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為首者乃哈密衛守將楊赫!

字數:7567   加入書籤

A+A-


    “始皇帝所言極是,一切仍看父皇的選擇!”
    朱鬆點頭讚同。
    舍棄輪回,以帝魂之身留世,此乃決絕之選!
    “吾會與始皇帝做出相同決定!”
    “輪回轉世,前世與今生再無瓜葛,吾不求來世,但願此生無悔!”
    朱元璋聞言,大笑起來。
    來世何足掛齒?
    今生為洪武大帝朱元璋足矣!
    若能成帝魂,永守大明江山,於他而言,方為最終也是最完美的歸宿。
    “如此,父皇便無需憂慮壽數!”
    朱鬆亦笑言。
    “似乎確有此理!”
    “老九,你擅拘靈遣將,若有一日標兒……”
    朱元璋忽生奇想,問道。
    “兒臣無法保證,隻能盡力一試。
    若能召回大哥之魂,自是最佳。
    “但前提是大哥亦有非留不可之執念!”
    “終究還需大哥自決!”
    “有時,我們所願,他人未必相同!”
    朱鬆苦笑解釋。
    “這……”
    朱元璋聞言,心中頓時茫然。
    朱標性情溫和,中庸寬仁,或許並不願靈魂永存於世。
    “父皇,還是順應大哥之意為好。”朱鬆見朱元璋猶豫不決,出言相勸。
    “你說得在理,朕亦不應太過自私。”
    “朕所願,未必也是標兒所願。”朱元璋苦笑回應。
    朱鬆話鋒一轉:“此話題略顯沉重,不如換個輕鬆些的。”
    “朕一直想問,那燧發槍與迫擊炮,何時能製成?”朱元璋隨即提起火器製造之事。
    “製造這些火器,技術上並無大礙,但關鍵在於構建完整的產業鏈。”朱鬆答道。
    “從鋼材冶煉到零部件製造,非單一工廠所能勝任。”
    “兒臣已在籌備之中,父皇若急,兒臣自當加速進程。”
    “產業鏈?”朱元璋聞言皺眉,首次聽聞此概念。
    “正是產業鏈!”朱鬆肯定道,“從研發設計、原材料采購、設備製造,到生產製造、成品裝配乃至銷售,皆非小廠可為。”
    “且各環節為保密起見,最好各司其職。
    設計研發專注於設計,具體建造則由少數總設計師負責。”
    “火器零件亦應分散生產,各廠專司一部分,隻要依標準製造,最終組裝即可得所需武器。”
    “這樣能最大程度地防止技術泄露,即便有人想竊取,除非收買整條產業鏈上的人,否則隻是枉費心機。”朱鬆笑著說明。
    “好主意!”
    “我們之前還憂慮,你造出的這些強大火器,日後會不會被人學會。”
    “照你的方法,各工廠僅負責一部分生產,有心之人也難以竊取完整技術。”朱元璋讚同地點頭。
    大軍繼續向哈密衛進發,朱鬆與朱元璋沿途交談。
    出征第七日,隊伍抵達嘉峪關。
    此地位於河西走廊中心,晝夜溫差極大,白天炎熱,夜晚寒冷。
    大軍在嘉峪關安營紮寨。
    朱鬆治軍嚴謹,規定每日十二個時辰中,將士們休息七小時,輪崗守衛七小時,行軍十小時。
    能迅速抵達嘉峪關,得益於漢中軍全員騎兵。
    “漢王殿下,漢中軍真是令人佩服!”
    “沒想到行軍打仗也能如此輕鬆。”
    “我們此行算是輕裝上陣吧?糧草輜重都已在哈密衛?”藍玉問朱鬆。
    “是的,所需物資皆已備齊於哈密衛。”
    “以哈密衛為基地,進退自如,補給無憂。”
    “從哈密衛至東察合台都城阿力麻裏,騎兵最快半月可達。”朱鬆笑道。
    “殿下早先攻占哈密衛,是否就是為了準備攻取東察合台?”藍玉笑問。
    “算是未雨綢繆吧。”
    “無論是對東察合台,還是對漠北的瓦剌,他日若要動兵,皆輕而易舉!”
    朱鬆自信地點頭讚同。
    “漢王殿下真是智謀過人!記得西征時,我們曾追到730別失八裏,那時哪有哈密衛這樣的城池作為補給後盾!”
    藍玉滿臉敬佩,連連頷首。
    “數日之內,哈密衛即在眼前!想必我們攻打東察合台的消息,也該傳到了!”
    朱鬆望向西方東察合台的方向,沉思道。
    他的猜測無誤。
    朱元璋於大軍出征前夕,已昭告天下,消息迅速傳至東察合台。
    七八日工夫,消息已抵東察合台王都阿力麻裏。
    阿力麻裏,東察合台王室掌控的最大城池。
    西域之中,難攻易守之城,一為阿力麻裏,一為之地的輪台城。
    輪台城,曆史可追溯至秦漢時的輪台古國。
    大明攻東察合台的消息傳至阿力麻裏,王室及大臣貴族皆震驚不已。
    “漢王攻哈密時,便知其心懷不軌!”
    “正是,欲以哈密為跳板,向我們東察合台動手!”
    “大明瘋了不成?老皇帝年邁,竟還要親征!”
    “更可笑的是,那祭天繳文毫無借口,竟妄言收複整個西域!”
    ……
    得知消息的王公大臣們心思各異,議論紛紛。
    東察合台汗座上,黑的兒火者麵色陰晴不定。
    大明朝廷突宣收複西域,攻打東察合台,令他措手不及。
    先前攻哈密時,尚有“大明商隊遭襲”這一借口。
    雖是無中生有,但總算有個說法,尚能接受。
    他們以收複西域之名,悍然進犯,顯然未將東察合台汗國放在眼裏,似乎以為勝利唾手可得。
    “可汗,大明軍隊氣勢洶洶,據說已逼近哈密衛,我們不能坐以待斃!”
    “僅三萬人就妄圖征服整個西域?即便那漢王的漢中軍再勇猛,又豈能違背天命?”
    “微臣以為,漢王不過是魯莽之輩。
    微臣請旨,召集西域各部族,率十萬大軍,於輪台城將明軍一舉殲滅!”
    此時,樞密院院首、異密部首領怯馬魯丁麵色陰沉地向黑的兒火者提議。
    “好,此事便交由你處理,務必在輪台城下,將入侵的明軍全殲!”
    黑的兒火者的臉色這才稍有緩和。
    十萬對三萬,加之怯馬魯丁乃勇猛之將,擊敗明軍應非難事。
    兵貴神速,首戰西域,目標吐魯番!
    大明洪武二十六年九月十七,朱元璋與朱鬆父子率三萬漢中軍抵達哈密衛。
    然未入城,哈密衛的城牆已令朱元璋震驚!
    “這……這是水泥築的城牆?”
    他眼前的城牆,與天水關城牆無異,令他動容。
    “確切地說,這是混凝土加固的城牆。”
    “混凝土的硬度遠超水泥!”朱鬆笑道。
    自朱元璋命朱鬆鎮守哈密衛後,他便未雨綢繆,用混凝土加固了城牆。
    如今哈密城的防禦力,遠超昔日哈密國之時。
    這堅固的城牆,即便是大明攻城大炮,也難以撼動。
    混凝土與鋼筋結合,大明火炮亦無可奈何。
    更不必說其他攻打哈密衛,麵對這鋼筋混凝土的城牆,皆是徒勞!
    “這混凝土城牆,較之石牆更為堅固?”
    朱元璋聞朱鬆言,目光炯炯。
    “確是如此。
    兒臣實難想象有何敵方能破此城牆!”
    朱鬆自信點頭。
    “甚好!”
    “哈密衛有此堅壁,必為大明插於西域之心的一柄利劍!”
    朱元璋滿意頻點頭。
    此時,哈密城門驟開,一隊人馬自城內疾馳而來。
    為首者乃哈密衛守將楊赫!
    楊赫已知朱元璋親征大軍將至,於城樓上遙見大軍影蹤,急率人出城相迎。
    “臣楊赫,拜見陛下,萬!”
    楊赫至朱元璋車前,翻身下馬,跪地行禮。
    “平身。
    楊將軍,你我二次相見了吧?”
    “朕記得初見你時,正值你護送攝影團隊至應天府。”
    相較於秦武、耿青,朱元璋與楊赫現實中僅二次會麵。
    “陛下所言極是。”
    楊赫起身,態度恭而不卑。
    此時,朱鬆亦步出馬車。
    “楊赫,先令大軍入城,你有一日時間籌備後勤,大軍休整一日,明日啟程!”
    朱鬆直言吩咐。
    “遵命!”
    楊赫應聲,揮手示意,隊伍列開,目送三萬漢中軍緩緩入城。
    朱元璋與朱鬆入城稍憩,隨即召集隨軍將領,部署後續攻勢。
    “老九,大軍遠道而來,是否多休息兩日?”
    此行自漢中府至哈密衛不過十日,朱元璋覺已甚速,甚至有些不真實。
    況且不急於一時,他對朱鬆及漢中軍充滿信心,多休息兩日亦無妨。
    “無需等待,父皇,一日已足夠大軍恢複!”
    “若非需先探明東察合台情形,兒臣幾乎欲今夜即發兵!”
    朱鬆輕輕搖頭。
    他之所以延一日,實則非為休整,十日急行軍,對漢中軍而言,微不足道。
    “你急躁之性,與朕年輕時無異!”
    朱元璋聞言,大笑不止。
    兵貴神速,朱鬆欲速戰,合乎情理,前提是漢中軍能承受得住。
    觀漢中軍現狀,毫無問題!
    由此可見,漢中軍整體素質遠超朝廷軍,亦證明朱鬆治軍之道確有奇效!
    堅毅果敢,乃漢中軍之根本。
    不僅是朱元璋,就連藍玉等淮西勳貴,亦對漢中軍表現深感折服。
    親見漢中軍之勇猛、訓練之獨特及其成效,遠勝於聽聞。
    朱鬆則顯得理所當然。
    他欲傳承後世軍隊之優良風氣,不畏艱難、勇於犧牲,此乃兩萬五千裏長征之精神!
    相比之下,十日急行軍,何足掛齒?
    “楊赫,本王兩日前已飛鴿傳書於你,所探情報如何?”
    朱鬆轉向楊赫,直接問道。
    “探子已出發兩日,料想一兩日內必有回音!”
    楊赫連忙回應。
    “好,按計劃行事,待東察合台情形明朗,大軍即刻進發!”
    朱鬆點頭稱許。
    此次送往哈密衛的物資,不僅包含三萬大軍數月的糧草,更有十八門出自漢中的神武大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