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章 門內白茫茫一片什麽也看不清
字數:6828 加入書籤
“什麽?怎會如此?”朱高煦與朱高燧聞言,麵色瞬間黯淡。
他們亦渴望就藩,為何大哥能直接前往,而他們卻要先入皇衛學院?
“此乃皇爺爺之意!”
“年後,你倆需前往應天府的皇衛學院報到。”
“我警告你倆,到了務必好好學習,若不能讓皇爺爺滿意,這王位雖給你們,但皇爺爺亦能收回!”朱棣頭疼地對兩個兒子警告。
一聽此言,朱高煦與朱高燧不敢再有異議。
……
漢中府。
北征封賞之事已畢。
朱元璋接下來忙於將朝廷中樞遷至西安府。
朱標數月前已接旨,且在朝堂提出暫遷西安府之事。
待朱元璋歸來前,朝廷已準備就緒。
中樞搬遷耗時一月有餘,終於在年前將六部全部遷至西安府。
應天府自此為南京,大明實行兩京製,應天府保留部分中樞職能,但主要權力在朱元璋與朱標所在的西安府。
時光荏苒,轉瞬半年已過,隨著朝廷中樞遷往西安府,漢中至西安府的鐵路亦宣告竣工。
自此,搭乘蒸汽火車,自漢中至西安的行程,大幅縮減至一個時辰之內。
若朱元璋與朱標樂意,大可白日於西安府處理政務,早晚借由火車穿梭漢中與西安之間,耗時甚微。
大明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三,徐妙錦誕下麟兒,正如朱元璋所言,取名為朱匣焌。
又,提及奇事,185之時,朱元璋攜朱鬆、朱標穿越至現代。
正當漢王府因朱匣焌誕生而歡慶之時,朝廷內部卻喜憂參半。
遷都之事,早在意料之中。
朱元璋昔日派朱標西巡,意在考察西安,為遷都做準備。
對此決策,朝臣並未反對。
西安府之繁榮,遠非應天府可比,雖後者位列大明第三大城市,但與第二的西安府仍有不小差距,且西安府緊鄰漢中府。
朝中官員聞訊,漢中與西安間鐵路已通,未來兩府火車往來,不足一個時辰。
這些朝廷重臣,自帶優越感,期望大明都城位於繁華之地,以享更佳生活。
然而,遷都之際,趣事橫生。
部分官員被留應天府,無緣西安府。
耐人尋味的是,這批官員皆為儒家中堅。
眾人皆悟,朱元璋與太子朱標有意削弱儒家在朝影響力,而此次遷都,恰逢其時。
遷都之際,朝廷各部人事經曆大變動。
凡晉升者,皆成改革派,力挺漢王朱鬆之變革,方能穩居朝廷核心,否則便退居應天府養老。
一時間,對朱鬆心懷不滿的官員驚愕不已。
往昔,他們尚可向朱元璋或朱標傾訴求情,而今,兩人對他們置之不理,甚至蹤跡難覓,已赴西北。
朱標臨行前僅留下一言:能者留應天府效力,無能者則歸鄉養老。
他們自不敢再去西安府生事,留在應天府養老,總比回原籍強。
此番遷都,朱元璋與朱標借機將朝中反朱鬆者清除大半。
六部中餘下中立者或原本對朱鬆無感者,亦已明了,漢王之勢已不可擋。
即便朱元璋即刻下旨立朱鬆為太子,滿朝亦不會訝異,盡管此可能性甚微。
畢竟,太子朱標命不久矣,朱鬆隻需靜待數年。
且說朱標能活至今日,亦多虧了朱鬆。
對此,無人能指責朱鬆。
如今朝廷上下已達成共識:大明實則擁有兩位太子,一位是在位的朱標,另一位則是未來的太子——漢王朱鬆。
洪武二十七年臘月十五,朱鬆為子辦滿月宴,朱元璋與朱標攜滿朝文武至漢王府共飲,場麵蔚為壯觀。
淮西勳貴如藍玉等人更是得意非凡,他們與朱鬆交好,且在漢中府有過往,麵對其他官員時,更添幾分傲氣。
漢中府至西安府的火車現已順利運營。
每日兩府間各有十個班次,共六列火車雙向對開。
白日六個班次,每時辰均有火車自漢中府或西安府啟程,夜晚則每隔一個半時辰一趟。
即便是在西安府下朝後,欲前往漢中府享用午餐,亦無需擔憂時間緊迫。
那些從應天府遷居至西安府的朝廷官員,不僅考慮在西安府購置房產,連漢中府的房產亦在其選購之列。
因此,西安府與漢中府的高端別墅價格飆升。
這些別墅戶型,乃朱鬆專為遷都而設計。
他深知王宮貴胄為顧全麵子,定會爭相購買。
且別墅內已通電,夜晚照明皆依賴電燈。
當前,漢中府的電力主要用於工業及照明。
家用電器等物件,僅漢王府才有,他處難以尋得,即便有錢亦難購得。
此外,漢中府與西安府已通有線電話。
盡管通信仍需人工接線員操作,但兩地間已實現電話即時通訊,交往與通訊皆大為便捷。
這便是遷都西安府之益。
火車、高級別墅、電燈、電話等,昔日於應天府,皆為朝廷官員所不敢奢望之物。
得知這一切皆出自漢王朱鬆之手,滿朝文武對其欽佩之情溢於言表。
朱鬆之威望,至此達至巔峰。
當下大明朝,除皇帝朱元璋與太子朱標外,漢王朱鬆位列第三。
某種程度上,朱鬆與朱標幾可並列,地位已無顯著差異。
朝臣對朱標之態度,亦即對朱鬆之態度。
朱鬆之子滿月,朝中文武皆欲前往慶賀,無需朱鬆相邀。
即便公務纏身無法親臨者,亦遣人致意。
喧囂過後,朱元璋攜朱鬆、朱標步入書房。
室內除父子三人,尚有蔣瓛及六名錦衣衛,共十人。
書房外,耿青遵朱鬆之命把守,無令不得擅入。
朱元璋意在攜朱鬆、朱標穿越時空之門。
此次北征,他已累積國運值逾兩萬,遷都事宜亦已落定,認為時機成熟,該讓二子見識時空之門。
然朱標對此尚不知情。
蔣瓛及所選六名錦衣衛,已由朱元璋告知穿越之事,已有所準備。
雖感難以置信,但服從朱元璋之命即可。
故行前,朱元璋需向朱標詳述。
“父皇,您不是說帶我去奇地嗎?為何來此書房?”朱標見蔣瓛等錦衣衛亦在場,滿臉困惑。
“標兒,老神仙賜一法器,可穿越時空。”朱元璋正色道。
朱標聞言,雙目圓睜,環顧朱鬆、蔣瓛等人,見其麵色平靜,心中更為驚駭。
老神仙之法器,竟能穿越時空?
聽來神妙無比!
為何朱鬆、蔣瓛等人如此淡然?
唯獨他被蒙在鼓裏?
“父皇,穿越時空何意?”朱標突問。
一時,氣氛略顯尷尬。
朱標豈會知曉時空穿越之概念?
他對老神仙贈予法器的舉動深感震驚,對於穿越時空的概念則是一頭霧水。
“老九,要不你給你大哥說明白?”
朱元璋略顯尷尬地向朱鬆遞了個眼神。
他覺得朱鬆的辯才和邏輯遠勝於他,解釋此事自然非老九莫屬。
朱鬆隨即向朱標闡述了穿越時空的概念。
“世間竟有如此法器?意即,憑此法器,我們皆能前往數百年後的世界?”
朱標聽完朱鬆的解釋,當場愣住了。
這遠遠超出了他們的理解範疇!
“正是。
老神仙賜予的法器名為時空之門,能讓我們回到幾百年後的世界。
但每次隻能停留一月,一月後便會返回大明。”
見朱標終於明白,朱元璋笑著點了點頭。
“父皇之意,是要即刻帶兒臣與九弟前往數百年後的世界?”
朱標驚訝不已。
“對,這法器每次啟動,除了我們,還能帶九人同行。”
“此刻書房內正好十人,我們一同去未來世界瞧瞧!”
朱元璋笑道。
“隻是……若離開一月,朝廷之事如何是好?其他大臣尚不知情啊!”
朱標麵露難色。
雖渴望隨父親前往未來世界開闊眼界,但他並未忘記自己的身份與大明朝的責任。
“放心,雖然我們離開一月,但於大明而言,不過一炷香時間,我們便能歸來。”
“一炷夫,不會引起任何人注意。”
“老九已安排耿青在外守候,半個時辰內無人打擾。”
朱元璋急忙解釋。
“原來如此!”朱標聽後,臉上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
難怪祖父和老九都走得如此匆忙,未與任何人告別。
這仿佛如同天界一日,人間一年的神奇。
這確實是神仙般的手段!
“若無異議,我們即刻啟程?”朱元璋向朱標問道。
“好,兒臣已準備妥當!”朱標不由自主地點頭,內心的激動難以言表。
即將前往數百年後的未來,他渴望知曉那時的大明會是何番景象!
此刻的他,心中一片空白,思緒混亂。
“好,那我們出發!”朱元璋點頭,隨即消耗一萬國運值,開啟了係統的時空之門。
刹那間,書房陷入一片漆黑。
在場眾人,除了朱鬆,連朱元璋都略顯慌亂。
但很快,一束光芒亮起,一扇丈餘高的青銅門顯現在黑暗之中。
“父……父皇!這就是老神仙贈予您的時空之門嗎?”朱標聲音顫抖,滿是激動。
“對……這就是時空之門!”朱元璋點頭,話音未落,青銅門緩緩自動開啟。
門內白茫茫一片,什麽也看不清。
正當眾人想要細看門後景象時,一股強大的吸力猛然作用在十人身上,未及反應,他們已被吸入青銅門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