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自己似乎還得了莫大的好處

字數:7194   加入書籤

A+A-


    朱鬆同樣敏銳地察覺到了異樣。
    “別有心理負擔,無論男女,陛下都會喜悅的。”周貴妃連忙握著徐妙錦的手安慰。
    朱元璋聽後,才意識到自己再次失言。
    “對,雖然我喜歡孫子,但如果你生下小公主,我也會同樣高興!”朱元璋急忙彌補,連連點頭。
    他生怕徐妙錦因此多想,影響了腹中的胎兒,那可就成了他的過錯。
    一旁的朱鬆看著,既無奈又好笑。
    184年,次子朱匣焌誕生,漢中府也通了鐵路。
    朱元璋的改口讓徐妙錦懸著的心放下。
    她也明白,哪家不是更看重男孩女孩的問題,即便是普通人家,也多有重男輕女的觀念。
    朱元璋最後這句話,確實讓徐妙錦安心了不少。
    “挺著大肚子還跑到城外迎接,快上馬車,別累著我的乖孫子!”
    朱元璋見徐妙錦的大肚子,連忙安排她上車。
    徐妙錦一時無語。
    不是說好不重男輕女嗎?怎麽句句都離不開孫子?
    朱鬆扶額,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不過,徐妙錦有孕,對朱鬆來說也是喜訊。
    一來多了個兒子,二來麵對父親催生,他的壓力也能小些。
    從此,徐妙錦成了漢王府的重點保護對象。
    這讓側妃陳優姿有些嫉妒。
    自嫁入漢中府,她與朱鬆同床共枕不過兩次,該做的都做了,肚子卻一直沒動靜。
    反倒是徐妙錦,還時常安慰她。
    陳優姿心想,徐妙錦嫁來近兩年才得一子,自己是否太過心急?
    畢竟這大半年朱鬆都在外征戰。
    想到此,陳優姿心中的失落也減輕了些。
    徐妙錦懷孕,無疑為她增添了一份籌碼。
    漢王此刻與徐妙錦共寢已不再便捷,這意味著陳優姿與朱鬆的相處時光將更為充裕,念及此,陳優姿心情大好。
    初抵漢中府,眾人皆需休憩,朱元璋亦然。
    諸事待明日再議,朱鬆得此閑暇,自是首要關懷已有身孕的愛妻。
    雖此刻著手安胎似有滯後之嫌,朱鬆仍迅速自係統商城購得葉酸、黃體酮等安胎所需營養品。
    “懷孕如此大事,為何瞞我?遣人至漠北報信亦非難事!”朱鬆見徐妙錦服下營養品,略帶責備地問。
    “母妃言殿下征戰在外,此事告知恐令殿下分心掛念。”徐妙錦略帶委屈地回答。
    “母妃所想真是多餘,此事隻會令我欣喜,怎會幹擾戰事?”朱鬆一臉無奈。
    但徐妙錦既提及周貴妃,朱鬆亦不便多言。
    “郎中可曾言你大約何時分娩?”朱鬆話鋒一轉。
    “說是十一月底。”徐妙錦告知。
    即,僅餘一月,徐妙錦便將臨盆。
    “僅餘一月,真是有所期待!”朱鬆笑言,“時辰不早,早些歇息吧。”
    言罷,朱鬆欲解衣就寢。
    “殿下欲何為?”徐妙錦見朱鬆欲同上床,笑問。
    “夜深人靜,還能何為?自是就寢。”朱鬆笑道。
    在漠北時,他多夜晚修煉打坐,而今回王府,加之徐妙錦有孕,他更願意擁妻而眠。
    “郎中告誡,臣妾此刻不宜與殿下同寢。”
    “以免對胎兒有所不利。”
    “所以,殿下今晚還是去陳妹妹那兒歇息吧。”
    徐妙錦含笑將朱鬆往外推。
    “是她跟你說了什麽?怎連這等醋也吃?”
    朱鬆眉頭緊鎖,疑惑地問道。
    “殿下誤會了,臣妾確實身體不適。”
    “再者,陳妹妹嫁到漢中已近一年,盡管殿下多在外征戰,但既已歸來,理應多加陪伴。”
    “同為女子,臣妾能體會陳妹妹的心情。”
    “她雖未向臣妾訴苦,但此事不言而喻,殿下亦應公平對待。”
    徐妙錦一臉無奈地勸說朱鬆。
    她未曾料到,自己竟會如此大度,勸夫君前往他室。
    但為了當好這漢王妃,她隻能如此。
    “不可,本王初歸,自當與你。”
    “不過同寢而已,怎會傷及胎兒?”
    “即便要去她那兒,也是明日之事,規矩不可廢。”
    朱鬆正色拒絕。
    徐妙錦聽後心中泛起甜蜜,感受到朱鬆的重視,便已心滿意足。
    “那好吧,今夜殿下留宿於此,明日再往陳妹妹那兒去。”
    徐妙錦點頭應允。
    一夜平靜,次日一家人共進早餐後,朱元璋與朱鬆父子步入書房。
    此次北征大勝,漠北歸順大明,自然需行賞。
    “老九,你說該如何賞你?”
    朱元璋略顯為難地看著朱鬆問道。
    對朱鬆的獎賞,他確實有些為難。
    難道要為老九之子封王?
    老九日後必登皇位,給其子封王乃他分內之事。
    在朱元璋心中,此次北征首功當屬朱鬆。
    若無朱鬆提供的人力物力,以及漢中軍的精良火器,此戰難以如此順利。
    然而,如何獎賞朱鬆卻成了難題。
    朱鬆笑道:“兒臣無需獎賞,未上戰場,僅隨父皇左右。
    若要賞,也應賞耿青等人。”
    他確未直接參戰,始終陪伴朱元璋左右。
    朱鬆之意,乃不求個人封賞,但願重獎漢中軍將士,實則將自身功勞惠及全軍。
    朱元璋點頭讚同:“如此甚好。
    你已擁西域廣袤之地,其他藩王豔羨不已。
    此次不求封賞,他人亦無話可說。”
    他深知,老九對封賞已無所求,王位、財富皆備,難以再賞。
    除非直接賜皇位,但此乃後話。
    既已排除朱鬆於封賞之外,接下來便議其他功臣。
    漢中軍將領秦武、耿青、周通等,皆獲晉升。
    “漢中軍千戶秦武,晉升為奉國將軍,封洋縣侯。”
    “漢中軍千戶耿青,初封為昭勇將軍,賜城固縣侯。”
    “漢中軍千戶周通,初封為宣武將軍,賜寧強縣侯。”
    秦武、耿青、周通三人,不僅職位連升,爵位亦由伯爵躍升至侯爵。
    同時,燕王朱棣麾下張玉、朱能二將,及朱棡部分將領亦得封賞,但未獲爵位,足見朱元璋之偏愛。
    然,誰敢置喙?
    老九舍棄個人封賞,慷慨賜予麾下將士更多獎賞,有何不可?
    多數將領破格晉升,文武百官即使有異議,恐怕也不敢直言。
    畢竟,這是開拓疆土的功績,此類封賞並不為過。
    此外,朱元璋下令漠北新建的六城更名。
    漠南三城,分別為呼和浩特衛、河營夏郡衛、南沈都司衛;
    漠北三城,則為北沈都司衛、右原部司衛、左原部司衛。
    隨後,進行藩王封賞:
    “封燕王長子朱高熾為胡王,領地呼和浩特衛。”
    “封次子朱高煦為鮮王,領地左原部司衛。”
    “封三子朱高燧為匈王,同領左原部司衛。”
    “封晉王庶子朱濟熿為烏王,領地北沈都司衛。”
    “寧王爵位厥王不變,領地南沈都司衛。”
    五位藩王分封漠北五城,餘下河營夏郡衛。
    原本,朱元璋有意將穀王朱橞改為契王,封於此地,但燕王朱棣主動請纓遷封,河營夏郡衛遂歸朱棣。
    北平府因此空缺。
    此番,老爺子冊封大批皇子皇孫為王,封晉王庶子朱濟熿為王,意在明示眾人:從今往後,唯才是舉,不論嫡庶。
    朝野上下最為震驚的,非眾皇孫封王、領地漠北之事,而是燕王朱棣自願遷封河營夏郡衛。
    燕王竟願舍棄繁華北平,前往荒涼漠北?
    此乃朱棣主動。
    部分朝臣疑惑朱棣此舉是否明智,而智者已窺見其中深意。
    太原府,晉王朱棡率王府上下接旨,滿麵驚愕。
    他本以為老爺子即便要封賞王爵,也應是老大或老二的,未曾料到老爺子此番打破常規,直接將王爵賜予了老三朱濟熿!
    朱濟熺和朱濟燁都驚愕不已,他們還滿心期待地等著朱元璋的冊封,不料被封王的竟是老三朱濟熿!
    朱濟熿本人也是呆立當場,許久才回過神來。
    這突如其來的榮耀,讓他一時之間有些暈頭轉向。
    ……
    北平燕王府內,相似的情景也在上演。
    朱棣的三個兒子同樣被朱元璋直接封王。
    盡管朱棣歸來時已有所透露,但當聖旨下達時,朱高熾三兄弟還是感到震驚不已。
    他們三人都被封為了藩王!
    盡管這王爵不能世襲,但仍是鎮守一方的尊貴之職。
    以往,這樣的殊榮隻有皇帝的親兒子才能享有。
    更令朱高熾三兄弟震驚的是,朱元璋真的將朱棣遷封到了漠北!
    這意味著他們父子四人都要在漠北團聚了。
    怎麽有種全家被流放的感覺?
    好好的北平府,難道就這樣舍棄了?
    “父親,我們都去了漠北,那北平府今後該怎麽辦?”朱高熾皺著眉頭問朱棣。
    “還能怎麽辦?自然是歸還給朝廷。”朱棣無奈地歎了口氣。
    如今大局已定,而且是他自己提出的要求,反悔已來不及。
    此刻的朱棣滿心惆悵。
    雖然一門四王在大明朝絕無僅有,但他卻高興不起來。
    或許唯一值得慶幸的是,到了漠北後,不僅他,他的三個兒子也都會擁有兵權。
    而且漠北新建的城池,絲毫不遜色於北平府!
    依據老九的策略,漠北的興盛超越北平府,僅是時間遲早。
    如此看來,自己似乎還得了莫大的好處。
    “準備一番,你皇爺爺命你明年春日赴漠北就藩,到時我與你同行。”朱棣沉思片刻,對朱高熾嚴肅說道。
    “父親,那我倆兄弟呢?是否也一同前往?”朱高煦聽後焦急,連忙追問。
    “你倆需先入皇衛學院,這是皇爺爺的決定,待學成後方可就藩。”朱棣直接對朱高煦兄弟倆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