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8章 虎衛錄策
字數:16699 加入書籤
1068 章:虎衛錄策至元四十六年秋那拉珠爾總結夜襲戰術入兵法)
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愛山據點,酉時的夕陽已沉至鬆樹林後,中軍帳內卻仍亮著燈火。那拉珠爾身著玄鐵輕甲,外罩未係腰帶的朱紅披風,正俯身案前,指尖劃過攤開的 “夜襲戰報”—— 羊皮紙製的戰報上,用炭筆標注著 “八月十五夜襲阿魯台殘兵” 的關鍵信息:“子時三刻出發,帶火把三百支,分兩隊:一隊五十人持火把佯攻東側,一隊兩百人繞後突襲西側糧囤,殘兵誤判兵力,棄囤潰逃,繳獲青稞兩千石、戰馬三十匹。”
帳外傳來腳步聲,騎兵統領博羅掀簾而入,手中捧著一卷 “戰術草圖”用木炭繪製,標注著夜襲路線、火把布置點、殘兵營地位置):“將軍,八月十五的夜襲草圖已補畫完整,西側繞後的小路標注清楚了,當時咱們就是從這裏走,避開了殘兵的崗哨。” 那拉珠爾抬頭,接過草圖,鋪在戰報旁:“很好,這戰報和草圖,就是‘夜襲惑敵’戰術的根基。之前平叛時,這戰術用了三次,次次見效,若不記入《虎衛兵法》,後續換了將領,怕是要失傳。”
案角還堆著三卷文書:一卷是 “將領口述記錄”博羅、帖木格等參與夜襲的將領,回憶當時的兵力分配、指令傳遞),一卷是 “地形勘察冊”夜襲地點的地形特征,如東側有矮坡適合佯攻、西側有溪流可隱蔽),還有一卷是《虎衛兵法》的舊冊封麵用牛皮包裹,書脊燙印 “虎衛兵法?奇襲篇” 字樣)。那拉珠爾伸手拿起舊冊,翻開其中一頁:“之前的奇襲篇,隻記了‘日間佯攻’,沒提夜襲,這次正好補上,讓兵法更全。”
此時,驛站吏員李謙負責文書整理)端著一盞熱茶進來,放在案上:“將軍,您已看了兩個時辰,喝口茶歇會兒。方才問了軍械庫,《虎衛兵法》的新冊已備好,是用桑皮紙裝訂的,比舊冊更耐存。” 那拉珠爾端起茶,卻未喝,目光仍落在戰報上:“這戰術的關鍵在‘惑敵’,火把要多,佯攻要真,才能讓敵人怕,咱們後續總結,就得把這點說透,不然學的人抓不住要害。” 帳內的燈火,映著兩人的身影,也映著桌上的戰報與草圖,“夜襲惑敵” 戰術入兵法的工作,正式啟動。
戰術總結的背景與戰例梳理,是入冊的基礎 —— 結合杭愛山平叛中三次 “夜襲惑敵” 的實戰案例八月初五襲殘兵崗哨、八月十五奪糧囤、九月初一破營地),梳理戰術的適用場景、核心成效,明確 “為何要總結”“總結哪些內容”,體現元代 “以戰定法、實戰為先” 的軍事邏輯。
三次夜襲戰例的核心信息梳理 —— 那拉珠爾讓李謙將三次夜襲的關鍵信息,按 “時間、地點、目標、戰術步驟、戰果” 整理成表:八月初五,地點 “黑水河崗哨”,目標 “拔除殘兵崗哨”,戰術 “二十人持十支火把,在崗哨東側來回移動,佯攻吸引注意力,五人繞後突襲”,戰果 “殲敵十人,生擒三人,崗哨拔除”;八月十五,地點 “鬆樹林糧囤”,目標 “奪糧囤”,戰術 “五十人持三百支火把佯攻東側,兩百人繞後突襲”,戰果 “繳獲青稞兩千石,殘兵潰逃”;九月初一,地點 “落馬坡營地”,目標 “破殘兵臨時營地”,戰術 “百人持兩百支火把分兩處佯攻,三百人從北側陡坡突襲”,戰果 “殲敵五十人,燒毀帳篷二十頂”。李謙整理完,那拉珠爾逐行核對:“八月初五的火把數量沒錯吧?當時博羅說,十支火把來回晃,看著像幾十人。” 博羅立刻道:“沒錯,我當時讓士兵把火把綁在木杆上,舉得高,崗哨老遠就看見了,果然以為是大部隊。”
戰術的適用場景與核心成效 —— 通過梳理發現,“夜襲惑敵” 戰術適用於 “敵眾我寡如我方兩百人對敵方五百人)、需快速達成目標奪糧、拔崗、破營)、地形有隱蔽處矮坡、溪流、樹林)” 的場景。核心成效有三:一是 “誤判兵力”,用少量火把、人聲,讓敵人以為我方兵力遠超實際,心生畏懼;二是 “分散注意力”,佯攻方向吸引敵人主力,突襲方向趁機得手;三是 “減少傷亡”,敵人潰逃時,我方追擊阻力小,比正麵強攻傷亡少三次夜襲,我方僅傷五人,無陣亡)。那拉珠爾對博羅道:“你看,三次都是敵眾我寡,若正麵打,咱們傷亡肯定大,夜襲惑敵就不一樣,用巧勁贏,這就是要記下來的理由。”
總結的發起與分工 —— 那拉珠爾召集博羅戰術執行者,回憶細節)、帖木格步兵統領,補充地麵配合)、李謙文書整理,記錄匯總)、王太醫醫療官,補充戰後傷員處理,雖不屬戰術核心,但可作後續注意事項),明確分工:博羅負責回憶每次夜襲的 “兵力分配、指令傳遞、突發情況應對”;帖木格負責補充 “步兵如何配合騎兵,比如佯攻時步兵舉火把,騎兵繞後”;李謙負責將所有人的回憶,整理成條理清晰的文字;那拉珠爾則負責整體把控,確定戰術的核心要素與入冊結構。“咱們得快些,蕭大人說了,月底要把平叛的有效戰術匯總上報,” 那拉珠爾道,“這‘夜襲惑敵’,是咱們虎衛的得意之作,可不能漏了。”
總結啟動的動員與共識 —— 首次梳理會上,那拉珠爾先講了總結戰術的意義:“虎衛的兵,不是隻靠勇,還要靠智。這夜襲惑敵,就是智的體現,記下來,以後新人入伍,學了就能用,咱們虎衛的戰力才能一直強。” 博羅立刻附和:“將軍說得對,八月十五那次,若不是用了這戰術,咱們哪能輕易奪下糧囤,還沒怎麽傷亡。” 帖木格也道:“步兵舉火把時,我特意讓他們喊‘虎衛大軍到’,殘兵一聽就慌了,這細節也得記上。” 眾人達成共識,都願意全力配合,確保戰術總結準確、全麵。
“夜襲惑敵” 戰術的核心要素拆解,需 “抓關鍵、分步驟”—— 從 “時機選擇、兵力分配、惑敵手段、突襲執行、戰後收攏” 五個環節,拆解戰術細節,每個環節結合具體戰例,明確 “怎麽做、為什麽這麽做、注意什麽”,體現元代 “戰術拆解,環環相扣” 的軍事思維。
時機選擇的細節與依據 —— 三次夜襲,均選在 “無月之夜、子時到醜時”殘兵最疲憊、崗哨最鬆懈的時段),且避開 “雨天”雨聲會掩蓋腳步聲,卻也會讓火把難以點燃)。八月十五雖有微月,卻選在 “雲層遮擋月光的間隙” 行動,博羅回憶:“當時我抬頭看,雲正好把月亮遮住,就對將軍說‘能走了’,果然崗哨沒發現咱們繞後。” 那拉珠爾補充:“時機錯了,再巧的戰術也沒用。比如若選在剛入夜,殘兵還沒睡,警惕性高,佯攻就難騙到他們;選在淩晨,天快亮了,他們要換崗,也容易發現異常。” 總結時,特意注明 “夜襲時機:優先無月之夜子時後,次選雲層遮月時段,避雨天、避入夜初、避淩晨前”。
兵力分配的比例與邏輯 —— 兵力分 “佯攻隊” 與 “突襲隊”,比例按 “14” 或 “13”佯攻隊少,突襲隊多):八月初五,佯攻隊 20 人,突襲隊 5 人因目標是崗哨,人少更隱蔽,比例 10.25,屬特殊情況);八月十五,佯攻隊 50 人,突襲隊 200 人比例 14);九月初一,佯攻隊 100 人,突襲隊 300 人比例 13)。博羅解釋:“佯攻隊不用多,夠製造動靜就行,人多了反而容易暴露;突襲隊得足,不然衝進去拿不下目標,還會被反打。” 那拉珠爾在總結時,標注 “兵力比例:常規目標糧囤、營地)13 至 14,小型目標崗哨)10.25 至 11,依目標大小調整”。
惑敵手段的具體實施 —— 核心是 “火把 + 人聲”:火把需 “多而密”,八月十五用 300 支火把佯攻隊 50 人,每人持 6 支,分三排舉,看著像幾百人),且 “來回移動”在矮坡上走直線,讓火光看起來有延伸感);人聲需 “雜而亂”,讓士兵喊 “虎衛第一隊到”“第二隊快跟上”,故意讓崗哨聽到,誤以為有多支部隊。帖木格補充:“九月初一那次,咱們還讓幾個士兵吹號角,吹的是‘集結號’,殘兵以為咱們要合圍,更慌了。” 總結時,詳細記錄 “火把數量:每 10 人持 50 至 60 支,綁在木杆上舉高;人聲內容:喊部隊編號、集結指令;輔助手段:可吹號角、敲戰鼓,增強氣勢”。
突襲執行的路線與節奏 —— 突襲隊需走 “隱蔽路線”如八月十五走西側溪流旁的草叢,九月初一走北側陡坡的碎石路),且 “輕裝前行”不穿重甲,隻帶短刀、角弓,減少腳步聲);行動節奏分 “三步”:第一步,佯攻隊先動,點燃火把、喊人聲,吸引殘兵注意力;第二步,突襲隊趁殘兵看向佯攻方向時,快速移動至目標附近;第三步,待殘兵混亂如崗哨喊 “敵襲”、營地內亂跑),突襲隊發起衝鋒,一舉奪下目標。那拉珠爾道:“節奏很重要,佯攻隊不能動太早,也不能動太晚,得跟突襲隊配合好,不然要麽突襲隊還沒到,佯攻就被識破;要麽突襲隊到了,佯攻還沒吸引夠注意力。”
戰後收攏的關鍵步驟 —— 突襲得手後,不戀戰,先 “控製目標”如守住糧囤、看管俘虜),再 “快速清點戰果”繳獲物資、統計傷亡),最後 “按原路線撤退”避免走新路線遇到殘兵援軍)。八月十五奪糧囤後,博羅讓 100 人看守糧囤,50 人清理戰場,50 人在周圍警戒,確保撤退時無追兵:“當時怕殘兵回頭,咱們還在糧囤旁放了幾堆火,讓他們以為咱們要久留,不敢輕易回來。” 總結時,補充 “戰後步驟:控目標→清戰場→設警戒→按原路線撤,若有繳獲,優先運重要物資如糧草、軍械)”。
戰術總結的資料籌備與驗證,需 “證翔實、驗可行”—— 收集 “戰報、將領口述、地形記錄” 三類資料,交叉驗證細節如兵力數字、路線走向),並通過 “模擬演練” 驗證戰術的可行性,避免記錄錯誤或遺漏,體現元代 “軍事總結,實證為先” 的嚴謹性。
三類核心資料的收集與整理 —— 李謙負責收集資料:戰報從軍械庫調取,每一份都有當時的記錄人、審核人簽名如八月十五的戰報,記錄人是驛站吏員,審核人是博羅);將領口述則單獨記錄,讓博羅、帖木格等逐人回憶,每人說的細節都記下來如博羅說 “八月十五帶了 200 人突襲”,帖木格說 “好像是 210 人”,就標記出來待核實);地形記錄從 “杭愛山地形冊” 中查找,確認夜襲地點的地形特征如西側溪流寬三尺、深一尺,北側陡坡長百丈)。李謙將資料按 “戰例” 分類,每卷資料旁貼標簽,注明 “八月初五?黑水河崗哨”“八月十五?鬆樹林糧囤”,方便後續查閱。
資料細節的交叉驗證 —— 那拉珠爾組織博羅、帖木格、李謙,對有爭議的細節逐一核實:關於八月十五突襲隊的人數,博羅說 “200 人”,帖木格說 “210 人”,李謙翻出當時的 “兵力調配冊”記錄 “八月十五夜襲,突襲隊 200 人,含騎兵 150 人、步兵 50 人”),確認是 200 人,帖木格記錯了;關於九月初一的火把數量,博羅說 “200 支”,戰報寫 “180 支”,李謙找到當時負責帶火把的士兵,確認是 “180 支,分兩批帶,第一批 100 支,第二批 80 支”,修正了博羅的說法。那拉珠爾道:“資料要準,差 10 人、20 支火把,看似小事,但若學的人按錯的數字準備,可能就會失敗,咱們不能馬虎。”
地形與戰術適配性的驗證 —— 為確認 “夜襲惑敵” 戰術在不同地形的適配性,那拉珠爾讓李謙畫出三次夜襲的地形草圖,對比分析:黑水河崗哨有矮坡、溪流,適合小股突襲)、鬆樹林糧囤有樹林、開闊地,適合佯攻 + 突襲)、落馬坡營地有陡坡、碎石路,適合隱蔽突襲),發現戰術在 “有隱蔽處、無複雜障礙” 的地形中效果最好,若地形平坦無遮擋如草原),則火把容易被看穿是佯攻。博羅建議:“草原地形若要用這戰術,得找有沙丘的地方,用沙丘擋著火把,讓敵人看不清具體人數。” 總結時,在 “適用地形” 後補充 “不適用於完全平坦無遮擋的草原,若需用,需借助沙丘、土坡等隱蔽”。
模擬演練的實戰驗證 —— 那拉珠爾從虎衛中選 50 人,模擬 “鬆樹林糧囤” 的夜襲場景用布偶代替殘兵,用草垛代替糧囤):20 人扮佯攻隊,持 60 支火把,在東側矮坡移動、喊人聲;30 人扮突襲隊,從西側草叢繞後,突襲草垛。演練中發現,佯攻隊的火把舉得太低,草垛旁的 “崗哨”由老兵扮演)很快發現人數少,那拉珠爾立刻指出:“火把要舉高,至少舉到胸口以上,不然遠處看不見,惑敵效果就差了。” 調整後再次演練,“崗哨” 果然誤判兵力,突襲隊順利 “奪下” 草垛。演練後,將 “火把需舉高至胸口以上” 的細節,補充到戰術記錄中。
資料的最終整合與歸檔 —— 驗證無誤後,李謙將資料整合為 “戰術總結初稿”,包含 “戰術名稱、適用場景、核心要素時機、兵力、惑敵、突襲、戰後)、三次戰例、注意事項” 五個部分,用桑皮紙抄寫三份:一份給那拉珠爾用於編撰兵法,一份給博羅等將領留存,一份存入軍械庫備份。那拉珠爾拿起初稿,翻到 “注意事項” 頁:“這裏還得加一條‘戰前需查崗哨位置’,咱們三次夜襲,都是先摸清崗哨在哪,才定的佯攻和突襲方向,這點不能漏。” 李謙立刻提筆補充,確保資料完整。
《虎衛兵法》的編撰規範與入冊流程,需 “循體例、按流程”—— 遵循《虎衛兵法》“分類編撰、篇章節次清晰” 的舊例,將 “夜襲惑敵” 戰術歸入 “奇襲篇”,按 “戰術總論 分步驟詳解 戰例佐證 注意事項” 的結構撰寫,經審核、定稿、蓋章後入冊,體現元代 “兵法編撰,體例嚴謹” 的製度邏輯。
《虎衛兵法》的舊例與分類 —— 那拉珠爾取出《虎衛兵法》舊冊,翻開目錄:“兵法分‘戰陣篇’日間正麵作戰)、‘攻防篇’守城、攻城)、‘奇襲篇’非常規戰術,如夜襲、伏擊)、‘後勤篇’糧草、醫療)四類,‘夜襲惑敵’屬奇襲,應歸入奇襲篇,放在‘日間伏擊’之後、‘詐降誘敵’之前。” 舊冊中 “奇襲篇” 的每篇戰術,均按 “戰術名稱 總論 步驟 戰例 注意事項” 的結構撰寫,如 “日間伏擊” 的總論寫 “適用於敵必經之路,需設伏兵於兩側,待敵過半後出擊”,那拉珠爾道:“咱們的夜襲戰術,也要按這個結構來,保持體例統一,後續將領翻兵法,才容易找、容易懂。”
戰術總論的撰寫要點 —— 總論需簡明扼要,說明 “戰術名稱夜襲惑敵)、核心目的以少勝多、快速奪標)、適用場景敵眾我寡、目標明確、地形有隱蔽處)、核心原則惑敵為要,突襲為輔)”。那拉珠爾提筆撰寫:“夜襲惑敵者,以火把、人聲惑敵,亂其判斷,趁夜突襲,達以少勝多、速奪目標之效。適用於敵眾我寡、目標為崗哨、糧囤、臨時營地,且地形有矮坡、樹林、溪流等隱蔽處者。” 寫完後,讀給博羅聽:“你覺得這樣說,能讓人一眼明白這戰術是幹嘛的嗎?” 博羅點頭:“清楚,連適用啥情況都寫了,挺好。”
分步驟詳解的規範 —— 按 “時機選擇 兵力分配 惑敵手段 突襲執行 戰後收攏” 五個環節,分點撰寫元代兵法常用 “一曰、二曰” 的表述),每個環節下再寫 “具體做法”“依據”“戰例引用”。如 “時機選擇” 下寫:“一曰選時:優先無月之夜子時後,殘兵疲、崗哨懈;次選雲層遮月時段,避雨天、入夜初、淩晨前。依據:八月十五夜襲,選子時三刻,雲層遮月,殘兵崗哨打盹,易惑之;二曰查天:戰前需觀天象,若有大雨、大風,暫緩行動,防火把滅、腳步聲顯。” 每個步驟都引用三次戰例中的具體情況,增強說服力。
戰例佐證的編寫要求 —— 戰例需 “簡明扼要”,每例寫 “時間、地點、目標、關鍵動作、戰果”,不寫冗餘細節,如八月十五的戰例:“至元四十六年八月十五,鬆樹林糧囤,目標奪糧。佯攻隊五十人持三百支火把,佯攻東側;突襲隊兩百人繞西側溪流,趁亂突襲。殘兵誤判兵力,棄囤潰逃,繳獲青稞兩千石,我傷三人。” 戰例後需加 “按語”,說明該戰例體現的戰術要點,如:“按:此例顯火把惑敵之效,三百支火把分三排舉,殘兵以為千人防,故潰。”
注意事項的補充與審核 —— 注意事項需 “全麵細致”,涵蓋 “戰前準備查地形、摸崗哨、備火把)、戰中應變若佯攻被識破,可轉突襲為佯攻,牽製敵人,尋機撤退;若突襲遇援軍,優先保人,再保物資)、戰後總結每次用後,需記錄得失,如某次火把太少,惑敵效果差,下次需多帶)”。那拉珠爾還補充:“需加一條‘將領職責’,夜襲時,佯攻隊和突襲隊需各有一名將領指揮,實時傳遞信號如用哨聲),避免失聯。” 寫完後,讓李謙對照舊冊,檢查是否符合體例,有無遺漏規範。
那拉珠爾的親自編撰與細節打磨,需 “抓要害、重實用”—— 那拉珠爾以戰術總結初稿為基礎,結合自身指揮經驗,逐字逐句撰寫入冊內容,重點打磨 “惑敵” 與 “突襲” 的銜接細節、不同場景的調整方法,確保後續將領能看懂、會用,體現元代 “將領編兵法,重實戰不重文采” 的特點。
編撰時的核心關注點 —— 那拉珠爾編撰時,最看重 “實用性”,每寫一段,都問自己 “若我是新將領,看了會不會做”。寫 “火把布置” 時,最初寫 “多持火把”,覺得太籠統,便修改為 “每十人設三排,前排舉高,中排平舉,後排稍低,讓火光有層次感,看著像大部隊”;寫 “突襲路線選擇” 時,補充 “選路線時,需讓士兵提前走一遍,標記障礙物如石頭、樹樁),避免夜襲時絆倒”。博羅在旁看著,道:“將軍,不如再加條‘火把綁法’,咱們之前是把火把綁在木杆上,間距一尺,這樣舉著穩,也好看,新將領可能不知道怎麽綁。” 那拉珠爾立刻采納,補充 “火把綁法:木杆長六尺,火把間距一尺,用麻繩綁緊,頂部留三寸,方便點燃”。
不同場景的調整方法補充 —— 考慮到後續虎衛可能在不同地區作戰如草原、山地、河穀),那拉珠爾特意增加 “不同地形調整” 部分:山地夜襲,火把需 “綁在長杆上,避免被樹枝擋住”,突襲路線選 “緩坡,避開懸崖”;河穀夜襲,火把需 “用麻布包裹底部,防火星掉水裏熄滅”,突襲路線走 “河岸內側,避免踩水出聲”;草原夜襲若必用),需 “找沙丘或土坡,火把在坡後移動,隻露火光,不露人影”。他對李謙道:“咱們在杭愛山用得順,但換了地方,地形不一樣,戰術也得調,不然照搬,肯定出問題。”
指令傳遞細節的完善 —— 夜襲時天黑,視線差,指令傳遞很關鍵,那拉珠爾在 “突襲執行” 中補充 “信號約定”:用 “一聲哨” 表示 “佯攻隊準備”,“兩聲哨” 表示 “佯攻隊行動”,“三聲哨” 表示 “突襲隊衝鋒”;若遇緊急情況如突襲隊遇崗哨),用 “鳴鏑”帶響的箭)傳遞信號,佯攻隊聽到後,加大動靜,吸引殘兵注意力。帖木格回憶:“九月初一那次,突襲隊遇到一個崗哨,吹了鳴鏑,咱們立刻多喊了幾隊編號,崗哨果然回頭看,突襲隊就把他拿下了。” 那拉珠爾道:“這信號約定,必須寫清楚,不然兩隊失聯,要麽佯攻太早,要麽突襲太晚,就亂了。”
語言表述的通俗化處理 —— 元代兵法雖用文言,卻需通俗易懂,避免生僻字。那拉珠爾撰寫時,盡量用簡單詞匯,如 “惑敵” 不寫 “譎敵”,“兵力” 不寫 “卒數”;長句拆短句,如 “夜間行動時,士兵需輕裝,不穿重甲,以減少腳步聲,避免被崗哨察覺”,拆為 “夜襲兵,輕裝行,去重甲,減腳步聲,防崗哨覺”。他對李謙道:“虎衛的將領,有的識字不多,寫得太文,他們看不懂,咱們要讓每個將領,哪怕隻認幾個字,看了步驟也知道該怎麽做。”
編撰後的自我複盤 —— 寫完初稿後,那拉珠爾放下筆,閉目回憶三次夜襲的場景,對照初稿,檢查是否有遺漏:想到八月初五突襲崗哨時,士兵用 “匕首”而非短刀)解決崗哨,因為匕首更輕便、無聲,便在 “突襲武器” 中補充 “優先用匕首,次用短刀,避用長劍,防出鞘有聲”;想到九月初一撤退時,用 “標記物”如在路線旁插小旗)指引方向,便在 “戰後撤退” 中補充 “撤退前,可在路線旁插小旗夜間用白色,顯眼),防迷路”。自我複盤後,初稿又補充了三處細節,更顯完善。
將領討論與戰術優化,需 “集眾智、補不足”—— 召集博羅、帖木格、合撒兒弓箭兵統領)等參與過夜襲的將領,討論初稿,收集 “不同兵種配合、特殊情況應對” 的建議,優化戰術,體現元代 “軍事決策,集思廣益” 的傳統。
不同兵種配合的補充建議 —— 合撒兒弓箭兵統領)提出:“夜襲時,弓箭兵作用沒寫全,咱們之前讓弓箭兵在佯攻隊後,射火箭箭頭裹布,蘸油點燃),射向殘兵營地,既能惑敵,又能燒帳篷,這點得加上。” 那拉珠爾點頭,在 “惑敵手段” 中補充 “弓箭兵配合:佯攻隊後設弓箭兵十人,射火箭,燒敵營外圍帳篷,增惑敵之效”。博羅騎兵統領)則道:“騎兵在突襲隊中,可負責‘快速追擊’,殘兵潰逃時,騎兵能追得快,繳獲更多物資,但之前的總結沒提,得加上騎兵的分工。” 優化後,在 “兵力分配” 中注明 “突襲隊含騎兵,占比三分之一,負責衝鋒、追擊;步兵占三分之二,負責奪目標、守物資”。
特殊情況應對的建議收集 —— 將領們討論 “若佯攻被識破怎麽辦”,帖木格道:“八月初五那次,崗哨一開始沒信,還朝咱們扔石頭,咱們就多派了幾個人舉火把,繞到崗哨側麵喊,他才慌了。” 建議補充 “佯攻被識破:可增火把、添人聲,或派小股兵力五至十人)佯攻另一側,分散殘兵注意力”;討論 “若突襲時遇殘兵巡邏隊怎麽辦”,博羅道:“最好繞開,若繞不開,就用匕首解決,別出聲,實在不行,才用弓箭,且隻射巡邏隊的崗哨,不射其他人,避免驚動大部隊。” 優化後,在 “戰中應變” 中補充 “遇巡邏隊:優先繞,次用匕首殲,避用弓箭,防聲大”。
新兵適配性的建議 —— 帖木格考慮到新兵可能不適應夜戰,建議:“夜襲前,需讓新兵練‘夜間行走’蒙眼走熟路線)、‘無聲動作’拔刀、搭箭不發聲),不然戰時容易出錯。” 那拉珠爾采納,在 “戰前準備” 中補充 “新兵訓練:夜襲前三日,練夜間走、無聲動,每人至少走三次路線,熟悉地形”;博羅還建議:“給新兵配‘夜光石’夜間發光的石頭,從軍械庫領取),係在腰間,方便識別隊友,避免誤傷。” 優化後,在 “裝備準備” 中補充 “新兵配夜光石,係腰間,隊友互認,防誤傷”。
優化後的初稿修訂 —— 李謙將將領們的建議,逐條整理,交給那拉珠爾,那拉珠爾逐一修訂初稿:在 “兵種配合” 中加入弓箭兵、騎兵的分工;在 “戰中應變” 中補充佯攻被識破、遇巡邏隊的應對;在 “戰前準備” 中加入新兵訓練、夜光石裝備。修訂後,再次讀給將領們聽,博羅道:“現在全了,不管是老兵還是新兵,不管是騎兵還是步兵,看了都知道該做啥,遇到情況也知道怎麽應對。” 合撒兒也道:“弓箭兵的作用加上,咱們下次夜襲,就能更有章法,不會像之前那樣,有的弓箭兵不知道該射哪。”
兵法審核與定稿入冊,需 “按流程、嚴把關”—— 將優化後的戰術文稿,先報蕭虎審核確認是否符合全局軍事策略),再經軍械庫負責兵法保管)核驗體例,最後蓋章、登記、入冊,確保入冊流程合規,戰術具備官方效力,體現元代 “軍事典籍,審核嚴格” 的製度。
上報蕭虎的審核流程 —— 那拉珠爾將戰術文稿抄寫在絹帛上,封麵寫 “虎衛兵法?奇襲篇?夜襲惑敵”),由驛卒快馬送中都,呈給蕭虎審核。蕭虎三日後方批複,批複文書鈐 “蕭虎印”)中寫道:“夜襲惑敵戰術,經三次實戰驗證,有效可行,可入《虎衛兵法》。唯需補充‘戰後收攏時,需留後衛隊’,防殘兵反撲;另,奇襲篇需加‘戰術適用規模’,此戰術適用於百人至五百人,超五百人則火把、人聲難惑敵,需調整。” 驛卒將批複帶回後,那拉珠爾立刻按批複修改:在 “戰後收攏” 中補充 “留後衛隊十人,在撤退路線後警戒,防殘兵反撲”;在 “戰術總論” 中補充 “適用規模:百人至五百人,超五百人,需分多隊,每隊按此戰術執行,避免暴露”。
軍械庫的體例核驗 —— 修改後的文稿,送杭愛山軍械庫,由軍械庫令負責兵法保管)核驗體例:檢查是否符合《虎衛兵法》的篇章節次奇襲篇、結構為總論 步驟 戰例 注意事項)、文字表述是否與舊冊一致如 “兵力” 是否統一、“戰例” 是否簡明)、是否有審核人簽名那拉珠爾簽名、蕭虎批複)。軍械庫令對照舊冊,發現 “注意事項” 的標題,舊冊用 “備考”,文稿用 “注意事項”,便提醒:“將軍,舊冊奇襲篇的注意事項,均標‘備考’,需統一。” 那拉珠爾立刻修改,將 “注意事項” 改為 “備考”,確保體例一致。
定稿與蓋章入冊 —— 核驗無誤後,文稿定為 “終稿”,用桑皮紙抄寫三份:一份裝訂入《虎衛兵法》新冊桑皮紙裝訂,牛皮封麵,書脊燙印 “至元四十六年秋增訂”),一份存入軍械庫 “戰術檔案”與戰報、草圖一起存放,加鎖保管),一份交那拉珠爾留存用於後續教學)。入冊時,軍械庫令在新冊上加蓋 “虎衛兵法印”銅製,方二寸,印文為篆體),並在 “入冊登記冊” 上記錄:“至元四十六年九月二十日,增‘夜襲惑敵’戰術,入奇襲篇,編撰人那拉珠爾,審核人蕭虎,存檔號 q018。”
入冊後的告知流程 —— 軍械庫將入冊消息,通過驛站傳訊,告知中都虎衛總部、杭愛山各據點的虎衛將領,讓他們知曉《虎衛兵法》新增了戰術;同時,在杭愛山據點的 “軍學房”用於將領學習),張貼 “夜襲惑敵” 戰術的摘要含核心步驟、適用場景),方便將領隨時查看。那拉珠爾道:“入冊不是結束,是開始,得讓所有將領都知道有這個戰術,以後遇到合適的情況,才能用得上。”
戰術的教學與初步應用,需 “教到位、驗實效”—— 在虎衛中開展 “夜襲惑敵” 戰術的教學講解、演練),並在小規模平叛中應用,驗證戰術的實際效果,收集反饋,為後續優化提供依據,體現元代 “兵法入冊後,教學先行、實戰檢驗” 的軍事邏輯。
戰術教學的開展方式 —— 那拉珠爾在 “軍學房” 組織教學,參與人員為虎衛各隊的百戶、千戶共二十人),教學分 “講解 看圖 提問” 三步:第一步,講解戰術的核心要素、步驟、注意事項,結合戰報與文稿,逐點說明;第二步,展示戰術草圖與《虎衛兵法》新冊,讓將領們對照圖冊,理解夜襲路線、火把布置;第三步,開放提問,解答將領的疑惑如 “無月之夜看不清路線怎麽辦”“火把不夠時怎麽湊數”)。博羅作為教學助手,現場演示 “火把綁法”“信號哨聲”,讓將領們更直觀理解。一名百戶問:“若殘兵有狗,夜襲時狗叫怎麽辦?” 那拉珠爾道:“戰前可讓士兵帶‘肉幹’,扔給狗,讓它不叫;若狗還叫,就派一人繞後,解決狗,再行動。”
夜間演練的組織實施 —— 教學後,組織五十名虎衛士兵,在杭愛山據點西側的空地上,模擬 “夜襲殘兵崗哨” 的場景:二十人扮佯攻隊,三十人扮突襲隊,用布偶代替崗哨,用草垛代替崗哨棚。演練在無月之夜進行,嚴格按戰術步驟:佯攻隊持火把移動、喊人聲,突襲隊繞後突襲,戰後按原路線撤退。演練中,一名突襲隊士兵絆倒,那拉珠爾立刻暫停,指出:“戰前要檢查路線,清除障礙物,這次就是沒清石頭,才絆倒人,以後實戰中,這點絕不能忘。” 演練後,讓將領們總結得失,每人寫一份 “演練心得”,反饋問題。
小規模實戰應用的機會 —— 九月底,有牧民舉報 “杭愛山北側的山穀,有五十名阿魯台殘兵,占了一個舊驛站,搶過往牧民的牛羊”。那拉珠爾決定用 “夜襲惑敵” 戰術,派百戶脫脫參與過教學)指揮:佯攻隊十人,持五十支火把,在驛站東側佯攻;突襲隊四十人,從西側山穀繞後,弓箭兵五人,射火箭燒驛站外圍的草棚。脫脫按戰術步驟,子時行動,佯攻隊點燃火把、喊人聲,殘兵果然以為是大部隊,慌亂中棄站潰逃,突襲隊繳獲牛羊二十頭,無一人傷亡。
實戰後的反饋收集 —— 脫脫回來後,向那拉珠爾匯報實戰情況:“火把惑敵很管用,殘兵一開始還抵抗,看到火把多,就跑了;就是西側山穀的路太滑,突襲隊走得慢,差點耽誤時間。” 那拉珠爾讓李謙記錄反饋,在《虎衛兵法》的 “備考” 中補充 “夜襲若走滑路,士兵需綁草繩在鞋底,增摩擦力”;同時,召集將領,讓脫脫分享實戰經驗,其他將領也紛紛表示 “學到了,下次遇到類似情況,就知道怎麽用了”。
教學與應用的效果評估 —— 一個月後,那拉珠爾評估效果:參與教學的二十名將領,均能複述戰術步驟;小規模實戰應用兩次,均成功,且傷亡極少僅傷一人);將領反饋 “戰術實用,容易學”。他對博羅道:“看來這戰術入冊沒白做,教學和實戰都證明,它管用。以後咱們虎衛,再遇到敵眾我寡的夜戰,就有章法了。” 評估後,將 “夜襲惑敵” 戰術定為虎衛的 “常規奇襲戰術”,要求所有將領必須掌握,後續新兵入伍,也需納入訓練內容。
戰術入冊的曆史意義與後續影響,需 “立足當下、著眼長遠”——“夜襲惑敵” 戰術入《虎衛兵法》,不僅完善了虎衛的戰術體係,也為元代西北平叛提供了可借鑒的戰法,體現元代 “以戰總結、以法傳薪” 的軍事傳承理念。
當下對虎衛戰力的提升 —— 戰術入冊後,虎衛在杭愛山的平叛中,夜襲的成功率從之前的 “憑經驗”偶爾成功)變為 “按戰術”次次成功),兩個月內,用 “夜襲惑敵” 戰術,拔除殘兵崗哨五個,奪糧囤三個,破臨時營地兩個,繳獲物資青稞、戰馬、牛羊)價值遠超之前。博羅道:“以前夜襲,全靠將軍指揮,現在有了兵法,哪怕將軍不在,咱們按步驟來,也能成功,虎衛的戰力,確實強了不少。” 那拉珠爾也道:“以後換了將領,隻要看兵法,就知道怎麽用夜襲惑敵,不用再從頭摸索,這就是傳承的好處。”
對元代西北平叛的借鑒價值 —— 蕭虎將 “夜襲惑敵” 戰術的文稿,抄送西北其他元軍據點如黑水河、鬆樹林),讓他們參考應用。黑水河據點的將領,用該戰術夜襲阿魯台殘兵的糧道,成功截斷殘兵的糧草供應,為後續平叛打下基礎;鬆樹林據點的將領,反饋 “戰術實用,尤其在西北草原,夜襲時火把惑敵效果比中原還好,因為草原開闊,火光看得遠”。蕭虎在給那拉珠爾的回信中寫道:“此戰術可推廣至西北諸軍,為平叛助力,你功不可沒。”
對《虎衛兵法》完善的推動作用 ——“夜襲惑敵” 戰術入冊後,那拉珠爾又組織將領,總結 “日間伏擊”“詐降誘敵” 等戰術的實戰細節,補充到《虎衛兵法》中,讓兵法更全麵。軍械庫令統計:至元四十六年底,《虎衛兵法》的奇襲篇,從之前的三篇戰術日間伏擊、詐降誘敵、火攻),增至四篇,內容也更詳實,新增戰術的戰例、步驟、注意事項,均按 “夜襲惑敵” 的體例編寫,讓兵法更具係統性。
對元代軍事總結傳統的延續 —— 元代重視 “戰後總結、兵法編撰”,從成吉思汗時期的《大劄撒》,到後續的《虎衛兵法》,均體現這一傳統。“夜襲惑敵” 戰術的總結入冊,正是這一傳統的延續:以實戰為基礎,以體例為規範,以實用為目的,讓軍事經驗得以傳承,避免因將領更迭而失傳。那拉珠爾在《虎衛兵法》新冊的後記中寫道:“夫兵者,非唯勇,亦唯法。法從戰來,戰從法行,如此循環,方能常勝。”
杭愛山的冬夜,中軍帳內的燈火仍亮著,那拉珠爾手持《虎衛兵法》新冊,翻到 “夜襲惑敵” 那一頁,指尖撫摸著桑皮紙,上麵的字跡已有些磨損,卻仍清晰。帳外,傳來巡邏士兵的腳步聲,遠處的牧地,牧民們的帳篷透著微光,一片安穩。那拉珠爾合上冊,心中明白:這戰術入冊,不是為了留名,而是為了讓虎衛能一直守護這份安穩,讓杭愛山的平叛,能早日結束,讓老弱們能一直過著有糧吃、有安穩住的日子。帳內的燈火,映著冊上的 “虎衛兵法” 四字,也映著那拉珠爾的身影,成為元代軍事傳承中,一個平凡卻重要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