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3章 泰拉核心圈體驗薩米的日常
字數:4048 加入書籤
被低溫和源石風暴雙重暴擊的維多利亞陷入了虛弱狀態。這還是維多利亞本身工業能力很強,麵對災害有一定抵抗能力。
不過維多利亞後方城鎮和移動城市還能想想辦法互相救援,前線的維多利亞部隊就陷入很麻煩的處境。
溫德米爾大公爵緊急下令讓陸行艦和隨行的移動城市收容士兵,可這遠遠不夠。
維多利亞為了組織對哥倫比亞的反攻,集結了數量驚人的陸軍。有大量步兵依靠載具或者幹脆靠雙腿機動,在野外紮營。
要把這些人都收納到陸行艦和移動城市需要時間。
難頂的是他們沒多少時間。
在收容了半數步兵後,野外環境就已經變成不穿特製禦寒服會被凍死的可怕情況。那些沒來得及上船、進城的維多利亞士兵開始大麵積出現嚴重凍傷。
溫德米爾的兵團根本沒準備冬裝,畢竟目前還是夏季。
臨時從後方調動不僅時間上來不及,後方也需要冬裝。維多利亞的製衣廠現在瘋狂加班生產冬裝短時間內也很難填上缺口。
普通的冬裝在目前這個室外環境下不頂用,需要加厚款。
當然對維多利亞來說也不全是壞消息,同樣受到環境影響的萊塔尼亞人也不得不緊急撤退,往更靠近自家領土的方向移動。深池組織也消停下來,縮回塔拉觀察情況。
維多利亞境內大規模的戰鬥基本停止,隻有一些小規模的戰鬥還在持續。
這些小規模戰鬥來自萊塔尼亞人、深池組織的特殊小隊。比如冬靈血巫這匯總耐寒能力特別強勁的兵種,或者深池組織的深池焚毀者這類噴火兵。
本來深池焚毀者持有的火焰噴射裝置還有諸如不穩定一類的安全隱患,眼下就沒有了。火焰噴射裝置其實不是多麽罕見的武器,哥倫比亞比維多利亞研究的還早,伊芙利特使用的就是從萊茵生命順來的火焰噴射器。
這東西沒有大規模應用就是因為它不太穩定,一旦受到高強度攻擊容易自爆造成大範圍的殺傷。考慮到噴火兵通常會處於己方隊伍中,不考慮裝備也很正常。
維多利亞方麵也隻能派出裝備臨時趕製保暖作戰服的小隊來應對這些特殊小隊的襲擊。
維多利亞這邊被天災搞得焦頭爛額,哥倫比亞也沒好哪去。寒流襲來後哥倫比亞本來穩住的局麵又開始不穩。邪魔比起泰拉人,適應這種極端環境更快。
不過哥倫比亞人在技術方麵有足夠儲備,耐寒動力甲和各類支援武器很快就改裝完畢。將局麵重新拉回來。
隻是大量哥倫比亞步兵就不太好出動,要等待新作戰服生產出來。
倒是保護傘集團的人造奇美拉對極端環境適應飛快,目前是各條戰線的主力。它們奮戰在諸多移動城市的供暖線路,跟來襲的邪魔植物死磕。
邪魔植物已經發現哥倫比亞的弱點,猛烈襲擊哥倫比亞移動城市的供暖線路、設施。雙方的戰場逐漸往這些區域移動。
然而哥倫比亞最大的危機並不是極端的嚴寒或者邪魔植物的襲擊。大量哥倫比亞技術人員正在向總統府發出警告,哥倫比亞境內的火山出現了不穩定跡象。
哥倫比亞政府緊急召集對火山有研究的專家,並且向外界其它火山專家發出求援信息。順帶一提,這些訊息是依賴保護傘的訊息傳遞係統發出,正常的信使通訊已經接近斷絕。
泰拉這一波極端氣候下,信使難以抵達目標地區。哥倫比亞政府正在緊急生產萊茵生命提供的特製雪地車作為信使的專用載具來恢複與外界的通訊。
保護傘集團的通訊係統不受極端天氣影響,因為奧爾德姆已經提前給保護傘物流、通訊部門更換了耐寒設備。
加上保護傘集團早就啟用的強化無線電係統,依然能保證通訊暢通。
隻是這波極端氣候波及了保護傘集團不少通訊基站,還需要一些時間來搶修恢複。在修好前就隻能依靠通訊中轉車多跑跑。
除了通訊外,目前受到災害影響的幾個國家還有共同的問題。它們的物流係統效率降的有點多。
源石能有一個好處在於受極端氣候影響不大,源石能載具在嚴寒環境下依然能用。就是故障率飆升,經常需要維修導致走走停停。各國的物流主力移動城市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行進速度變得很慢。
“沒想到有一天麥哲倫的研究居然成了救命稻草。”
“還不夠。這些極地服成本太高,難以普及。保護傘集團那邊的極地服有什麽進展?”
“總部會送一批過來讓我們先用,量產正在安排。”
穿著萊茵生命出品極地探險服,歐內斯都對發明這套極地防護服的人起了興趣。根據歐內斯都的記憶,這些極地裝備來自於萊茵生命實驗室外勤專員麥哲倫。
這位外勤專員很早就開始接觸各類勘查項目,人煙稀少的冰原是麥哲倫最感興趣的項目。她會在初夏時開始任務,初冬前返回,為萊茵生命積累來自北方未探之地的一手資料。
目前這位萊茵生命外勤王牌正在薩米地區,著手建立一個科考站。
薩米距離因非冰原很近,是麥哲倫選定的出發點。她計劃在薩米建立規模足夠的科考站作為基地,然後從薩米出發探索因非冰原。
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萊茵生命單獨投資的項目。有多個國家投資了麥哲倫的冰原探索計劃。畢竟因非冰原深處到底有什麽,很多國家都有興趣。
保護傘集團也在薩米地區著手建立分部,不過薩米人對外來人有些警惕,還需要一段時間來取得當地人的信任。保護傘集團研究冰原的基地位於整合運動的北方基地,直接就在因非冰原內。
麥哲倫對整合運動北方基地很有興趣,奈何她的身份肯定是進不去的。 哥倫比亞和整合運動之間的關係隻能說一般般,雙方沒有太多接觸。
好在麥哲倫在薩米取得了進展,她花費大量時間得到了當地部落的信任。科考站的建設已經展開。在當地人的協助下,她認為半年到一年時間就能完成科考站的建設。
極端氣候的預警麥哲倫早在半年前就發回了哥倫比亞,可惜哥倫比亞政府對這些資料不太重視。萊茵生命內部都沒有太重視。
泰拉的氣候異常混亂,不同區域之間的氣候差異非常大。其中還有很多未探明區域,玻利瓦爾境內的黑流樹海,伊比利亞水下的火山,薩米深處的冰漠。
未知因素是分析資料的最大敵人,麥哲倫給出的警告就在這些因素影響下未能引發重視。
不過麥哲倫提前送回總部的極地裝備設計圖得到了繆爾賽思等人的關注,量產了一部分。眼下就成了哥倫比亞政府的救命稻草。
這些針對因非冰原環境研發的裝備能有效抵禦目前哥倫比亞境內的嚴寒環境。
代價就是它們的成本很高,穿起來也很臃腫,基本告別了美觀。如果以武裝一支科考隊來考慮,這些問題都不算什麽。就算造價高,隻是一支科考隊的量萊茵生命可以負擔。
可眼下要大規模生產,普及給哥倫比亞居民,成本問題就很嚴重。
塞雷婭顯然察覺了這個問題,找到歐內斯都詢問保護傘集團有沒有更便宜、性能差距不大的極地服。
答案自然是有。
奧爾德姆的設計也沒比麥哲倫的設計精妙多少,但他的保護傘集團有強大的自動化技術和完整的供應鏈,可以最大限度壓縮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