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速做準備,擬定方案!

字數:7817   加入書籤

A+A-


    藍玉等人更是躍躍欲試,欲在獵場中大展身手。
    然而,在這樣的場合,除非朱元璋自己不參與,否則即便是藍玉等人,也不敢與朱元璋爭鋒。
    無人敢言必勝朱元璋。
    而朱元璋的實力亦不容輕視。
    一日下來,收獲滿滿。
    武將們雖也各有斬獲,卻無人能及朱元璋。
    日落前,獵物清點完畢,朱元璋依例行賞。
    朱權的成績讓朱元璋略感意外,除藍玉等淮西勳貴外,他的獵物最多。
    夜幕降臨。
    眾人圍坐篝火旁,飲酒品嚐今日獵獲的野味,氣氛熱烈非常。
    幾杯酒下肚,朱元璋興致盎然,講起往昔打下大明江山的輝煌歲月及戰場上的崢嶸往事。
    不論是文職還是武將,時不時會附和,頌揚老爺子昔日的英勇!
    “父皇,兒臣遺憾未能早生,未能與父皇並肩戰場!”
    坐在朱元璋身旁的朱權,滿眼敬仰地盯著他說。
    一旁的朱標聽後,神情複雜,哭笑不得。
    小子,你若早些出生,能隨父皇上戰場,那老十七的位置可就不保了,連我這大哥之位都得讓賢!
    “哈哈……現在也不遲嘛!”
    “你即將前往封地,日後有的是機會為大明建功立業!”
    朱元璋聽後大笑,鼓勵道。
    “父皇放心,兒臣定以九哥為楷模,為大明征戰,開拓疆土!”
    朱權一臉鄭重地點頭。
    在場的文武官員們:……
    何時漢王殿下成了皇子們的典範?
    皇子們的榜樣,不應該是太子朱標嗎?
    這讓身為大哥的太子朱標情何以堪?
    但他們望向朱標時,見他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表情變得五味雜陳!
    他們忘了,如今的太子似乎也被影響了,處處為漢王說話!
    漢王所做的那些事情,太子最為上心,跟得最緊!
    “如今天下太平,或許將來隻能靠你們為大明朝開疆拓土了!”
    “百姓安居樂業,咱們這洪武朝,也稱得上洪武盛世了吧?”
    朱元璋笑著說道。
    “父皇所言極是,洪武朝絕對是盛世!”
    朱標率先點頭讚同。
    “沒錯,陛下文治武功,才有今日之太平盛世,若這都不算盛世,何為盛世?”
    “陛下與昔日的秦皇漢武相比,也不遜色,何必自謙?”
    “……”
    一時間,文武官員們紛紛拍起了馬屁!
    “你們就會說些甜言蜜語!”
    “真正的繁榮,不是空談而來,需靠實幹鑄就!”
    “不久之後,我打算攜標兒共赴漢中府一探,今日先與你們通通氣。”
    朱元璋話鋒突轉,透露了與朱標同行漢中的打算。
    瞬間,除朱標外,眾人皆驚,未知老爺子有此親赴漢中之意。
    老爺子漢中之行意欲何為?
    “陛下,此事實屬突然!若您與太子皆離京,朝事誰來主持?”
    兵部尚書常茹焦急問道。
    “陛下,請三思!帝儲同巡,京師將空!”
    劉三吾亦附和。
    “無需多言!”
    “我去漢中自有緣由,無需向爾等詳述。”
    “且標兒身體你們皆知,雖看似無恙,但性命仍倚仗老九。
    此行漢中,老九可親自為其診視。”
    “我非與你們商議,乃是通知!”
    “速做準備,擬定方案!”
    朱元璋擺手,語氣堅定,不為官員言語所動,漢中之行勢在必行。
    “陛下,此行漢中,可否算上微臣?”
    藍玉突然。
    “你這莽夫,也想湊熱鬧?”
    朱元璋戲謔反問。
    “臣恐您路上寂寞,有空可陪您聊天解悶。”
    藍玉笑道。
    “休要貧嘴!”
    “不過,你確應同行,馮勝、常升等人亦需前往。”
    “一同前往漢中府,參觀王衛學院,學習漢王辦學之道。”
    朱元璋笑罵,未拒藍玉之請。
    實則,此行漢中,他早已打算帶上藍玉等人。
    “戶部尚書張紞亦需同行!戶部暫由兩位侍郎主持,你亦前往西北,探查老九新政之實施!”
    張紞身為戶部尚書離京無礙,有左右侍郎料理日常事務,無虞生亂。
    “臣領命!”
    藍玉等人及張紞麵露喜色。
    藍玉等久欲親赴漢中,與漢王建立更緊密之聯係,此乃良機。
    張紞亦然,他已被朱元璋與朱標父子推至漢王朱鬆一方,此行漢中或為其未來之轉機。
    朱元璋之言再驚四座!淮西眾人前往尚可理解,張紞同行則意味深長。
    僅赴漢中學習新政乎?未必!
    一時間,大臣們心生疑慮。
    更有甚者揣測,老爺子是否意在遷都?
    太子昔日西巡西安,即為考察遷都之可能。
    而今大明朝最富饒之地,非漢中府莫屬!莫非老爺子真有意遷都漢中?
    秦王朱樉已遷封,西安府亦歸漢王朱鬆。
    若將漢王置於西安,老爺子再將國都遷至漢中,似乎水到渠成。
    昔日老爺子力排眾議,將哈密衛交予漢王,河西走廊加西安府之廣袤封地,收回漢中作為國都,亦在情理之中。
    眾人皆知漢中府之繁榮,街道、房屋、城池建設,皆勝應天府。
    漢中府,隻差一座皇宮矣!
    即便不遷往漢中府,即便是按照原計劃遷都西安府,也似乎遠比現今的應天要好!
    應天府雖也要效仿西北設立改革特區,但何時能成,誰又知曉?
    若換作朱元璋,恐怕也會有遷都西北的念頭!
    畢竟,哪位不希望國都位於國家最為繁華富庶之地?
    這幫大臣真是擅自揣測!
    倘若朱元璋與朱標知曉他們如此想法,想必會無言以對。
    皇帝與太子西巡之事,似乎已成定局,無人再敢異議。
    最為欣喜的,莫過於能伴隨朱元璋父子同行之人!
    尤其是隨朱元璋前往漢中的那些人,他們真正洞悉了老爺子的心思!
    藍玉與張紞等人已猜出,老爺子很可能意在立漢王為儲君!
    即便遷都西北,屆時直接將皇位傳給漢王,讓他在西北登基便是!
    在他們眼中,這才是老爺子和太子此行西北的真正目的!
    當然,朱元璋對此並不知情,一番閑聊後,酒足飯飽,他便率隊返回宮中!
    係統提示:大明唯一的女帝,乃昭武大帝之女朱慧英!
    朱元璋的馬車正駛向皇宮,車內朱標與朱權陪伴左右。
    此行結束後,朱權即將前往封地就藩。
    朱元璋緊握朱權之手,反複叮囑就藩後的注意事項:
    “切記,抵達封地後,勿學你二哥與四哥,不可變得尖銳貪婪!”
    “要保持心地柔軟,治理封地需懷柔和寬仁之心,多向你九哥學習,凡事以百姓為重,勿隻念及私利!”
    “瞧瞧你九哥,如今全心投入漢中發展,造福百姓,同時也不虧待自己,還讓封地的百姓都感激他,這便是治理封地的高明之處!”
    朱元璋的話語漸漸增多,不斷引導話題落在老九身上。
    他滿心期望朱權能向老習,與之親近。
    “父皇放心,孩兒定當銘記父皇的教誨!”
    朱權堅定地點了點頭。
    其實,朱元璋的話他隱約記得,在回想朱匣焌的經曆時,老九教導那孩子如何成為優秀監國太子時,也曾提及類似的話語!
    隻是經他稍作調整後,再轉述給了朱權。
    三日後,寧王朱權啟程前往封地。
    朱元璋與朱標親自送至德勝門外,那裏已備好了朱元璋為朱權準備的一萬朵顏三衛兵馬,護送其北上大寧府。
    朵顏三衛的主力多已在大寧府等候,近十萬兵馬,算是朱元璋贈予朱權最厚重的就藩之禮。
    “老十七,到了封地,別忘了我的話!”
    朱權臨行,朱元璋反複叮囑。
    “父皇放心,孩兒銘記於心!”
    朱權再次點頭,隨後登車,攜寧王府眾人,在朵顏三衛的護送下,踏上就藩之路。
    朱權離去,朱元璋心中卻感空蕩。
    父子回宮,朱元璋領著朱標在宮中漫步。
    “標兒,抓緊籌備,將朝堂事務安排妥當,咱們父子也該啟程去漢中了!”
    朱元璋對朱標吩咐道。
    “父皇,那晚您說讓藍玉他們及張紞同行漢中府,不隻是為了學習吧?”
    朱標憶起那晚朱元璋的話,好奇地問道。
    “那你覺得還有什麽意圖呢?”
    朱元璋含笑反問:
    “你大膽猜猜,我是否想在朝中為老九建立一股勢力?”
    “日後若立老九為太子,朝中自會有一群死忠追隨。”
    朱標坦然吐露心聲。
    所謂學習,不過是幌子!
    關鍵在於讓這些官員與老九拉近距離,為他積累力量!
    “我就知道,瞞不過你。”
    “標兒,你不會怪我這做父親的吧?”
    朱元璋苦笑詢問。
    “父皇言重了,是我命不好,怨不得他人!苟活一年多,我已看淡一切!”
    “隻希望在餘生,能多看看大明的大好河山!”
    朱標灑脫地笑道。
    “好,那我就帶你去看看!看看大明最繁華之地!”
    朱元璋拍著朱標的肩,語氣堅定地點頭。
    “那父皇,是否需要先告知老九?”
    朱標問。
    “別急,到時候再說。
    你剛剛猜的半對半錯!我去西北,還有一事必須與老九麵談!”
    朱元璋話鋒一轉。
    “哦?”
    朱標豎起耳朵。
    朱元璋既已提及,定會說明,所以他耐心等待。
    “我去漢中見老九,是想在有生之年,見證收複西域、平定漠北的時刻!”
    朱標聞言,愕然當場!
    何意?
    他本以為老九收複河西走廊已是大功,沒想到父親的想法更為大膽!
    竟欲直接收複西域,再平定漠北?!
    意即,父親還想讓老九完成這兩件大事?
    “您打算讓老九去做?”
    朱標愣了半天,難以置信地問。
    “確實,我相信老九有這個能耐!此行漢中府,意在與他商討,看能否由他征服西域與漠北!”
    朱元璋未加否認,言語間透著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