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神色變得微妙起來

字數:7430   加入書籤

A+A-


    然,北平府乃其心血所凝,拱手歸朝,何其甘心?
    “三哥欲掌兵,同理,需遷駐軍之地。
    北征有功,子嗣封王無慮。”朱鬆續道。
    “漠北初興,日後成就非凡,遷此亦佳。”言罷,朱鬆轉向朱棡笑道。
    “九哥,我該如何?”朱棡問。
    朱權聽後,急忙追問。
    “你尚未有子嗣,這封賞暫且記下,待日後有了兒子再行賜予!但你的地位大抵穩固不變。”
    “漠北之患雖除,遼東仍需朵顏三衛與女真部以震懾高麗。
    你在大寧仍大有可為。”
    “若將來真要征伐高麗,你的朵顏三衛定能發揮作用。”朱鬆笑言提醒。
    此言一出,朱棣與朱棡望向朱權的眼神中,皆流露出些許羨慕。
    朱權運氣之佳,令人稱奇!漠北雖平,大明北方仍有高麗之患。
    遼東駐軍,非老十七寧王的大寧府莫屬,其地近鄰高麗。
    太原與北平,則無需多慮。
    朱鬆言之鑿鑿,想必非空穴來風,很可能是朱元璋之意。
    一時間,朱棡與朱棣對朱權唯有羨慕。
    至少朱權無需考慮遷徙封地,便能保住兵權。
    “原來如此!”
    “多謝九哥相告,我還以為回去後要交出兵權呢!”朱權聞言,欣喜萬分。
    掌兵自然有利,朱權豈願輕易放棄?
    此刻,最為糾結者,唯燕王朱棣矣!晉王朱棡對此則不甚在意。
    相比於領軍作戰,他更熱衷於與老九合作,生意之發展。
    父親與老九在太原府所言,猶在耳畔。
    他一心想著回去後,太原府能迅速崛起。
    屆時,即便手中兵力不多,也無大礙,緊跟老九便是。
    老四看不明白的事,他這個三哥早已看透並放下。
    朱棡從未想過與朱鬆爭奪那個位置,自知爭不過。
    既然決定如此,他必與朱鬆共進退!
    那晚,兄弟四人交談結束後,朱棣在床上輾轉難眠,整整一夜!
    是緊握兵權,還是安於北平府?
    這個抉擇令他苦惱至極!
    但有一點明確無疑:
    若選北平府,他將徹底失去與老九競爭的資格!
    失去兵權,便一無所有!
    再多財富,也不過是為他人做嫁衣!
    次日清晨,眾人起床生火做飯,餐後便啟程歸朝!
    而朝廷撥來的三十萬大軍,被朱元璋直接留在漠北鎮守,包括從太原、北平、大寧調來的藩王部屬!
    此次歸朝的,僅是騎兵!
    若在昨晚之前,朱棣等人會認為此安排理所當然!
    畢竟這些軍隊本就是為了駐守漠北而來!
    但昨晚的夜談後,朱棣等人意識到,這是朱元璋在削弱他們的兵權!
    他們回封地後,除朱權外,朱棡、朱棣手中的大批步兵將留在漠北,不再受他們控製!
    想到此,朱棣再次焦急!
    遷封之事,宜早不宜遲!
    拖延過久,一切成定局,再提遷封便顯刻意!
    朱元璋欲歸朝,草原部落首領聞訊紛紛前來送行!
    朱元璋一番勉勵與敲打後,大軍啟程!
    歸途各異!
    朱元璋與朱鬆同行,目標是漢中府!
    朱棡順路,至太原府即止!
    朱棣與朱權方向不同,出漠南後,大軍分三路,各奔前程!
    在啟程離開漠南前夕,朱棣迎來了爭取遷封的最後契機。
    一旦重返北平府,他便無法再直麵朱元璋商討此事。
    書麵陳情變數難測,怎及當麵言說的把握?
    旅途中,朱棣倍感煎熬。
    直至大軍駐紮呼和浩特城休整之時,朱棣終是按捺不住,徑直奔向朱元璋。
    “你打算將封地移至漠北?”朱元璋麵露驚訝。
    “孩兒慮及高熾他們尚且年幼,漠北尚需孩兒鎮守,懇請父皇恩準!”朱棣找了個冠冕堂皇的理由。
    朱元璋的目光不自覺地轉向一旁的朱鬆。
    朱棣主動提出遷出北平府,這出乎朱元璋意料,直覺告訴他,這背後定有朱鬆的推波助瀾。
    畢竟,朱鬆一直覬覦北平府,視其為未來大明京師之地。
    朱鬆則以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回應朱元璋,笑而不答。
    其實,那晚對話後,朱鬆便已料到,朱棣會選擇駐守漠北,借此重掌兵權。
    畢竟,兵權乃其野心之基。
    “你的話也有幾分道理。”朱元璋故作沉思,“少年藩王鎮守漠北,或有不足。
    你若能放下北平,遷封漠北,倒是解了我的心頭大患。”
    朱元璋心中暗喜,朱棣遷封漠北正中他下懷。
    如此,北平府收回後,便可著手建設,待時機成熟,皇宮等建築落成,遷都北平府便指日可待。
    或許,他還能在有生之年見證大明遷都順天府的盛況。
    “孩兒謝父皇成全!”朱棣連忙叩謝。
    他未曾料到,遷封之事竟如此順利。
    “你也不必謝我,機會已給你。
    你兒子們日後的成就,還需看他們自身是否爭氣。”朱元璋說道,“日後若要封王,唯有兩路可選!”
    “一是戰場建功立業,二是自皇衛軍校獲取高等!”
    “你三個兒子,即便借此次戰功獲封王爵,也需先入皇衛學院深造!”
    朱元璋對朱棣正言道。
    “兒遵父皇之命!”
    朱棣連忙回應。
    “不過,你長子便罷了,年歲已高,體魄亦非學院之選,勉強隻會受苦。”
    “朕會讓他早日就藩。”
    “你亦將遷往漠北,父子間也好有個照應。”
    朱元璋話鋒突轉。
    朱高煦與朱高燧入皇衛學院再學確有必要,他們具備此潛力。
    至於朱胖胖,朱元璋略顯無奈。
    此子唯宜文治,武藝,唯賴才智彌補。
    所幸他頗為聰慧,鎮守一方應無大礙。
    “兒臣明白。”
    “兒臣回北平後,即籌備遷封,靜待父皇旨意。”
    朱棣滿口答應。
    朱元璋讓朱高熾早日就藩,正中朱棣下懷。
    且聽老爺子之意,不僅長子封王,次子、三子亦恐難免。
    此番漠北生擒浩海達裕、馬哈木父子,多換兩爵亦屬應當。
    畢竟朱棡、朱權僅斬敵若幹,亦得封賞。
    如此,朱棣心病得解,心滿意足地在呼和浩特與朱元璋大軍分別。
    朱權亦需直返大寧府,自呼和浩特啟程,僅餘朱元璋、朱鬆及晉王朱棡。
    “老九,老四主動請遷,可是你小子又說了什麽激將他了?”
    朱元璋於豪華馬車中,笑對朱鬆道。
    朱棡在側,但朱元璋顯然無意避他。
    他看得出,老三已與老九結盟,有些事無需隱瞞。
    “孩兒知曉瞞不過父皇!”
    “其實是四哥主動問及的!”
    “父皇問問三哥便知。
    離開烏蘭巴托前夕,我們兄弟相聚,談及此事!”
    朱鬆對朱棡毫無避諱,含笑點頭。
    朱棡隨即簡述了當晚四人對話。
    “朕便知你會給老四設局,他果然中計!”
    朱元璋聞言,大笑不止。
    “四哥心裏或許也清楚,隻是他別無選擇!”
    朱鬆聳肩,未置可否。
    “老四素來好勝。
    若真收回他兵權,他定難以接受!”
    “即便讓他鎮守漠北,能收斂心性,也是好結果!”
    朱元璋點頭讚同。
    “父皇放心,四哥之事,孩兒會妥善處理,絕不讓您為難!”
    “答應您的事,孩兒定當做到!”
    朱鬆笑著保證。
    有些話,在朱棡麵前不便明說。
    所承諾之事,即是不對自家人動手!
    “嗯,朕信你能辦好!”
    “老三,你意下如何?想不想換個封地?”
    朱元璋轉而望向朱棡,笑問。
    “孩兒就算了。
    孩兒對兵權無甚興趣,反倒對經商頗有好感!”
    “孩兒已打算,回太原後立刻與老九共建兵工廠!”
    “漠北一戰,孩兒見識到裝備之重,大明確需更新換代!”
    朱棡連連搖頭。
    此乃他表明態度!
    放棄兵權,意味著他無他念,也讓父皇和老九安心!
    “好!朕知你與老四不同!”
    “日後跟著老九好好幹,朕期待你的表現!”
    朱元璋聽後,滿意之情溢於言表,頻頻點頭。
    待朱元璋與朱鬆返回漢中府,時值大明洪武二十七年十月,寒冬將至。
    此行曆時大半年,令留守漢中的徐妙錦與陳優姿思念至極。
    未料,二人甫一回府,便見徐妙錦挺著大腹前來迎接。
    顯然,她已近臨盆。
    自三月出征至十月,七個多月悄然流逝,彼時徐妙錦或許剛有孕一二月,是以出征前未曾察覺。
    照此推算,年前孩子必將誕生。
    此番歸來,漢中府竟有如此大喜,令朱元璋與朱鬆始料未及。
    “哈哈哈……老九啊,你家朱匣焌即將降生矣!”朱元璋大笑說道。
    周貴妃、徐妙錦與陳優姿聞言,神色變得微妙起來。
    “陛下,孩子性別尚未可知,您何以斷定是男孩?”周貴妃詫異問道,“況且,您怎已為孩子取了名?”
    朱元璋這才意識到自己失言,朱匣焌之名,僅他與老九、朱標三人知曉。
    “名字嘛,隨手可取,吾斷定此胎必為男丁,定無差錯!”朱元璋打著哈哈,試圖掩飾。
    此舉卻讓徐妙錦倍感壓力。
    老爺子如此期盼孫子,若她誕下的是孫女,老爺子會否失望?
    朱元璋未曾深思此節,隻圖掩飾失言,豈料會給徐妙錦帶來心理負擔。
    而周貴妃作為過來人,一眼便看出徐妙錦神色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