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 稅銀鑄炮
字數:4187 加入書籤
658 章稅銀鑄炮(至元二十七年冬?軍器監工坊)
軍器監工坊的銅鍾在冬至日清晨敲響,蕭虎帶著三司聯審的稅銀調撥令踏入庫房。稅銀入庫已曆 “三驗”鎮南司核數量,鎮北司驗成色,通西司查來源,入庫單上蓋著三族官印,與《元史?食貨誌》“軍用調撥需三司聯簽” 的規製嚴合。“三成稅銀專司鑄炮,” 蕭虎對軍器監少監張仲謙道,銀箱需用特製銅鎖,鑰匙由三司與軍器監分持,“開箱需四人同到,” 防私用挪用。
調撥流程按 “入庫 核驗 劃撥” 三步進行庫吏用象牙秤稱重,稅銀共五百兩,每錠五十兩,銀麵刻 “至元二十七年稅銀”;驗銀官用磁石筆檢測,無鉛錫摻雜;張仲謙在調撥令上按指印,蒙古文 “張” 字與蕭虎的朱批並列。庫房外的虎衛營甲士全程值守,銀箱搬運時鋪紅氈,“這不是普通銀兩,” 蕭虎強調,“是護境的根基,” 每錠銀都承載著稅戶的信任。
軍器監的采購令傳至商路驛站,西域商人伊斯瑪儀帶著硫磺樣品趕來,他的商隊持有 “軍器原料專賣證”—— 這是經通西司審核的資質,證上八思巴文編號可追溯產地。“硫磺需來自河西走廊,” 張仲謙用銀針刺樣品,純硫磺應呈淡黃色結晶,“若含砂石,” 會影響火藥純度。硝石商人李三的樣品則需用 “火試法”硝石遇火應爆燃,他的硝石爆鳴聲清脆,“這是上等‘盆硝’,” 周顯在旁記錄,純度符合 “硝六” 標準。
采購合同用三語書寫,明確原料等級、價格、交貨期,違約需罰銀十兩。運輸環節設 “護料隊”,由虎衛營與商人護衛共組,“硫磺與硝石分車運輸,” 間距十裏,防意外爆炸。伊斯瑪儀的駱駝隊出發時,張仲謙親自封箱,箱角貼三司聯合火漆,“沿途驛站需驗印放行,” 這是防止原料流入叛軍之手的鐵律。
軍器監的火藥坊內,工匠們圍站在青石台旁,按 “硝六硫一炭三” 的古方配料。周顯手持《武經總要》抄本,用銅製量鬥分取原料硝石六斤、硫磺一斤、木炭三斤,“每料需稱三次,” 誤差不得超一錢。硫磺需先在銅鍋中熔解去雜質,木炭需用桑木燒成,“桑木炭火力勻,” 他對徒弟趙二毛道,這是從多次試驗中得出的經驗。
混合過程用 “石碾慢研法”,三匹馬拉碾,每碾百圈需停歇,“防摩擦生熱自燃,” 坊內嚴禁明火,照明用透光石窗。質量檢驗分 “燃速試” 與 “威力試”取一錢火藥置於鐵板,燃燒應均勻無殘渣;取一兩火藥引爆,鐵板需炸出淺坑。周顯將合格火藥裝入陶罐,罐口封紅布,蓋 “軍器監驗” 印,“每罐都需留樣,” 以備追溯責任。
周顯的工坊裏,新炮彈的樣品攤在木案上石彈外包熟鐵殼,殼上鑄螺旋紋,“落地時旋轉增強穿透力,” 鐵殼內嵌火藥腔,填火藥半兩,腔口用鬆香密封,“撞擊即炸,” 比實心彈威力增五成。他帶著工匠們試驗不同鐵殼厚度“三寸鐵殼過沉,” 射程縮短;“一寸太薄,” 易提前炸裂,最終定為二寸,“兼顧威力與射程。”
試彈在西校場進行,甲士們用新炮發射鐵殼彈,石彈落地瞬間炸開,碎石與鐵片飛濺,靶場的鐵甲靶被擊得粉碎。周顯記錄數據“射程百步,炸半徑五尺,” 比實心彈多毀三個靶位。工匠王鐵匠提議“鐵殼可鑄凹槽,” 增加裝藥量,周顯立即采納,改進後的炮彈威力再增一成 —— 這種技術迭代讓軍器簿上多了 “至元二十七年改良彈” 的記錄。
鑄炮作坊的熔爐火光衝天,銅礦來自雲州礦山,經三司核驗純度,“含錫三成最佳,” 鑄炮師李鐵匠用長勺舀出銅水,呈赤金色,“火候到了,” 他喊著號子,工匠們將銅水倒入泥範。泥範需提前三個月陰幹,內刻炮身紋飾,“蒼狼死” 三字的筆畫需流暢,“否則會產生氣泡,” 這是乃馬真後時期炮炸膛的教訓。
鑄炮分 “三煉三鑄”初煉去雜質,二煉勻銅錫,三煉增韌性;初鑄成粗坯,二鑄修紋飾,三鑄精炮口。李鐵匠的徒弟們各司其職一人看火候,一人控銅水,一人修泥範,“鑄炮如治國,” 他常說,“分工明則器物精。” 新炮鑄成後需 “試水”炮身灌滿水,三日內無滲漏方為合格,周顯用桐油布擦拭炮身,鐵礦粉防偽紋在火光下泛青暈。
張仲謙的案上擺著《鑄炮成本冊》,桑皮紙分 “原料、人工、雜費” 三欄,每門炮的銀耗精確到錢銅礦銀二十兩,鐵殼銀五兩,火藥銀三兩,工匠工錢八兩,“合計三十五兩,” 與三司預算嚴合。每筆支出都附簽單原料簽單有商人與驗收官雙簽,人工簽單記工匠姓名與工時,“少一錢都要查,” 他對核賬吏道,這是防止虛報冒領的關鍵。
周顯補充技術成本“改良彈每枚銀三錢,” 比實心彈貴一錢,但威力翻倍,“實則更劃算。” 三司的巡查吏每月核查賬冊,用磁石筆核對銀錠印記,“稅銀鑄炮需專款專用,” 耶律鑄的批注寫在冊尾,“不得挪作他用。” 這種精細核算讓稅銀花在實處,正如蕭虎所說“每兩銀都要聽到炮響才值。”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冬至日的校場寒風凜冽,五門新炮列陣待驗,蕭虎與劄剌兒台親臨觀試。驗炮官李誠用千裏鏡觀察靶位,鐵甲靶與石牆靶距百步,“先試射程,” 他揮旗示意,第一炮石彈正中鐵甲,破口三寸;再試威力,鐵殼火藥彈擊中石牆,碎石飛濺丈餘,“比舊炮增五成威力,” 劄剌兒台的長子帖木兒讚歎,這正是他們急需的防禦利器。
驗收按 “五試” 標準試射程、試威力、試連發、試轉向、試防潮。新炮連續發射十枚炮彈,炮身無過熱;轉向裝置靈活,可在三息內調整方向;經雨雪模擬測試,火藥無受潮。李誠在《驗收冊》上蓋 “合格” 印,附試炮數據與靶位照片(用影戲術記錄),“這些炮可入炮陣,” 蕭虎的批語簡潔有力。
軍器監的《稅銀鑄炮文書鏈》完整記錄全過程稅銀入庫單→三司調撥令→采購合同→原料驗收單→成本核算冊→驗收合格書,每環節都有印鑒,形成閉環。張仲謙將文書裝訂成冊,牛皮封麵刻 “至元二十七年冬鑄炮檔”,交由樞密院存檔,“十年後查賬仍可追溯,” 這是元代文書管理製度的嚴格體現。
蕭虎抽查文書鏈,特別關注原料來源“硫磺若來自察合台控製區,” 立即停用,防叛軍下毒。通西司的商人檔案顯示,伊斯瑪儀的硫磺均來自河西,“與叛軍無關,” 帖木兒核實後簽字。這種全程追蹤讓稅銀用途透明,正如王惲所說“稅銀鑄炮不僅是造武器,” 更是向百姓證明稅款用得其所。
軍器監的公告牌上貼出新令改良炮彈的王鐵匠獎銀五兩,徒弟趙二毛獎布二匹,“凡提技術建議者,” 無論采納與否都有茶錢。周顯的《工匠技藝冊》記錄每個人的專長李鐵匠擅鑄炮身,王鐵匠精鐵殼,“按技藝分工,” 效率提升三成。犯錯者也有懲戒硝石稱量誤差超一錢的工匠,罰抄《火藥配方》十遍,“讓他記牢規範。”
作坊的角落裏,老工匠們向徒弟傳授秘訣“鑄炮時心要靜,” 配火藥時手要穩,“這些手藝傳男不傳女,” 但軍器監規定,“隻要技藝精,” 均可入冊領餉。趙二毛將師傅的話記在桑皮紙筆記本,封麵畫著改良炮彈的草圖 —— 這種技藝傳承讓炮械質量代代精進。
《軍器簿》的年末總結寫道“至元二十七年冬,用稅銀鑄炮五門,彈百枚,” 每門炮的炮尾都刻稅銀來源“漢地稅銀二十兩,草原抽馬折銀十兩,商路抽分銀五兩,” 三族貢獻一目了然。蕭虎在簿冊序言中寫道“稅銀鑄炮,民之脂膏化為國防,” 這是稅政與防務的完美閉環,比單純說教更能凝聚人心。
耶律鑄補充“自乃馬真後時期軍器廢弛,” 稅銀專用製讓軍器監重煥生機,《元史?兵誌》記載“至元二十七年新炮成,漠北邊防始固,” 察合台軍聞訊後,遊騎再未敢抵近斡耳朵。工坊的爐火映著新炮的身影,鐵殼炮彈在木箱中排列整齊,它們不僅是武器,更是稅政清明的見證 —— 用百姓的信任,鑄成守護草原的銅牆鐵壁。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