必大批遷徙,往宜居之地聚集。
    此乃人之常情,亦為眾人之選!
    而流動人口增多,亦將增朝廷戶籍管理之難,乃至無法統計!
    今日一村統計三百人,數日後人皆遷走,此景亦非不可能!
    “父皇,老九提議廢除黃冊製度,那他對於人口遷徙後的管理辦法,想必也有所考慮吧?”朱標猶豫片刻後,轉而問道。
    “問題是這小子什麽也沒提!”朱元璋無奈地歎息。
    他雖能從國運係統中窺見的推演畫麵細節中,隱約看出老九即位後黃冊製度已被廢除,百姓出行不再受地域限製,但具體操作卻不得而知。
    他確信老九必有對策,隻是這次未加說明。
    “此事重大,或許老九需深思熟慮方能提出可行方案。”朱標聞言,苦笑點頭。
    “對了,你看看這個!”朱元璋突然取出一道擬好的聖旨,遞給朱標。
    朱標接過,驚訝地發現這是冊封朱允炆和朱允熥的聖旨。
    這一天,終究還是來了。
    “你若無異議,就讓禮部的人去東宮宣旨吧!”朱元璋緩緩說道。
    “兒臣無異議,就按此辦理!”朱標當即應允,這結果對朱允炆兄弟或許最佳。
    ……
    東宮。
    朱標歸來,禮部官員隨行。
    “太子殿下,今日怎這麽早回東宮?”呂氏恰好在院中,迎上前去,目光觸及禮部官員,露出詫異之色。
    “允炆和允熥呢?父皇有旨,讓他們出來接旨!”朱標直言不諱。
    呂氏聞言,臉色驟變。
    老爺子為何突然同時給朱允炆和朱允熥下旨?若非大事,怎會如此正式?除非……
    “太子殿下,老爺子聖旨上究竟說了什麽?”呂氏神色不悅地問。
    她心知肚明,老爺子唯有在特定情形下,才會對這兩個孫子頒發聖旨。
    然而,這樣的聖旨,她寧可不要!
    “稍候你便知曉。”朱標沒有多言,命人將正在書房苦讀的朱允炆與朱允熥兩兄弟喚出。
    隨後,朱標率領東宮上下,跪迎朱元璋的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皇孫朱允炆封為吳王,封地蘇州;皇孫朱允熥封為魏王,封地徐州。
    另擇吉日就藩,欽此!”禮部官員展開聖旨,當著眾人高聲宣讀。
    刹那間,呂氏如遭重擊,臉色慘白,癱倒在地。
    果然,她最怕的事還是發生了。
    老爺子竟給朱允炆封了王,還賜予封地。
    這意味著什麽?至少在朱標登基前,朱允炆再無可能成為皇儲。
    除非朱標稱帝後再立太子,朱允炆才可能更進一步。
    但朱標的情況,老爺子清楚,她這個妻子也同樣明了。
    朱標與皇位幾乎無緣。
    老爺子此時給朱允炆封王,無疑是一種態度,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即便日後太子之位空缺,也不會從皇孫中挑選儲君。
    這讓她如何能接受?
    相比之下,朱允炆與朱允熥兩兄弟的反應截然不同。
    朱允熥本無心機,一聽自己被封王,自是欣喜萬分。
    他在這深宮中本就過得壓抑,時刻受朱允炆母子壓製,巴不得封了王早日離宮。
    而朱允炆則一臉驚愕與惶恐。
    他一直在呂氏的教導下,努力做一個好皇孫,期盼有朝一日能成為皇太孫。
    尤其是朱標病後,呂氏更是催促他務必爭取儲君之位。
    他也一直在為此奮鬥,希望能贏得朱元璋的青睞。
    然而,這道皇家詔令,徹底擊碎了他們母子二人的所有憧憬。
    “兒臣遵旨,感激聖恩!”
    朱標不顧他們母子三人的思緒,徑直接過了詔書。
    而那些來自禮部的官員,在一番祝賀後,留下藩王印綬和朝服,便匆匆離去。
    “你們倆都聽見了吧?先回房去!”
    朱標對神色複雜的朱允炆和朱允熥命令道。
    朱允炆不敢違抗朱標的意願,瞥了一眼失魂落魄的呂氏,最終與朱允熥一同退下。
    “為何?陛下為何會冊封允炆為藩王?”
    呂氏難以置信地盯著朱標,急切地問道。
    “你是在質問父親嗎?”
    朱標的臉色瞬間陰沉,冷冽的目光嚇得呂氏渾身一顫,緊閉雙唇。
    呂氏野心勃勃,卻命運多舛。
    她的一切地位和榮耀,皆源自朱標。
    此刻,她竟當麵質疑朱標乃至朱元璋,這實為大不敬。
    因這道詔書,她已方寸大亂。
    “封允炆和允熥為藩王,是我提議的!”
    “我不管你心裏怎麽想,若你真為允炆好,就收起你的那些小心思!”
    朱標直言不諱地對呂氏說道。
    “可……可允炆畢竟是您現在的長子啊!”
    呂氏如遭雷擊,她做夢也沒想到,這道詔書竟是朱標親自請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