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4章 他們真以為大明會手下留情

字數:7243   加入書籤

A+A-


    稍有成就便沾沾自喜,目中無人,老四真是越來越不像話了!
    看來老九這些年做的事,確實對他影響不小。
    聽聞朱鬆竟言漢中不及北平,朱棣麵色略顯尷尬。
    他雖為北平府的進步自豪,但自知之明尚存。
    別的不提,漢中府的商業稅收,北平府難以企及。
    老九此言,分明是在諷刺。
    他期待的可不是這個。
    “九弟玩笑了,四哥清楚北平府與漢中尚有差距,不過北平府有今日之貌,四哥也是煞費苦心。”
    朱棣淡然解釋。
    “臣弟佩服!”
    朱鬆拱手笑道。
    朱棣聞言,連忙打住,總覺在老九麵前炫耀,如同自取其辱,這種感覺令他煩躁不已。
    不久,父子兄弟五人抵達燕王府。
    燕王府氣勢恢宏,遠超漢王府與晉王府。
    此地曾為元大都,燕王府更是在元皇城遺址上重建,規模直逼應天府皇宮。
    餐後,朱元璋查閱北平府與燕王府賬目,與朱棣簡短交談。
    “這一年,北平府商業稅收增長顯著啊!”
    “多半都是你燕王的私產吧?”
    朱元璋翻看著賬本,笑問道。
    “父皇英明,兒臣也拉攏了其他富商生意。”
    “不過是效仿老九的做法罷了。”
    朱棣急忙辯解。
    他言下之意,自己一直遵循老規矩,應無違規之處。
    “嗯,你還算有本事。”
    “但你北平府現今應不缺糧草軍餉,為何總向朝廷伸手?”
    朱元璋點頭後,話鋒突變,質問起來。
    朱棣神色略顯尷尬。
    “父皇明鑒,兒臣所得尚不足以支撐北平府開銷,若無朝廷資助,兒臣恐難以承擔。”
    “兒臣雖經商獲利,但所得皆需再投資,故有所不足。”
    朱棣連忙解釋。
    “罷了,明日出征,都早些歇息吧。”
    “另,喚老九來,我有事吩咐。”
    朱元璋未再深究,簡單敲打後,對朱棣說道。
    朱棣麵色不佳,但仍應聲退去。
    不久,朱鬆聞訊直抵朱元璋所住小院。
    “對於老四,你有何看法?”
    朱元璋直截了當問道。
    “兒臣感覺,四哥對兒臣頗有敵意。”
    朱鬆苦笑。
    “嗯,我也看出。
    你能大量,不與他計較甚好。”
    “以你現今之能,無需與他計較。
    老四有小聰明也有大智慧,但都不多。”
    “現在,我對姚廣孝頗感興趣。”
    朱元璋含笑點頭。
    “那和尚無關緊要。
    水泥不難製,他能研究出也是自然。”
    “兒臣無意獨占水泥製法,北征歸來,便將具體製法呈上,屆時朝廷可在各地建廠,無需再從西北運輸。”
    朱鬆不以為意地笑道。
    “你倒輕鬆,此舉無異於給老四來個措手不及!”
    “水泥若泛濫,他那特製水泥豈不成了笑柄!”
    朱元璋聞言,默然無語。
    老四欲與老九較量,真是異想天開!
    談及草原築城,眾人皆驚。
    其實,朱鬆本也打算公開水泥配方。
    大明處處需建設,怎能全賴西北水泥?
    燕王朱棣聰明反誤,一切努力終成徒勞。
    一旦配方公諸於世,姚廣孝苦心鑽研的成果也將淪為笑談。
    “老十七既已到北平,我們無須繞大寧,直取張家口便是。”
    “首戰如何布局?”
    朱元璋話題一轉,談及北征。
    明日啟程,戰前部署刻不容緩,實則欲聽取朱鬆意見,以便向其他藩王發令。
    “兵分三路!”
    “阿蘇特部,兒臣願領之。”
    “四哥他們則迂回漠北。”
    “東、西兩路斷其後路,直逼狼居胥山,三軍會師於此!”
    朱鬆言簡意賅。
    “老四獨自領兵?”
    “漢中軍要分他一些嗎?”
    朱元璋眉頭緊鎖。
    “耿青率五千漢中軍隨其左行,秦武亦領五千,與三哥、十七弟右行。”
    “餘下兩萬,你我父子中路追擊阿蘇特部!”
    朱鬆笑而點頭。
    耿青隨朱棣,因其較秦武更為機敏,曆練更久,心思亦更細膩。
    “火器也給他們?”
    朱元璋再次皺眉。
    “火器不會分配,非是不信任兄弟,隻是除漢中軍外,其餘軍隊暫不宜接觸火器。”
    “再者,左右兩路主要職責在於圍堵,非殲敵,火器應集中於中軍。”
    朱鬆搖頭,直接說明。
    “嗯,便依你所言。”
    “若火器落入老四之手,恐不日便能仿製。”
    朱元璋沉思片刻,緩緩點頭。
    對朱鬆而言,老四亦需防範。
    老四野心勃勃,難以安心。
    若為朱棡或朱權,朱元璋或許不會如此憂慮。
    “仿製火器豈是易事?”
    “製造火器所需鋼材,北平府技術尚無法產出。”
    朱鬆聞言,不以為意地輕笑。
    他從未擔心過,即便給予朱棣燧發槍與迫擊炮,他也無法仿製。
    煉鋼技術,朱棣尚不具備。
    加之生產火器需整套工業化體係,機床設備皆由係統商城購得,北平府連電力都未普及,何談機床?
    朱棣與姚廣孝能仿製水泥已是極限。
    至於更高深的工業技術,非短期可研透。
    即便有係統相助,培養研究院人才亦耗時數年。
    自他就藩至今,已九年矣。
    “如此甚好,吾等無憂矣。”
    朱元璋聞言,亦鬆了口氣。
    他曾擔憂姚廣孝能力超群,若仿製出老九之火器,後果不堪設想。
    幸而老九所產火器技術門檻高,非老四與姚廣孝所能輕易模仿。
    父子二人議定戰事部署後,各自歇息。
    次日清晨,朱元璋召集了朱鬆等兄弟,詳細闡述了即將實施的進攻策略。
    此次行動,將集合漢中軍三萬、太原軍八千、北平軍兩萬,以及朵顏三衛六萬,總計兵力約十二萬。
    朱棣率三萬兵馬,內含漢中軍五千、朵顏三衛五千,自大同府出長城,沿韃靼與瓦剌交界地帶北上,旨在阻止韃靼逃入瓦剌領域。
    朱棡與朱權則統率太原軍八千、朵顏三衛三萬,自大寧府深入遼東,直指捕魚兒海。
    朱元璋與朱鬆則帶領漢中軍兩萬、朵顏三衛兩萬五,合計四萬五千人,自張家口直搗狼居胥山。
    三路並進,猶如犁庭掃穴,幾乎覆蓋了韃靼所有活動區域,唯一留給韃靼的退路便是北方凍土之地。
    命令宣布後,朱棡與朱權反應平淡,而朱棣則麵露不悅。
    他視此為證明自己能力的關鍵之戰,卻未能如願隨朱元璋同行,反而被分配了配合任務,僅負責防止韃靼北逃。
    正麵戰場的主導權則落入了朱鬆的漢中軍手中。
    朱棣雖心有不甘,卻也無可奈何。
    北平軍的實力與漢中軍相去甚遠,光是對方的全副武裝便足以形成碾壓之勢。
    他即便有意爭取更多機會,也苦於無從開口。
    更何況,朱元璋顯然無意給他爭辯的機會,即便開口,隻怕也是自討沒趣。
    部署完畢後,大軍自北平府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十二萬明軍騎兵僅是前鋒部隊!
    太原軍、北平軍與大寧軍三藩的步兵,共十五萬眾,負責押運糧草,緊隨其後深入漠北。
    這些步兵的任務是在騎兵擊敗或驅逐後,接管其領地,並在朱元璋與朱鬆原計劃的築城地點構建防禦,確保無法東山再起。
    簡而言之,步兵深入漠北意在建設,而非戰鬥,旨在穩固新得之地。
    真正衝在最前線的,唯有朱元璋與朱鬆麾下的四萬五千人。
    其中五千專司守護大營,即保障朱元璋的安全,餘下四萬全由朱鬆指揮調度。
    三日之內,左、中、右三路大軍已突破長城,分三路挺進漠北,首當其衝的是漠南地帶,涵蓋大同府、張家口及大興安嶺以北區域。
    數日後,阿蘇特部,阿魯台於營帳中品嚐馬奶酒,享用烤羊肉。
    突有騎兵奔至帳外,急報:“首領,大事不妙!南邊兩百裏外發現大批明軍騎兵,正向此地逼近!”
    “可辨明是大明哪支部隊?”阿魯台放下酒碗,緊鎖眉頭問道。
    “觀其旗幟,有漢字旗與大明日月龍旗,應是漢中軍與大明皇帝朱元璋所率之隊!”回報者連忙答道。
    “燕王朱棣竟敢欺瞞於我!”阿魯台聞言又驚又怒,“不是說好隻是做做樣子嗎?怎料大明皇帝竟親自出征,連漢中軍都卷了進來!”
    大明皇帝禦駕親征,這戲碼全然變了味,其來勢之猛,似欲一舉蕩平漠北草原!阿魯台心中憂慮難掩。
    盡管他麾下亦有五萬騎兵,但與全員披甲的漢中軍相較,戰鬥力相差甚遠!
    他們唯一的長處或許在於速度,撤退無憂。
    若正麵交鋒,恐怕連如何敗亡都不得而知!
    加之朵顏三衛的實力亦不遑多讓!
    “稟報首領,明軍一路高呼誓滅我阿蘇特部,其餘部落聞訊皆逃,無一來援!”
    此時,又一名騎兵急馳而來,向阿魯台報告。
    阿魯台聞言,怒不可遏!
    “這幫笨蛋!阿蘇特部若亡,他們真以為大明會手下留情?”
    “漠南已無法立足,不能與明軍正麵衝突,傳令,即刻北撤,暫避科爾沁腹地!”
    阿魯台怒斥之後,立即下令撤退!
    科爾沁腹地,即捕魚兒海區域,西行可達狼居胥山。
    昔日藍玉北征,曾追擊北元殘部至此,如今此地已被阿蘇特部掌控。
    隻是那邊水草不及漠南豐美,故阿蘇特部每年多留於漠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