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0章 心中感慨萬千

字數:6879   加入書籤

A+A-


    兄弟二人皆迫切期望即刻啟程。
    朱允炆心中再無往昔傲氣,隻願盡快攜呂氏赴封地,遠離應天府紛擾。
    呂氏隨朱允炆隊伍,含淚向朱標道別:“太子爺,您保重身體。”
    朱標神色複雜,對呂氏點頭囑咐:“到了蘇州府,務必照顧好允炆。”
    他心中亦不願呂氏殉葬,唯恐她毀了朱允炆。
    但如今看來,即便她有此意,也無從施展。
    這或許已是最佳結局。
    此番送行,除朱元璋父子外,還有眾多東宮官員與朝中重臣。
    朱允炆與朱允熥迅速就藩,出乎眾人意料。
    更令人驚訝的是,太子妃呂氏似乎也被“流放”。
    名義上是前往蘇州府協助朱允炆籌備婚禮,實則眾人皆知其中緣由。
    朱允炆闖入禦書房為母求情之事已廣為流傳,但多數人不知其中細節,更不知呂氏陪葬之事。
    若知曉,定會震驚不已。
    藍玉與常升也在送行隊伍中,私下議論紛紛:“太子殿下之前所言,顯然非虛,此乃為漢王朱鬆鋪路之舉。”
    “皇爺爺、父親,兒臣不孝,無法再伴你們左右盡孝。”
    朱允炆與朱允熥一同向朱元璋和朱標跪下,恭敬地磕了個頭。
    朱元璋深情地囑咐兩個孫子:“到了封地,要安分守己,多為百姓謀福祉,治理好你們的領地。”
    “孫兒定當銘記皇爺爺的教誨!”兄弟倆堅定地回應,連連點頭。
    “時候不早了,你們啟程吧。”朱元璋滿意地點頭示意。
    隨即,朱允炆兄弟倆的隊伍踏上旅程,他們的封地不同,過江後需分道揚鑣,一東一北。
    朱允熥心中暗自期盼能早日遠離朱允炆和呂氏母子。
    望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朱元璋和朱標的眼中流露出幾分落寞。
    “回宮吧。”朱元璋輕聲吩咐,一行人轉身返回。
    車輦內,氣氛略顯壓抑,顯然,朱元璋父子對孫子的離去有所不舍。
    “標兒,回宮後你著手安排去漢中的事宜。”朱元璋察覺到朱標的情緒低落,突然提及西巡漢中之事。
    “兒臣明白,回去後立即派人通知九弟,確認西巡隊伍的人數和名單。”朱標回過神來,點頭應允。
    朱允炆兄弟倆已前往封地,接下來隻需處理好細節,朱元璋和朱標便可啟程西巡。
    回到皇宮,朱元璋開始籌劃西巡的各項事宜,心中盤算著諸多事務。
    他渴望親眼見證西北兩府的發展,期望老九能為大明開拓疆土,更希望能再訪定軍山,探望那漢中寂軍墓。
    提及寂軍墓,朱元璋不禁回想起模擬朱匣燁時,在夢境中見到的層層棺槨,特別是老九一家那透明的棺木,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那保持屍身不腐的神奇手段,老九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係統,上次推演朱匣燁時,我們窺見了漢中寂軍墓內部,但那景象似乎並不全麵。”
    “能否告訴我,寂軍墓內到底有多少棺槨,又有多少人長眠於此?”
    朱元璋好奇地向國運係統發問。
    “目前漢中寂軍墓僅有三千將士長眠,但在其最輝煌的時期,寂軍規模曾超過萬人!”
    “除了天道皇帝朱鬆一家,還有八個將軍墓室。”
    國運係統緩緩道來。
    “這麽多?”
    “這八位將軍都是誰?想必都是老九麾下的猛將吧?”
    朱元璋聽後心中一動,繼續追問。
    他猜想,這八大將軍中必有耿青、秦武和楊赫三人。
    “寂軍八大將軍分別是:耿青、秦武、楊赫、周通、王伍、陳啟、周定北、於謙。”
    果然,隨著國運係統報出名字,朱元璋心中大震。
    其中七人,他或在現實中知曉,或在夢境推演中遇見,如王伍、於謙,他現已熟識。
    “周定北是何人?”
    朱元璋好奇地問道。
    “周定北乃周通之後,周通生於天道年間,而周定北則是昊武年間之人,為朱鬆一脈第二位皇帝麾下忠良之後。
    昊武大帝特請皇衛道觀長老為其舉行國葬,葬於定軍山。”
    國運係統詳細解釋。
    朱鬆一脈的第二位皇帝?
    “這位昊武皇帝,是老九的孫子輩吧?”
    朱元璋又問。
    “正是。
    但後來,周家在昭武大帝之後遭遇滅族之災,因全力支持臻仁皇帝,最終全家被誅九族。”
    國運係統再次說明。
    好一個忠良之後!
    朱元璋聽後,心中感慨萬千。
    然而,這八人即便死後成為寂軍一員,後世曆史對他們的記載也寥寥無幾。
    這周家的兩位和王伍,命運各異。
    周家後來遭遇滅族之災,後世皇帝定會設法掩蓋相關史實。
    王伍年少時是個無賴,但他駐守北境一城,成功拖垮瓦剌大軍,成為民族英雄。
    然而,他的高光時刻過後便離世,相關記載寥寥。
    盡管如此,天水市仍為他立碑,其事跡在天水一帶小範圍內流傳。
    朱元璋突然想到寂軍墓中的老九與朱慧英,再次發問:“寂軍墓中,除了老九,是否還有其他大明皇帝?”
    他記得夢境推演中,曾跟隨朱匣燁視角見到老九與朱慧英的棺槨。
    朱慧英雖為女帝,但仍屬大明皇帝。
    如此算來,已有兩位。
    且墓室結構,儼然陵寢規製。
    國運係統回應:“寂軍墓中,共葬大明十八位皇帝!”
    朱元璋聞言,目瞪口呆。
    他雖猜到有其他皇帝,卻未料到數量如此之多。
    十八位皇帝,莫非老九一脈的皇帝盡在此墓?
    “我記得你說過,大明在老九一脈共有二十二帝?”朱元璋急問。
    係統答:“的確二十二帝,但有四位未入寂軍墓。
    如宿主、建文帝,及兩位被廢黜的皇帝,剛好四人。”
    朱元璋沉默。
    除他與朱允炆外,漢中寂軍墓幾乎成了大明皇家陵園。
    且朱允炆已不可能複位,大明今後實則隻有二十一帝。
    除他這位開國皇帝外,僅餘兩位被後世廢黜的皇帝未入此墓。
    這一問,著實令人震驚。
    ……
    北平燕王府。
    姚廣孝近期未居於慶壽寺,而是被朱棣留於燕王府。
    近來事端頻發,朱棣需姚廣孝近身以備谘詢。
    朱允炆與朱允熥分赴封地的消息迅速傳至北平。
    朱棣聞此,內心震撼,更兼有令他訝異之事:朱標與朱元璋曾欲令呂氏殉葬,後因朱允炆主動請纓赴封地,呂氏方得保全;再者,朱元璋與朱標將西巡漢中府。
    此消息太過驚人,朱棣半晌未能回神。
    早前,朱棣與姚廣孝曾議及朱允炆與朱允熥封王之事,視為機遇。
    然他未料到,朱元璋與朱標如此急迫地令二人赴封地。
    更甚者,在此關頭,二人還欲西巡漢中,朱棣難以平靜。
    “父皇與大哥究竟何意?”朱棣麵色陰沉,問姚廣孝,“他們真要扶老九上位?”
    姚廣孝沉吟道:“此事難以斷定。
    或許陛下與太子爺西北之行另有他因。
    記得上次太子西巡,乃為遷都西安府之事,此番是否與遷都相關?觀漢中、西安兩地發展,遷都亦非不可能。”
    “若非遷都呢?”朱棣眯眼追問。
    直覺告訴他,二人西巡非因遷都。
    如此大事,早有風聲,而今朝廷無絲毫跡象,極為反常。
    “或許為太子殿下身體之故。”姚廣孝續道,“太子乃漢王朱鬆所救,你亦知曉。”
    “似乎隻有漢王朱鬆能救太子了。”姚廣孝分析道。
    “那讓大哥去不就行了,老爺子何必親自出馬?”朱棣搖頭不解。
    “或許,陛下和太子西巡,目標正是漢中府和漢王!”
    “這麽說,什麽可能都有了。”姚廣孝無奈歎息。
    “什麽叫什麽可能都有?”朱棣眉頭緊鎖。
    “可能他們隻是想去看看漢中府現狀,探究漢王朱鬆如何發展西北。
    也可能有其他原因,我們猜不透。”姚廣孝想了想,覺得有些猜測對朱棣不利,還是不說為好,免得他衝動行事。
    “殿下更應關心朱允炆就藩之事。”姚廣孝話鋒一轉。
    “何意?”朱棣不解。
    “我曾言,敵人的敵人是朋友。
    朝中儒生可利用,吳王殿下為何不可?”姚廣孝認真提醒。
    “朱允炆在宮內,利用他或許不易。
    但若就藩,不正是機會嗎?”
    “你是說,讓本王與朱允炆合作,對付老九?”朱棣心頭一動。
    “正是。
    朱允炆或許單純,但太子妃絕非池中之物,她不會輕易屈服。”
    “若用好這枚棋子,或可助我們反敗為勝。”姚廣孝點頭。
    “問題是,本王能拿什麽條件讓這枚棋子為我所用?她野心勃勃,定會索要重利。”
    “本王總不能為他人作嫁衣裳吧?”朱棣心動之餘,又生遲疑。
    合作需以利益為前提,否則對朱允炆母子而言,隻是空談。
    “和尚所言合作,與殿下所想或有出入。”
    “此時,殿下靜觀其變更為上策。”
    “棋子不僅可用於交易,關鍵時刻亦可舍棄。”
    姚廣孝麵露冷笑,全無僧人模樣。
    “此言何意?”
    朱棣聞此,臉色驟變。
    “假設吳王猝死,結果會如何?”
    姚廣孝冷笑反問。
    朱棣聞言,不禁倒吸冷氣,心中暗驚:這和尚莫非瘋了?
    若朱允炆驟逝,對朱標將是致命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