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1章 杭愛臨營
字數:12894 加入書籤
1051 章:杭愛臨營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爾統軍抵杭愛山察敵)
杭愛山南側的峽穀間還凝著晨霜,枯黃的牧草沒過馬蹄,風卷著沙礫打在玄鐵甲上,發出細碎的 “沙沙” 聲。那拉珠爾勒住戰馬,抬手示意大軍停下 —— 眼前是一片東西走向的狹長山穀,穀兩側是陡峭的山壁,長滿低矮的灌木,穀內有一處隱蔽的山泉,水質清澈,足夠五萬大軍飲用。他從懷中掏出李衡送來的 “杭愛山地形圖”,指尖劃過圖上標注的 “黃草穀”:“此處便是黃草穀,山壁可擋風寒,灌木能掩營帳,山泉供飲水,是紮營的絕佳之地。”
長子巴圖額爾敦翻身下馬,彎腰撥開腳下的牧草,露出濕潤的泥土:“父親,穀內地勢平坦,泥土緊實,適合搭建營帳;山壁上的灌木茂密,從穀外望去,根本看不到裏麵的動靜,隱蔽性足夠。隻是穀口較窄,需派重兵防守,防止叛軍突襲。” 他還撿起一塊石子,朝山壁扔去,石子撞在岩石上,回聲不大:“山壁吸音,營內動靜不易傳到穀外,連戰馬嘶鳴都能減弱大半。”
虎衛統領孛魯台也上前查看,手指敲了敲山壁的岩石:“岩石堅硬,可在上麵鑿洞設哨卡,哨兵藏在洞內,既能觀察穀外動靜,又不易被發現。穀內的山泉旁可設飲馬區,派專人看管,避免士兵亂取水,弄出聲響。” 中都衛戍軍指揮使帖木格補充:“穀兩側的灌木可保留,隻清理出營帳搭建的區域,這樣從高空看,穀內仍是一片荒草,更難被叛軍察覺。”
那拉珠爾點頭,將地形圖遞給身邊的親兵:“傳我令,巴圖額爾敦帶先鋒五千人,先清理穀口障礙,搭建臨時防禦工事;孛魯台帶虎衛,在穀內劃分營帳區域,主力營居中,側營護兩翼;帖木格帶中都衛戍軍,清理灌木,平整地麵;張謙帶糧草隊,去穀西側三裏的小山穀紮糧草營,與主力營形成犄角;也先帖木兒帶工匠,即刻搭建中軍帳與哨卡。” 將領們齊聲領命,各自策馬離去,五萬大軍如流水般湧入黃草穀,馬蹄揚起的塵土被山壁擋住,很快便落定,仿佛從未有大軍經過。
穀外,兩名探子已偽裝成阿魯台部的散兵,牽著幾匹瘦馬,慢悠悠地朝著杭愛山主峰的方向走去 —— 他們要先探查叛軍外圍的巡邏情況,為後續詳細偵察鋪路。那拉珠爾站在穀口,望著探子遠去的背影,又看向穀內忙碌的士兵,眼中滿是沉穩:“紮好營,察清敵布防,咱們才能穩操勝券。”
大軍紮營的第一步是 “地形細分”—— 工部工匠與將領們一道,按 “主力、側營、哨卡、飲馬區、軍械庫” 的功能,在黃草穀內劃出明確區域,每塊區域用白石灰做標記,確保營帳搭建有序,既方便調度,又能最大化利用隱蔽地形,避免暴露蹤跡。
工匠總管帖木兒工部老匠)帶著十名工匠,用麻繩丈量穀內麵積:“穀長三裏,寬半裏,可容五萬大軍紮營。主力營占中間一裏地,分三排搭建,每排營帳間隔十丈;左右側營各占半裏地,距主力營五丈;哨卡設四個,分別在穀口兩側山壁與穀內兩端;飲馬區在山泉旁,占地半畝;軍械庫靠近中軍帳,方便看管。” 他用石灰在地上畫出線條,線條筆直,拐角整齊,如同一幅規整的營寨圖。
孛魯台帶著虎衛,按石灰線搭建主力營的營帳 —— 虎衛的營帳為玄色,布麵厚實,邊緣縫著銅扣,既能防風,又能隱蔽。士兵們兩人一組,先將營帳的支架搭起,再覆蓋布麵,最後用銅扣固定,動作熟練,半個時辰便搭好十頂營帳。孛魯台檢查一頂營帳,用手扯了扯布麵:“支架要埋深三尺,避免風大掀翻營帳;布麵的銅扣要扣緊,不能留縫隙,防止夜間漏光。” 士兵們立刻按要求調整,確保每一頂營帳都牢固隱蔽。
巴圖額爾敦則在穀口搭建臨時防禦工事 —— 他讓人在穀口挖了一道寬兩丈、深一丈的壕溝,溝內埋上尖刺,溝外設置三層拒馬,拒馬間纏繞帶刺的藤蔓。“穀口是唯一的進出通道,必須守住,” 巴圖額爾敦對先鋒士兵道,“再在拒馬後搭三座箭樓,每座箭樓駐十名弓箭手,日夜值守,發現叛軍立刻示警。” 士兵們揮著鋤頭挖壕溝,汗水浸濕了輕甲,卻沒人停歇,很快,一道堅固的防禦工事便出現在穀口。
帖木格帶著中都衛戍軍清理灌木 —— 他們用斧頭砍掉營帳區域的灌木,卻保留了穀兩側山壁的灌木,隻在灌木間開辟出狹窄的通道,供士兵巡邏。“這些灌木是咱們的掩護,” 帖木格道,“砍太多會暴露穀內情況,保留下來,既能擋視線,又能擋風寒。” 士兵們小心翼翼地砍伐,避免弄出太大聲響,砍下的灌木也不浪費,堆在穀口,作為額外的防禦屏障。
張謙則帶著糧草隊,前往穀西側的小山穀 —— 這裏比黃草穀更小,卻更隱蔽,穀內有一處小溪,可作為飲馬水源。張謙讓人在穀內挖了十個地窖,用於存放青稞與幹草,地窖口用木板覆蓋,再鋪上層泥土與牧草,從表麵看與普通地麵無異。“糧草要隱蔽存放,” 張謙對糧草護衛道,“再在穀口設兩道哨卡,派兩百名騎兵巡邏,防止叛軍偷襲。” 糧草隊的士兵們有條不紊地卸糧、入窖,動作輕緩,生怕弄出動靜。
隱蔽措施是紮營的核心 —— 從營帳偽裝到聲響控製,從炊煙處理到信號傳遞,每一項都細致入微,確保大軍在黃草穀內紮營,卻不被杭愛山主峰的阿魯台叛軍察覺,為後續偵察與進攻爭取時間。
營帳偽裝由工部工匠負責 —— 他們在每頂營帳頂部鋪一層幹草,幹草與穀內的牧草顏色相近,從穀外或高空望去,營帳與周圍的荒草融為一體。工匠總管帖木兒還讓人在營帳兩側插滿幹枯的灌木枝,隻留一個小口作為營帳門,門口掛著與灌木顏色相近的麻布簾。“這樣一來,就算叛軍的探子從穀外經過,也隻會以為這裏是一片荒穀,不會發現咱們的營帳,” 帖木兒對那拉珠爾道,“咱們還在營帳周圍撒了些馬糞,偽裝成牧民臨時停留的痕跡,更能迷惑叛軍。”
聲響控製則由各部隊將領負責 —— 那拉珠爾下嚴令,營內禁止喧嘩,士兵交流需低聲,戰馬需拴在鋪有幹草的地麵,防止馬蹄踩踏發出聲響;工匠鍛造兵器、修補鎧甲,需在中軍帳旁的隱蔽作坊內進行,作坊 as 用泥土夯實,減弱聲響。巴圖額爾敦還讓先鋒士兵的馬蹄裹上麻布,巡邏時隻走預先清理好的通道,避免踩斷灌木發出動靜。“昨夜有士兵不小心打翻了水桶,” 巴圖額爾敦對那拉珠爾道,“我已罰他去守哨卡,讓所有人都知道,聲響控製的重要性。”
炊煙處理是隱蔽的關鍵 —— 大軍每日需生火做飯,炊煙若直衝天空,極易被叛軍發現。張謙讓人在穀內挖了五十個 “地灶”,地灶深三尺,灶口直徑一尺,灶尾連接一條五尺長的煙道,煙道通向山壁,炊煙從山壁的縫隙中緩緩冒出,與山間的霧氣交織,不易被察覺。每個地灶旁都有士兵值守,控製火勢大小,確保炊煙隻少量冒出。“咱們還規定,每日隻在清晨與傍晚各生火一次,統一做飯,減少炊煙出現的次數,” 張謙道,“飯做好後,地灶要立刻熄滅,用泥土覆蓋,不留火星。”
信號傳遞則采用 “隱蔽煙火” 與 “哨笛” 結合 —— 營內設置三個煙火點,分別在穀內東、中、西三處,煙火點設在山壁的洞穴內,點燃後煙霧從洞穴縫隙冒出,隻在營內可見,穀外看不到;士兵巡邏與傳遞消息,用特製的哨笛,哨笛聲細而短,與山間的風聲相近,不易被叛軍識別。信號兵統領道:“咱們已演練過多次,哨笛的‘前進’‘撤退’‘警戒’三種信號,士兵們都能準確識別,煙火點的位置也隻有將領與信號兵知道,不會泄露。”
隱蔽措施落實後,那拉珠爾讓人從穀外觀察 —— 站在穀口百米外,隻能看到一片荒草與灌木,聽不到任何聲響,也看不到炊煙,完全看不出穀內藏著五萬大軍。“很好,” 那拉珠爾滿意道,“這樣的隱蔽措施,阿魯台的探子就算到了穀外,也發現不了咱們,咱們可以安心偵察他的布防了。”
先鋒的首輪偵察由巴圖額爾敦親自帶隊 —— 他挑選二十名精銳探子,偽裝成阿魯台部缺糧的散兵,帶著幾匹瘦馬、少量發黴的青稞,從黃草穀西側的小路出發,悄悄靠近杭愛山主峰的叛軍布防區,目標是摸清叛軍外圍的巡邏規律與布防範圍。
探子們都換上了阿魯台部的破舊皮甲,甲上還故意劃了幾道口子,臉上抹了些泥土,顯得狼狽不堪。巴圖額爾敦將自己的玄鐵甲換成皮甲,腰間掛著一把生鏽的彎刀,手裏牽著一匹瘦馬,馬背上馱著一小袋發黴的青稞:“咱們要裝得像些,遇到叛軍的巡邏兵,就說‘部落被元軍劫掠,逃來投奔阿魯台領主’,別露出破綻。” 一名探子道:“將軍放心,咱們之前都演練過說辭,不會出錯。”
走了半個時辰,前方傳來馬蹄聲 —— 三名叛軍巡邏兵正朝著他們的方向而來,巡邏兵身著皮甲,手持長矛,腰間掛著短刀,神色警惕。巴圖額爾敦示意探子們放慢腳步,裝作驚慌失措的樣子,朝著巡邏兵走去。“你們是哪個部落的?來這裏做什麽?” 巡邏兵首領勒住馬,長矛指向巴圖額爾敦。巴圖額爾敦立刻跪倒在地:“大人,我們是合丹部的散兵,部落被元軍劫掠,糧草被搶,隻能來投奔阿魯台領主,求大人收留。”
巡邏兵首領打量著他們,看到破舊的皮甲與發黴的青稞,又看了看瘦馬,眼中的警惕少了幾分:“合丹部?之前怎麽沒聽說你們要來投奔?” 巴圖額爾敦道:“元軍來得突然,我們一路逃來,沒來得及提前通報,若大人不信,可去合丹部的舊地打聽,我們確實是合丹部的人。” 巡邏兵首領沉吟片刻,對身邊的士兵道:“先把他們押去西側輔營,讓統領審問,若真是合丹部的人,再報給阿魯台領主。”
巴圖額爾敦與探子們被押著向西側輔營走去,沿途悄悄觀察 —— 叛軍的外圍巡邏兵每五裏設一組,每組三人,每半個時辰換防一次;巡邏路線多沿山路展開,避開茂密的灌木區;西側輔營的營牆高丈五,牆外挖了壕溝,溝內埋著尖刺,營牆上有士兵來回走動,營門兩側各有一座投石機。巴圖額爾敦將這些細節記在心裏,手指悄悄在掌心劃著記號,確保不會遺漏。
抵達西側輔營外,巴圖額爾敦借口 “口渴”,請求巡邏兵給碗水喝,趁機又觀察到輔營內的士兵多是老弱,裝備簡陋,士氣低落,不少士兵還在私下抱怨 “糧草不夠吃”。巡邏兵不耐煩地給了他們一碗水,便將他們押去臨時關押的帳篷。巴圖額爾敦知道,首輪偵察的目的已達到,便在帳篷內悄悄與探子們約定,深夜趁守衛鬆懈時逃走,將情報帶回大軍營地。
主力的深度偵察則分為三路 —— 東路探子察叛軍中軍大營,西路探子察西側輔營,北路探子察後山小路,每路探子五人,均偽裝成叛軍士兵或牧民,攜帶 “布防詳冊”,詳細記錄叛軍的兵力、裝備、換防時間,為後續戰術調整提供依據。
東路探子由虎衛百戶帖木格非管控司吏員)統領,偽裝成叛軍的糧秣兵,混入中軍大營外圍的糧庫 —— 他們穿著叛軍糧秣兵的皮甲,腰間掛著糧庫的腰牌之前從俘虜的糧秣兵身上繳獲),推著一輛裝滿幹草的驛車,朝著中軍大營的糧庫走去。糧庫外的守衛檢查腰牌後,便放他們進入,帖木格趁機觀察 —— 中軍大營的糧庫儲存青稞約三千石,幹草五千捆,由兩百名士兵守護,守衛多是阿魯台的親信,警惕性較高;糧庫旁是軍械庫,裏麵堆放著刀矛與箭矢,卻很少看到玄鐵甲,多是普通皮甲。
西路探子由中都衛戍軍百戶合撒兒統領,偽裝成叛軍的修補工匠,前往西側輔營修補營牆 —— 他們帶著斧頭、錘子等工具,聲稱 “奉阿魯台領主之命,來修補營牆的破損處”。輔營統領檢查工具後,便讓他們開始修補,合撒兒趁機與營牆上的士兵閑聊,得知西側輔營共有兵力五千,其中三千是阿魯台從各小部落強征的士兵,兩千是察八兒的殘兵,兩部士兵因 “糧草分配不均” 常有爭執;輔營的投石機隻有五座,且其中兩座因缺少零件無法使用。
北路探子由嶺北行省駐軍百戶脫脫統領,偽裝成牧民,趕著幾頭山羊,前往後山小路探查 —— 他們聲稱 “後山的牧草肥沃,來放山羊”,避開叛軍的巡邏兵,繞到後山小路。脫脫發現後山小路隻有五十名騎兵巡邏,每半個時辰一次,巡邏兵多是老弱,警惕性不高;小路兩側的山壁較陡,中間隻容五騎並行,適合設伏;小路盡頭通往阿爾泰山,是阿魯台的退路,沿途未設防禦工事,隻有幾處臨時的休息點。
三路探子在約定時間內返回黃草穀,將 “布防詳冊” 交給那拉珠爾 —— 詳冊上詳細記錄了叛軍的兵力分布中軍一萬、西側輔營五千、東側輔營五千、後山五十)、裝備情況投石機十三座、玄鐵甲三百套、普通皮甲三千套)、換防時間中軍每時辰換防,輔營每半個時辰換防,後山每半個時辰換防)、糧草儲備中軍三千石、西側輔營一千石、東側輔營一千石)。那拉珠爾看著詳冊,對將領們道:“有了這些情報,咱們的戰術就能更有針對性,避免盲目進攻。”
偵察情報匯總後,那拉珠爾在中軍帳召集將領們議事,用沙盤還原叛軍布防,分析叛軍的薄弱環節與應對策略 —— 中軍帳內的沙盤按一比一百的比例製作,用黑色棋子代表叛軍,紅色棋子代表元軍,將領們圍在沙盤旁,結合情報各抒己見,細化 “虎形戰術” 的進攻細節。
那拉珠爾指著沙盤上的中軍大營:“阿魯台的中軍雖有一萬兵力,卻是他的核心,守衛最嚴,但糧草隻夠支撐十日,且士兵多是強征的小部落兵,士氣低落,這是他們的薄弱點;西側輔營兵力五千,卻多是老弱與殘兵,投石機還有兩座無法使用,可作為主攻方向之一;東側輔營兵力五千,裝備稍好,卻與中軍間隔兩裏,援軍難以及時趕到;後山小路防禦最弱,是阿魯台的退路,必須派重兵守住。”
孛魯台看著沙盤上的中軍大營:“將軍,中軍大營的營牆高丈五,牆外有壕溝與尖刺,虎衛主攻中軍,需先用虎蹲炮轟開營門,再派精銳衝鋒,可按之前的計劃,用兩萬虎衛作為虎頭,主攻營門。” 他還建議:“中軍的糧庫是要害,攻破營門後,可派一千虎衛突襲糧庫,燒毀糧草,動搖叛軍的軍心。” 那拉珠爾點頭:“這個建議好,燒毀糧草,阿魯台的中軍便會不戰自亂,進攻會更順利。”
巴圖額爾敦則關注西側輔營:“西側輔營的士兵士氣低落,還有部落間的矛盾,咱們可在進攻前,讓士兵喊話勸降,吸引部分士兵投降,減少傷亡。” 他還提出:“西側輔營的營牆有幾處破損,咱們可派一支輕騎從破損處偷襲,配合正麵進攻,一舉攻破輔營。” 帖木格補充:“我帶中都衛戍軍攻西側輔營,巴圖額爾敦帶先鋒配合,定能盡快攻破。”
博羅帖木兒此前已與大軍匯合)則關注後山小路:“阿魯台若戰敗,定會從後山小路逃跑,我帶嶺北行省駐軍提前兩時辰去小路設伏,派一千弓箭手埋伏在山壁,兩千騎兵守在穀口,確保他逃不掉。” 那拉珠爾道:“後山小路的巡邏兵雖弱,卻不能大意,你需派探子先清理巡邏兵,再設伏,避免暴露。” 博羅帖木兒道:“將軍放心,我已安排好,定能守住退路。”
經過一番討論,將領們一致同意按 “先破西側輔營、再攻中軍、斷後山退路” 的順序進攻,具體時間定在三日後的晦夜,趁叛軍換防時行動。那拉珠爾將調整後的戰術記在 “戰術調整冊” 上,分發給各將領,讓他們提前做好準備。
與博羅大軍的匯合是抵營後的重要環節 —— 博羅率一萬嶺北行省駐軍,按約定時間抵達黃草穀西側的小山穀,與那拉珠爾的大軍匯合,帶來叛軍的最新動向與嶺北行省的支援物資,進一步完善平叛部署。
博羅抵達時,那拉珠爾親自出穀迎接 —— 博羅身著輕甲,風塵仆仆,臉上帶著疲憊,卻眼神堅定,他翻身下馬,快步走到那拉珠爾麵前,雙手抱拳道:“那拉珠爾將軍,末將博羅,率一萬嶺北行省駐軍前來匯合,幸不辱命!” 那拉珠爾握住他的手:“博羅將軍辛苦,有你的兵力相助,咱們平叛的勝算又大了幾分。” 兩人並肩走進黃草穀,沿途博羅向那拉珠爾介紹:“嶺北行省還派來了五百名馬倌,熟悉杭愛山的每一條山路,可作為向導;還帶來了兩千石青稞、一千把彎刀,補充大軍的糧草與兵器。”
中軍帳內,博羅遞上 “叛軍最新動向冊”:“阿魯台近日察覺咱們大軍靠近,已將東側輔營的兩千兵力調往中軍,加強中軍的防禦;還派使者赴斡端地區,催促忽都魯帖木兒出兵支援,不過忽都魯帖木兒仍在猶豫,尚未出兵。” 那拉珠爾看著動向冊,眉頭微蹙:“阿魯台加強中軍防禦,咱們的主攻難度會增加,不過他調走東側輔營的兵力,東側便成了薄弱點,可派一支輕騎從東側偷襲,配合正麵進攻。” 博羅道:“將軍所言極是,我部有一千名騎兵熟悉東側山路,可擔任偷襲任務。”
博羅還帶來了嶺北行省平章阿術的書信 —— 信中提到,嶺北行省已派五千兵力駐守蒙古故地的怯綠連河驛站,防止阿魯台東擴;還在斡端地區附近派了一千騎兵,威懾忽都魯帖木兒,不讓他出兵支援。那拉珠爾看完信,對博羅道:“阿術平章考慮周全,有他守住蒙古故地與斡端地區,咱們便可專心對付阿魯台,無後顧之憂。”
匯合後的兵力重新整編 —— 那拉珠爾的五萬大軍與博羅的一萬大軍,共六萬兵力,仍按 “虎形戰術” 部署:虎頭兩萬虎衛 + 五千嶺北行省騎兵)主攻中軍大營;虎身一萬五千中都衛戍軍 + 五千嶺北行省騎兵)分兩路,一路攻西側輔營,一路偷襲東側;虎尾一萬嶺北行省駐軍)守後山小路,斷阿魯台退路;蒙古故地預備兵與剩餘嶺北行省駐軍守糧草營與主力營。博羅道:“整編後的兵力更充足,分工也更明確,定能一舉攻破阿魯台的布防。”
匯合儀式簡單而莊重 —— 六萬大軍在黃草穀內列陣,那拉珠爾與博羅並肩站在高台上,那拉珠爾高聲道:“諸位將士,博羅將軍率援軍到來,咱們的兵力更盛,阿魯台的叛亂即將平定!三日後的晦夜,咱們按計劃進攻,斬叛賊,安邊疆,凱旋歸來!” 將士們齊聲呐喊,聲震黃草穀,連山間的飛鳥都被驚起,朝著遠方飛去。
糧草營地的加固部署由張謙負責 —— 糧草營位於黃草穀西側三裏的小山穀,雖隱蔽,卻需加強防禦,防止阿魯台的小股部隊偷襲,確保大軍的糧草供應安全,為三日後的進攻提供保障。
張謙首先加固糧草營的防禦工事 —— 在穀口挖了一道寬三丈、深一丈五的壕溝,溝內埋上雙層尖刺,溝外設置五層拒馬,拒馬間纏繞帶刺的藤蔓;穀內搭建四座箭樓,每座箭樓駐十五名弓箭手,箭樓間用繩索連接,方便傳遞信號;糧草窖的入口用厚木板覆蓋,木板上壓上石塊,防止被叛軍發現或破壞。“糧草是大軍的命脈,防禦工事必須堅固,” 張謙對糧草護衛統領道,“再派五百名騎兵,在糧草營周圍三裏內巡邏,每裏設一個哨卡,發現叛軍立刻示警。”
糧草的分類存放也格外細致 —— 青稞與幹草分開存放,青稞放在地窖內,幹草堆放在穀內的隱蔽角落,用油布覆蓋,防止受潮;備用兵器五百把短刀、兩百張角弓)放在單獨的營帳內,營帳外派二十名士兵守護,營帳內設置防潮箱,避免兵器生鏽。張謙還讓人在糧草營內設置了 “糧草消耗冊”,每日記錄糧草的消耗數量,確保能準確掌握剩餘糧草,及時向那拉珠爾匯報。“目前的糧草足夠六萬大軍食用二十日,” 張謙對那拉珠爾道,“三日後進攻,就算戰鬥持續五日,糧草也足夠支撐。”
糧草營的守衛兵力也大幅增加 —— 從原本的五百名騎兵,增至一千名,其中五百名是虎衛精銳,五百名是嶺北行省駐軍,守衛分為三班,每班值守八個時辰,確保日夜都有足夠的兵力。守衛統領道:“咱們還製定了‘梯次防禦’方案,若遇小股叛軍,由巡邏騎兵應對;若遇大股叛軍,先堅守糧營,再發送煙火信號,請求主力營支援。” 張謙點頭:“很好,既要守住糧草營,也要避免與叛軍硬拚,保存實力。”
張謙還與主力營約定了支援信號 —— 糧草營若遇襲,點燃紅色煙火,主力營看到後,派五千兵力支援;若隻是發現叛軍蹤跡,點燃綠色煙火,主力營派一千兵力偵查。信號兵們反複演練,確保能準確發送與識別信號。“咱們還在糧草營與主力營之間,開辟了一條隱蔽的小路,” 張謙道,“若信號被阻斷,可派驛卒從小路傳遞消息,確保支援及時。”
加固部署完成後,張謙讓人模擬了一次 “叛軍偷襲”—— 派兩百名士兵偽裝成叛軍,進攻糧草營的穀口,守衛士兵立刻進入防禦狀態,弓箭手放箭,拒馬阻擋,巡邏騎兵從兩側包抄,很快便 “擊退” 了偽裝的叛軍。那拉珠爾觀看模擬後,滿意道:“糧草營的防禦很到位,張大人辛苦了,有你守住糧草,我軍無後顧之憂。”
士兵的戰前休整與訓練,是進攻前的重要準備 —— 經過多日行軍與偵察,士兵們已有些疲憊,需適當休整恢複體力;同時,針對叛軍的布防,進行針對性訓練,提升進攻能力,確保三日後的戰鬥能順利展開。
休整方麵,那拉珠爾下令,每日給士兵增加半斤青稞與一塊風幹肉,確保營養充足;營內設置臨時醫帳,軍醫為受傷或生病的士兵診治,分發預防風寒的草藥;士兵們每日可休息四個時辰,輪流值守與訓練,避免過度勞累。虎衛士兵帖木格此前參與偵察)道:“將軍體恤咱們,咱們更要好好休整,三日後好好打一仗,平定阿魯台。” 士兵們紛紛響應,營內雖仍有訓練的聲響,卻多了幾分輕鬆的氛圍。
針對性訓練則分為 “攻城訓練”“近戰訓練”“協同訓練”—— 攻城訓練由孛魯台負責,虎衛士兵練習用撞車撞營門、用雲梯爬營牆,撞車的士兵練習同步發力,確保能快速撞開營門;爬雲梯的士兵練習在雲梯上躲避箭矢,盡快爬上營牆。孛魯台道:“阿魯台的營牆高丈五,雲梯需加長至兩丈,咱們已讓工匠連夜趕製,確保訓練用的雲梯與實戰一致。”
近戰訓練由巴圖額爾敦負責,士兵們練習用短刀劈刺、格擋,模擬與叛軍的馬戰,兩人一組,一人扮演元軍,一人扮演叛軍,練習在馬背上的近身搏殺。巴圖額爾敦還親自示範:“遇到叛軍的長柄刀,要快速拉近距離,用短刀刺他的胸口或咽喉,記住,動作要快,不能給對方揮舞長柄刀的機會。” 士兵們反複練習,動作越來越熟練,不少士兵的短刀技巧已明顯提升。
協同訓練則由那拉珠爾親自指揮,虎頭、虎身、虎尾部隊模擬三日後的進攻流程,練習信號識別與兵力配合 —— 虎頭部隊發起進攻後,虎身部隊如何從兩側包抄,虎尾部隊如何守住退路,遇到突發情況如何調整。那拉珠爾道:“協同是戰術的關鍵,隻有咱們各部配合默契,才能一舉攻破阿魯台的布防,避免各自為戰。” 經過多次演練,各部士兵已能準確識別信號,配合也越來越默契。
訓練間隙,將領們還會給士兵們講平叛後的安穩生活 ——“平定阿魯台後,咱們就能回家,與家人團聚;草原的部民也能安居樂業,不再受叛亂之苦。” 士兵們聽著,眼中滿是期盼,訓練的勁頭也更足了。巴圖額爾敦道:“咱們不僅是為了平叛,更是為了草原的安穩,為了家人的幸福,一定要打贏這一仗!”
夜間的最終警戒,是進攻前的最後準備 —— 三日後便是晦夜,大軍即將發起進攻,夜間的警戒需格外嚴格,防止叛軍的探子潛入營地,泄露進攻計劃;同時,探子持續監控叛軍的動向,確保叛軍沒有調整布防,為進攻做好最後的確認。
夜間警戒分為 “固定哨” 與 “流動哨”—— 固定哨設在穀口、山壁哨卡、糧草營,每哨五名士兵,手持角弓,腰懸短刀,每半個時辰換防一次;流動哨分為十組,每組三名士兵,在營內與營外三裏內巡邏,檢查是否有叛軍探子潛入。固定哨士兵帖木格道:“夜間視線差,咱們要多留意動靜,哪怕是風吹草動,也要仔細查看,不能放過任何可疑情況。”
探子的夜間監控則更為細致 —— 五名探子偽裝成叛軍的巡邏兵,在叛軍布防區外圍潛伏,觀察叛軍的夜間活動:中軍大營的燈火何時熄滅、夜間換防的頻率、是否有新增的防禦工事。探子們躲在灌木叢中,用夜視的方法元代稱 “夜視草”,搗碎後塗在眼睛上,可增強夜間視力)觀察,將看到的細節記在 “夜間布防冊” 上,淩晨時分悄悄返回營地,交給那拉珠爾。
那拉珠爾在中軍帳內,連夜查看 “夜間布防冊”—— 叛軍的夜間換防與日間一致,中軍大營的燈火在子時熄滅,營內隻有少量巡邏兵;西側輔營的燈火在亥時便已熄滅,士兵們多已入睡,隻有營門的守衛還在值守;後山小路的夜間巡邏兵減少至每組兩人,換防時間延長至一個時辰。“叛軍的夜間防禦比日間鬆懈,” 那拉珠爾對身邊的將領道,“這對咱們的夜襲很有利,三日後的晦夜,咱們便按計劃進攻。”
夜間的信號傳遞也格外謹慎 —— 營內禁止使用煙火,隻靠哨笛傳遞信號;各部隊之間的消息傳遞,需由親信驛卒負責,驛卒需出示特製的腰牌,才能在營內通行。信號兵統領道:“咱們已將哨笛的音量調至最低,隻有五丈內才能聽到,避免被叛軍察覺。” 將領們也各自留在營帳內,整理次日的訓練計劃,確保夜間的營地安靜,不泄露任何動靜。
天快亮時,最後一組流動哨返回營地,報告 “營外三裏內無叛軍探子,叛軍布防無變化”。那拉珠爾走出中軍帳,望著東方泛起的魚肚白,心中滿是堅定 —— 三日後的晦夜,便是平定阿魯台叛亂的時刻,六萬大軍已做好準備,隻待進攻的號角吹響。
三日後的晦夜,杭愛山南側的黃草穀內,六萬大軍已集結完畢 —— 虎衛身著玄鐵甲,手持撞車與雲梯,在穀口待命;中都衛戍軍與嶺北行省駐軍分列兩側,做好包抄與偷襲的準備;虎尾部隊已提前出發,前往後山小路設伏;糧草營的守衛也已加強,確保後方安全。那拉珠爾登上高台,舉起蕭虎賜的虎頭彎刀,月光下,刀身泛著冷光。
“將士們,” 那拉珠爾的聲音低沉卻有力,“阿魯台叛亂,擾我邊疆,今日咱們六萬大軍,便要平定叛亂,恢複西北安穩!記住,平叛需狠,懲辦首惡;治民需仁,安撫部民。我那拉珠爾在此立誓,若不平阿魯台,絕不回中都!”
將士們齊聲呐喊,聲音壓過了山間的風聲,連遠處的叛軍營地都隱約傳來動靜。那拉珠爾放下彎刀,對信號兵道:“發信號,進攻開始!” 信號兵吹響哨笛,短而急促的哨笛聲在晦夜中回蕩,六萬大軍如猛虎般衝出黃草穀,朝著杭愛山主峰的叛軍布防區進發,馬蹄揚起的塵土,在月光下泛著淡白的光,一場決定西北安穩的戰鬥,正式打響。
巴圖額爾敦帶著先鋒部隊,率先衝向西側輔營,手中的短刀在月光下閃著寒光;孛魯台帶著虎頭部隊,推著撞車,朝著中軍大營的方向前進;博羅帶著虎尾部隊,已在後背小路設伏完畢,等待阿魯台的到來。那拉珠爾站在高台上,望著大軍進攻的方向,眼中滿是期盼 —— 他知道,隻要按計劃行動,阿魯台的叛亂,很快便會平定,西北的草原,終將恢複往日的安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