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6章 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字數:7045   加入書籤

A+A-


    半月餘,呼倫湖畔。
    所幸已近四月,漠北嚴冬已逝!
    否則韃靼各部若仍蜷縮於此,生計都成難題!
    往昔他們慣於冬南夏北遷徙!
    此番卻是被大明軍隊提早嚇退!
    大營內,阿魯台與鬼力赤聽聞剛從南邊探回的情報,麵色陰沉!
    大明軍隊深入漠北已逾一個半月,左中右三路十數萬騎兵接連挺進,將其活動空間日漸壓縮!
    再往前,便是狼居胥山附近,距呼倫湖、貝爾湖亦不遠矣!
    更令人憤慨的是,大明軍隊非盲目追擊,而是步步為營,幾乎未動刀兵便占據捕魚兒海以南廣袤大漠草原,且駐大軍修建軍事要塞!
    分明未留他們東山再起之機!
    “阿魯台,你此次太過魯莽!”
    “這顯然是燕王朱棣設下的圈套!大明意在滅我韃靼,你竟愚蠢地相信隻是場戲!”
    鬼力赤連連埋怨阿魯台。
    若非他被燕王迷惑,事態何至於此?
    “你以為,即便我不與朱棣聯手,明軍便不會攻打我韃靼?”
    “他們若早有預謀,定會想方設法,即便無機可乘也會創造條件對草原用兵!”
    阿魯台麵沉如水,冷哼一聲。
    “本汗不想聽這些廢話。
    你身為韃靼太師,先說眼前困境如何解決?”
    鬼力赤揮手,心煩意亂地質問道。
    “眼前唯有三條路可選!”
    “首要策略,集結重兵與明軍正麵交鋒,勝負難料!”
    “次策,攜手瓦剌共抗明軍,得其助力,勝算大增。
    但說服瓦剌非同小可,恐需付出不菲代價,且我們麾下中小部落或有倒戈之虞!”阿魯台神色變幻莫測。
    “這兩條路似皆不可行!”鬼力赤搖頭斷言,“即便瓦剌出兵且勝,其吞並我們也是遲早之事!”
    讓他此刻與明軍硬碰硬,手中騎兵雖逾十萬,卻是最後籌碼。
    一旦落敗,翻盤無望!求助於瓦剌,無異於與狼共舞!
    “唯餘第三條路徑!”阿魯台無奈歎息。
    “何為第三條路?”鬼力赤追問。
    “等!待明軍糧草輜重難以為繼,自會撤離草原!”阿魯台道,“我不信他們能永駐草原!”
    鬼力赤聞言沉默。
    似乎,他們僅能繼續等待。
    他與阿魯台共識,大明軍隊難以久留草原,終將退去。
    等待,似乎最為穩妥!
    ……
    漠北部落四處逃竄,朱元璋卻毫不焦急,更無意追擊。
    逃吧!逃得了人逃不了根!
    漠北廣袤,十萬大軍亦顯渺小,無人願費心追逐。
    如今,他已掌控漠北東部大片疆域,重兵駐守,主動權在握!
    在朱元璋眼中,那幫人麵臨的抉擇唯二:
    要麽回歸與明軍談判,乃至最終屈膝投降;
    要麽決一死戰,卻在瞬間被摧毀殆盡。
    這段時間,朱元璋頗為繁忙。
    他專注於麵前的漠北地圖,思考如何布局,何處建立軍事要塞,何處築城,所有決策均待他與朱鬆商議後發布。
    除了朱鬆提議的五座城池地點,朱元璋還額外標記了六處軍事要塞位置。
    至於這些城池和要塞周邊的草原,可劃分予已投降的中小部落,但實權仍掌握在駐守的藩王手中。
    “老九,瓦剌部那邊可有動靜?”
    朱元璋坐在馬車內,手執漠北地圖邊勾畫邊問。
    “尚無動靜。”
    “瓦剌人不傻,定會設法避開韃靼,甚至拒絕其踏入領地。”
    朱鬆笑道。
    一旦瓦剌援助韃靼,大明便有了直接對瓦剌用兵的理由。
    “如此,瓦剌咱就不動了?”
    朱元璋反問道,他確信瓦剌必戰,料想朱鬆亦同此想。
    “父皇過慮了。
    瓦剌是否參與,由不得他們。”
    “隻要我們對韃靼施壓足夠,無需我們動手,韃靼定會設法迫使瓦剌就範。”
    “最壞的情況是瓦剌與韃靼先起衝突。”
    朱鬆笑道。
    “你小子,已將韃靼與瓦剌算無遺策了!”
    朱元璋聞言大笑。
    “其實此戰之初,勝負已分。”
    “不論瓦剌意願如何,皆無法置身度外。
    明軍與瓦剌終有一戰!”
    “但兒臣推測,最可能的情況有兩種。”
    “瓦剌與韃靼必將,投降大明的定不在少數,負隅頑抗者亦然。”
    “最佳策略是利用敵人製約敵人,這樣能最大限度地減少我方士兵的傷亡。”朱鬆笑著解釋。
    “嗯,你說得對!”
    “我也沒料到,漠北之戰雖耗時長久,卻遠比攻打西域時要輕鬆許多。”朱元璋滿意地點頭。
    封狼居胥,是每位將領心中的終極憧憬。
    在漠北,燕王朱棣的大營裏。
    “父皇那邊還沒有新的指示嗎?”朱棣在營帳中來回踱步,顯得有些焦急。
    “沒有,目前還沒有繼續北上的打算。”
    “估計在軍事要塞建成前,父皇不會有所行動。”張玉無奈地搖頭。
    “這算怎麽回事?我來漠北是為了殺敵立功!現在卻在這裏當起了工頭,修建軍事要塞!”
    “這種事交給手下人去做不就好了?我們何必在這裏幹等?”
    “真不明白父皇是怎麽想的!”朱棣不停地抱怨。
    深入漠北近兩個月,偶爾才能遇到幾個敵人,大部分部落一見他們就逃,不逃的也投降了,還不讓殺。
    朱棣心中鬱悶至極。
    他來漠北不就是為了建功立業,得到父皇的認可嗎?
    如今卻隻能整天待在大營裏,無聊至極。
    “父皇是打算等敵人自己送上門來。
    等我們在漠北的城池和軍事要塞都建成後,敵人就算反應過來也來不及了。”張玉說。
    實際上,張玉認為這種方式最為穩妥,代價也最小。
    但他理解朱棣的心情,這樣的打法與朱棣的期望不符。
    但這次北征的主帥是朱元璋,父皇親自下的命令,無人敢違抗。
    無論如何,這口氣朱棣都得忍著。
    “耿青和他的漢中軍在做什麽?”朱棣問張玉。
    此次,耿青帶領五千漢中軍,隨同朱棣的隊伍行動,其核心目的在於監視朱棣,以防他輕舉妄動。
    若無耿青與漢中軍在旁,朱棣或許真敢違背朱元璋之命,擅自追擊。
    然而,耿青及其麾下五千漢中軍如鯁在喉,令朱棣不敢輕舉妄動。
    即便身為最高指揮官,朱棣也深感束手束腳。
    若他下令耿青攻擊,後者是否聽從尚屬未知。
    畢竟,固守大營、建立要塞乃朱元璋親命,耿青大可不必理會他。
    尋常人若處朱棣之位,或許會因憤怒而找借口除去耿青。
    但朱棣不敢,且耿青亦不懼他。
    “他們整日於營地操練,派出探馬不過十餘人,幾乎未有任何行動。”張玉苦笑。
    “簡直荒謬!你設法探探他的口風,看是否能慫恿他對用兵。”朱棣麵色陰晴不定,對張玉吩咐道。
    “這……恐怕不妥。”
    “耿青乃漢王心腹,絕不敢違抗漢王之令!”張玉無奈勸解。
    他明白朱棣心中不滿,但此舉無異於徒勞。
    耿青非輕易可動,萬一觸怒,反受其害。
    “那你說如何是好?”
    “本王一見漢中軍便來氣!”朱棣咬牙切齒。
    “稟報殿下,漢中工程隊已至!”此時,朱能匆匆入帳稟報。
    “到了就到了,難道還要本王親自迎接不成?”朱棣皺眉不悅地斥道。
    竟把他當作了工頭?
    “呃……陛下有令,此事由你負責。”朱能麵露難色提醒。
    朱棣一聽,怒氣頓消。
    這確實是皇上親自交代的任務,一個月內要建成軍事要塞,城池則需三個月。
    完不成的話,丟臉的可是他這個左軍最高統帥。
    “走,本王倒要瞧瞧,這漢中的施工隊是否真有通天本領,一個月內築要塞,三個月內建城池,他們怎不上天?”朱棣冷哼一聲,勉強踏出營帳。
    漠北的施工隊由朝廷與漢中聯手組建,漢中負責技術,朝廷負責人力,加上歸順的草原牧民,人手充裕。
    僅朱棣麾下就有十餘施工隊,每隊皆有專業包工頭,其專業程度令朱棣自愧不如。
    北平府何以無此等施工隊?
    以往修建工程,多征壯丁服徭役,而今朝廷視此為施工項目,漠北建造乃漢王與皇上之意,故西北施工隊為奪項目爭得頭破血流。
    能來漠北者,皆是憑真本事獲此資格。
    有這些專業團隊與朝廷軍隊,隻要資金充足,三個月內,漠北這荒蕪之地也能憑空建起城池。
    關鍵在於資金。
    長途跋涉至漠北,西北施工隊的工錢皆翻倍。
    此項目耗費了漢中、西安、應天三府至少半年的商業稅收。
    朱棣雖心有不甘,但城池改建勢在必行,否則難以向皇上交代。
    於是,朱棣在漠北做了三個月包工頭,他負責的兩個軍事要塞與一座城池終於即將竣工。
    這三個月裏,朱棣暗自期盼著能有機會與明軍交戰,然而事實卻總與他願望相悖,不論是韃靼還是瓦剌,都對大明軍隊保持距離,避不開戰。
    這段時間,無疑是朱棣近年來最為鬱悶的時期。
    ……
    在漠北巴彥,朱元璋與朱鬆的中軍大帳內。
    “老四那邊的進展已近尾聲,老三和老十七的工作也已完成,我們這邊也即將就緒!”
    “待所有城池與軍事要塞構建完畢,想必那些對手就該坐不住了!”
    朱元璋審閱著左右兩路大軍的報告,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說道。
    “父皇打算何時登臨狼居胥山?”
    朱鬆笑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