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1章 此乃好物!
字數:7339 加入書籤
“僅憑電話機自然不成,電話與電網相似,乃一整套網絡,需中繼傳輸。
電話機僅是傳輸終端。”朱鬆耐心解釋。
“這電話此刻能用否?朕亦想一試其效用,看它是否真的如你所言那般神奇。”
朱元璋望著眼前的電話機,心中躍躍欲試。
“當然可用!”
“父皇請看,此為電話機傳輸信號所需之線路,隻要有此線路……”
朱鬆先向朱元璋解釋了電話傳遞聲音的原理,隨後命人在研究院東門與西門間搭建起一條通信線路。
“蔣瓛,你去西門守候電話機。
若電話響起,你隻需拿起聽筒,如此置於耳畔即可!”
“若聞人聲,即可通話!”
朱鬆對蔣瓛吩咐道。
蔣瓛聞言,立刻領命而去。
待蔣瓛至西門電話機旁,朱鬆這邊才拿起電話,接通對麵後,將聽筒遞給朱元璋。
朱元璋急忙接過,模仿朱鬆之前的樣子將聽筒置於耳畔。
“蔣瓛,你可聞朕聲?”
朱元璋直接問道。
“陛下……這真是您的聲音?臣……臣聽見了!”
很快,聽筒內傳來蔣瓛激動的聲音,顯然也被這神奇的電話所震撼。
“果真是蔣瓛?聲音竟如此清晰!”
朱元璋聽到蔣瓛的聲音自聽筒傳出,神色激動。
此乃好物!
確是好物!
“父皇現下知曉電話之用了吧?”
“試想,日後您在禦書房,僅憑一部電話,便能將聲音直傳朝廷各部,大大提高辦事效率,無需專人奔波傳達!”
朱鬆笑著提醒道。
“確是如此!”
“這電話機著實好用!”
“這電話是否即刻便能啟用?”
朱元璋一臉激動地詢問。
“確實,我計劃在漢中府和西安府率先推廣開來!”
“同時,應天府也可並行發展。”
“待此次北征歸來,父皇或許就能用上電話了!”
朱鬆笑著點頭應允。
八百年後,寂軍墓中的八將屍王皆已覺醒靈智。
太原府,晉王父子兄弟重逢,場麵略顯冷清。
出征前夕,朱元璋與朱鬆共赴漢中府視察,臨行前,朱鬆需為各機構與企業明確未來數月的發展方向,設定目標,以待北征歸來驗收成果。
此行或耗時更久,至少半年,因建立漠北城池並穩固統治,遠比征戰殺伐更為耗時。
在漠北大局未定前,朱元璋與朱鬆恐難以脫身。
因此,朱鬆離漢前,必須為漢中府的發展定下計劃,以防懈怠。
轉眼便是出征前一晚,朱鬆自當陪伴徐妙錦。
然夜半時分,徐妙錦卻勸朱鬆前往陳優姿處。
“夜深了,何必奔波?”朱鬆略顯無奈。
“殿下明日即出征,陳妹妹雖性情難測,但終究是側妃,豈能不顧?”徐妙錦正色道,“此行或數月不歸,陳妹妹新婚不久,殿下理應多加關懷。”
徐妙錦一番話,有理有據,朱鬆無從反駁,隻得耐性離開徐妙錦房間,前往隔壁陳優姿的院子。
朱鬆平日對側妃陳優姿少有關心,若非見麵,幾乎忘卻其存在。
近期因事務繁忙,加之陳優姿性格不合心意,他更是無暇顧及她。
陳優姿夜不能寐,知曉朱鬆次日將出征,早早沐浴回房等待。
然而夜深人靜,朱鬆仍未現身。
自新婚之夜後,兩人便未同床共枕,這讓陳優姿倍感委屈。
難道出征前他也不願見自己一麵嗎?
正當她滿心委屈,幾乎要痛哭時,門外傳來聲響。
朱鬆踏入房間,陳優姿立時由憂轉喜。
“殿下,您終於想起我了?”她起身投入朱鬆懷中。
“眼睛怎麽紅了?”朱鬆見狀一愣,隨即似有所悟。
盡管陳優姿有些任性,但畢竟是側妃,進門後未被重視,想必心有委屈。
“想到殿下明日出征,臣妾舍不得。”陳優姿柔聲說道,緊緊抱住朱鬆。
“你呀,我又不是不回來了。
這段時間太忙,冷落了你。
等我回來,定好好補償。”朱鬆無奈歎氣,許下承諾。
“多謝殿下!”陳優姿一臉驚喜。
“時候不早了,明日本王要隨父皇出征,早點休息吧。”朱鬆輕拍她的肩膀提醒道。
“臣妾伺候殿下寬衣。”陳優姿美眸閃爍,滿心歡喜。
次日清晨,朱元璋與朱鬆父子已整裝完畢,於漢中府外集合三萬兵馬,預備向西安府進發。
漢中官員及周貴妃、徐妙錦、陳優姿前來送行。
望著朱鬆父子登上華麗馬車,逐漸遠去,三位女子眼中滿是不舍。
她們深知,此行至少數月難再相見。
午後,大軍抵達西安府城外。
朱元璋下令,大軍城外紮營,勿擾民安。
三萬將士遂於城外過夜,次日清晨再行啟程。
此時,西安府至太原府的水泥路已竣工,此乃朱棡與朱鬆攜手修建,旨在便利山西煤炭運輸。
同時,山西各地水泥路亦在修建,資金來源或為朱棡私資,或為朝廷撥款。
各方皆已明了修路之利,前期投資,後期回報無窮。
西北地區修路之成效顯著,朝廷與藩王對此皆態度堅決。
修路致富之口號,已在大明廣為流傳。
自西安府至太原府,北行之路,需渡黃河天險。
然除渡河外,餘路皆為水泥鋪就,全程約五百公裏。
漢中騎兵疾行,三日左右可達太原。
……
太原晉王府內,晉王朱棡近日神采飛揚。
與朱鬆合作煤炭生意後,他深諳低調致富之道。
漢中府盈利之業,凡可引進合作者,朱棡幾已盡收囊中。
如今太原府亦煥然一新,雖不及西安、漢中,卻已初現兩府早期發展之貌。
不僅街道皆鋪水泥,城中規矩亦與漢中、西安無異。
簡而言之,老九在西北的成功給了朱棡效仿的榜樣,他隨後照搬老九的發展模式,結果太原府的發展遠超預期,財政與民生均有極大改善。
經過一年多的並肩作戰,朱棡對九弟深感敬佩。
同時,他也風聞老爺子有意傳位給老九,以他的智慧,不難理解其中緣由。
以往若太子早逝,他或許還會覬覦儲君之位,但麵對遠超常人的老九,他已提不起絲毫鬥誌。
他決定安心追隨老九,把封地治理好,享受眼前來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收到朱元璋即將親征漠北並召他同行的消息,朱棡倍感榮幸。
得知父王與老九即將抵達,他提前率領太原官員在城外恭候。
為避免驚擾百姓,他隻召集了官員迎接。
不久,朱元璋與老九乘坐的馬車出現在眾人眼前。
久別重逢,朱棡激動萬分,熱淚盈眶,快步上前向朱元璋行跪拜禮。
“兒臣參見父皇!”
“老三,起來吧!”朱元璋亦顯激動,“咱父子已有數年未見了吧?”
“回父皇,兒臣上次回京乃洪武十五年。”朱棡聲音略帶顫抖,自馬皇後去世後,他再未踏足應天府。
即便節慶之時,朱元璋亦未曾考慮召回在外諸子。
藩王歸京耗費巨大,實屬不便。
“時光匆匆,已然十數載矣!”
朱元璋愣了片刻,方覺已過十二年。
“三哥!”
朱鬆向朱棡拱手行禮。
“九弟,昔日相見,你尚年幼,如今模樣大變,三哥幾不敢認!”
朱棡望向朱鬆,咧嘴而笑。
洪武十五年,朱鬆尚未就藩,與朱棡相見甚少,因朱棡洪武十一年已赴太原。
那時,朱鬆不過七八歲孩童。
朱元璋子孫雖眾,卻多被分封各地。
兄弟間鮮少謀麵者,比比皆是。
如幼弟寧王朱權,朱棡僅在其繈褓中時見過,更不用說其後之皇子。
“三哥若欲見弟,隻需至漢中,弟隨時恭候!”
朱鬆笑而點頭。
“這……”
朱棡聞言一愣,隨即望向朱元璋。
朱鬆此言太過隨意!
藩王無詔不得離封地,朱鬆竟邀他隨時前往漢中,這顯然違背了朝規。
然而,朱棡驚訝地發現,父親聽後神色無異,似無怒意。
這是何意?
“老九所言極是,往後應多來往。”
“昔日所定規矩,亦需適時調整。”
朱元璋見朱棡驚訝,笑著點頭,默許了朱鬆之言。
藩王無詔不得離封地,昔日可行,今後則不可,此規矩已失基礎。
此事,朱元璋與朱鬆早有商議。
特別是得知朱鬆發展計劃,加之電話、無線電等通訊手段即將興起,再限製藩王自由,又有何意義?
既然那條規矩沒有意義,為何還要堅持?
不如直接允許藩王間的交往,這對各藩王領地內的經濟發展更有裨益。
例如朱棡、朱椿與老九的生意往來頻繁,但他們從未親自到訪漢中府,也未曾與老九麵對麵交談,一切均通過手下人代為處理。
既然手下人都能交往,那限製這兩位藩王的意義何在?
難道朱元璋真的能阻止藩王們日常的交往嗎?
至於藩王叛亂或有異心的問題,或許以前存在,但隻要老九的火器發展起來,這些問題都將不複存在。
“那太好了,有空我也可以去漢中探望父皇和九弟了!”朱棡聞言非常高興。
“閑聊暫且擱置,既然已到太原府,我們先進城吧!”
“大軍就在城外駐紮。”朱元璋對朱棡說道。
於是,一行人進入太原府,朱元璋和朱鬆不再乘坐豪華馬車,而是騎馬緩緩行走在太原府的街道上,觀察著這座城池。
總體而言,與西安府和漢中府相比,太原府顯得頗為簡陋。
盡管它模仿了漢中府,但發展速度明顯滯後。
即便如此,也比原來的太原府好了許多倍。
進入晉王府後,朱棡取出朱鬆上次贈送的王族瓷器,親自為朱元璋泡茶。
這瓷器堪稱藝術品,豪紳們購買後大多作為收藏,隻在接待貴賓時才舍得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