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0章 北征啟行

字數:10970   加入書籤

A+A-


    1050 章:北征啟行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爾統軍離中都)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中都,晨霧剛散,皇城根下的槐樹落了滿地金黃。那拉珠爾府的庭院裏,仆役們正將最後一箱幹糧搬上驛車,木箱上貼著 “北征軍糧” 的朱印,邊角用銅釘加固,以防顛簸散落。那拉珠爾身著玄鐵重鎧,腰間懸著蕭虎賜的虎頭彎刀,刀鞘上的銅環碰撞發聲,他伸手撫過鎧甲的護肩 —— 甲片用玄鐵鍛造,邊緣磨得光滑,是去年蒙古故地削藩時穿的舊甲,此次北征特意取出,圖個順遂。
    長子巴圖額爾敦一身輕甲,正檢查戰馬的鞍具,手指捏了捏馬鞍下的襯墊:“父親,戰馬的襯墊已加厚,長途行軍不會磨傷馬背;短刀也按您的吩咐,掛在腰間左側,一息內就能拔出。” 那拉珠爾點頭,目光掃過庭院裏待命的親兵 —— 五十名親衛均是虎衛精銳,身著玄鐵甲,手持角弓,胯下戰馬嘶鳴,透著一股銳不可當的氣勢。
    府外傳來驛卒的馬蹄聲,通政院使帖木兒翻身下馬,快步走進庭院:“那拉珠爾將軍,陛下已在皇城北門等候,命您辰時三刻率軍至城外黃花甸校場,他將親往送行。” 那拉珠爾整理了一下鎧甲的係帶:“有勞帖木兒大人通報,我這就率軍出發。” 他轉身對巴圖額爾敦道:“你先帶先鋒五千人去校場,清點兵力,我隨後便到。” 巴圖額爾敦躬身領命,翻身上馬,帶著先鋒士兵,朝著校場的方向疾馳而去,馬蹄揚起的塵土,在晨光照耀下泛著金光。
    那拉珠爾最後看了一眼府宅 —— 正屋的窗欞旁,妻子孛兒帖抱著幼子那木罕,正偷偷張望,眼中滿是牽掛。他沒有上前告別,隻是抬手示意,便轉身走出府門,翻身上馬,帶著親衛與後續兵力,朝著皇城北門進發。街道兩旁,百姓們已早早等候,有的手持青稞餅,有的捧著奶酪,看到那拉珠爾的隊伍,紛紛高聲道:“將軍保重!早日平定叛亂,平安歸來!” 那拉珠爾勒住馬,向百姓們拱手致意,心中滿是暖意 —— 有百姓的期盼,更要打贏這場平叛之戰。
    辰時三刻,那拉珠爾率軍抵達黃花甸校場。校場上,五萬大軍已整齊列陣 —— 虎衛列於東側,玄鐵甲在陽光下泛著冷光;中都衛戍軍列於南側,裝備齊整;嶺北行省駐軍列於西側,風塵仆仆卻精神飽滿;蒙古故地預備兵列於北側,帶著草原部落的質樸。蕭虎的儀仗隊正從校場東側趕來,黃羅傘蓋下,蕭虎身著赭黃戎裝,腰間佩著太祖成吉思汗的舊刀,神色莊重。
    那拉珠爾率軍離中都前,蕭虎在皇城白虎殿召他議事,既是確認平叛策略,也是交付調兵虎符與密令,明確 “平叛需狠” 與 “治民需仁” 的邊界,為他北征定下行動準則。
    白虎殿內,案上擺著 “西北輿圖” 與 “調兵虎符”—— 虎符為青銅鑄造,分為兩半,左半刻著 “北征軍印”,右半刻著虎紋,需兩半相合,方能調動五萬大軍。蕭虎拿起虎符的左半,遞給那拉珠爾:“這半虎符你收好,右半已交給博羅將軍,你與他匯合後,合符為證,他便會聽你調遣。” 那拉珠爾雙手接過虎符,入手沉重,他知道,這不僅是調兵的憑證,更是蕭虎的信任與托付。
    蕭虎指著輿圖上的杭愛山:“阿魯台的中軍大營駐於此地,你與博羅匯合後,按之前定下的‘虎形戰術’進攻,務必一舉破敵。‘平叛需狠’,是指對阿魯台、察八兒等首惡,不可手軟,需嚴懲以儆效尤;對其部眾,若放下兵器投降,不可濫殺,這便是‘治民需仁’。” 他拿起一份密令,遞給那拉珠爾:“這是戰後安撫的細則,你可按此處置 —— 從阿魯台的超占牧地中,劃撥部分給受戰亂影響的小部落,再發放青稞補貼,讓部民盡快恢複生產。”
    那拉珠爾接過密令,展開細看 —— 上麵寫著 “降兵免罪、部民每戶補青稞五十斤、受損草場派農技官修複” 等條款,字跡工整,是蕭虎的親筆。“陛下,若忽都魯帖木兒出兵支援阿魯台,該如何處置?” 那拉珠爾問道。蕭虎道:“忽都魯帖木兒若參戰,便按叛賊處置;若中立,戰後仍許他之前的牧地補貼,穩住斡端地區,避免戰亂擴大。”
    議事臨近結束,蕭虎起身,拍了拍那拉珠爾的肩:“你是朕的長子,此次北征,不僅要平定叛亂,還要守住西北的削藩成果,更要讓草原部民知道,朝廷平叛是為了安穩,不是為了殺戮。記住,‘平叛需狠’是手段,‘治民需仁’是根本,莫要本末倒置。” 那拉珠爾躬身道:“兒臣謹記陛下教誨,定不負信任,平叛安民,早日凱旋。” 殿外的晨鍾響起,辰時已至,兩人並肩走出白虎殿,準備前往校場,送大軍啟程。
    黃花甸校場的集結,是大軍北征前的重要環節 —— 各部隊按預定位置排列,將領們清點兵力與裝備,糧草隊與兵器隊在指定區域待命,整個校場秩序井然,透著元廷大軍的嚴整與威嚴。
    虎衛統領孛魯台站在東側陣前,手持 “虎衛兵力冊”,逐一核對千戶、百戶的人數:“第一千戶,一千人,到齊;第二千戶,一千人,到齊……” 他的聲音洪亮,傳遍整個陣前,每核對完一個千戶,士兵們便齊聲應答,聲震雲霄。孛魯台還檢查了虎衛的裝備:“玄鐵甲是否完好?角弓是否有力?破甲箭是否帶足?” 士兵們紛紛舉起兵器,齊聲喊道:“完好!有力!帶足!”
    中都衛戍軍指揮使帖木格在南側陣前,指揮士兵調整陣型 —— 原本有些鬆散的隊列,在他的口令下,迅速變得整齊,每排士兵間隔三尺,每列間隔兩尺,如同一道堅不可摧的牆。帖木格還讓士兵們演練了一次 “方陣衝鋒”,士兵們手持長柄刀,策馬向前,動作整齊劃一,沒有絲毫混亂。“咱們是中都的衛戍軍,不能輸給虎衛!” 帖木格高聲道,士兵們的士氣愈發高漲。
    嶺北行省駐軍萬戶博羅帖木兒在西側陣前,與士兵們交流西北的地形:“杭愛山的後山小路多碎石,戰馬易打滑,行軍時需放慢速度;阿魯台的士兵多熟悉山地作戰,咱們需多加小心,不可冒進。” 一名曾去過杭愛山的士兵補充道:“將軍,杭愛山的黑石峽易設伏,咱們路過時需派探子先行探查。” 博羅帖木兒點頭:“說得好!到了西北,大家要多提建議,咱們齊心協力,才能打贏勝仗。”
    蒙古故地預備兵千戶帖木兒在北側陣前,給士兵們分發草原的耐旱草藥:“西北氣候幹燥,容易上火,這草藥每日泡水喝,能清熱解毒。” 士兵們接過草藥,小心翼翼地收進懷中 —— 他們多是草原牧民,第一次遠離故土征戰,帖木兒的關懷讓他們多了幾分安心。“咱們雖不直接參戰,卻要守護好糧草,這也是為平叛出力,” 帖木兒道,“隻要咱們守住糧草,前方的將士們就能安心打仗。”
    糧草隊與兵器隊則在校場的北側待命 —— 張謙負責糧草調度)帶著吏員,檢查每一輛糧草車的封印:“這是‘北征軍糧’的朱印,若有破損,需立刻檢查車內青稞是否短缺。” 也先帖木兒負責兵器)則檢查虎蹲炮的夜視瞄準標:“燈座的油脂是否加滿?熒光石是否牢固?每一門炮都要檢查仔細,不能出任何差錯。” 整個校場,從兵力集結到裝備核查,每一個環節都有條不紊,為大軍北征做好了最後的準備。
    蕭虎抵達校場後,登上西側的高台 —— 高台由木板搭建,高五丈,頂部鋪著虎皮,四周掛著玄色旗幟,旗麵上繡著金色的白虎紋,是元廷大軍的帥旗。他站在高台上,目光掃過校場的五萬大軍,眼中滿是期許與鄭重。
    內侍捧著 “北征聖旨”,站在蕭虎身旁,待大軍安靜下來,高聲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察合台係阿魯台,私擴兵力,私占牧地,起兵叛亂,斷我糧道,擾我西北邊疆。今命長子那拉珠爾,統兵五萬,北征平叛,賜虎符,授帥印。望那拉珠爾恪盡職守,平叛需狠,懲辦首惡;治民需仁,安撫部民。全軍將士,需奮勇作戰,早日平定叛亂,恢複西北安穩。欽此!”
    那拉珠爾翻身下馬,快步走到高台下方,雙膝跪地,雙手高舉,接過內侍遞來的聖旨:“臣那拉珠爾,接旨!定不負陛下聖恩,平叛安民,凱旋歸來!” 他的聲音堅定有力,傳遍整個校場,五萬將士齊聲呐喊:“平叛安民!凱旋歸來!” 聲音如雷,震得校場周圍的樹葉簌簌落下,連遠處的戰馬都跟著嘶鳴起來。
    蕭虎從高台上走下來,親手將那拉珠爾扶起,從腰間解下自己的佩刀 —— 這把刀是太祖成吉思汗的舊物,刀身刻著 “鎮邊” 二字,刀柄纏著黑色的皮革,透著歲月的滄桑。“這把刀,朕賜給你,” 蕭虎道,“它曾隨太祖平定草原,今日隨你北征,願它助你斬將奪旗,平定阿魯台叛亂。” 那拉珠爾雙手接過佩刀,躬身道:“謝陛下賜刀!臣定用此刀,斬叛賊,安邊疆!”
    高台周圍的將領與士兵們,看到蕭虎賜刀,紛紛跪地行禮,表達對皇帝的敬意與對那拉珠爾的支持。孛魯台高聲道:“願隨那拉珠爾將軍,追隨陛下聖意,平叛安民!” 五萬將士再次齊聲呐喊,校場的氣氛被推向高潮,每一名將士的眼中,都滿是戰意與決心,仿佛已看到平定叛亂後的安穩草原。
    蕭虎的當麵囑托,是大軍北征前的關鍵環節 —— 他拉著那拉珠爾走到校場的西北方向杭愛山的方向),手指遠處的天際,詳細叮囑 “平叛需狠” 與 “治民需仁” 的具體細節,既明確準則,也傳遞對西北安穩的期盼。
    “平叛需狠,不是要你濫殺,” 蕭虎指著輿圖上的阿魯台中軍大營,“阿魯台、察八兒是叛亂首惡,必須嚴懲,他們的親信謀士,若頑抗不降,也可誅殺;但對其部眾,尤其是被脅迫的小部落士兵與牧民,不可傷害,若他們放下兵器,要就地安撫,讓他們返回原牧地。” 他還特意提到:“阿魯台部的老弱婦孺,若流離失所,要派士兵護送他們到蒙古故地的臨時安置點,發放青稞與牧草種子,讓他們能活下去。”
    “治民需仁,是要你戰後多為部民著想,” 蕭虎繼續道,“阿魯台的超占牧地,除部分劃歸朝廷管控外,其餘的要分給受戰亂影響的小部落,尤其是那些被阿魯台劫掠的部落,要優先補償;西北的牧地限額製,可適當放寬,比如‘戶均草場’從二十頃增至二十二頃,讓部民們覺得朝廷有誠意,不是一味地削奪。” 他還拿出一份 “部民安撫名單”,遞給那拉珠爾:“這上麵是受阿魯台影響最深的十個部落,你到西北後,要先去安撫這些部落的領主,穩定他們的情緒。”
    那拉珠爾接過名單,上麵詳細寫著部落名稱、領主姓名、受損情況,甚至還有部落的牧地需求,他不禁感歎:“陛下考慮得如此周全,臣定按名單逐一安撫,不讓部民失望。” 蕭虎道:“草原部民是西北安穩的根基,隻有他們安居樂業,叛亂才不會再發生。你此次北征,不僅要打贏仗,還要贏得部民的心,這比斬多少叛賊都重要。”
    兩人正說著,巴圖額爾敦帶著先鋒士兵的代表,來到近前 —— 代表們捧著一麵 “先鋒旗”,旗麵為紅色,繡著金色的 “先” 字,遞到蕭虎麵前:“陛下,我等先鋒將士,願為大軍開路,清理沿途叛賊,懇請陛下賜旗!” 蕭虎接過先鋒旗,親手交給巴圖額爾敦:“巴圖額爾敦,你是先鋒,要膽大心細,既要為大軍掃清障礙,也要保護好自己,朕等著你的捷報。” 巴圖額爾敦躬身接過旗:“謝陛下賜旗!孫兒定不辱使命!”
    囑托接近尾聲,蕭虎拍了拍那拉珠爾的肩:“朕在中都等你的消息,記住,無論戰況如何,都要守住‘平叛安民’的本心,莫忘咱們虎家的治世道 —— 以武定亂,以仁安民,方能長久。” 那拉珠爾重重點頭:“臣謹記陛下教誨,謹記虎家治世道,定不負所托!” 此時,辰時已過,校場的號角聲響起,大軍啟程的時刻,終於到來。
    大軍啟程前的軍民互動,透著濃濃的溫情 —— 百姓們自發來到校場周邊,給士兵們遞送食物與水,士兵們則向百姓們拱手致意,有的還將自己的小飾品送給孩童,這些細節,既體現了百姓對大軍的支持,也讓士兵們多了幾分對歸家的渴望。
    校場東側的百姓群中,一位老牧民捧著一袋風幹肉,擠到巴圖額爾敦麵前:“小將軍,這是我家自製的風幹肉,耐餓,你帶著路上吃,記得多殺叛賊,護好咱們的草原。” 巴圖額爾敦接過風幹肉,躬身道:“多謝老人家!我定帶著您的心意,平定叛亂,護好草原!” 老牧民笑著點頭,眼中滿是期盼。
    一位年輕女子抱著一個布包,找到中都衛戍軍的一名士兵 —— 那是她的丈夫。她打開布包,裏麵是幾件縫補好的衣物與一雙新做的布鞋:“路上冷,多穿點;鞋子磨破了就換這雙新的,別凍著腳。” 士兵接過布包,緊緊握住妻子的手:“你在家照顧好爹娘,等我回來,咱們好好過日子。” 女子含淚點頭,看著丈夫轉身歸隊,久久不願離去。
    一群孩童圍著虎衛的士兵,好奇地摸著他們的玄鐵甲:“叔叔,這甲好硬,能擋住叛賊的刀嗎?” 士兵笑著點頭,取下腰間的小銅鈴虎衛的標識),遞給一個孩童:“拿著,等叔叔們平定叛亂回來,再給你們講故事。” 孩童們歡呼著接過銅鈴,蹦蹦跳跳地跑開,銅鈴的響聲在空氣中回蕩。
    張謙看到百姓們熱情送糧,便讓糧草隊的吏員拿出一些青稞餅,分發給百姓:“大家的心意我們領了,但這些青稞餅是將士們的口糧,不能多要,這些餅送給孩子們,謝謝大家的支持。” 百姓們接過青稞餅,紛紛道:“將軍太客氣了,隻要能平定叛亂,咱們願意多送些糧食!” 張謙道:“有大家的這份心,將士們定能打贏勝仗。”
    軍民互動的場景,被蕭虎看在眼裏,他對身邊的內侍道:“民心所向,便是勝利所向。有百姓的支持,那拉珠爾的北征之路,定會順暢許多。” 內侍道:“陛下仁政,百姓安居樂業,自然支持大軍平叛,這是陛下的功德。” 蕭虎搖頭:“這不是朕的功德,是將士們與百姓共同的心願 —— 都盼著草原安穩,日子太平。”
    糧草隊的最後核查,是大軍啟程前的重要保障 —— 張謙帶著吏員,逐一檢查每一輛糧草車的封印、每一袋青稞的重量、每捆幹草的幹燥程度,確保糧草充足、完好,能支撐大軍十日的行程,後續的臨時糧站也已備好,不會讓大軍因糧草短缺而延誤。
    張謙手持 “糧草調度冊”,走到第一輛糧草車前,讓吏員打開封印 —— 封印是 “北征軍糧” 的朱印,完好無損。吏員解開麻布,露出裏麵的青稞袋,每袋都貼著 “五十斤” 的標簽。張謙隨機抽取一袋,用秤稱重:“五十一斤,合格,多一斤是怕路上損耗。” 他又檢查了幹草的幹燥程度,用手捏了捏幹草:“幹燥,沒有黴變,戰馬吃了不會生病。”
    糧草隊共有兩百輛驛車,每輛車載青稞五十袋、幹草五十捆,由兩匹馬拉動,車夫均是經驗豐富的老驛卒。張謙對車夫們道:“路上要注意行車安全,尤其是過山地時,要放慢速度,避免糧草車翻倒;若遇到雨天,要用油布覆蓋糧草,防止青稞受潮。” 車夫們齊聲應諾:“張大人放心,我們定保護好糧草,按時送到前線。”
    張謙還檢查了糧草隊的護衛 —— 五百名騎兵均是從中央衛戍軍中挑選的精銳,身著輕甲,手持角弓,腰間懸著短刀。護衛統領道:“張大人,我們已製定好護衛方案,每五十輛糧草車配一百名騎兵,前後各五十名,中間保護,確保糧草安全。” 張謙點頭:“很好,若遇到阿魯台的劫糧隊伍,能戰則戰,不能戰則優先護糧草撤離,及時向那拉珠爾將軍求援。”
    為確保後續糧草供應,張謙還派驛卒前往蒙古故地的三個臨時糧站黑泉驛、怯綠連河驛站、杭愛山外圍),再次確認糧草儲備:“每個糧站需儲備青稞一萬石、幹草兩萬斤、牧草三萬斤,由五百名士兵守護,你們要確保糧站的防禦工事完好,預警哨卡到位。” 驛卒們領命後,立刻快馬出發,前往各糧站核查。
    最後核查完畢,張謙將 “糧草核查冊” 交給那拉珠爾:“那拉珠爾將軍,五萬大軍十日的糧草已備好,後續糧站也已確認,您可放心北征,糧草供應絕不會出問題。” 那拉珠爾接過冊子,翻看幾頁,滿意道:“有張大人統籌,我無糧草之憂,定能專心平叛。”
    兵器隊的最終清點,由也先帖木兒負責 —— 他帶著工匠與吏員,檢查每一門虎蹲炮、每一把短刀、每一張角弓,確保兵器完好、可用,為大軍北征提供堅實的兵器保障。
    也先帖木兒首先檢查虎蹲炮 —— 十門虎蹲炮整齊排列在校場北側,炮身的夜視瞄準標完好,木杆轉動靈活,燈座的油脂已加滿,熒光石泛著淡綠光。也先帖木兒讓工匠點燃一盞燈座,燈光與熒光石的綠光交織,照亮了炮口前方的靶心:“很好,瞄準標清晰,炮身無鬆動,可隨時投入戰鬥。” 他還讓炮手試射了一門炮,炮彈呼嘯著飛向遠處的空地,落點偏差僅一尺,完全符合實戰需求。
    短刀的清點則按部隊分組進行 —— 虎衛與先鋒部隊的短刀已全部發放,也先帖木兒隨機抽查了幾名士兵的短刀:“刀身是否平直?刀刃是否鋒利?刀柄是否牢固?” 士兵們拔出短刀,刀刃寒光閃閃,刀柄的麻布纏繞緊密。也先帖木兒用一把短刀劈向木杆,木杆應聲斷裂,他滿意道:“短刀質量合格,近戰中定能發揮作用。”
    角弓與箭矢的檢查也格外細致 —— 也先帖木兒讓士兵拉弓測試,角弓的拉力均在五十斤以上,符合標準;箭矢的數量也足額,每一名士兵配破甲箭三十支、普通箭五十支。他還檢查了箭矢的鋒利程度:“破甲箭的箭頭要能穿透三層皮甲,普通箭的箭頭要能穿透兩層皮甲,這樣才能有效殺敵。” 工匠們用皮甲測試,箭矢均能穿透,也先帖木兒點頭:“很好,箭矢合格。”
    兵器隊還準備了備用兵器 —— 五百把短刀、兩百張角弓、五千支箭矢,由工匠們統一保管,若戰鬥中兵器損壞,可隨時更換。也先帖木兒對工匠統領道:“路上要注意保養備用兵器,短刀要塗油防鏽,角弓要防潮,確保備用兵器隨時可用。” 工匠統領道:“也先帖木兒大人放心,我們已準備好油布與防潮箱,定能保護好備用兵器。”
    最終清點完畢,也先帖木兒將 “兵器清點冊” 交給那拉珠爾:“那拉珠爾將軍,所有兵器均已檢查完畢,完好可用,備用兵器也已備好,您可放心北征。” 那拉珠爾接過冊子,道:“有也先帖木兒大人的細致,我軍無兵器之憂,定能斬叛賊、平叛亂。”
    將領們的最後告別,是大軍啟程前的溫情時刻 —— 那拉珠爾與孛魯台、帖木格、博羅帖木兒等將領,在高台旁短暫相聚,互相叮囑,約定在西北匯合,共同平定阿魯台叛亂,這些話語中,透著戰友間的信任與默契。
    那拉珠爾拍著孛魯台的肩:“孛魯台,虎衛是大軍的精銳,主攻中軍大營的重任就交給你了,務必一鼓作氣突破營門,為後續兵力打開缺口。” 孛魯台道:“將軍放心,虎衛已做好準備,定不負所托,按時突破營門。” 兩人相視一笑,之前在戰術定策時的爭議,早已化為並肩作戰的信任。
    帖木格握著那拉珠爾的手:“將軍,虎身部隊負責包抄兩側,我會按計劃摧毀側營的投石機,纏住側營兵力,不讓他們支援中軍,您可放心主攻。” 那拉珠爾道:“帖木格,側營的投石機對虎衛威脅最大,你需優先摧毀,若遇到困難,及時發送煙火信號,我會派援兵支援。” 帖木格點頭:“將軍放心,我已準備好火箭與斧頭,定能摧毀投石機。”
    博羅帖木兒則關心後續的匯合事宜:“將軍,我部在嶺北行省已備好臨時營地,您率軍抵達後,可先在營地歇息,再商議進攻計劃。另外,我已派探子探查阿魯台的最新布防,會及時將情報傳遞給您。” 那拉珠爾道:“博羅帖木兒,辛苦你了,有你的情報支持,咱們的進攻會更有針對性。” 博羅帖木兒道:“為平叛出力,是我的本分。”
    巴圖額爾敦也來到將領們中間,向孛魯台、帖木格請教近戰技巧:“孛魯台大人,馬戰時若被敵兵包圍,該如何突圍?” 孛魯台道:“若被包圍,要集中兵力,朝一個方向衝鋒,用短刀劈開缺口,不可分散兵力,記住,狹路相逢勇者勝。” 帖木格補充:“還要注意觀察敵兵的薄弱環節,比如老弱士兵較多的方向,從那裏突圍更容易。” 巴圖額爾敦認真傾聽,將技巧牢記在心。
    告別接近尾聲,那拉珠爾看著將領們:“諸位,北征之路漫長,平叛任務艱巨,但隻要咱們齊心協力,按計劃行動,定能平定阿魯台,恢複西北安穩。我在西北等大家,咱們並肩作戰,凱旋歸來!” 將領們齊聲應諾,眼中滿是堅定,紛紛翻身上馬,回到各自的部隊,準備迎接大軍啟程的時刻。
    辰時三刻,那拉珠爾登上高台,舉起蕭虎賜的虎頭彎刀,高聲下令:“大軍啟程!” 校場上的號角聲響起,悠長而響亮,傳遍整個中都郊外,五萬大軍按預定順序,緩緩向北進發 —— 先鋒巴圖額爾敦帶著五千騎兵,手持紅色先鋒旗,走在最前方;主力那拉珠爾帶著兩萬虎衛與一萬五千中都衛戍軍,緊隨其後;嶺北行省駐軍與蒙古故地預備兵負責掩護;糧草隊與兵器隊殿後,在護衛騎兵的保護下,緩緩前行。
    蕭虎站在高台上,目送大軍遠去 —— 玄鐵甲的反光在晨光照耀下,如一條黑色的長龍,蜿蜒向西北方向延伸。他身邊的內侍道:“陛下,大軍已走遠,天涼,咱們回宮吧。” 蕭虎搖頭,目光仍望著西北:“再等等,朕要看著他們走出中都的地界,才放心。” 高台旁的將領與百姓們,也紛紛駐足目送,有的揮手,有的呐喊,直到大軍的身影消失在遠處的天際線。
    那拉珠爾在隊伍中,不時回頭看向中都的方向 —— 皇城的輪廓漸漸模糊,校場的高台也已看不見,他知道,此次北征,肩負著蕭虎的信任、百姓的期盼與西北的安穩,容不得絲毫懈怠。他勒住馬,對身邊的巴圖額爾敦道:“傳令下去,加快行軍速度,爭取早日抵達蒙古故地,與李衡匯合,再向西北進發。” 巴圖額爾敦領命,立刻派親兵傳達命令,先鋒部隊的速度漸漸加快,馬蹄揚起的塵土,在草原上劃出一道清晰的軌跡。
    大軍途經中都郊外的村落時,百姓們仍在路邊揮手送行,有的還點燃了祈福的桑煙,煙霧嫋嫋,與晨霧交織在一起,透著濃濃的期盼。那拉珠爾看著百姓們的身影,心中默念:“陛下,百姓,我那拉珠爾定不負所托,平定阿魯台叛亂,早日凱旋,還西北一片安穩的草原。”
    秋日的陽光漸漸升高,灑在大軍的身上,玄鐵甲泛著冷光,短刀懸在腰間,虎蹲炮的夜視瞄準標在陽光下隱約可見,五萬大軍的腳步聲、馬蹄聲、號角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一曲北征的壯歌,向著西北的杭愛山方向,堅定地前進。中都的送行雖已結束,但平叛安民的征程,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