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4章 中樞博弈

字數:6614   加入書籤

A+A-


    1114 章中樞博弈
    樞密院議事廳的檀香剛燃過半,蕭虎便將一份《禁軍擴編異議疏》拍在案上,紙張摩擦的聲響打破了廳內的寂靜。疏文直指忽必烈統領的東城衛、北城衛 “擴編百人缺乏實務依據”,要求 “暫停擴編,核查現有兵力使用效率”。“中都禁軍現有三千人,已能覆蓋防務,再擴編隻會徒增糧草消耗。” 蕭虎的目光掃過忽必烈,語氣帶著不容置疑的強硬。
    忽必烈端坐椅上,指尖輕撫案上的《擴編實務報告》,從容回應“擴編並非盲目增兵。東城衛負責的東驛路商旅較去年增加四成,現有兵力每日需巡邏三次,士兵疲於奔命;北城衛的北驛路新增三處崗哨,兵力缺口明顯。疏文中附了商旅證詞與崗哨值守記錄,可證擴編必要。”
    廳內官員頓時分成兩派兵部郎中附和蕭虎,稱 “擴編需嚴格按軍製核定,不可憑實務需求隨意增減”;戶部尚書卻支持忽必烈,認為 “商旅增多帶動稅收增長,增撥糧草可控,擴編利於保障貿易安全”。雙方爭執不下,耶律楚材放下手中的《元史?食貨誌》,輕聲道“諸位稍安勿躁,擴編是否必要,當以實績核查為準,而非空談規製或需求。”
    耶律楚材的調停提議,立刻得到多數官員認同。他隨即提出具體方案“派樞密院、中書省、禦史台各出一人,組成核查組,三日之內核查兩衛的兵力使用 —— 包括巡邏頻次、崗哨配置、士兵勞逸情況;同時核算擴編後的糧草成本與防務收益,若收益大於成本,則準擴編,否則駁回。”
    蕭虎雖不滿 “以實績為準” 的標準,卻也無法反駁 —— 耶律楚材的方案兼顧了規製與實務,堵住了雙方的話頭。忽必烈則坦然應下“核查組可隨時進駐兩衛,所有訓練記錄、巡邏日誌、糧草賬冊均對外開放,絕不隱瞞。”
    次日清晨,核查組便進駐東城衛。耶律楚材親自帶隊,先翻看巡邏日誌“昨日東城衛共巡邏四次,最長一次持續六個時辰,士兵返回時多有疲憊之態。” 又查看崗哨配置圖,發現東驛路末端的 “落馬坡” 崗哨僅三人值守,而此處每日有十餘支商隊經過。“此處崗哨至少需五人,否則難防小股盜匪。” 耶律楚材指著地圖,對隨行的核查官道。
    核查組在北城衛發現類似情況北驛路的 “黑鬆林” 地段因兵力不足,近十日已有兩起商隊被襲的報案。耶律楚材讓核查官記錄下這些細節,心中已有了判斷 —— 擴編確有實務必要,但需約束規模,避免濫用。
    核查期間,李禦史作為禦史台代表,始終專注於 “合規性與實務成效” 的平衡。他沒有直接支持忽必烈,卻在核查士兵名冊時,發現兩衛 “無虛增名額、無吃空餉”,訓練考核記錄也詳實可查,便對耶律楚材道“忽必烈統領的兩衛實務規範,與此前周泰的西城衛截然不同,擴編若能解決防務缺口,當予以支持,但需加強監察,避免擴編後出現懈怠。”
    這番話被隨行的張煥悄悄傳給忽必烈。忽必烈當即讓李謙整理 “擴編後監察方案”,包括 “每月提交兵力使用報告”“接受禦史台隨機抽查”“違規將領從重懲處”,主動向禦史台示好。“禦史台注重公正,若能讓他們看到咱們‘合規擴編、接受監督’的態度,必能獲得支持。” 忽必烈對劉秉忠道。
    第三日核查總結會上,李禦史率先發言“核查結果顯示,兩衛確有兵力缺口,擴編百人符合實務需求,但需按‘先擴五十人、試運行一月’的方式推進,若防務成效顯著,再擴餘下五十人;同時,禦史台將派監察官駐衛所,實時監督兵力使用。” 這一提議既支持了忽必烈,又設下約束,得到耶律楚材的認同。
    蕭虎見大勢已去,隻能在疏文上批 “準按核查方案執行”,卻在批語旁注 “每月需樞密院複核”,試圖保留最後的把控權。忽必烈對此並不在意 —— 隻要擴編啟動,憑借實務成效,遲早能讓剩餘五十人擴編獲批。
    擴編爭議平息後,耶律楚材意識到,中樞若再無固定協調機製,類似矛盾還會頻發。他牽頭擬定《中樞防務協調章程》,提議 “每月初五召開實務會議,由樞密院、中書省、禦史台及禁軍將領共同參會,討論兵力、糧草、監察等事務”,並明確 “耶律楚材為會議主持人,負責中立調停”。
    首次協調會議上,蕭虎便提出 “恢複白虎堂暗衛對兩衛的部分監控”,理由是 “防擴編後權力濫用”。忽必烈立刻反對“暗衛監控易幹擾實務,若需把控,可通過‘每日實務報備’實現 —— 兩衛將當日的兵力調動、訓練內容、巡邏路線報樞密院,既透明又不影響效率。”
    李禦史附和忽必烈的提議“實務報備比暗衛監控更合規,禦史台可協助核查報備內容的真實性,若發現虛假,再啟動暗衛介入不遲。” 耶律楚材綜合雙方意見,最終定案“暫停暗衛監控,推行‘每日實務報備 + 禦史台隨機核查’,若連續三月無異常,便徹底取消暗衛介入可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這一結果讓忽必烈占得先機 —— 實務報備由李謙負責,內容始終合規;禦史台的核查雖嚴,卻更注重實務成效而非刻意找茬,蕭虎想通過暗衛施壓的計劃徹底落空。
    駐衛所的監察官是李禦史的門生王恪,為人嚴謹卻懂實務。他進駐北城衛後,沒有一味挑錯,而是在發現 “巡邏路線重疊導致效率低下” 時,主動與李謙商議優化方案“將東驛路的‘三段巡邏’改為‘循環巡邏’,可減少士兵往返時間,節省兵力。”
    李謙將方案上報給忽必烈,忽必烈立刻批準試行,試行後巡邏效率提升兩成,士兵勞逸更均衡。王恪將此寫入《監察報告》,稱讚 “兩衛務實改進,擴編成效初顯”。這份報告遞到中樞後,戶部尚書當即同意 “優先撥付擴編五十人的糧草”,進一步鞏固了忽必烈的立場。
    蕭虎見禦史台不僅不製衡,反而認可忽必烈的實務,心中不滿,便讓兵部郎中在協調會議上發難“兩衛擴編後,訓練達標率雖提升,卻未剿滅任何大規模盜匪,擴編成效存疑。” 王恪當即反駁“達標率提升意味著戰力增強,近一月東驛路盜匪襲擾減少六成,便是最好的成效,豈能以‘未剿匪’苛責?”
    李禦史也在會上支持王恪“監察當以‘防務穩定’為核心,而非追求‘剿匪數量’,兩衛的實務改進值得肯定。” 蕭虎被駁得無言以對,隻能默認擴編的合理性。
    隨著忽必烈的勢力漸長,耶律楚材愈發注重 “權力製衡”。一次協調會議上,忽必烈提議 “將西城衛的部分巡邏路線劃歸東城衛,提升協同效率”,蕭虎立刻反對“西城衛自有防務範圍,隨意調整會打亂全局。”
    耶律楚材沒有直接表態,而是讓人拿來中都防務全圖,逐一核對兩衛的巡邏範圍“東城衛的東驛路與西城衛的西驛路交界處確有重疊,可將重疊區域設為‘聯合巡邏區’,兩衛各出二十人協同,既不調整範圍,又能提升效率。” 這一折中方案既滿足了忽必烈的協同需求,又未觸動蕭虎對西城衛的掌控,雙方均無異議。
    會後,耶律楚材私下對忽必烈道“大汗需明白,中樞穩定方能保障防務,若過度擠壓蕭將軍的權力,恐引發激烈反彈,於你不利。” 忽必烈點頭“楚材大人的提醒,本大汗記下了。實務協同為要,不會刻意爭權。”
    對蕭虎,耶律楚材則勸道“將軍堅守規製沒錯,但也需認可實務成效。忽必烈若能持續穩定防務,對中都並非壞事,何必處處掣肘?” 蕭虎雖未完全認同,卻也收斂了此前的強硬態度,中樞的緊張氛圍漸緩。
    擴編五十人後,兩衛的糧草需求每月增加三百石。李謙按流程申請加撥,蕭虎卻以 “需核查糧草實際消耗” 為由拖延。忽必烈知道,這是蕭虎的又一次施壓,便讓李謙整理 “糧草消耗明細”,包括 “士兵每日口糧標準、訓練加餐記錄、巡邏攜帶幹糧統計”,並附上士兵的領糧簽字冊,提交給禦史台。
    王恪核查後,出具《糧草消耗核查報告》,明確 “消耗合規,無挪用浪費”,並在協調會議上道“兩衛糧草使用透明,加撥符合實務需求,樞密院不應拖延,以免影響士兵士氣。” 李禦史也道“糧草是防務根基,若因審批拖延導致短缺,責任誰來承擔?”
    蕭虎被追問得啞口無言,隻能批準加撥。此事讓忽必烈意識到,禦史台的支持已從 “口頭認同” 轉向 “實際行動”,而這一切的核心,是自己始終堅守 “合規實務” 的底線 —— 既不違規用糧,也不隱瞞消耗,讓禦史台找不到反對的理由。
    事後,李謙對忽必烈道“王恪監察時,特意問了‘是否有私存糧草’,屬下拿出糧庫盤點記錄,他便再無多問。可見禦史台的支持,是建立在‘合規’基礎上的。” 忽必烈笑道“合規便是咱們的護身符,隻要守住這一條,蕭虎再難刁難。”
    秋末的一次協調會議上,蕭虎突然發難,拿出一份 “兩衛士兵私闖民宅” 的訴狀,指責忽必烈 “治軍不嚴”。訴狀上寫著 “北城衛三名士兵酒後闖入城郊民宅,損壞家具”,署名是 “村民趙五”。
    忽必烈心中一凜 —— 他深知麾下士兵紀律,斷不會無故闖民宅,必是蕭虎設下的圈套。他當即道“此事需徹查,若確是兩衛士兵所為,定從重懲處;若有人誣告,也需追究責任。懇請李禦史派王恪一同核查,確保公正。”
    耶律楚材當即批準核查。王恪與樞密院的核查官一同前往城郊,找到趙五核實,卻發現趙五是蕭虎親信的佃戶,訴狀內容是 “受人指使所寫”,三名士兵當日正在校場訓練,有多人作證。真相大白後,耶律楚材在會議上嚴肅道“中樞博弈當以實務為基,不可用誣告手段,此事就此作罷,日後誰再行此道,必追究責任。”
    蕭虎雖未被追責,卻顏麵盡失,此後再不敢用陰私手段發難。忽必烈則借此次事件,進一步鞏固了 “治軍嚴明” 的形象,禦史台對他的信任也更深一層 —— 王恪在報告中特意提到 “忽必烈主動請求核查,彰顯公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誣告事件後,耶律楚材進一步深化協調機製,增設 “實務異議通道”任何一方對禁軍事務有異議,需提交 “書麵證據 + 實務分析”,由核查組在三日內給出結論,避免在會議上無謂爭執。這一機製讓中樞博弈更趨理性,也為忽必烈了更穩定的實務推進環境。
    借助這一機製,忽必烈成功推動 “兩衛與西城衛聯合訓練”—— 他提交的方案中,詳細寫明聯合訓練的 “科目設置、時間安排、協同目標”,並附上 “過往聯合訓練的成效數據”,核查組審核後批準執行。訓練期間,吳堅的西城衛與兩衛配合默契,戰力提升明顯,耶律楚材在會議上公開稱讚“協同訓練符合中都防務需求,當在各衛推廣。”
    蕭虎雖不樂見三衛協同(恐形成合力難以把控),卻因方案 “證據充分、成效可查”,無法反對。他隻能退而求其次,提議 “聯合訓練需樞密院派官督導”,耶律楚材同意了這一提議,卻派了傾向實務的張煥擔任督導官 —— 張煥雖名義上督導,實則配合忽必烈推進訓練,蕭虎的約束再次落空。
    年末的中樞防務總結會上,忽必烈統領的兩衛以 “訓練達標率九成八、盜匪襲擾減少七成、商旅滿意度九成五” 的實績,成為中都禁軍的標杆。李禦史代表禦史台出具《年度監察報告》,認可 “兩衛實務規範、成效顯著”,同時建議 “將剩餘五十人擴編獲批,以徹底填補防務缺口”。
    蕭虎看著報告,再無異議 —— 他知道,此時反對已無意義,忽必烈的實績與禦史台的支持,已形成難以撼動的合力。耶律楚材適時提議“準兩衛完成擴編,同時將西城衛的部分防務(西驛路末端)劃歸兩衛協同,形成‘東  北  西’聯動防禦網,由忽必烈統一協調,向樞密院負責。”
    這一提議標誌著中樞權力格局的最終定型忽必烈掌控三衛核心防務,卻受禦史台監察與樞密院報備約束;蕭虎保留樞密院調兵權,卻需尊重實務成效;耶律楚材與禦史台成為平衡雙方的關鍵,確保中樞不致因博弈失序。
    散會後,忽必烈與耶律楚材並肩走出議事廳,庭院的臘梅正悄然綻放。“楚材大人的調停,讓中都防務更趨穩固。” 忽必烈道。耶律楚材搖頭“是大汗始終以實務為先,方能服眾。中樞博弈的根本,從來不是權謀勝負,而是能否守住‘保境安民’的初心。”
    忽必烈默然點頭,望向遠處的衛所方向 —— 他知道,這場中樞博弈的階段性勝利,隻是權力之路的一步,而耶律楚材與禦史台的平衡作用,將是他未來推進更大布局時,必須善用的力量。此時的蕭虎,正獨自站在議事廳內,看著案上的實績報告,眼中滿是複雜 —— 他明白,自己已無法逆轉權力傾斜的趨勢,隻能寄望於未來的實務中,找到製衡忽必烈的新契機。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