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7章 蕭虎讓步

字數:6872   加入書籤

A+A-


    1117 章蕭虎讓步
    樞密院議事廳的晨光裏,蕭虎指尖反複摩挲著案上的 “禁軍半符”—— 左半符刻著繁複的雲紋,中央 “樞密院印” 四字已有些磨損,這是他掌控禁軍核心權力的象征。廳內官員陸續落座,忽必烈身著青色錦袍,剛在他對麵坐下,便有人呈上西域商隊的感謝信“托大汗的福,西驛路預警體係建成後,再無盜匪襲擾,本月商稅較上月增兩成。”
    蕭虎的臉色沉了沉,將半符推至案心“今日議事,先議‘禁軍日常監督權限’。近半年來,忽必烈大汗統領的三衛實務成效顯著,禦史台的監察也日趨完善,若仍由樞密院包攬日常監督,恐致流程繁瑣,影響效率。” 他這話一出,廳內頓時安靜,官員們都明白,這是蕭虎要收縮權力的信號。
    耶律楚材率先接話“蕭將軍所言有理。日常監督包括巡邏核查、糧草調度核驗等,本就與實務緊密相關,由統領將領與禦史台協同負責,比樞密院遠程把控更高效。但半符作為核心調兵權憑證,需仍由樞密院掌管,確保重大決策不偏失。” 這番話既順應了蕭虎的意圖,又維護了中樞權威,讓他無從反駁。
    忽必烈適時起身“若蕭將軍願放權日常監督,本大汗承諾三事一是每日提交實務簡報,樞密院可隨時調閱;二是重大防務變動提前三日報備;三是接受禦史台與樞密院的雙重抽查。絕不讓權力失控。” 他的表態滴水不漏,既給了蕭虎台階,又鞏固了自身實務主導權。
    蕭虎看著忽必烈沉穩的神色,又掃過廳內官員默許的眼神,終於點頭“便按此議,但半符的保管與使用流程,需重新規範,確保中樞對核心兵權的把控不鬆懈。”
    當日午後,蕭虎便召集樞密院軍司郎中與趙安,重新擬定《禁軍半符使用章程》。案上攤著過往的半符調兵記錄,蕭虎指著其中 “漠南緊急調兵未及時報備” 的條目“新章程必須明確,凡調兵五百人以上、跨區域調兵,需持右半符(將領所持)與左半符(樞密院所持)核驗無誤,且需耶律楚材與我共同簽字批準,缺一不可。”
    趙安躬身道“屬下建議增設‘半符核驗密室’,配備三名親信侍衛輪值,核驗時需兩人在場記錄,避免單人操作生弊。” 蕭虎采納了他的建議,又補充“半符平日由軍司郎中保管,鎖入密室鐵櫃,鑰匙分兩把,我與軍司郎中各持一把,需兩人同時到場方可取出。”
    章程擬定後,蕭虎特意讓人將副本送忽必烈與耶律楚材過目。忽必烈看後,對劉秉忠道“蕭虎此舉是想通過固化半符流程,守住最後一道權力防線。咱們隻需按章執行,不觸碰核心調兵權紅線,日常實務便可自由施展。” 劉秉忠點頭“可讓李謙整理‘調兵報備模板’,確保每次調兵都符合章程,不給蕭虎挑錯的機會。”
    三日後,《半符使用章程》在中樞正式推行。首次核驗調兵時,忽必烈派張達持右半符前往樞密院,蕭虎與耶律楚材共同核驗,軍司郎中全程記錄,密室侍衛仔細核對符紋吻合度,整個流程嚴謹有序。核驗結束後,蕭虎看著記錄冊上的簽字,緊繃的臉色稍緩 —— 他知道,隻要半符控製權在握,便不至於徹底失去對禁軍的約束。
    日常監督移交的第一日,忽必烈便在三衛衙署設立 “實務監督室”,由李謙兼任主任,配備五名熟悉實務的糧官與三名禦史台派駐的監察吏,負責巡邏記錄核查、糧草消耗核驗、士兵考勤統計等事務。“監督室每日匯總《實務監督日報》,一份送禦史台,一份送樞密院備案,確保透明。” 李謙在首次工作會議上強調。
    蕭虎派去的最後一批白虎堂暗衛,也在當日撤出衛所。撤離前,趙安特意叮囑暗衛小統領“撤兵後不可再私下盯梢,若被發現,反而會激化矛盾。咱們隻需盯緊半符核驗與重大報備,便足以把控全局。” 暗衛撤出後,衛所士兵明顯放鬆了不少,訓練時的呼喊聲都比往日響亮。
    為確保銜接順暢,忽必烈讓張煥從中樞協調,將過往三年的樞密院監督記錄全部調至監督室,逐一比對現行實務標準。“發現去年冬季有三次糧草消耗統計偏差,是因當時監督標準與實務需求脫節導致。” 李謙拿著記錄向忽必烈匯報,“咱們已調整統計方法,按‘實際巡邏裏程 + 訓練強度’核算消耗,更符合實務。”
    蕭虎收到監督室送來的第一份《實務監督日報》時,仔細翻看了半個時辰 —— 從巡邏路線的具體時間,到糧草發放的士兵簽字,再到訓練考核的分數記錄,每一項都詳實可查,甚至比以往樞密院的監督記錄更細致。他對趙安道“忽必烈確實懂實務,這監督日報比暗衛的監控信息更有用。看來,放棄日常監督並非壞事。”
    深夜的樞密院書房,蕭虎獨自翻看近半年的禁軍實務報表 —— 三衛訓練達標率從七成升至九成八,盜匪襲擾案件從每月十餘起降至兩起,糧草浪費率從一成五降至三成,每一項數據都印證著忽必烈的治軍成效。他想起年初與忽必烈的激烈爭執,心中泛起複雜的滋味。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後麵更精彩!
    趙安端來熱茶,輕聲道“將軍,如今放棄日常監督,既避免了與忽必烈的直接衝突,又通過半符保留了核心權力,實為穩妥之舉。若再堅持包攬所有監督,恐被禦史台指責‘幹預實務、效率低下’,反而失了人心。” 蕭虎接過茶盞,指尖冰涼“我豈不知?隻是這權力一點點交出,終究有些不甘。但中樞安穩為重,若因權力之爭誤了防務,便是我的失職。”
    他起身走到窗前,望著遠處王府的燈火“忽必烈雖有野心,卻懂實務、重民生,比那些隻會鑽營的宗室強得多。隻要半符在握,他便翻不了天。日後咱們隻需專注於‘重大軍務決策’,把日常實務交給懂行的人,或許是更好的選擇。”
    次日,蕭虎主動召集忽必烈與耶律楚材,商議 “實務與決策的權責劃分”“日常巡邏、糧草調度、訓練考核等實務,全由忽必烈大汗負責;涉及戰爭動員、大規模調兵、將領任免等重大決策,需經樞密院集體商議,憑半符執行。” 這一劃分明確了雙方的權力邊界,得到耶律楚材的全力支持。
    日常監督移交後,三衛的實務效率立刻顯現出變化。以往巡邏路線調整需經樞密院三層審批,至少耗時兩日,如今隻需監督室核實 “防務需求”,當日便可執行。一次東驛路發現盜匪蹤跡,張達當即調整巡邏路線,增派十人設伏,次日便將盜匪擒獲,比以往節省了近三日時間。
    糧草調度也更加靈活。李謙根據 “季節變化 + 訓練強度”,提前製定月度糧草預算,無需再每日向樞密院報備消耗。冬季來臨前,他預判士兵禦寒需加糧,提前從漕運儲備中調撥五百石麥米,避免了往年的 “冬季糧荒”。禦史台監察吏核查後,在報告中寫道“糧草調度及時,符合實務需求,無浪費挪用。”
    更讓地方官欣喜的是,三衛與地方防務的協同更順暢。中都近郊的幾個村落曾因 “衛所不管地方盜匪” 抱怨,如今忽必烈讓監督室設立 “地方防務對接崗”,村民可直接上報盜匪線索,衛所士兵當日便可響應。上月,城郊李家村上報 “有小股盜匪偷牛”,北城衛士兵半個時辰便趕到,成功追回牛隻,村民特意送來錦旗感謝。
    這些變化傳到中樞,耶律楚材在議事會上公開稱讚“放棄日常監督,不僅未致權力失控,反而提升了實務效率,證明‘決策與實務分離’的模式可行。” 蕭虎坐在一旁,雖未說話,卻微微點了頭 —— 他知道,自己的讓步,確實換來了中都防務的穩固。
    隨著蕭虎收縮權力,中樞形成了新的權力平衡蕭虎掌控 “半符核驗 + 重大決策”,忽必烈主導 “日常實務 + 防務執行”,耶律楚材與禦史台負責 “協調監督 + 公正裁決”。這種平衡在一次漠南小股部落襲擾事件中得到充分體現。
    事發當日,忽必烈接到宗室急報,需調三百人支援邊境。他按章程填寫《調兵申請》,派李謙持右半符前往樞密院核驗。蕭虎與耶律楚材共同核對申請,確認 “襲擾屬實、兵力合理” 後,取出左半符核驗吻合,簽字批準。整個過程僅用一個時辰,比以往節省了近三個時辰。
    援兵趕到邊境時,部落襲擾剛起,張達率士兵配合宗室展開防禦,不到半日便將襲擾者擊退。事後,脫脫在給中樞的奏報中寫道“調兵迅速,協同順暢,此乃中樞權力分工合理之效。” 蕭虎看到奏報時,對趙安道“這般效率,以往是不敢想的。看來,有些權力該放就得放。”
    忽必烈也刻意維護這種平衡。每次重大實務決策前,他都會提前一日向蕭虎與耶律楚材通報,聽取他們的意見。一次討論 “西驛路擴建崗哨”,蕭虎提出 “崗哨間距需增至五裏,避免兵力分散”,忽必烈采納了建議,事後證明這一調整有效減少了巡邏盲區。
    權力收縮初期,蕭虎時常在書房待到深夜,翻看著過往的軍務檔案,回憶自己年輕時統領禁軍的時光。趙安擔心他心緒難平,便勸道“將軍雖放棄日常監督,卻仍掌核心調兵權,且中樞上下都認可您的資曆與決策能力,這才是最重要的。”
    蕭虎漸漸調整心態,將精力從 “繁瑣監督” 轉向 “戰略謀劃”。他組織樞密院官員整理 “近十年草原部落動向”,繪製《漠南漠北防務全圖》,標注出易受襲擾的薄弱點,供忽必烈參考。“這份圖你拿去,西驛路的‘野狼穀’是乃蠻部殘眾常出沒之地,需多設暗哨。” 他將地圖交給忽必烈時,語氣平和了許多。
    他還主動與忽必烈討論 “長期防務規劃”。一次議事結束後,兩人留在廳內,蕭虎指著地圖道“來年春季,漠北可能有雪災,流民恐會增多,需提前儲備糧草、增設安置點,避免引發盜匪之亂。” 忽必烈點頭“將軍提醒得是,我明日便讓李謙核算糧草儲備,張達選址建安置點。”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麵精彩內容!
    這種務實的交流,漸漸化解了兩人之間的隔閡。耶律楚材看在眼裏,對李禦史道“蕭虎轉向戰略謀劃,忽必烈專注日常實務,兩人互補,實為中都之幸。”
    忽必烈深知,日常監督的規範是維持權力平衡的關鍵。他讓李謙製定《實務監督細則》,細化到 “巡邏記錄需注明天氣、路況、遇到的異常情況”“糧草發放需士兵本人簽字按手印”“訓練考核需兩名教官共同打分” 等細節,確保監督無死角。
    禦史台的監察吏每日駐在監督室,隨機抽查記錄。一次核查北城衛的訓練考核,發現有一名教官打分偏高,當即要求重新考核,李謙毫不猶豫地批準,並對該教官處以 “罰俸三日” 的處罰。“監督就是要較真,才能確保實務不鬆懈。” 李謙對監督室的下屬道。
    為避免監督流於形式,忽必烈還建立 “士兵反饋通道”—— 在衛所設立意見箱,士兵可匿名舉報 “監督不公、實務懈怠” 等問題,由他親自批閱。一次收到舉報 “糧官克扣口糧”,忽必烈立刻派人核查,發現是糧官統計失誤,當即責令更正,並公開道歉,贏得士兵信任。
    蕭虎偶爾會調閱監督室的檔案,見每一份記錄都規範詳實,核查整改都有回音,便對趙安道“忽必烈把監督做得比咱們還細,看來是真心想把實務做好,而非單純爭權。”
    日常監督移交後的成效,很快得到宗室與地方的廣泛認可。脫脫特意帶著幾名宗室將領來中都,向中樞遞上《宗室防務感謝疏》,稱讚 “禁軍實務高效,支援及時,牧地安穩無虞”。疏文中還提到,忽必烈派李謙指導宗室改進糧倉防潮技術,使冬季糧草黴變率減少五成。
    地方官也紛紛上奏,稱 “禁軍與地方協同順暢,盜匪減少,商旅增多,民生改善”。中都知府在奏報中寫道“今年上半年,中都商稅較去年同期增三成,百姓投訴盜匪案件減少七成,此皆禁軍實務改進之功。”
    這些認可進一步鞏固了忽必烈的實務主導權,也讓蕭虎的權力收縮更具合理性。在一次宗室與中樞的聯席會議上,脫脫公開道“蕭將軍放權日常監督,忽必烈大汗務實治軍,兩相配合,方有今日之安穩。宗室願始終支持中樞決策,共保草原與中都太平。”
    蕭虎聽著脫脫的話,心中再無不甘 —— 他明白,權力的價值不在於緊握不放,而在於能否帶來實實在在的安穩。放棄日常監督,換來宗室與地方的認可、防務的提升,遠比空守權力虛名更有意義。
    中樞防務總結會上,耶律楚材正式宣布新的權力格局“樞密院掌‘核心決策與半符控製’,忽必烈大汗掌‘禁軍日常實務與執行’,禦史台掌‘全程監督與糾察’,三方相互製衡,協同推進防務。” 這一格局得到所有官員與宗室的認同,標誌著中都中樞權力的最終定型。
    蕭虎在總結發言中,首次公開肯定忽必烈的功績“忽必烈大汗統領禁軍以來,實務成效顯著,防務穩固,民生改善,功不可沒。樞密院將繼續與大汗緊密配合,共守中都。” 他的話贏得滿堂掌聲,忽必烈起身拱手,向蕭虎與官員們致意 —— 兩人目光交匯,雖仍有過往博弈的痕跡,卻多了幾分務實合作的默契。
    會後,忽必烈回到王府,劉秉忠道“如今權力格局已定,蕭將軍收縮權力,咱們隻需繼續深耕實務,積累功績,未來可期。” 忽必烈搖頭“權力平衡來之不易,需倍加珍惜。蕭將軍雖放棄日常監督,卻仍掌核心決策,咱們需始終按章辦事,不可越界,方能長久安穩。”
    夜色漸深,樞密院與王府的燈火遙相呼應。蕭虎在書房整理《戰略謀劃集》,忽必烈在監督室審閱當日的實務報表 —— 曾經針鋒相對的兩人,如今在新的權力格局下各安其位,為著同一個 “中都安穩” 的目標,各自忙碌著。這場權力收縮的讓步,最終化作了中樞穩固的基石,也為日後的防務發展,鋪就了務實前行的道路。
    喜歡巴圖虎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巴圖虎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