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6章 權柄傾斜
字數:6417 加入書籤
1116 章權柄傾斜
中都樞密院的晨議剛開場,耶律楚材便捧著一疊《中都防務實績冊》走進議事廳,冊頁上密密麻麻的朱批,全是地方官與宗室的簽章。“諸位大人,這是近半年的防務匯總,” 他將冊子攤在案心,指尖點在 “漠南邊境預警準確率九成八” 的字樣上,“自忽必烈大汗統管三衛後,邊境盜匪襲擾減少八成,商旅通行量恢複至異動前的百分之一百二,宗室牧地再無大規模損失,這些實績,有目共睹。”
蕭虎坐在主位,目光掃過冊中附著的商旅感謝信與宗室奏疏,麵色沉凝。兵部郎中卻率先附和“耶律大人所言極是!上月東驛路的‘落馬坡’劫案,禁軍在半個時辰內便趕到現場,抓獲全部盜匪,這在以往至少需兩個時辰,足見三衛協同效率的提升。” 戶部尚書也道“商旅增多帶動關稅增長,本月比上月多收白銀三百兩,足以覆蓋擴編後的糧草消耗,實務效益顯著。”
忽必烈端坐末位,聞言起身拱手“這些實績,非本大汗一人之功,是三衛將士奮力、宗室協同、中樞調度的結果。若中樞需進一步優化防務,本大汗願盡綿薄之力,實務參考。” 他語氣謙遜,卻暗合 “參與決策” 的契機。
李禦史放下茶盞,接過話頭“實績擺在眼前,若仍將忽必烈大汗排除在軍務決策之外,恐難發揮其實務優勢。依我之見,可讓其列席樞密院軍務決策會議,參與討論,不直接拍板,既借其經驗,又防權柄過濫。” 這一提議恰如其分,瞬間引發廳內熱議。
“列席決策?” 蕭虎指尖敲擊案麵,打破議論,“軍務決策關乎國之根本,非統領一方禁軍便可參與。忽必烈大汗雖有實績,卻缺乏中樞全局調度經驗,貿然列席,恐失決策周全。” 他的顧慮並非無因 —— 決策圈的準入,意味著權力格局的實質變化。
耶律楚材卻搖頭“實務經驗與全局調度並不矛盾。忽必烈大汗熟悉基層防務,其建議可補中樞決策的實務短板。比如上月漠南糧草調配,若早聽其‘分批次運輸、避開水患路段’的建議,便可減少三成損耗。” 他翻出當時的糧草調度記錄,佐證所言非虛。
張煥適時補充“屬下負責實務協同,發現忽必烈大汗的決策建議均基於具體數據,如‘巡邏路線優化’便附了裏程測算與時間統計,絕非空泛之談。讓其列席,可讓決策更貼合實務,避免紙上談兵。”
雙方爭執不下時,內侍突然傳旨“大汗(元世祖)聽聞中都防務成效顯著,召樞密院核心官員明日入宮議事,需攜實務冊以備問詢。” 這道旨意打破了僵局 —— 入宮議事的場合,將成為忽必烈爭取列席資格的關鍵契機。蕭虎雖仍有顧慮,卻也隻能暫歇爭議,著手準備入宮事宜。
次日辰時,忽必烈隨蕭虎、耶律楚材等人入宮,穿過層層宮闕,抵達紫宸殿。殿內禦座空著,兩側列著檀木椅,案上早已備好茶水與紙筆。不多時,大汗身著明黃常服駕臨,落座後直奔主題“召你們來,是問中都防務之事。忽必烈,你先說說,三衛協同的實務難點何在?”
忽必烈躬身應答“回大汗,難點在於‘中樞指令與基層執行的銜接’。比如上月中樞令‘加強夜間巡邏’,但未明確頻次與路線,三衛初期執行混亂,後經實地勘測,定‘每兩時辰一班、沿驛路主幹道’,才見成效。若決策時能提前征詢基層實務意見,便可避免此類偏差。”
大汗頷首,又問蕭虎“若讓忽必烈列席樞密院決策,你以為如何?” 蕭虎起身道“大汗,列席可,但需定規矩 —— 僅參與防務相關議題,無表決權,且需定期提交議事記錄,接受禦史台核查。” 這是退而求其次的約束之策。
耶律楚材立刻補充“可設‘實務顧問’之職,由忽必烈擔任,列席時專提實務建議,決策仍由樞密院核心官員議定。如此既借其長,又限其權,兩全其美。” 大汗沉吟片刻,終是頷首“準奏。即日起,忽必烈以‘實務顧問’身份列席樞密院軍務決策會議,按蕭、耶律二位所言定規執行。”
忽必烈首次列席樞密院決策會議那日,議事廳的座位做了微調 —— 他的位置設在耶律楚材與李禦史之間,案上單獨擺放著《三衛實務檔案》。當日議題是 “漠南邊境增設崗哨”,蕭虎先提出 “增設十處崗哨,每處五人,由中樞直接派駐”。
忽必烈翻閱檔案後,輕聲開口“蕭將軍的提議初衷甚好,但需考慮兩點實務問題其一,漠南十處擬設崗哨中,‘黃沙口’與‘黑石灘’相距不足十裏,同時設崗實屬浪費;其二,中樞派駐士兵不熟悉當地地形,需與宗室巡牧隊協同,不如改‘中樞派駐’為‘禁軍與宗室聯合值守’,既省兵力,又利協同。”
他邊說邊展開《漠南地形詳圖》,標注出兩處崗哨的重疊區域,又附上 “聯合值守方案”,包括班次輪換、信息互通流程。耶律楚材俯身查看,點頭道“此建議貼合實務,可節省兵力二十人,且聯合值守能提升預警效率,當采納。”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蕭虎雖有不甘,卻因方案數據詳實、邏輯嚴謹,無法反駁。最終會議定案增設八處崗哨,采用 “禁軍與宗室聯合值守” 模式,忽必烈負責擬定具體執行細則。散會後,蕭虎對趙安道“此人的實務功底,確實無可替代,往後議事,需更注重數據核查,不可再憑經驗決策。”
忽必烈領命擬定聯合值守細則後,立刻召來李謙、張達與脫脫商議。王府書房內,四人圍坐案前,忽必烈指著地圖道“每處崗哨需禁軍三人、宗室巡牧隊兩人,每日卯時交接,交接時需核對‘前一日預警記錄’,確保信息無遺漏。”
李謙補充糧草調配“崗哨偏遠,需提前在‘漠南中轉糧倉’儲備十日幹糧,由禁軍糧官每月清點補充,宗室負責護送糧隊,避免被劫。” 脫脫則道“巡牧隊熟悉牧道,可協助禁軍繪製‘周邊盜匪常出沒路線圖’,附在細則後,供崗哨參考。”
三日後,細則擬定完畢,共分 “人員配置”“值守流程”“糧草補給”“信息傳遞”“應急處置” 五章,每章都有具體案例說明,如 “應急處置” 便附了上月 “黑石灘盜匪襲擾” 的應對過程。忽必烈將細則提交樞密院,蕭虎翻看後,發現 “無違規漏洞、無權力越界”,隻能簽字批準。
細則落地首月,漠南崗哨便成功預警三次小規模盜匪襲擾,聯合值守的禁軍與宗室配合默契,未造成任何損失。地方官將成效上報中樞,大汗特意下旨嘉獎“實務顧問之職,選賢任能,防務有功,當續行之。” 這道嘉獎,徹底穩固了忽必烈的列席資格。
隨著列席次數增多,忽必烈逐漸融入樞密院決策圈。一次討論 “禁軍裝備更新”,蕭虎提議 “全軍更換新式鎧甲,預算白銀五千兩”,卻未提及鎧甲的實用性。忽必烈當即提出“新式鎧甲雖堅固,但重量比舊甲重三斤,騎兵長時間奔襲恐難承受。不如先在三衛試點,選取三百名士兵分別穿戴新舊鎧甲演練,記錄耐力、靈活性數據,再定是否全軍更換。”
這一提議得到耶律楚材與李禦史的支持。試點半個月後,數據顯示穿新甲的士兵奔襲距離比舊甲少兩裏,靈活性下降一成。蕭虎見此,不得不調整方案“優化鎧甲材質,減輕重量,再試點半月。” 忽必烈主動請纓“本大汗可協調工部與三衛,共同參與材質改良,確保既堅固又輕便。”
改良過程中,忽必烈每日去工部作坊查看,與鐵匠一同測試 “熟鐵與精鋼的配比”,最終確定 “七成熟鐵、三成精鋼” 的方案,既減輕重量,又保證防護力。新式鎧甲再次試點時,各項數據均優於舊甲,蕭虎在決策會議上坦言“若不是忽必烈大汗的實務測試與改良建議,此次裝備更新恐造成資源浪費。”
此後,凡涉及基層實務的決策議題,官員們都會主動詢問忽必烈的意見,他的話語權在無形中日益加重。
忽必烈深知 “列席決策需守規矩”,每次議事都隨身攜帶《實務記錄冊》,詳細記錄自己的發言與建議,會後主動提交給李禦史核查。一次討論 “糧草定額調整”,他建議 “邊境三衛按‘巡邏裏程’定定額,而非統一標準”,並附了各衛的巡邏裏程統計與耗糧測算。
李禦史派王恪核查數據,發現 “裏程每增加十裏,日均耗糧多升半”,測算準確無誤,便在核查報告中寫道“建議合規且貼合實務,可予采納。” 這份報告成為決策通過的關鍵依據,也讓蕭虎無法以 “建議不實” 為由反駁。
禦史台的監督背書,讓忽必烈的決策參與更具合法性。一次,兵部郎中質疑他 “偏袒三衛,多撥糧草”,李禦史當即拿出核查記錄“三衛巡邏裏程是內地衛所的兩倍,耗糧多屬合理,且有每日消耗記錄佐證,無偏袒之實。” 質疑不攻自破。
忽必烈對劉秉忠道“禦史台的監督看似約束,實則是保護傘。隻要咱們的建議始終基於實務數據,便能借其背書,穩固決策話語權。” 劉秉忠點頭“大汗看得透徹,合規與實績,便是咱們在決策圈立足的根本。”
宗室的支持,是忽必烈決策建議的重要後盾。一次樞密院討論 “漠南牧地防禦分工”,蕭虎提議 “宗室需增派五百人參與防禦,糧草自理”,脫脫等宗室將領當即反對“牧地糧草本就緊張,再增派兵力,恐難支撐。”
忽必烈適時提出折中方案“宗室派三百人參與聯合防禦,糧草由中樞承擔三成,其餘七成從宗室牧地糧草中調劑;同時,禁軍派五十名教官協助宗室訓練,提升戰力。” 這一方案既滿足中樞防禦需求,又減輕宗室負擔,脫脫等人立刻表示支持“若按此方案,我等願全力配合。”
決策會議上,宗室的支持成為方案通過的關鍵。蕭虎雖想堅持原提議,卻因 “宗室不配合則防禦難成”,隻能妥協。會後,脫脫特意去王府致謝“大汗的方案既顧全中樞,又體諒宗室,往後決策議題若涉牧地防務,我等定全力支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此後,凡涉及宗室協同的決策,忽必烈都能提前與脫脫溝通,形成 “實務共識”,再帶到議事廳討論,通過率大幅提升。這種 “中樞 宗室” 的聯動,讓他在決策圈的地位愈發穩固。
漠南突發 “乃蠻部殘眾勾結西遼流民襲擾” 的急報時,樞密院召開緊急決策會議,大汗親自主持。蕭虎提議 “派禁軍兩千人圍剿,宗室協防”,卻未明確圍剿路線與後勤保障。
忽必烈起身道“乃蠻部殘眾盤踞在‘野狼穀’,穀口狹窄,易守難攻,若強行圍剿,恐傷亡慘重。不如分三路一路由禁軍一千人正麵牽製,二路五百人繞至穀後斷其退路,三路由宗室三百人清剿周邊流民,阻斷其補給;糧草則通過‘漠南中轉糧倉’分批次運輸,每日清晨送達前線,避免囤積被劫。”
他邊說邊展開手繪的圍剿路線圖,標注出伏兵位置與糧草運輸節點。耶律楚材細看後道“此方案兼顧戰術與後勤,比單純圍剿更穩妥。” 大汗也頷首“就按忽必烈的方案執行,由他負責前線協同調度,蕭虎居中統籌。”
這是忽必烈首次深度參與核心軍事決策,且獲得前線調度權。圍剿行動曆時十日,大獲全勝,僅傷亡三十人便全殲殘眾,繳獲牛羊兩千餘頭。捷報傳回中樞,大汗下旨“忽必烈調度有方,可在樞密院軍務決策中擁有‘附議權’,參與最終表決。”
附議權的獲得,標誌著權柄正式向忽必烈傾斜。樞密院的議事流程悄然改變凡軍務決策,先由蕭虎提出初步方案,忽必烈補充實務細節與修改建議,耶律楚材居中協調,李禦史監督合規性,最終集體表決。這種模式既保留蕭虎的統籌權,又凸顯忽必烈的實務價值,中樞決策效率大幅提升。
年末的 “年度軍務規劃” 會議上,忽必烈提出 “建立中都禁軍‘實務考核體係’”,將 “巡邏效率、剿匪成效、糧草節約、裝備維護” 等指標量化,每月考核,優劣獎懲。方案附上三衛試點的考核數據,顯示試點後訓練達標率提升一成五,糧草浪費減少兩成。
蕭虎雖意識到這會進一步強化忽必烈的影響力,卻因 “方案能提升禁軍戰力”,不得不附議支持。會議最終全票通過方案,由忽必烈負責牽頭推行。散會後,蕭虎望著忽必烈離去的背影,對耶律楚材道“此人已成為樞密院不可或缺的實務核心,往後的軍務決策,怕是離不得他了。”
耶律楚材輕歎“權柄傾斜,源於實績累積。中都防務能有今日安穩,忽必烈功不可沒,隻要他守規履職,於中樞並非壞事。” 此時的忽必烈,正站在樞密院的廊下,望著中都的天際線 —— 他知道,參與決策隻是新的,實務的深耕與權柄的穩固,仍需步步為營。而這場由實績驅動的權柄傾斜,已悄然重塑了中都的軍務格局,為日後的更大作為埋下了堅實伏筆。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