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6章 這完全出乎他的預料
字數:6996 加入書籤
大明王朝,作為儒家興盛之巔,曆史上的等級製度較之其他朝代更為嚴苛誇張!
而朱元璋建國之初,何以選擇儒家治國?
不就是看重其能助他更好地統治大明嗎?
故此點,朱鬆確難在朱元璋麵前直言!
但即便不言,相信父親亦能漸漸悟出!
“罷了!你所言有理!”
“難怪你與那些儒臣如此不合!”
“看來,儒家治國之道,已不適合大明之未來矣!”
朱元璋長歎一聲,搖頭苦笑。
他未曾料到,自己竟輕易被朱鬆幾句話說服。
西北之地的蓬勃發展,成為了最有力的證明,讓朱元璋看到了大明朝未來的曙光。
要使整個大明如西北一般,儒家治國之道必須摒棄。
實際上,朱元璋早已意識到這一點,他早有布局,隻待他離開後,應天府的儒官們自行顯露。
而朱鬆剛剛的一席話,更加堅定了他削弱儒家的決心,決不能讓儒家再阻礙老九。
“多謝父皇理解!”
“兒臣所做一切,隻為大明長久興盛!”
朱元璋的態度,讓朱鬆鬆了一口氣。
老爺子站在他這邊,一切便無礙。
“父皇,靖難之役後究竟如何?”
“你雖言清君側,無意皇位,但推演結果顯示,你不僅清君側,還奪了皇位,甚至自封天道皇帝年號!”
朱元璋聞言大笑,這便是他之前聽朱鬆言語發笑的原因。
朱鬆默然,天道皇帝?這年號似乎不錯,或許可以考慮。
“不過你放心,允炆已被封王,送往蘇州就藩。”
“這江山,日後定是你的,朕放心交予你手!”
“你雖勝老四,卻仍放其回北平,歸還其部下,令其繼續鎮守。”
“你甚至破例將標兒的所有子孫都封為王爺,盡管他們並無實權,卻也確保了他們一生衣食無憂。”
朱元璋隨即給出承諾,這讓朱鬆心中的大石落地。
朱鬆聞言,不禁長舒一口氣。
他未曾料到,自己長久以來渴望的認可,竟在今晚這場父子間的坦誠對話後得以實現。
“早些歇息吧。
還有,西征之事,你也需多加留意。”
朱元璋輕拍朱鬆肩膀,隨後轉身離去。
“兒臣恭送父皇!”
朱鬆連忙起身,雙手抱拳,目送朱元璋背影漸漸遠去。
朱元璋離去後,朱鬆內心難以平複。
他驚訝於老爺子竟也擁有一個係統,這完全出乎他的預料。
更令他震驚的是,這國運係統能推演未來,包括他在內的所有人在老爺子麵前都似乎無秘密可言。
一想到這點,他不禁感到毛骨悚然。
看來未來諸多事宜,老爺子早已洞悉。
“方才隻提及我未來會登基為帝,但之後的事父皇似乎有意避而不談。”
朱鬆皺眉自語,心中好奇自己稱帝後又將經曆何番波折。
作為穿越者,朱鬆曾以為自己能憑借超前眼光預知未來,從而在這個時代改寫命運。
然而,曆史早已被老爺子改得麵目全非。
朱允炆既已無法成為建文帝,靖難之役又何從談起?
老四想要稱帝,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
正如老爺子所言,隻要他堅持傳位於自己,老四又能有何作為?
他非朱允炆,對付一個燕王自是輕而易舉。
這一結果,對朱鬆而言,無疑是個好消息。
朱鬆心中總有一絲不安縈繞,仿佛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自己無法完全掌控,更像是被父親牽引著前行。
表麵上,他看似取得了勝利,長久以來的奮鬥與渴望的認可,在那個夜晚悉數獲得。
然而,這份認可來得太過輕易,仿佛是父親輕易給予的饋贈。
盡管父子倆今晚坦誠交流了許多,但他總感覺父親仍有所隱瞞。
“你在沉思什麽?”嬴政的聲音適時響起。
對了,自己竟忘了這位存在!之前正是嬴政提醒自己,父親可能已洞悉了自己的秘密。
“始皇帝,你剛才也聽到我和父皇的對話了吧?”朱鬆直接問道,“你覺得父皇心裏究竟在盤算什麽?”
嬴政反問:“你父皇是何許人也?”
“這還用說?大明朝的開國皇帝啊!”朱鬆不解地回答。
“朕同為皇帝,且為始皇帝!”嬴政傲然道,“你父皇的心思,朕斷言你未必比朕更為了解!你隻需將自己置於他的位置,便能大致揣測明白!”
嬴政這番分析直擊要害,讓朱鬆眼前一亮。
“換位思考嗎?”朱鬆喃喃自語,“還真是旁觀者清啊!”
他恍然大悟地點點頭,瞬間明白了過來。
隻是今晚的對話太過突兀,沒給他太多思考的時間罷了!
即便沒有嬴政的提醒,朱鬆細細思量,也能想通其中關節。
說到底,他隻是沒有從一個皇帝的角度去審視這個問題。
“假如你是皇帝,擁有如你這般超凡的兒子,你會如何應對?”嬴政繼續問道,“對你來說,兒子亦是臣子,一個才華橫溢的臣子,終將成為皇帝手中最鋒利的劍!”
“在你父皇正式傳位前,任務隻會越來越多。”嬴政笑道,確信朱鬆已有所悟。
“確實如此,能者自當承擔更多。”朱鬆回應。
“我總算明白父皇為何如此重視收複西域了。”朱鬆繼續說道。
“照此推理,西域之戰絕非終結。”
“或許西域之後,便是漠北。”朱鬆點頭讚同。
始皇帝魂的影響顯而易見,讓朱鬆迅速洞察了局勢。
嬴政所言不虛,身為朱元璋之子,他亦是臣子。
若他為帝,擁有如此能臣,定會圖謀疆土,征服四方。
想通此節,朱鬆心中的不安煙消雲散。
即便感覺被父親利用,但這何嚐不是一種認可?畢竟,其他藩王尚無此等機會。
“有機會,我應與父皇和始皇帝深入交流。”朱鬆突然說道,讓嬴政一時無語。
一夜過去,次日清晨,父子三人共進早餐,朱元璋神色如常,仿佛昨夜之事未曾發生。
朱鬆心領神會,未在朱標麵前提及昨晚話題。
“老九,若無事便自行忙去,我稍後去大戲院聽戲。”朱元璋笑道。
“聽說有新戲上演,你寫了不少好劇本?”
“確有此事,但劇本非我一人所作。
我在漢中大戲院培養了創作團隊,他們才是主力。”朱鬆解釋。
這批作者,才華不輸後世文人。
後世有雲:藝術植根生活,超越其上。
文學創作亦然。
戲劇雖多為虛構,卻常與現實相通,方能觸動人心,引人觀之。
漢中現今諸多劇本,有的甚至取材於漢中軍隊之戰役,尤以哈密之戰與收複河西走廊為甚。
劇中主角秦武、楊赫,更有演員身著特定服飾,於台上扮演引人憤慨之角。
此類戰鬥戲碼,百姓喜聞樂見。
“咦?你竟專門培育一群作者編劇本?”
“吾還以為你抽空創作如此多劇本呢!”朱元璋聞言興趣盎然。
“編寫劇本,實則揣摩觀眾之心也。”
“不論戲曲或戲劇,終需觀眾認可,觀眾喜好最為關鍵。”
“知曉觀眾所好,劇本自不愁無人問津。”朱鬆笑答。
“確是如此,吾近來所觀之戲,亦多為戰事。”
“百姓似乎頗為歡迎。”朱元璋點頭讚同。
“每個時代,百姓關注之點各異。
當今大明百姓最為厭惡、憎恨者,即為外敵。”
“涉及抗敵之劇情,必有市場。”
“若再添個人英雄主義,如一人敵數百人之情節,定受追捧。”
朱鬆以為,此理與後世國人熱衷抗日神劇相通。
朱元璋未予否認,他自己亦對此類劇罷不能。
不久,朱鬆與朱標各自忙碌,朱元璋則沉思前事,決意前往戲院觀戲。
“然此類劇情,似皆以民族仇恨為核?”
朱元璋迅速洞察此類劇情之本質——民族仇恨。
明朝與北元的世代仇恨,以及後世與某敵對勢力的深仇大恨,皆是如此!
“這不是件好事嗎?”
“百姓生活安逸了,難免會有所放鬆。
這樣的故事越多,越能時刻警醒百姓,讓他們銘記那段艱辛歲月!”
“不能因為現在的安逸,就忘卻了曾經的仇恨和最基本的警惕!”
朱鬆笑著反問。
“嗯,似乎確實如此!”
朱元璋也不禁點頭讚同。
就在這時,一個聲音在朱元璋的腦海中響起:
“其實宿主不必過於糾結此事!每個時代都有其精神追求,隻是目標各異罷了!這個時代的人熱衷於看征戰的故事,而在朱棣一脈的後世,他們則喜歡看抗擊某敵對勢力的情節!”
朱棣一脈的後世?敵對勢力?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係統,你給我說清楚,這敵對勢力究竟是什麽?”
朱元璋詫異地問道。
“要回答這個問題,還得從你昨晚與漢王朱鬆談論的儒生誤國話題說起。
你曾推演朱棣一脈至英宗土木堡之變時期,應當知曉,那是大明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那你可知這轉折的根本緣由?”
係統緩緩問道。
“那愚蠢的英宗,也配提此轉折?但你所說轉折,莫非是因為那一戰大明勳貴與精銳盡失,導致大明逐漸衰敗?”
朱元璋一提土木堡之變便怒火中燒,但仍耐心分析。
“正是,此為誘因。
也因那一戰,勳貴幾乎殆盡,儒生集團勢力漸大,以至於後來文官集團始終壓製武將,軍政大權也基本落入文官之手!武將那時,幾乎成了文官手中的棋子!”
“漢王朱鬆昨晚的分析你也聽見了。
在你看來,儒家治國之下,大明的武力又能發揮幾何?”
係統緩緩解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